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时间:2022-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们都属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其共同的缺陷是:第一,传统货币数量论是以充分就业的假定为前提的,而这种假定是不符合现实的。除了认为货币量变动会直接引起物价同比例变动外,传统货币数量论对方程式中的其他各项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深入探讨。凯恩斯称这种与利率高低有关的货币需求为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1.现金交易数量说

现金交易数量说——交易方程式:M V=P T(1-8-1)

现金交易数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他认为:货币的唯一功能是充当交换媒介,人们需要货币仅仅是因为货币具有购买力,可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因此,一定时期内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金额必定等于同期内交易的商品价值总和。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即MV=P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平均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商品与劳务的交易量。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由人们的支付习惯、社会信用制度、运输与通讯条件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决定,不受货币数量影响,所以在短期内可将货币流通速度V视为常数。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在短期内也保持稳定,所以也可视为不变。因而货币数量M的变化将等比例地作用于物价水平P。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是一种机械的货币数量说,在这一学说中,M V代表货币供给,P T形成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只是被动地决定于货币供给。

2.现金余额数量说

现金余额数量说——剑桥方程式:M=k P Y(1-8-2)

现金余额数量说由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经庇古和罗伯逊发展。形成“现金余额方程式”,又称“剑桥方程式”,即M=k P Y。式中,M为货币数量,也就是所谓的现金余额;k为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一定时期内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产出;P Y表示名义国民收入。

根据古典学派的假定,产量在短期内不变,如果k也不变,则当货币供应相对于需求而增加时,唯一能使货币供求相等的途径就是物价P相应上升,反之亦然,这一结论与交易方程式的结论一致。

决定k的因素与决定V的因素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特别是支付习惯。其他因素还有:其他资产的报酬率、工业一体化程度、货币替代品的状况,以及“消费者和生产者制定计划时的确定性和信心”等。

3.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的比较及两者的缺陷

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相同之处是两者都将货币数量作为物价变动的原因,并且所得结论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现金交易数量说看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强调货币的支出,而现金余额数量说则强调货币的持有;现金余额数量说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现金交易数量说则注重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经济社会等制度因素;现金交易数量说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通量,而现金余额数量说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点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存量。

现金余额数量说特别强调人们的主观愿望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剑桥学派认为,其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们对持有货币的利弊权衡;二是人们对未来价格水平的预期。因此,现金余额数量说中隐含着一些思想,即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有影响。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人们的资产选择。由于剑桥学派强调人们的主观意志对货币需求有决定作用,因此可将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看作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渊源。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它们都属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其共同的缺陷是:

第一,传统货币数量论是以充分就业的假定为前提的,而这种假定是不符合现实的。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物价水平并不一定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第二,货币数量论是一种长期的均衡理论和静态理论,它以“萨伊法则”(供给会自行创造它本身的需求)为理论基础,认为商品总供给恒等于商品总需求,短期内经济波动会通过市场机制而自动调节,经济在长期总会自动趋向充分就业均衡。由于货币只是商品交易的媒介,因此,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也同样会趋于均衡。因此,传统经济学只是注重分析长期货币数量及其他经济因素的变动情况,这是一种长期的均衡理论。实际上,短期变动却是现实中的经常现象,是导致经济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它还假定某些因素固定不变,如产量、货币流通速度及货币持有比例,因此,这是一种静态理论。而每一因素都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之中。

