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

时间:2022-04-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货币数量论已经直接体现为货币需求理论,把货币看作一种资产,运用消费者需求与选择理论来分析货币需求问题。因此,就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基调而言,弗里德曼坚持货币数量论的基本结论。

第四节 现代货币数量论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以及随后兴起的凯恩斯主义,使得新古典货币数量论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趋于沉寂(尽管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货币数量论仍然还有人信奉),代之而起的是以收入支出说为核心的凯恩斯货币理论。然而,1956年弗里德曼(20)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以该文为标志,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在弗里德曼等人学说思想的推动下,货币数量论再度复活,由于弗里德曼是现代货币主义的领袖人物,因此,称之为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是在批判、借鉴新古典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货币数量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论奠定了货币主义的方法论与理论基础。现代货币数量论已经直接体现为货币需求理论,把货币看作一种资产,运用消费者需求与选择理论来分析货币需求问题。

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表达方法

(一)货币需求分析与货币需求函数的简化表达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量的变动反应于物价水平的变动上,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只影响宏观经济中的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因此,就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基调而言,弗里德曼坚持货币数量论的基本结论。但是,在货币数量论的方法论体系上,弗里德曼遵循微观经济学的需求函数分析方法,在吸收凯恩斯的资产性货币需求思想以及剑桥方程式关于货币数量关系的需求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货币需求函数,藉以重新表述货币数量论(21)

弗里德曼指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的理论。这个理论不是产出量或货币收入的理论,也还不是物价水平的理论。关于这些变量的任何论述,需要把货币数量论同有关货币供应条件或许还有其它变量的规定结合在一起。”(22)因此,弗里德曼把剑桥方程式首先看作是货币需求函数(23),然后在主要考虑收入与持币机会成本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创新与发展,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描述性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列出的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简化表示为:

这个货币需求函数就是我们在通常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常常见到的函数形式,该函数是弗里德曼在《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一文(24)中提出的。函数表达式中各变量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分别为:

M: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

P:价格水平;img3: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个人手中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

y:实际收入;

w:弗里德曼把总财富分为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两部分;w表示非人力财富所占总财富的比率,即来自财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该比率越大,则货币需求就会越小;

rm:预期的货币报酬率;

rb:固定价值证券的预期报酬率;

re:股票的预期报酬率;img4(t表示时间):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即预期的实物资产的报酬率;

u:这是一个综合变量,它表示收入因素之外可能影响货币功用(效用)的其它因素或变量。

该货币需求函数表明,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总财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货币的效用(如流动性等)等因素。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比较1.现代货币数量论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一致性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除M、P、y三个变量外,如果我们把函数中的其余变量(rm、rb、reimg5以及w、u等变量)视作是共同起作用以决定剑桥方程式中k与交易方程式中V的因素,那么,现代货币数量论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就具有一致性,因而它们就有着共同的理论政策基调。

2.现代货币数量论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区别性

从各自关于货币数量论的不同的函数表达关系来看,现代货币数量论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有别的是:

(1)现代货币数量论把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中的k、V不再看作是常量。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流通速度V是几个数目有限的变量决定的稳定函数,即认为稳定的是决定V的函数,而不是V的值本身。现代货币数量论在维持新古典货币数量论关于V在长期中是一个不变的数量(不过,在弗里德曼与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中,他们通过实证分析后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是下降的;随着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人们的实际货币需求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加大,货币流通速度将会减小,美国1869—1957年这段时期,实际国民收入每增长1%,人们的实际货币需求相应地增加1.8%,即货币流通速度降低0.8%(25))的同时,又认为V在短期中可以作出轻微的波动(26)

(2)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由于假定货币流通速度(V或k)是已知常数,产量或国民收入(y)是处于充分就业均衡下的固定不变的常数,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会直接使物价水平同比例上涨;现代货币数量论则认为,货币量M与价格水平P之间没有直接的同比例的变动关系,而是货币量的变动在短期中先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然后再体现在价格水平上(27),只有在长期中才全部表现在物价水平上。

(3)在新古典货币数量论中,变量y代表现期的真实收入,而现代货币数量论方程式中的y则代表一种“持久性收入”(也有译作“永久收入”或“恒久性收入”的),亦即人们过去的、现在的和预期未来的收入(包括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平均数,它表示一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财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致收入的平均存量水平。

