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货币数量论

传统货币数量论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所表达的含义与后面要介绍的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模型之一的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是相同的,即货币需要量的大小受交易金额的制约,交易规模越大,则货币需求量越大,相反则越小。在货币理论中,发展历史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说明货币数量的变化决定物价水平变化的理论。

第一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

货币需求理论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在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模型正式确立之前,很多学者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就是其中之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也称货币必要量理论,集中表现在众所周知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中:

img43

这一规律也可以表述为“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1)如果以M代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以P代表商品价格水平,以Q代表流通中商品数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则货币流通规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img44

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不仅表达了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即商品数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同时也反映了货币需求量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就是:

(1)货币需要量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进而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马克思认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商品本身形式的运动,也就是说,只有当参与交换的商品要实现其价值时,才会有货币的运动。因此,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例关系,商品价格总额越大,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就越少;当价格水平一定时,商品价格总额取决于商品数量,商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总额越大,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就越少。

(2)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流通速度是单位货币一定时期内在商品交易者之间的转手次数。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商品被出卖后,就退出流通领域,而货币则不退出流通流域,仍在买者与卖者之间不停地转手运动,为实现商品的价格服务。在商品价格总额一定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增加。

马克思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以简单商品流通为前提的,所以,货币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银行、信用制度等没有被纳入考察的范围。作为一种高度的理论抽象,在分析中舍象掉了银行、信用、利率等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此,在简单商品流通条件下,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无疑是正确的,它揭示了货币流通的客观规律,对今天变化了的现实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所表达的含义与后面要介绍的货币数量论的基本模型之一的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是相同的,即货币需要量的大小受交易金额的制约,交易规模越大,则货币需求量越大,相反则越小。

在货币理论中,发展历史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是说明货币数量的变化决定物价水平变化的理论。货币数量论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的法学家居里斯·鲍鲁斯(Julius Paulus),但一般认为是法国重商主义者吉恩·鲍丁(Jean Bodin)第一次明确地将价格波动同货币数量的变化联系起来的,并正式创立了货币数量论。18世纪和19世纪的一些学者和经济学家,如约翰·洛克(John Locks)、大卫·休谟(David Hume)、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穆勒(J.S.Mill)等人都接受并发展了货币数量论。到了20世纪初,经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及庇古(A.E·Pigou)的进一步研究,分别提出了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才使货币数量论系统化,并初步建立了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