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运动定律和“牛顿革命”

运动定律和“牛顿革命”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运动定律和“牛顿革命”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 巨人肩上的缘故。出于好强和荣誉感,牛顿突然开始发奋学习。牛顿的母亲总是认为她的儿子应该接管农场事务,因为这时她的第二个丈夫也已去世。毫无迹象表明他会成为科学革命的巨匠,从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以及其他人的思想中脱颖而出。1672年,牛顿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在这里报告了有关光的实验和光学理论。然而对于牛顿来说,与皇家学会打交道并不事事顺利。

运动定律和“牛顿革命”

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 巨人肩上的缘故。

——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

伽利略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意大利,伽利略已经为强有力的新“科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即便在伽利略的时代,确切地说是到他逝世为止,意大利的伟大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开始接近尾声。到了17世纪中叶,意大利已经不再为科学家提供最好的训练基地了。

在欧洲其他地方,新的政治结构采取了或多或少的统一政策,正在代替旧的封建社会,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但是,在意大利,旧的城邦仍然互相间持有敌意,似乎看不到团结起来形成统一力量的迹象。与此同时,到了15世纪末,航海家发现了一条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东方的海上贸易通道,可以代替穿过中东的陆上通道,而意大利多年来曾经垄断了这条陆上通道。1661年,英国人得到了印度的孟买,结果英国与印度的贸易大幅增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492年,正是意大利人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约1451—1506)为欧洲人发现了大西洋彼岸的新世界,哥伦布当然不是以意大利的名义而出航,因为没有足够财富作支撑的、各个城邦相互独立的意大利是没有兴趣送他出航的。到了17世纪中叶,英国、法国、荷兰因此而财运亨通。当时意大利和希腊已经不再是西方世界的中心了。所以,扩张的精神在英国等国正在为科学的新进展提供更好的土壤。

再有,罗马天主教会对于宗教改革的强烈抵制在英、法等国收效甚微。1534年英国建立了独立的英格兰教会,由英国国王,而不是教皇担任首脑。17世纪40年代发生了一系列内战,也叫做清教徒革命,思想自由的事业因此更是得到大大地推进。即使英国在1660年回到了君主政体,政治和宗教领域观念上的冲突仍然引起了思想动荡,从而鼓励了独立思想和新观念的出现。

伟大的综合者

牛顿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只有20世纪的天才爱因斯坦才能向其挑战。

这就是牛顿于1642年12月25日出生后来到的世界[他的生日是按当时英国采用的罗马儒略历(即公历)计算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政治骚乱和宗教冲突。然而,他的家乡却是一个相对平静的农场,位于林肯郡的伍尔索普乡村,林肯郡是英国东部以农业为主的郡。由于早产,他是如此瘦小,以至母亲如此形容,他可以装在一个量杯中。牛顿的童年非常孤独——父亲在他出生前去世,三岁时母亲改嫁,把他交给了祖母,他的童年大部分是和祖母一起度过。作为一个孩子,他常以制作一些小玩意来自娱自乐,诸如里面点着蜡烛的风筝,在天空中闪闪发光,还有水钟和日晷。有段时期他与一位药剂师搭伙,在那里他迷上了炼金术。他不乏好奇心,但在学校里还看不出什么苗头,至少在发生这起事件之前:班上有一个小恶棍,偶尔成绩居于班上的前列,有一天牛顿和他发生了冲突。出于好强和荣誉感,牛顿突然开始发奋学习。

牛顿的母亲总是认为她的儿子应该接管农场事务,因为这时她的第二个丈夫也已去世。但是当牛顿离开学校承担农务时,显然他没有这方面的才干,相反,一有机会他总是与书为伴。多亏他的叔叔,一位剑桥三一学院的成员,把他送到剑桥大学。牛顿于 1661年入学,1665年毕业。即使在23岁的年纪,他仍没有显示出特殊才华。毫无迹象表明他会成为科学革命的巨匠,从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以及其他人的思想中脱颖而出。也没有迹象表明他会在理论物理学和动力学方面作出伟大贡献。同样他也未表露出会在光学和数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功。

