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句老话叫“万丈高楼平地起”,可见基础的牢固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小学教学工作就是这“万丈高楼”的基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课堂也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面镜子;再加上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所以要奠定好这块“基石”,让学生学会合作创新,就必须寻找适合实际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

有句老话叫“万丈高楼平地起”,可见基础的牢固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小学教学工作就是这“万丈高楼”的基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课堂也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面镜子;再加上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所以要奠定好这块“基石”,让学生学会合作创新,就必须寻找适合实际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飞扬,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纷呈.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巧设游戏,调动兴趣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会在课堂上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他们听课.这样学生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缚住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其实,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使课堂里动静结合,既有节奏,又有乐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数的分解和组成》时,笔者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手拿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歌声,相互找朋友,卡片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1和9组成10,2和8也组成10,3和7是一对好朋友,4和6、5和5也是好朋友.)游戏结束后,笔者又带着大家拍手读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几遍下来,孩子们对“10的组成”掌握得出奇的好.让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低段的孩子,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编了这样一段小故事:“山羊老师要给一群动物上课了.上课之前,山羊老师决定按动物们的年龄大小来排座位:小狗1岁,乌龟15岁,猴子10岁,松鼠5岁.他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小狗.这可难住了小狗.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狗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狗.教师再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情景策略”是指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在趣味十足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知识.

三、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大量课堂教学经验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笔者先在黑板上贴了5辆型号不一的玩具车,并对学生说:“明明有5辆漂亮的玩具车,那是叔叔上次来家做客时给他买的,他可喜欢它们啦!今天明明的数学考了100分,妈妈又奖励了他一盒玩具小卡车,共有4辆,明明真高兴!(笔者边说边贴上去4辆)那么明明现在有几辆玩具车呢?”学生答:“9辆.”笔者接着说:“这时,明明的好朋友小亮来了,明明送了1辆给小亮(笔者边说边取下1辆玩具车),那么明明现在还有几辆玩具车呢?”学生答:“8辆.”笔者又问:“你们知道该如何列算式吗?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孩子们马上兴致勃勃地说开了……

四、活用手段,增强兴趣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欠缺”这一思维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

小学阶段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笔者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敲击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到9这9个数字,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笔者马上问:“孩子们,你们相信吗?”学生用充满疑惑的眼光看着笔者.笔者点了一下鼠标,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接着笔者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又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学生对图形“绕着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后的图形缺乏空间想象力,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于是笔者制作了一个动画课件.鼠标一点,屏幕上首先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旋转的风车、转动的电风扇、钟面上缓缓移动的秒针.生活中漂亮而熟悉的旋转画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接着,笔者利用动画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旋转点、什么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然后,通过线段、三角形、花瓣等图形的旋转过程,让学生对旋转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再辅以实践操作,学生对图形的旋转方法终于掌握了.最后,大屏幕上出现了旋转构成的美丽图画——树叶、花边图案、汽车标志等,让学生再次体会了旋转的实用性,并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了新课.

这种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再现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动手操作,保持兴趣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小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取新知,使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有机结合,可以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圆片、三角形等.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巩固练习中有一道“快乐闯关”题:仔细观察下图中小棒的变化规律,当摆放n个三角形时,需要多少根红色小棒?多少根蓝色小棒?一共需要多少根小棒呢?(课件显示)

笔者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然后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强调第一根小棒用红色,以后都用蓝色,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摆的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并说说摆的过程和发现的规律.最后笔者再用课件动画演示摆的过程,并总结规律:红色小棒只要1根,每增加一个△,就多出2根蓝色小棒.也就是说,蓝色小棒的根数是△个数的2倍,所以当摆放n个△时,需要的蓝色小棒为2n根,红色小棒为1根,总数为2n+1根.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说一说,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六、课外延伸,升华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进而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教学中,笔者经常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给物品分类》后,笔者不仅让学生学会给书上的各种物品分类,还让学生用分类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笔者布置的家庭作业是:“给自己的书包分类整理”、“整理自己的小房间”、“发现超市中归类不当的地方”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以致用,轻松有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时,应少点埋怨、苛责,多点包容、关爱,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后,笔者要求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法设计一张漂亮的花边图案.这样的家庭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他们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他们的设计与描绘,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笔者眼前,让人感叹孩子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也让笔者看到了“兴趣教学法”的成功,还让笔者看到了孩子们人生篇章的灿烂前景.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艺术魅力吗?

(简阳市草池中心校 吴 丹,威远县实验小学 廖 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