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鄱阳湖

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鄱阳湖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可能出现的各种道德问题,同时加以有效防止。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全世界唯一五千年不断的文化,五千年的传承,自有五千年的深刻及其穿透力,实践是最好的证明,历史是最好的证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非儒学莫属,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便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西方文化以斗争为圭臬,崇尚丛林法则。儒家的目标是仁,仁者爱人,商业的目的也是为了求仁,爱人。

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道德支撑

华东交通大学 石初军 鞠 佳

“德者,本也。”(大学)“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第一)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与道德的本质要求并无不同,可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否建成并“功在当代”的前提是道德,建成之后能否“利在千秋”的保障还是道德。《礼记》讲:“德者,得也。”有德,方能有得。

一、道德因素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础因素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可能出现的各种道德问题,同时加以有效防止。“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和谐是道德的最终体现。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审视现代工业文明大背景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已然遇到或是可能遇到的和谐问题,试作如下阐述。

1.身心不和。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只是于今尤烈。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条件,就是地球四十多亿年的能量积累在数百年间瞬间释放,这种令人咋舌的爆发式释放带来了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物质的空前强大。人在如此强大的物质面前极易迷失自我,一旦不能合理克制,“心为形役”,成欲望之奴隶,骄奢淫逸,正如孟子所说“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当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的抬头,可见端倪。表现在官员,贪腐大增;表现在老百姓,唯利是图;表现在富人,声色犬马;表现在穷人,怨天尤人;表现在网络内,宅男宅女;表现在网络外,猛男猛女。所以社会财富的快速增加往往会带来精神的加速堕落,精神的空虚必然导致身心不和,而这种不和又会导致一系列的人我不和、天人不和。

2.人我不和。人我不和,细言之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和。虽然人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有限的,但人的心理欲望却可以无限放大,所谓欲壑难填,日益膨胀的欲望倘若缺乏道德的约束必然带来方方面面的人我矛盾。表现在领导者,以权压人;表现在被领导者,心非他人;表现在家庭,伦常乖舛;表现在夫妻,离婚率攀升;表现在朋友,缺乏真诚;表现在政府,功利盛行;表现在企业,缺乏诚信;表现在建筑,豆腐渣工程;表现在煤矿,事故频频;表现在教育,诲盗诲淫;表现在媒体,骇人听闻;表现在楼市,房价虚升;表现在收入,差距拉大,心理失衡。最近几年以因心理健康而导致的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屡屡发生。

3.天人不和。“天”可以理解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个《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在其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极大的破坏,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的恶化又威胁到人类的根本生存条件。高消费往往伴随资源的巨大浪费,很多资源都不可再生,一场能源危机正在加速向人类迫近。污染让人类无处可逃,现在有土皆污、有水皆污、有气皆污;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荒漠化、水土流失、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等等让人类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环境恶化导致物种正在加速灭绝,其实人不比逝去的生物坚强多少。

以上这些因道德问题导致的身心、人我、天人不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如同沙上建塔。

二、以儒学为代表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解决道德问题的良药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全世界唯一五千年不断的文化,五千年的传承,自有五千年的深刻及其穿透力,实践是最好的证明,历史是最好的证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非儒学莫属,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便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1988年7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巴黎宣言》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儒家谈生命、讲人性,谈道德、讲境界,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其强调修身、注重伦理、克己让人、重义轻利、天人合一的理念正好对治时下遇到的各种道德困境。由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组成的儒家修证体系,“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博大精深,严密圆融,中正平和,易于实践。

1.用和谐对治不和谐。西方文化以斗争为圭臬,崇尚丛林法则。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化逐步上升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由是而来的“人格分裂、人我对立、生态破坏”等等弊端愈演愈烈。儒家以和谐为旨归,崇尚道德法则,正可对治这些弊端。

儒家用“一内外”来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通过“修德”、“讲学”、“改过”、“向善”等途径使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用“同人我”(人我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论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从而使得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和谐相处,协和万邦;用“合天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强调“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推天道以明人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从而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用“五伦”对治无序。新加坡被誉为东亚现代文明的典范,李光耀曾说:“我们必须做的,就是加强这些,强调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东方价值观。”

儒家把社会关系归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类,要求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安于自己的本分,君对臣以“礼”,臣对君以“忠”,父对子以“慈”,子对父以“孝”,夫对妇“敬”,妇对夫以“爱”,兄对弟以“友”,弟对兄以“恭”,朋友相对以“信义”,各人尽伦敦分,自然天下太平。

3.用诚信对治欺诈。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是追求资本价值的无限增殖,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可以视诚信如敝屣。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商业欺诈乃至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赞叹马克思的远见和深刻。