但是在1665年,一场鼠疫——大瘟疫——袭击伦敦,这座城实际上成了死城。剑桥也难以幸免,于是,牛顿离开大学回到相对安全的林肯郡农场,在那里,他利用18个月的长假,开始整理一些思想。在这段时期里,他奠定了微积分的基础,这是一种数学计算方法,它的发明使得科学家能够应付复杂的方程式。也就在此期间,他注意到了一个苹果落到地面(尽管不像传说的那样落在他头上)。(历史学家对此事的真伪提出质疑——但是有人辩护说,至少可以说明,看来牛顿的思考是建立在观察之上的。)这件事使他若有所思,也许把苹果拉下地面的力跟维持月亮沿轨道运行的力是同一个力?这一观念代表了与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决裂,亚里士多德坚持说,地上和天上运行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定律 。而牛顿开始看到 ,苹果与月亮遵循 同样 的 自然定律,只有一套普遍的定律,而不是两套。

在牛顿被迫闲居乡间时,他还做了一系列涉及光的精彩实验。当时,每个人都假设白光是因为缺乏颜色。为了试验这一点,他把一块棱镜放在一个用厚帘子遮住的暗室前面,让它刚好位于暗室的开口处,以便阳光穿过它投射到屏上。光线分解成如彩虹般的颜色——红、橙、黄、绿、蓝和紫。这些颜色是从哪里来的?是棱镜产生的吗?牛顿猜测它们是光线本身的成分,所以他把折射光,也就是彩虹“光谱”以相反方向穿过另一个棱镜。各种颜色重新合并,在屏上出现了清晰的白光点。

1667年牛顿回到剑桥,1669年成为那里的数学教授。回到剑桥时,他刚好25岁,对牛顿来说,一生的主攻方向已经确定,但是他现在已经不再离群索居。他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科学受到广泛关注,到处都充满挑战、交流和争论,他卷入其中,也许身不由己。1672年,牛顿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在这里报告了有关光的实验和光学理论。尽管话语不多,但他还是看到了荣誉以及公开交流的价值所在。

然而对于牛顿来说,与皇家学会打交道并不事事顺利。皇家学会的实验主管胡克也做过某些类似的实验——尽管不如牛顿那样透彻明确,于是,他马上提出反驳。1665年,胡克曾在他的著作《显微术》(Microgra phia )中公布过光的波动理论,把光的传播比作水波。他还提出过一个颜色理论,用以解释薄膜的颜色和通过薄云母片观察到的光。但是他的观察只局限于两种颜色,红和蓝,而他的解释也不甚充分。尽管如此,他还是感到牛顿踏进了他的领地,于是一场终生的怨仇开始了。

孤独的童年在牛顿的一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一辈子不结婚,经常陷入轻微的妄想、具有动辄抗争的性格。因此,他在许多情况中都不能与其他科学家或同事密切合作。然而,正如他自己首先承认的那样,在其他人工作的基础上,他使那些似乎有效却又充满矛盾的方法和理论得到整合、澄清和综合。

比牛顿早出生约100年的牛顿的同胞培根(Francis Bacon)以及法国哲学笛卡儿的科学方法是一个很好的范例。1620年培根提出现在所谓的归纳(a posteriori)推理法。和伽利略一样,他相信科学思想必须建立在第一手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再有,关于普遍真理的结论应该基于特定的观察事例而推出。他认为,演绎(a priori)推理法,一种希腊人深深迷恋的“空谈”哲学,已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思想家误入歧途。培根的思想得到了支持,因为这些思想很好地符合英国的宗教状况。英国的宗教看重个人的宗教体验,而不是教条。这些思想也与下一世纪的工业革命相当合拍,这场革命强化了英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

与此同时,比培根年轻35岁的笛卡儿在法国却以不同方式提出了对立观点,他在1637年出版了《方法谈》(Discours sur la méthode )。他信奉演绎推理,其中先验推理是关键步骤,其推理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

对于笛卡儿来说,关键问题是人们是怎样获得知识的。例如,我怎么知道我存在?在《方法谈》中,他的结论是“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他提出机械论宇宙的思想,认为是上帝创造了宇宙,但宇宙的运行却是根据最初确立的法则(他差一点就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宇宙一旦投入运行,上帝就不再干预;这一思想是后来在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的)。他认为,宇宙是由两种类型的物质组成——一种是创生出来的,或叫“广延”;另一种是灵魂——能思想的存在(人类)才拥有它——这样的二元论成了笛卡儿哲学的重要部分。笛卡儿对17世纪的欧洲有巨大影响,尽管他似乎以某种方式回到了旧希腊的老路上。

笛卡儿被认为是第一位近代哲学家,他对科学、数学和哲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主张运用数学和科学就可以对物理世界作出预言。

