首页 百科知识 培养学生高参与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培养学生高参与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题七 培养学生高参与教学的意义与策略“高参与教学”的全名是:引导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学生高参与教学有利于改变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高参与教学促使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施学生高参与教学其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学生高参与教学必须做到主动参与、实质性参与、全员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是实现学生高参与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专题七 培养学生高参与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高参与教学”的全名是:引导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这是美国资深教育家梅里尔·哈明在其专著《教学的革命》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教学理念。众所周知,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研究倡导学生高参与教学的策略,对于实施“尊重学习主体——学生的发展权利”、“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对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学生高参与教学的意义与要求

1.学生高参与教学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源,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建构(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生成的。“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把课堂还给每一个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个学生。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具体反映在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和发展状态。因此,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成为衡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标准。实践证明,学生高参与教学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变被动为主动。传统教学从教的角度往往表现为灌输式,从学的角度则表现为接受式,即通常形容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学生高参与教学有利于改变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不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场所,而成为师生间、生生间对话、交往、探究的舞台;学生的学习心态得以开放,个性得以张扬,创新潜能得以释放。二是变单一为合作。教和学是有机的统一体,以往被认为是教师、学生的个体行为。新课程改革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高参与教学促使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见,教学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群体的合作。因为合作既有利于教师通过集体的智慧形成开发整合课程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互通见解,吸纳反思,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三是变封闭为开放。传统教学重视“三中心”,把教学局限于教师、课堂、书本狭小的范围里。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内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时空等层面。仅以课程内容而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视通万里的网络媒体,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都是学习语文的绝好载体。因此,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是非常广阔的。倡导学生高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四是变统一为个性化。整齐划一、齐步走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由于学习对象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他们之间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必然会有所差别。学生高参与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另一方面便于教师发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实现教师指导的个性化。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生高参与教学的要求

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实施学生高参与教学其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学生高参与教学必须做到主动参与、实质性参与、全员参与。这是学生高参与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高参与教学的特征。一是主动参与。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被动性表现为“要我学”,学习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俗话说,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没法强迫它喝水。因此要使学生高参与教学,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二是实质性参与。实质性是就参与的机制和效果而言。当前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表面上热热闹闹、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等现象,其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无效。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未实质性参与教学。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教学中一要研究激活主体参与机制,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给予时间、提供条件等,使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参与、能够参与、学会参与。二要开辟主体参与途径,促进主体全方位参与。即包括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思维参与等。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三是全员参与。全员性是就学习对象的数量范围而言。传统教学往往表现为少数尖子学生与教师的单向交往,而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可以概括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如果说“高参与”从“质”的方面来讲强调主动参与、实质性参与的话,那么从“量”的方面来讲,则要求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二、培养学生高参与教学的策略

1.提高学生自信的策略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得“高峰体验”。所以,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是实现学生高参与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怎样才能让自信植根于学生心中?一是运用“无错原则”。所谓“无错原则”,其实就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接受和处理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所谓的“错误”。如果老师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让每一个学生学习交往时都能抬起头来说话,都能体面地坐下,师生之间始终保持零距离的伙伴关系,学生在教学中才敢于参与。二是坚持激励方式。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存在得到社会的承认,都渴望别人赏识自己,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激励期望有助于学生自觉克服缺点,学生会尽力和教师的评价保持一致。久而久之,教师的赞美和肯定就具有真实的意义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相信学生,对学生寄予期望,就必然会促使学生充满信心,并且获得成功。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优秀教师更是千方百计让每个孩子都看到希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直气壮地参与教学。三是开展“我能行”实践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胜任动机,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活动中感受到“我能行”。北京市一批小学开展的“我能行”实践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了“我能行”的收获与喜悦。在这些学校里,实践(参与)——成功(我能行)——再实践(高参与)已逐渐形成良性循环。附《我能行》歌谣: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

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

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

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

互相支持行,合作大家行;

