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华文明的四大优秀传统思想柱石

中华文明的四大优秀传统思想柱石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文明四大优秀传统、思想基石、智慧火花就是:唯物论、实践论、无神论、大同论。20世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奋起斗争,中华文明的四大优秀传统、思想柱石、智慧火花,又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升华。不应讳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也有封建迷信的消极面、阴暗面,但那不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主流,不足以成为民族传统主流。

民族性要求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连绵不绝,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民族理想、民族智慧。

中华文明四大优秀传统、思想基石、智慧火花就是:唯物论、实践论、无神论、大同论。中华文明的四大传统,渊源于公元前3 000年前后的炎黄时代的中华文明起源期,结胎于公元前1 000年前后殷周之际的中华文明雏形期,基本形成于公元前500年前后的春秋战国之际的中华文明古典定型期。“老子道学—孔子儒学—孙子实学”,代表了中华智慧的三大源头。

唯物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第一块哲学基石。老子道家的核心观念是“道法自然”,孔子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者爱人”,同时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而孙子兵家的核心观念是“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百战不殆”,可以说尽管他们的思想也掺杂一些不彻底的唯心论杂质,但思想主体都带有明显的唯物论倾向。

实践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第二块哲学基石。老子首倡的“道法自然”,孔子首倡的“仁者爱人”,孙子首倡的柔武弥兵之道,思想主流都带有知行统一的实践倾向。以他们为三大源头的诸子百家,思想主流不是非人间的神秘主义、世界本原问题,而是更注意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在“天人关系—知行关系—形神关系—生死关系”这四大哲学问题上,更注重实践智慧、实用理性、现实思考。中国文化、中国人也追求永生不朽,但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来实现。

无神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第三块哲学基石。在老子道家的宇宙观模式中,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根本没有给神留下任何地位。孔子是“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祭神如神在”。他的态度比较中庸,无神论不大彻底,但同样是主流倾向。在《孙子兵法》倡导的“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制胜之道中,同样没有神的地位。后世则有王充的无神论、范缜神灭论、王夫之的排佛斥道论……

大同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第四块哲学基石。在中华文化元典《尚书》第一篇《尧典》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大同理想萌芽。在公元前500年前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定型期,就出现了带有古代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三大思想萌芽:以孔子名义出现在《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论,以墨子为代表的主张兼爱非攻的“兼相爱、交相利”理论;以重农学派许由为代表的主张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无君论。在近代,继承发展古代大同论萌芽的,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农民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20世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奋起斗争,中华文明的四大优秀传统、思想柱石、智慧火花,又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升华。不应讳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也有封建迷信的消极面、阴暗面,但那不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主流,不足以成为民族传统主流。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本思想源远流长,有极强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道德的自觉,以德立人,坚持独立的人格,所谓“匹夫不可夺志”就是强调人格意志的独立性。在强调个体“修身”的同时,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人、家、国”作为一个整体认知。我们民族在人格养育上的传统就是“学做人”,“正人”与“行理”的统一。而这一切又成为中华民族评价个人、集体、国家之关系的准则。这种准则的形成、延续与认同已有几千年历史。

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将日益凸现出来。随着国际交往增加、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文化霸权主义将不断地渗透到发展中国家,因而要求教师首先是个爱国主义者,善于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培育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