第三,传统货币数量论将利率排除在货币分析之外,忽略了利率的作用。

第四,传统货币数量论没有研究方程式中各项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除了认为货币量变动会直接引起物价同比例变动外,传统货币数量论对方程式中的其他各项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深入探讨。事实上,方程式中的各项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他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而不愿持有其他能生利但不易变现的资产这样一种心理倾向。这种流动性偏好实质上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主要有三个,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是指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又可分为个人交易动机与企业的营业动机。个人和企业为了满足日常支付和交易需要,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则要取决于个人收入与支出的间隔长短以及企业销售收入与费用支出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一般来说,满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的数量取决于收入水平,并与收入多少成正比,所以可将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看作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预防动机。是指为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凯恩斯认为,未来是不确定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经常有各种意外需要货币。为提防不虞之支出,或抓住未能预见的有利进货时机,人们必须在持有交易所需货币之外,再保留一定的货币余额,这就是所谓的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由于这部分货币主要也是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也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所以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3)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凯恩斯假设,人们只能在货币和债券这两种资产中选择持有财富的形式,由于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向变动,因而,预期利率上升者将售出债券,持有货币,以便在债券价格下跌后,能以低价买进债券。而预期利率下降者则将减少持有货币,买入债券,以便在债券价格上升时高价卖出债券,从中获利。凯恩斯称这种与利率高低有关的货币需求为投机性货币需求。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内容。所谓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实际上是指人们对闲置货币余额的要求,而不是对交易媒介的需求。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水平负相关,而与预期利率升降正相关。现实利率水平高,或人们预期利率水平下降,则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减少;现实利率水平低,或人们预期利率水平上升,则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

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表现为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所以他以L表示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又由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增函数,而投机动机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所以,可将总的货币需求M分解为两部分: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M1,和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M2。若以y表示收入,i表示利率,L1表示M1与y的函数关系,L2表示M2与i的函数关系,则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用下列函数式来表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含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为其提出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凯恩斯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是将货币通过利率与投资、就业和国民收入等实际经济因素联系起来的。利率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其中货币供给量取决于中央银行,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利率与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成反比例变化关系,而利率与投资成反比。在偏好一定的条件下,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就能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和产出水平。因此,当经济不景气时,中央银行通过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能达到刺激经济发展、减少失业的目的。当然,这些影响都取决于人们的心理因素,特别是当经济严重衰退时,人们的投资需求严重不足时,会出现投资对利率缺乏弹性,此时,利率变动不会影响投资。而当利率降到一定水平后,货币量的改变不会使利率降低,投机性货币需求变得无穷大时出现了流动性陷阱,此时,货币政策也是无效的。

【相关链接】

◆横向联系:宏观经济学中,关于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的推导就是根据人们的货币需求得来的。可结合LM曲线形状和IS-LM曲线的移动,来更好地理解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含义。

2.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1)鲍莫尔模型

鲍莫尔模型本质上是运用管理科学中最适度存货控制技术于货币理论的成果,所以又通称为“货币需求的存货管理模型”。

鲍莫尔认为人们持有的用作交易媒介的现金,同企业持有存货一样,也有成本,由于现金是无利息收入的,持有现金就要放弃利息收入,这种放弃的利息收入就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因此,人们总是在保证正常交易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现金持有,寻找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假定人们的交易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预见的,而且收支规模正常,那么人们可将期初收入的大部分先投资于有价证券或贷放出去以获取收益,然后再每隔一定时间卖出一部分有价证券变现,用于日常交易需要。

假设:T为某人的月支出;C为每次变现数;b为每次变现的手续费;i为市场利率;n为每月变现次数(n=T/C)。现金存货的成本有两项:一是将债权变现时所必须支付的手续费b,因为设每次变现数为C,而支出总额为T,故在一个支出期间,全部手续费为b×T/C;二是持有现金而牺牲的利息(机会成本),在支出期间的平均交易余额为C/2,故利息成本为i×C/2。必须选择适当的C,使得总成本(b×T/C+i×C/2)最小。

平均手持现金余额为C/2,故鲍莫尔存货模型为

该模型也称“平方根法则”,它说明即使是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也受利率因素的影响。在交易量或手续费增加时,最适度现金存货余额将增加;而当利率上升时,这一余额会下降,从而将利率和交易性余额联结起来。此外,由于现金余额与交易量的平方根成正比,所以在最适度现金余额的决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作用。

鲍莫尔存货模型问世以来,对西方货币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该模型论证了最基本的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第二,根据平方根公式,假定利率和物价不变,收入增加的比例必须大于货币供给增加的比例,才能使公众吸纳新增的货币。第三,该模型虽然是针对国内经济单位的货币需求而作出的,但其基本结论也可用于国际金融领域,比如国际储备也有“规模经济”的特点。