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2.实施快节奏的策略

如何使一堂课吸引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何保持学生在一堂课里自始至终地参与?实施快节奏有助于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一是讲授快节奏。梅里尔·哈明认为,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但快节奏并不意味着只是比平时说话说得更快一点而已,而是要克服老师常犯的错误——用不同的方法向学生反复解释同一个思想。然后再问:“还有什么问题吗?”这对反应快的学生来说,他们会显得不安分。即使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也应运用希望的力量,通过组对学习、求教于朋友、课后个别辅导等策略来解决,而不是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以较快的节奏向前推进,能强化学生的意识,保持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上课中来。二是提问答写快节奏。有时要求较多学生轮流谈论某一问题,可采用“提问/答写”和“快速应答/选择‘过’”的策略。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在提问与答问之间稍作停顿是有益的。在停顿中要求学生快速写下答案要点,既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且答写又能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思考问题。当多数学生写完答案跃跃欲试时,老师可以说:“我们从××学生开始往下走,轮到你时,要么发表你的看法,要么说‘过’。”这种“快速应答/选择‘过’”策略不仅给所有学生创设了展示交流平台,而且增加了课堂趣味。当问题可能引起各种不同反应时,尤其有益。三是呈现方式快节奏。传统教学的呈现方式往往局限于教师的口说手写,难免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育技术要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卡片、投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呈现方式,既形象具体又方便快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当前,中小学教师上课拖堂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对此老师不以为然,而学生颇多微词。据调查,96%以上的学生不赞成,有的甚至讨厌。此外,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也是如此。这些现象有悖于实施快节奏的策略。

3.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为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高参与教学的意识与行为,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明确提出了“以学论教”的观点。在“以学论教”原则的指导下,他们探索出了“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一是课前参与,就是鼓励学生针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做前期准备,将有些知识点前移。如为新课收集资料、信息,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前参与,学生兴趣浓、方式多、效果好,使学生为参与课堂学习做好了情感和心理准备。二是课中研讨,是将40分钟的课堂主体部分充分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课前参与状况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和网状交流探讨。无论是信息的传递还是情感的交流,也无论是思维的碰撞还是情绪的体验,学生投入多多,也收获多多。三是课后延伸,是根据课改精神,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把必要的基础性训练与开发潜能的拓展性训练结合起来。拓展性训练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延伸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为学生高参与学习撑起了一片蓝天,有助于改变以往一个本子、一支笔的被动式作业习惯。

4.激发学生思考的策略

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学生思维状态如何,是衡量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有经验的老师都舍得在这方面下工夫、花力气,并积累了激发学生思考的策略。一是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那么疑问又从何而来?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参与学习的实践中来。因此,要想获得知识,要想有所发现,你就必须多问,你就必须多参与。不仅不要害怕问,而且应当使问成为习惯。为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包括编习题、出考题、提出课本乃至人类尚未解决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多向思维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它对任何问题都善于从多种方向即“纵”、“横”、“逆”等方面发散思考。有人提出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多思和善思,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可以这样说,学生思维活起来之日,也就是学生高参与学习之时。三是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特征,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包括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提出新的设想,从事发明和创造。中小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有助于了解事物之间的某种内部联系,从而加深认识与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感知事物的形象,包括创造未曾知觉过的,甚至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使学生飞向广阔的认识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有人提出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学生驰骋想象,表明他们高度参与了学习。

5.组织实践活动的策略

法国教育界把少年儿童的认知途径分为三种。其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是第一位的,通过电影、电视等形象媒体获取知识放在第二位,通过书本、语言获取知识放在第三位。课程改革新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通过活动把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强调组织实践活动应关注的是学生参与观察、参与发现、参与实践、参与反思的过程。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课内实践活动,如课内诵读活动、猜谜语、讲故事、一分钟演讲、课内观察、小实验、小制作等;二是课外实践活动,如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组织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办报刊、演课本剧、当小记者采访等。由于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且具有开放性和愉悦性,学生大都主动参与,乐于体验。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我们应当重视组织实践活动,尤其应当重视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

6.营造良好环境的策略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个“场”里进行的,它对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学习时的心境就是内部的“场”,学习时所处的环境就是外部的“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学习者则要善于选择、调节学习的“场”,使之有利于学习。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心境和学习环境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一是尊重学生,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为此教师要转换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习促进者,由管理者转换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无忧无虑地参与教学。二是改善学习的物质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校园环境。学生的学习往往从围绕在他周围的每一件事——他的整个环境中吸取信息。教师要善于布置教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让教室成为鼓舞人心的课堂,“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这样,良好的环境必将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真正做到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课堂内外呈现出一派生机。

总之,“参与”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途径,更是一种能力。倡导学生高参与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勇敢精神、顽强意志等良好品质和习惯,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发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参与中自身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不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张扬奥林匹克原则“参与就是胜利”具有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