(4)在货币需求的分析范式上,现代货币数量论借鉴与发展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28),弗里德曼自己指出:“货币理论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和更为基本的发展曾经是以深受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分析影响的方式而重新描述的货币数量说。”(29)现代货币数量论一方面坚持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思想与立场,另一方面,在借鉴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中的资产选择思想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创造性地运用“持久收入假定”进一步发展与丰富了资产需求理论,即认为货币需求不仅取决于利息率,而且也取决于其它资产的收益率,从而能够在持久性收入这一概念范畴下分析资产需求。因此,现代货币数量论真正是在资产选择角度上强调货币的需求内涵,扩展和充实了资产的选择范围与资产选择的决定因素,完善了货币需求函数关系。

二、名义国民收入理论

在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函数基础上,弗里德曼在1970年发表的《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一文中进一步提出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模式,从而使现代货币数量论发展成为“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所谓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就是用货币数量论来推导出名义收入理论,而不是推导出价格理论或真实收入理论,即确定名义收入与货币存量之间的直接关系。

弗里德曼运用一个“简单的统一模型”,在新古典货币数量论、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的相互比较中来说明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弗里德曼认为,不论是货币数量论者,还是凯恩斯收入支出论者,其理论都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抽象形式的“简单的统一模型”来表示和加以说明(30)

img6

上述函数模型中的变量分别表示:

Y——名义国民收入;r——利息率

C——消费;I——投资;S——储蓄

MD——名义货币需求(名义货币存量)

MS——名义货币供给

其中:

(1.4.2)式是消费函数(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实际消费是实际收入与利率的函数;

(1.4.3)式是投资函数(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表示实际投资是利率的函数;

(1.4.4)式是收入恒等式(收入Y=消费C+投资I),表示宏观经济模型中的一个均衡条件(储蓄=投资);

(1.4.5)式是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函数(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函数),表示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img7)是实际收入与利率的函数;

(1.4.6)式是名义货币的供给函数,表示货币供应量是利率的函数;这里是从一个角度出发,把货币供给量看作是利率这样一个变量的函数,该模型的分析过程中在有关情形下,也会把货币供给仅仅当作是由货币当局所决定的一个外生变量,因此,货币供给的利率函数与货币供给的外生变量情形这二者之间并不是矛盾冲突的;

(1.4.7)式是货币供求相等的市场均衡方程,表示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另一个均衡条件。

在该模型中,(1.4.2)、(1.4.3)、(1.4.4)三式描述储蓄与投资的流量调节,当储蓄等于投资时,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就被决定(即IS曲线);(1.4.5)、(1.4.6)、(1.4.7)三式描述货币供求的存量调节,即通过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变化而使货币供求相等,从而决定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即LM曲线)。

模型中的6个方程共包含C、I、Y、r、P、MD、MS这7个变量,要使该模型有确定解,则还缺少一个方程。因此,这些变量中的某一个必须由这个模型体系外的因素外生地去决定。弗里德曼认为,上述关于宏观经济的模型描述,他们三者(新古典货币数量论、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与现代货币数量论)之间是统一的,而他们的分歧就在于为该模型附加的定值即追加条件(方程)是不同的。

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追加条件是假定实际国民收入固定不变,即y(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由上述经济模型体系外的因素决定的:

img8

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提出的追加条件是假定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即P是由上述经济模型体系外的因素决定的:

P=P0        (1.4.9)

弗里德曼的名义国民收入货币理论的追加条件,则是预期实际利息率(ρ*)与预期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g*)(即预期的或长期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或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之差固定不变,即假定(ρ*-g*)是由上述经济模型体系外的因素决定的:

ρ*-g*=k0    (1.4.10)

实际上,名义国民收入货币理论是在凯恩斯与欧文·费雪的主要观点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依据凯恩斯的分析,现期市场利率(r)大致取决于预期较长时期内存在的利率水平(r*)。即

r=r*        (1.4.11)

而根据费雪的分析,现期市场利率(即名义利率r)决定于实际利率(ρ)和价格总水平的变动率img9。即:

img10

如果进一步考虑预期实际利率(ρ*)和预期价格变动率img11那么(1.4.11)和(1.4.12)式实际上还可统一表示为:

img12

又因预期价格变动率等于预期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减去预期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于是(1.4.13)式又可表示为:

img13

这样,(1.4.15)式即为弗里德曼的名义国民收入货币理论对于上述“简单的统一模型”追加的条件方程,即假定ρ*、g*img14都是由该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ρ*-g*=k0这一假定实际上即为经济均衡状态的条件抽象(31),该假定构成名义国民收入货币理论逻辑关系的基础。在这一假定下,结合上述分析,弗里德曼名义国民收入货币理论模式的逻辑构建,在此可以简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假定货币需求的实际国民收入弹性为1,于是方程(1.4.5)可以写为:

MD=Y·L(r)

(2)名义市场利息率等于预期实际利息率加预期价格变动率,即:

img15

(3)预期实际利率与实际长期经济增长率之差是由模型体系外的因素决定的,即关系式(1.4.10)中的kO作为外生变量。

(4)货币需求量对于货币供给量能够做出及时而充分的调整(意即货币需求对于货币供给在吸纳能力上体现出单位弹性)。

于是,名义国民收入货币理论模式就可表示为下列方程组:

img16

由于ρ*、g*img17都是由该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那么,该方程组就有MD、Ms、Y、r这四个内生变量。这里的Y并未分解为变量P与y,因此,该方程组就构成名义收入决定的理论模式。

这里,进一步假定,Ms是外生变量而非利率的函数,在Ms上引进时间变量,即:

Ms=M(t)            (1.4.20)

那么,根据(1.4.16)——(1.4.18)式,名义国民收入决定的表达式又可以表示为:

img18

这里,V(r)表示货币流通速度;V(r)=1/L(r),即收入的货币流通速度等于现金余额系数的倒数。由于货币主义者认为,V是一个稳定函数,而且由于“持久收入”概念下资产(财富)外延的宽泛性、完全性,以及赋予一切资产价值以“收入的资本化”内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单纯的利率因素对于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影响,因此,弗里德曼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极小,故V(r)具有长期稳定性。弗里德曼通过计算,美国1867—1960年这段时期,利率增加(或减少)1%,人们的实际货币需求相应地只减少(或增加)0.15%(32)。于是(1.4.21)[或(1.4.22)]式与(1.4.19)[或(1.4.10)]式联立方程组,就可以决定任一时点上的名义收入[Y(t)]。

三、货币中性(33)

在研究范式上,有别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下的静态均衡、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弗里德曼更加强调“经济量值的预期”在动态求证与解析实际经济模型中的重要作用。正是通过预期这一概念范畴的媒介,弗里德曼在经济模型分析中(加入价格变量与产量变量)使得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有机联系起来,在方法上具有动态均衡的分析特点。

这里的预期,即适应性预期,系指经济当事人总是主动地完全根据过去的经验系统而预测未来的经济变量值(34)。弗里德曼曾指出:“货币,以及货币能买到什么东西,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向是货币理论的中心问题。经济学家们一般都曾认为,价格水平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但是,货币的数量究竟如何影响价格水平,货币量的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人们对这些问题在不同时期曾有过不同的设想。”(35)为此,弗里德曼认为,就长期而言,实际量值与预期量值之间总是一种趋于相等的趋势化关系,在长期均衡状态下,由于所有的预期都得以充分实现,所以实际量值与预期量值是相等的。因此,实际量值与预期量值之差就成为短期波动的直接动力,一个变量的波动速度与水平就是该变量或其变动率(可能还会包含其它变量或其变动率)的测定数值与预期数值之差的函数,而短期内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在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分割权重(36)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1)关于价格变动的预期;(2)当前的产量或就业水平与充分就业的(恒常的)产量或就业水平相比较的预期(37)

因此,“从长期来看,货币主义几乎全盘接受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它对早期货币数量论的主要贡献,就是它对短期后果作了更详细、更深入的分析。”(38)不过,弗里德曼又承认,与新古典货币数量论以及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一样,在他的理论模式中,也没有具体涉及那些决定“短期内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在价格与产量变动之间的分解比例”的因素。

弗里德曼的名义收入决定模式表明,货币供给量M对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有着直接影响,即M→MV=GNP。既然V是一个稳定的函数(V(r)具有长期稳定性),那么,国民收入的重大或显著变化就几乎都是M而非V变动的结果,M的变动是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即M(t)的增加将直接影响Y(t),而Y(t)的变动意味着产量与价格的变化。这样,产量与价格的变化就直接决定于货币供给量,故货币最重要,货币供给量成为决定整个经济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调节国民经济的最适宜的政策工具;要使物价稳定,就须使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实际产量的变动率相适应。

既然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作用,既然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在于影响名义变量,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就宏观政策意义而言,弗里德曼力主“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名义收入决定理论,成为关于货币中性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解释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