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考语文上海卷中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考语文上海卷中的体现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上海卷)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命制的试卷,命制原则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语文学科特点,体现二期课改理念,注重考试信度和考试结果的解释使用的高效度,切实做到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蒋远桥[1]

[内容摘要] 高考语文不仅是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在“积累应用”板块的设置、古代诗文的材料选择、古代诗文的分值设置、现代文阅读的内在文化追求等各个方面,高考语文上海卷都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 键 词] 高考;语文;上海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在课标修订、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2014年底,教育部全面启动语文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突出祖国语文“精神家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文化传承与理解”即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2]

正在编撰、审订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也增加了传统文化相关的篇目。如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阅读篇目,小学6个年级12册教材共选优秀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3]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上海卷)(以下简称“语文上海卷”)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命制的试卷,命制原则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语文学科特点,体现二期课改理念,注重考试信度和考试结果的解释使用的高效度,切实做到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高考具有高利害性,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及教育影响,高考语文成绩是高校录取考生时“两依据一参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语文试卷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一、独立设置“积累应用”板块的追求

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程中,语文上海卷进行了卷面结构的调整,2017年试卷独立设置“积累应用”板块,考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凝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名句等语文知识。《考试手册》中相关的能力目标为:

I.识记

I.1 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I.2 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II.运用

II.1 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

II.2 根据语境,使用语文知识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4]

往年语文卷“阅读”试题下设“默写”板块,以考查考生对名篇名句的掌握情况。卷面结构不够合理,考查方式较为单一。今年语文卷独立设置“积累应用”板块,使卷面结构趋于合理。考查方式上,对名篇名句进行考查时,给出具体情境,不仅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识记,更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情境,正确运用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进行判断、辨别、分析的能力。今年的相关试题如:

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原“默写”试题为6分,新设“积累应用”板块设有10分,原有涉及名篇名句、传统文化知识的分值得以保持或稍微增加。

往年试卷古诗文考察着重在基础的词语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着重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层面,而对传统文化在当下使用这方面,措意不多。今年“积累应用”板块在这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针对课外名句,由原来的填空变为选择,由原来的无情境变为结合现实情境,不再对字词的笔画准确做过高要求,而着眼于所识读的名篇名句在当下生活情境中的正确运用,更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导向要求,也符合“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命题要求。相关试题如:

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

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突出古代诗文的考查

(一)古代诗文阅读材料的选择

阅读材料的选择历来是语文命题工作的重要环节,文本材料既是测试的重要工具,也隐含着导向功能。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带给考生一种美的享受,也能启人智慧,考生在紧张的考试环境中完成考试的同时,也是同文本进行交流对话,完成一次耳濡目染的学习。

与其他高考语文试卷考查1篇古诗词加1篇文言文不同,上海卷多年来一直考查1篇古诗词加2篇文言文,近5年来古代诗文阅读材料篇目见表1。

表1 语文卷选用的古代诗文阅读材料

古代诗歌主要选择文学史上影响力显著、具有代表性的大家名作;文言一选择史传类文章,着重就字词句以及人物形象等进行考察;文言二选择写景、说理的散文,围绕内容和写作特点等进行考察。这样的选材方式,既与《课程标准》及现行教材一致,也符合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文献的基本面貌。

史传类文章一般出自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这些史书具备广阔的时空架构与宏富的文化内涵,历久弥新,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它们不仅包含了我国多年的历史,可以“明镜照形,古事知今”,另外,纪传体史书的基本体裁,也为我们在循吏、儒林、隐逸、文苑诸传中记下了拥有优秀品格德行的人物事迹,供后人学习继承。这一板块主要考查古文基础知识,如实词解释、虚词解释、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引导注意汉语古今语言的异同。这样的选文也能保障语料的典型性。

文言二一般选择寄寓丰富的说理、写景文章,体现出古人学习、生活、工作、精神等方面的优秀思想、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古代诗文这样的阅读材料的选择,有利于考生精读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代表性作品,体会其精神内涵和语文价值;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认识有关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017年语文上海卷古代诗文阅读的选文既注重材料本身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十分注意这些精神对当代生活的正面作用,体现了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与弘扬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诗词鉴赏的材料是李白的《广陵赠别》:“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全诗明快俊逸,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写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作品有真挚浓烈的离别情感,又有“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乐观洒脱,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文言一选自《旧唐书》,主人公李大量有文武才干,忠君爱国,知恩图报,宽厚仁爱,有勇有谋,以德服敌,在今天也不失其示范意义。文言二选用的是宋代张耒的《进学斋记》,作者向往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而对当下君子为官数年后往往言行志趣迥异于前,与古之君子形成对比,提出批评,最终归于对自己“进学”的勉励,有勉励终身学习、引导健康发展的现实意义。这些文本材料有利于考生仁爱共济、立己达人观念的形成,引导考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有利于考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观念的形成,引导考生明辨是非、坚韧豁达、奋发向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古代诗文部分的分值设置