(2)惠伦模型

惠伦认为影响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三个:非流动性成本;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变化情况。非流动性的成本是指因低估在某一支付期内现金需要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当人们因缺乏现金而无法应付付款义务时,就有三种可能:陷于经济困境甚至破产,此时,非流动性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够及时得到银行贷款,则非流动性成本就是银行贷款成本;如果人们持有易转换成现金的资产,则非流动性成本等于将非现金资产转换成现金的手续费。企业为免于破产,同时也不能保证随时得到贷款,因此第三种情况应作为理论分析的一般情况。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则是指持有这些现金而须放弃的一定的利息收益。在建模思想上,惠伦模型与鲍莫尔模型基本相同。如果人们为预防不测持有较多货币,就减少了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但同时却增加了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反之,如果他持有较少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减少了机会成本,但却提高了非流动性成本。因此,追求利润极大化的企业,必然选择适当的预防性现金余额,以使这两种成本之和下降到最低限度。

模型的假设如下:如果一定时期内净支出N大于预防性现金持有量M,公司就要将其他资产变现,费用为b,净支出的概率分布以零为中心,净支出大于预防性现金持有量的概率为P。那么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为r×M,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为b×P,预期总成本为

惠伦模型中,假设企业和家庭都是风险回避者,所以在估计净支出超过预防性现金金额的可能性时,做最保守的估计,取P=Q2/M2,其中Q为净支出的标准差,代入上式得

根据数学上的原理,得到,故惠伦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这表明,最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同净支出方差Q2、非流动性成本b正相关,与利率r负相关。结论同鲍莫尔模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惠伦模型中预防性现金余额对手续费用、利率的弹性分别为1/3、-1/3。

(3)托宾模型

托宾将前人的资产选择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结合起来用投资者避免风险的行为动机来解释对闲置货币余额的需求。托宾模型中,资产的保存形式有两种:货币和债券。持有债券可以得到利息,但也要承担由于债券价格下跌而受损失的风险,因此债券是风险资产;持有货币虽然没有收益,但也没有风险,所以称作安全性资产。将资产按不同比例投资于债券和货币,其预期收益率μR(在数学上是收益率的期望值)与风险θR(在数学上以μR的标准差表示)存在线性关系μR=kθR。其中k为债券预期收益率与其收益率标准差的比值。债券预期收益率R越大,k值越大。

托宾认为典型的投资者都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风险增加时,其相对的预期收益率必须相应增加,作为补偿,两者的关系可以用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表示。将收益与风险之间的线性关系与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两者相结合,可以得到一个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有些学者称之为“托宾曲线”,该曲线证明了利率与货币投机需求之间的反向关系。

托宾模型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解释虽然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进步,它明确肯定了不确定性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能解释现金与其他风险资产同时持有,即资产分散的现象。但也存在不足:①托宾模型只包括两种资产,即货币及公债,而不包括其他金融资产。②由于信息及其他交易费用的存在,分散化投资策略事实上只能由一些庞大的投资基金或少数富人采取,普通投资者难以运用。③托宾模型忽略价格波动因素。

(三)货币主义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1.货币主义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一文,奠定了现代货币数量说的基础。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说研究的是影响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因素。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总财富。弗里德曼把货币看作人们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个人所持有的货币量受其总财富限制。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由于总财富难以直接计算,因此,他提出用“恒常收入”这一概念来代替财富。所谓“恒常收入”,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期内所能取得的平均收入,以区别于不定期有偶然性的即时性收入,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收入。由于“恒常收入”易于计算,且具有稳定性,因而可以避免即时性收入受偶然因素影响而使货币需求函数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2)财富构成。财富构成指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人力财富是指个人在将来获得收入的能力,即人的生产能力,又叫人力资本。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资本,指生产资料及其他物质财富。人力财富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会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在转化过程中,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应付交易等需要。这一货币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在就业困难时,人力财富所占比例较大,所需持有的货币也较多。

(3)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人们持有多少货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与其他资产收益大小的比较。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收益为零,而其他资产均有收益,其他资产收益率提高,则货币需求将减少,反之则反是。