但是,笛卡儿也是第一位试图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宇宙总貌的人。他至少有一项重要贡献,就是发明了解析几何学,这才有可能对付那些从前未曾碰到过的复杂计算。在微积分引入数学宝库之前,这是希腊古典时期以来,在科学的定量工具方面最伟大的突破。

牛顿接受了上述两大遗产,他拿来培根、伽利略和吉尔伯特的实验主义和归纳方法,使之与笛卡儿的定量方法相结合,打造出新的、甚至更强大的方法,这就是运用数学工具表达并且构建实验结果。

笛卡儿还试图解释开普勒引入的问题,行星为什么以椭圆轨道运动?这是当时最大的奥秘。然而奇怪的是,他对此的态度与其说是数学的,不如说是描述性的。笛卡儿和亚里士多德学派一样,主张不存在真空之类的东西,是巨大的流体或以太旋涡带着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他还进一步提出:尽管上帝为运动建立了基本定律,但新的恒星、太阳系和行星还是可以从运动着的旋涡,这一物理宇宙永恒的运动中形成。笛卡儿的机械论宇宙观对当时的欧洲思潮产生过强烈影响,并为后来18世纪的启蒙运动打下了基础。但是他又从他的“空谈”哲学里发展了关于以太和旋涡的思想 :它们纯粹是一种描述性的理论,缺乏定量证明。

丰特内尔:第一位职业科普作家

尽管曾有人为受过教育的读者写过有关科学的著作和文章,丰特内尔(Bernard le Bovier de Fontenelle,1657—1757)却是第一位非科学家,一生致力于撰写书籍和文章,向普通人解释科学。丰特内尔是律师的儿子, 出生于法国的鲁昂,他有资格从事法律工作,但他却想成为作家。他先是涉猎诗歌和戏剧写作,但成绩平平,随后对科学产生兴趣。他的第一本科普著作是介绍天文学的新发现,题目是《关于世界多样化的谈话》( Entretiens sur la pluralité des mondes ),出版于1686年。这本书立即取得成功并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不断修订和再版。作为笛卡儿哲学和科学观点的热心支持者,丰特内尔从未完全接受牛顿的观点。但是,他才识渊博且文笔优美,他的作品有助于使许多读者了解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活动和理论。他不限于“大宇宙图景”,而且还写了许多领域和科学家,几乎涉猎他所接触到的每一个领域。在1696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很高的荣誉——之后,他在长达42年的时间里,与科学院合作,担任科学院的终身秘书。在这个岗位上,他完成了最伟大也最有名的著作——《历史》( Histories ),书中总结了他那个时代所有领域的科学家的工作,以及一系列献给已逝著名科学家的颂词。丰特内尔在气质和才能上都极有天赋,是一个好奇心十足,非常快乐的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而且超常发挥。他在充分享受生命之后安详地去世, 离他的一百岁生日只差一个月。

行星按椭圆轨道运行的问题吸引了17世纪最优秀学者的关注,其中包括荷兰的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1629—1695),有人认为他是17世纪后半叶,仅次于牛顿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第一个定量估计使一个物体做旋转运动所需的力。皇家学会三个会员——胡克、雷恩和哈雷——据此考虑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情况。他们提出一个公式,可以从数学上解释围绕太阳的圆形轨道:如果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行星将以圆作为轨道。换句话说,如果火星离太阳的距离是水星的两倍,则太阳对火星的吸引力是它对水星的四分之一。如果更远的行星离太阳是四倍距离,吸引力将只有十六分之一。但是仍旧没有人能够解决椭圆的奥秘。

哈雷在22岁时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684年在剑桥遇到了牛顿。于是他向牛顿提出椭圆轨道的问题。早在 1665—1666年,牛顿在 18个月的长假中,在家乡农场里就已经得到了与胡克、雷恩和哈雷相同的数学公式,即“平方反比”定律。考虑到苹果和月亮都受地球吸引力的影响,他估计,这种力应该随着与地心距离的平方关系而减少。但是当要着手进行证明时,他需要知道,相比于苹果,月球离地心有多远,但他没有正确的数据,只好止步不前了。因此他从未发表这一工作。但是现在,他有了地球半径的修改数据可供依据,再加上有了更为成熟高明的数学技巧。结果就是牛顿最伟大的著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Philoso 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简称《原理》,诞生了,他写这本书用了18个月。

但是,这一工作成为胡克和牛顿之间另一场争论的焦点,胡克指出,他在很久以前给牛顿的一封信中提出过平方反比定律。皇家学会收回了对出版这一著作的承诺,但是哈雷插手进来,提供出版所需的钱,暂时调和了胡克和牛顿之间的争执。哈雷还亲自校对排版。1687年第一版面世,共三卷,只印了2 500本。