由于语文上海卷设置两篇古代文言的阅读考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分值自然也相应较高,2017年语文上海卷“积累应用”板块的独立设置,又增加了相关分值及比重。语文上海卷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分值和比例见表2。

表2 古代诗文相关内容的分值和比例

古代诗文部分的试题,往往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历年试卷中名篇名句文学文化常识部分7分左右,区分度一般在0.6;古代诗歌8分,区分度一般在0.45左右;文言一分值一般在18分,区分度都在0.5以上;文言二分值一般在13分,区分度在0.45左右[5]。语文卷中传统文化相关的试题,对考生具有良好的甄别遴选作用,符合“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命题要求及“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目的[6],也符合“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7]的评价督导要求。语文上海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各级指导要求,都是相一致的。

三、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内在文化追求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8]。如果说古代诗文及古代名篇名句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性传承发展,可以说现代文阅读及作文中所隐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是隐性的传承发展,是贯彻了“新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传承发展。

2017年语文卷第二篇现代文《相思》可以看作传统家国情怀的现代回响。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刻画了一位心怀祖国、顾念家庭的地质工作者,他将国家需要与个人价值、爱国之心与亲情乡情融为一体。作品文质兼美,语言得体流畅,手法丰富巧妙,情感细腻厚重,意境优美深邃,既给人以审美的享受,也给人以价值观的熏陶。

家国情怀可以说是修身立德之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忠诚,都可以看成是家国情怀的组成部分。而在当下的和平年代,对十七八岁的莘莘学子来说,家国情怀也绝不遥远:她可以是个人兴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完美结合,她可以是高校志愿填报时对国家需要的考虑,她可以是平时分分秒秒的勤奋学习。为国家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这样的口号不只是文学的宣传或书写,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归属。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小家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共振,我们融爱家庭与爱国家于一体,从敬业乐群的职责,到匡扶天下的担当,从学习工作的尽职尽责,到报效祖国的雄怀大志,家国情怀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兼顾小家与大家,把对家的情意凝聚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圆满,精神才有归属,生命才富意义。这一篇现代文可以算是家国情怀完美的文学表达。该部分第11题“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不仅要求学生能准确体会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而且要能正确评价这种思想情感对个人成长、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要求思考个人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的融合方式,思考在当下社会,在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如何汲取阅读所得的养料,将情感与理性相结合,将阅读与收获融合。

在试题命制中,也注重着眼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传承和浸润。文中有“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一句,把帐篷比喻成“小舟”,与冷月清辉下广袤的沙山沙海形成对照,苍凉辽阔的环境突显出帐篷的微小,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小舟”又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想象寒山寺的钟声跨越万里,慰藉主人公的相思之苦,这一比喻将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勾连起来,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这一比喻体现的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既是传统的审美境界,也是当代文学审美的样本。这一比喻暗引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出自《枫桥夜泊》,是唐代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羁旅名作,诗中有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寒山寺”既与阅读材料中男主人公家乡“苏州”契合,其中有羁旅之思、家国之情,也多与主人公的情感一致。语文卷就这一巧妙的比喻,设置了赏析试题,题干为“画线句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④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体的选择另有巧妙之处,请加以赏析”,在题干中事先点明了本体和喻体,并将常见的着眼于本喻体关系的效果“形象生动”也一并给出,而要求考生从画线句整体作为背景来赏析喻体选择的优势,要求将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等古代文学中常见意象及所引用的张继诗句勾连起来进行赏析。这样的考查,既有显性的对传统经典诗句的引用,又与传统意象、审美情趣隐性契合,针对该句的赏析,应当有利于考生对传统审美对象在当下文学中的传承发展的理解。

四、总 结

语文课程及考试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先天优势。大规模语文考试中的语文试卷的命制,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考生在语文考试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高考语文上海卷通过古代诗文中文言词句的考查,引导考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读本考查,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领会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的思想,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隐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与精神的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思考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引导考生关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统一,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The Refl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hinese Test Paper in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Yuanqiao Jiang

Abstract:Besides selecting candidates for hig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the Chinese subject in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NCEE)also lies i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n this regard,the Chinesetest papers in Shanghai's NCEEare successful by setting a new question type“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real life”,the selecting of traditional poems,the percentage that the traditional poems take in the entire test score and the culture implication in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

Keywords: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hinese;the Shanghai test paper;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1]作者简介:蒋远桥,男,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测量、语文教育、中国古代文学。

[2] 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6.

[3]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全国语文教研员部编本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R].青岛:山东大学,2017.

[4]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2017)[S].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4.

[5]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历年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发[2014]35号.

[7] 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Z].沪教委德〔2014〕35号.

[8]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