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货币主义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理论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7.3.2 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主义认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表17-2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的对比

17.3.2 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人们的财富具有多种形式:货币、债券、股票、住宅、珠宝、耐用消费品等。

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主要由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构成。

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作为影响经济的最重要因素,认为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水平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均衡的结果。但货币供应由法律和货币当局的政策决定,是外生的。因此,货币数量论主要研究货币需求的决定。弗里德曼说:“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而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

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学派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国家干预会破坏其稳定性。这种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称为“自然率假说”。它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外生力量只能产生短期影响,而不能影响其长期均衡。

其他主要论点:一是货币数量变动导致了货币收入的短期波动;二是货币数量在长期只影响价格和货币收入,不影响实际收入和就业量,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三是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虽然在刺激生产发展、延缓经济危机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时却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为口号,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们在理论细节方面不断进行琢磨补充,并且利用美国有关国民收入和货币金融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的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论据。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剧烈,特别是1973~1974年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剧烈的物价上涨与高失业率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对此无法作出解释,更难提出对付这一进退维谷处境的对策,于是货币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并对美英等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伯格、布伦纳、安德森和英国的莱德勒、帕金等人。

货币主义认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

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正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

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如每年增长3%~5%)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应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的对比见表17-2所示。

表17-2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的对比

img3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