运动三大定律

沿着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的脚步,牛顿在《原理》中描述了一种用数学表达的世界观。在第一册中,他考察了支配运动的定律,根据这一基本概念总结了伽利略的许多工作。

伽利略已经认识到,力改变物体的运动,如果不受力,运动中的物体就会沿着直线一直运动下去。所以一开始,在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中,牛顿总结了伽利略早已说过的:静止中的物体倾向于保持静止,运动中的物体倾向于以恒定的速率沿着直线不断运动。

在第二定律中牛顿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就越大。但是质量越大,反抗越是加速。

最后,牛顿在他的第三定律中提到,每一个作用力都有相等的反作用力。或者说,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则第二个物体对第一个物体施同样大小而方向相反的力。发射火箭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生效的一个好例子。火箭对喷出气流产生一股向下的推力,依据牛顿第三定律喷出气流会产生反向力。如果喷出气流的向上推力超过了火箭的重量,火箭就从发射架升起,进入大气。

牛顿第一个区分了物体的质量与重量,这两个词至今还有许多人在日常语言中互换使用,但是它们在物理学中的意义有重要的不同。物体的质量是指它对加速的反抗,或者,换一种方式来说,物体的质量就是它的惯性的多少;而物体的重量则是它和另一物体(如地球)之间引力的多少。下述例子可以说明这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比如,宇航员的重量(宇航员的身体与地球之间的引力大小)在太空可以忽略。但是宇航员的质量(对加速的反抗),不管他是否站在地球上,都保持不变。牛顿重视语言的精确性,以及他使用数学这一普遍的语言,是对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科学发展到他这一时代已经足够复杂,因此比以往更需要清晰的区分。

牛顿利用《原理》第一册中的三个定律作为基础,计算地球与月亮之间的引力。他得出结论:引力正比于两个物体的质量,反比于它们中心之距离的平方。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一引力定律适用于整个宇宙。他还证明,他的公式能够解释所有开普勒定律。

在《原理》的第二册,牛顿讨论了笛卡儿的观点,亦即宇宙充满流体,行星和恒星的运动受旋涡支配。对宇宙的这种解释似乎回答了许多问题,因而得到了许多支持者,特别是在欧洲大陆。但是牛顿发现,当他把定量方法运用于这一理论时,它就不再有效。他用数学方法探讨流体如何运动这一问题,从而证明旋涡的运动不能“拯救现象”。实际观察到的行星运动与旋涡理论不符。由此,笛卡儿的体系终究无效。

牛顿《原理》的第三册,也就是最后一册,立足于前两册的基础上,写得非常有趣。如果他提出的定律和结论都是正确的话,牛顿认为,他就应该能够不仅解释科学家已经观察到的事实,而且还能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预测。于是,他提出了一些让人极为惊奇的预测。

例如,牛顿证明地球不同部分的引力合在一起,使它形成球体。但是,由于它沿着自己的轴旋转,这一额外的力将会影响到球体的形状,从而在赤道处有所突出。已知地球的大小、质量和旋转的速率,他就预言了突出的大小。牛顿在一生中做过许多努力以验证这一预言,但由于地图制作者计算有误差,好像他是错了。但是实际上,他的预言不仅没错,而且精确到百分之一。

另一个著名的预言中,牛顿主张彗星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神秘——它们也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但是相比于其他行星,它们的轨道更为扁平,也要更长,于是,它们甚至会跑到太阳系的边缘之外。

这一观点激发了哈雷的兴趣,他在1682年曾经观察过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彗星,并认识到它们大约每隔75—76年出现一次的模式,他猜想这是由于同一颗彗星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缘故。基于这一前提和牛顿的计算,哈雷预言哈雷彗星将会在76年后,即1758年回归。当然,他没有活着看到——牛顿也没有看到。但是哈雷彗星确实回归了,正如它一如既往的表现,最近的一次是在1986年。下一次将在2061年。

许多人认为《原理》是一部空前的最伟大的科学著作。它依据两个世纪以来物理学积累的伟大成就,运用科学革命中出现的新的定量化工具,解决了支配宇宙总体规划的巨大问题。最后,牛顿还使我们的宇宙观一举突破古希腊人那种卓越却是有限的见解,从而进入更为精致以及有用的境界。牛顿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对。例如,他认为应该存在“绝对运动”,后来爱因斯坦用他的相对论证明那是错的。但是牛顿的推理极其严谨并且相当深刻。他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推进了巨大的一步。