(4)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人们对货币的“嗜好”程度也会影响货币需求:如果人们把货币看成是“必需品”,那么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为1或小于1;如果人们把货币看作“奢侈品”,则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就会大于1。

此外,人们对未来经济稳定性预期也会影响货币需求。

在此分析基础上,弗里德曼提出如下货币需求函数:

式(1-8-8)中,M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p表示价格水平;rb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表示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w表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Y表示恒常收入μ为其他随机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上述货币需求函数式P和Y的一阶齐次函数,若P和Y发生变化,则货币需求也将同比例变化。从而可得出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与Y=VM 的货币数量论。

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货币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实际上是持久收入,这意味着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因为持久收入的变化是缓慢的,它不像利率那样经常上下波动。这是因为,利率的变动往往是和货币的预期报酬率同方向变化的。当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从贷款中获得较高的收益,也就希望吸收更多的存款来发放贷款。当存款利率不受限制时,银行为了吸收存款就会提高存款利率。当存款利率受到限制时,银行会通过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来竞争存款。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意味着货币的预期报酬率提高了。由于影响货币需求的是货币和其他资产之间相对预期报酬率的高低,所以,当货币的预期报酬率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同方向变化时,货币需求将相对保持不变。

第二,货币需求函数本身是相当稳定的,它不会发生大幅度的位移。即货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这已经被历史数据所证实。由此可知,货币流通速度也是稳定可测的。由交易方程式可知,只要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可测的,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时,把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值带入交易方程式,就可以估计出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因此,货币供给决定名义收入的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仍然成立。他把现代货币数量论又称为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2.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含义

(1)在货币对名义收入发生作用的传送机制上,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是一种独特的资产,它的替代品不仅包括金融资产,还应当包括房产、耐用消费品、投资品等所有实物资产,通过资产组合效应,货币的作用直接而迅速,因此,货币是非常重要的。

(2)实际利率、实际收入增长率都是由经济中的实际因素决定的。当货币供应增长率等于预期名义收入增长率时,名义收入增长率等于货币增长率。只有当货币增长率有意外增加时,名义收入增长率才会高于预期值。货币政策要连续可信。

(3)由于时滞等因素,货币政策的短期作用很难预测,货币政策不是经济稳定的有效工具,最好的办法是实行一种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货币供应稳定增长的政策,即实施“单一规则”。

(4)短期内,由货币供给引起的名义收入变动,是物价与产出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名义收入增加中,有多少是由于实际收入增加,多少是由于价格水平提高,两者之间的划分是很难做到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弗里德曼难题)。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共同点是他们都强调货币存量对名义国民收入的影响,都认为经济自身存在着向充分就业水平收敛的内在趋势。区别为:(1)货币流通速度不再被假定为一个固定的常数,而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变量;(2)放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所认为的经济持续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从而当货币供给变化时,实际国民收入保持不变,价格与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化的观点,认为在短期内实际国民收入也将随货币数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而货币供给的变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要视其他条件而定。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的区别:(1)凯恩斯考虑的仅仅是货币和生息资产之间的选择,而弗里德曼所考虑的资产选择范围则要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货币、债券,还包括实物资产。(2)弗里德曼没有像凯恩斯那样把货币的预期报酬率视为零,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会随着其他资产预期报酬率变化而变化的量。弗里德曼对现代货币数量说的表述及其所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对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贡献。首先,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被视为一种资产,而不仅仅是交换媒介,因此,货币需求理论就成了资本理论或财富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弗里德曼确立了预期因素在货币需求理论中的地位。弗里德曼认为,根据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价格变动率、市场利率和其他资产的收益率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预测。弗里德曼的这些观点为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开辟了发展的途径,同时也使其理论具有较大的政策意义;再次,弗里德曼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有关货币需求的一些因素如利率、收入等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一方面为货币需求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使货币需求研究的结果成为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

【复习提示及知识补充】

其他货币理论包括理性预期的货币理论、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理论与一般均衡分析、克劳尔的非均衡货币理论、托宾的货币与经济增长模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