人无信不立。儒家的目标是仁,仁者爱人,商业的目的也是为了求仁,爱人。爱人必须以诚,中庸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不诚无物。”有真诚的爱人之心才可能赢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故而儒家强调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诚信无欺。深得孔子真传的子贡(端木赐)生意上做得很成功,成为先秦巨富;“三聚三散”的范蠡(陶朱公)被尊为商圣;清代晋商“富甲华夏”、“汇通天下”,其“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的经营理念直接来自儒家;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数十年间的在经济上取得的斐然成就,靠的是无处不在的儒家诚信观。

4.用节俭对治奢靡。当前,消费主义弥漫全球,奢侈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地球有限的资源已经岌岌可危。

儒家强调节俭,反对奢靡。“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大学》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孔子说,“节用而爱人。”节俭的目的是为了爱人,为了求天下富足太平。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孔子对大禹赞叹有加首先是因为他“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节俭精神。

总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需要诚信的商业氛围,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而这正是儒家所竭力追求的目标,所以说以儒学为代表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解决道德问题的良药。

三、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饱经摧残,几乎到了气若游丝的境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紧迫、复杂、艰巨而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不懈努力。

(一)方法与途径

1.党和政府积极主导。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政府可以在舆论引导、氛围营造、政策支持、平台搭建等方面大有作为。

第一,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有道是上行下效,“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君子所过者化”,有了干部的表率作用,群众中自有浓厚风气。可在党校培训、各级干部培训、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

第二,将《四书》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现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只是支离破碎地选取了一些经典内容,不系统、不全面、内容少,可把《四书》单独开课,贯穿到中小学全过程。可以借鉴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的一些做法。

第三,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国学宣传;鼓励支持出版社出版传统文化书籍;对非盈利性弘扬传统文化机构予以资金支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从事传统文化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财税政策上对从事传统文化相关的企业适度倾斜。

第四,加大传统文化有形化建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江西的人文资源得天独厚,儒佛道都曾经盛极一时,应充分挖掘。把传统的孔庙、书院、园林、寺院、道观同现代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文化长廊、乡村图书馆结合起来,进行修复、改建、重建、扩建、新建,使其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传递重要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的道德中心。政府牵头定期开展祭孔、传统文化交流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

2.学校大力推行。毫无疑问,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主战场。

第一,培养种子。传承是当务之急,因为能够读懂经典的人越来越少。在有条件的大学兴办国学院和国学实验班,用传统的方法开展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同时负责对中小学国学老师的轮训工作。尽快培养一批熟读经典、身体力行、有志于献身传统文化的精英人才。

第二,在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开展读经教育。把读诵经典作为必修课,学前教育以“孝弟三百千千”(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为主,中小学以四书为主,辅以唐诗宋词,次第而上。方法上,先求熟读,再求背诵,逐步讲解。

第三,在大学推广“学院加书院”的培养模式。在大学兴办以学习国学经典为主的书院,学生来自传统的各专业学院,在学习专业之余,研习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以及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武术等。除专业学习分散进行以外,住宿集中,研修集中。书院给学生颁发第二学位。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国学选修课,负责指导各种国学社团,定期举办国学沙龙、交流会、展示会、国学竞赛等。这方面可借鉴军队委托地方高校培养国防生的培养模式。

3.民间多方推广。学在民间,道在山林。民间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广阔的舞台。

第一,兴办私塾。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也是中华文化不绝而广大的重要原因。教育应该有更多的选择,应该给予民间私塾更大的空间和自由。私塾以传统的四书五经传授为主,但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做到“内圣”之学与“外王”之学的完美结合。

第二,企业推广。企业的生存,短期看取决于利润,长远看取决于道德良心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良知是社会道德的重要风向标。所以有志于创“百年老店”的企业应当积极践行中华传统文化。鼓励企业主兴办教育,张謇、陈嘉庚、邵逸夫便是榜样。

第三,媒体推广。信息社会,媒体对道德风尚影响甚巨,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应根据自身特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媒体和社联、文联、高校、私塾、各级图书馆、企业、民间国学研究会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平台,整合力量,共享资源,力争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央视百家讲坛、上海东方大讲堂、日益活跃的高校人文讲坛都是成功的范例。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取其精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经典,儒释道、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经典,经史子集,浩如烟海,当取其精华、抓住重点、找好下手处。《三字经》指出了为学的次序: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2.认清糟粕。一定要读诵原典,直追本源,尽量避免以评代读,否则极有可能认精华为糟粕、认糟粕为精华。读经典重在感悟、践行,知行合一,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死在句下。不要将民间庸俗论调等同于经典;不要把后人的错误尤其是现代人的错误归咎于经典;不要屁股坐歪,自取其辱,居西方文化之“高”、视中华文化之“低”。

3.与时俱进。形而上的道体永远不变,形而下的运用当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通权达变、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是儒家的一贯追求,所以与时俱进是中华文化的应有之义。创新不是问题,创新所带来的危害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否则会兴一利而生百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