光的本性

牛顿早期的光学实验导致他思考光的本性,这是当时另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惠更斯和胡克都主张,光和声音一样,都以波的形式运动,牛顿却看出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又一次与胡克唱反调)。声音可以绕过拐角被听到,但如果没有镜子帮助,人就无法绕过拐角看东西,光一般是不能绕过拐角的,除非它被表面反射。所以牛顿同意德漠克利特的想法,认为光是以一束粒子(他称之为“微粒”)的形式从光源发射出来。这一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事实,但是牛顿战胜了当时大多数的反对意见,从而使18世纪的科学家在没有借助于波动理论的情况下取得进展。然而,19世纪的实验科学家发现用波动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他们的结果,于是他们认为牛顿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但是现在的理论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才能成功地确定光的本性。

牛顿用光做实验,证明太阳光经过棱镜可以分裂成为它的各种成分,或者各种颜色。

牛顿在1704年出版了《光学》(Opticks)一书,总结了他对光的工作,之所以发表得这样晚,也许是他明智地要等到对手胡克去世。这次他用的是英文,而不是像《原理》那样用拉丁文。

牛顿:时代的英雄

哈雷曾经问牛顿,他为什么能够作出这么多发现?牛顿回答,关键在于他从不依赖灵感或运气来给他提供洞察力。他依赖的是全神贯注,对难住他的问题作不懈的思考,决不放松——利用每一个可能机会,从每一个角度进行探索——直到最终有了答案。

他解决问题的名声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即便匿名提供答案,也能被人一眼认出。有一次一位瑞士科学家提出一系列问题公开竞猜,牛顿用了一天时间就解决了,并且匿名递交上去。兴奋的挑战者认为,只有牛顿,不会是别人:“我认得狮子的爪子。”有一次莱布尼兹设计了一个复杂的问题,专门为了难住牛顿,但是牛顿用了一个下午就把这道难题解决了。

查特勒特在18世纪把牛顿的著作译成法文,她的工作使牛顿在欧洲的影响广为传播。

牛顿常常吵架,又很小气,这确实是真的——和胡克吵架;和惠更斯吵架;和莱布尼兹吵架,为的是谁先发明了微积分(他们两人几乎同时独立完成);和弗拉姆斯提德吵架,为了谁有权使用皇家天文学家丰富的天文观测记录。他私下里鼓励他的朋友参与争论,给他们提供“炮弹”,在一旁煽风点火,而很少自己出面进行自我辩护。牛顿的崇拜者常常不满地看到,牛顿的伟大被这些卑下的争吵所玷污,在他们看来,既然一个人已经功成名就,他就应当处处都表现得像一个超人那样。但也许正是牛顿那种自我主义,既迫使他卷入如此之多直言不讳的争论之中,又驱使他全神贯注作出如此之多的成果,以至今天的我们依然受益匪浅。无论如何,牛顿是人,不是神。仅仅这一事实就应该鼓励我们达到他那样的高度。

1689年牛顿成为国会议员,1696年成为造币厂的总监,并且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3年后,他辞去剑桥的职务,成为造币厂总管。1703年牛顿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这个职务一直保留到去世。1705年,他被安妮皇后封为爵士。

牛顿爵士1727年3月20日在伦敦逝世,被当做英雄厚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声名远扬的法国哲学家伏尔泰(Voltaive, 1694—1778)当时正访问英国,对此他表示极大的惊奇,这里竟以大多数国家只用来对待国王的礼仪来对待一位数学家。他把对牛顿的热情带回到了法国,在情人查特勒特(Emilie du Châtelet, 1706—1749)的帮助下,传播牛顿的著作,查特勒特曾经把牛顿的《原理》译成法文。

在 20世纪的爱因斯坦之前,没有人能够成功地解决牛顿物理学留下的许多问题。在牛顿《光学》重出的一个版本的前言里,爱因斯坦写道:

“对于他,自然界是一本打开的书,一本他读起来毫不费力的书。他用使经验材料变得井然有序的概念,仿佛就是从经验本身,从那些精致的实验中自动涌现出来的那样,他摆弄那些实验,就像摆弄玩具,并且还以无比的细致入微描述 了这些实验。他集实验家、理论家、工匠尤其是讲解能手于一身。我们眼前的他,坚强,有信心,而又孤独:创造的乐趣和细致精密体现在每一个词句和每一幅插图之中。”

毫无疑问,牛顿爵士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