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数量学说

货币数量学说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费雪认为货币数量是由货币当局决定的,并不受交易方程式中其他变量的影响,故货币数量M是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另一种间接测量的方式则为所得型货币数量学说由于右方是实际GDP,通常是GDP,因此凡是排除在GDP计算之外的,也会被排除在所得型货币数量学说之外。既然货币的GDP流通速度V及实际GDP y均不受货币数量影响,则下一步的推理自然是在长期,货币只能影响物价。如果采用权衡,则货币数量可能会不规则增加,名义GDP也会波动很大。

第一节 货币数量学说

货币数量学说(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虽然有许多派别,但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交易型货币数量学说”,第二类是“所得型货币数量学说”。在货币数量学说之后有弗里德曼(Friedman,M)的资产代替理论,鲍莫(Baumol)的存货理论(inventory theory)及托宾(J.Tobin)的资产选择理论。见图19-1。

img464

图19-1 货币需求理论

一、交易型货币数量学说

交易型货币数量学说以费雪(Fisher)为代表,他(1911年)阐述了下列交换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

MV=PT             (19-1)

式中:

M: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V: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

P:平均价格水准

T:商品及劳务的交易量

上式等号右边乃经济社会供给总金额,左边为需求总金额,上式说明商品及劳务交易的“货币总值”等于交换过程中的“货币流通总值”。此公式为一恒等式(identity),亦即一定相等。例如,当我们用100元买2条土司面包,每条土司面包为20元,剩下60元买了一个苹果,到目前为止,货币只流通一次,故货币流通总值:

M×V=100×1=100

商品及劳务总值:

∑piti=p1t1+p2t2   

   =2×20+60×1=100

式中:

Pi代表第i个商品的价格

ti代表第i个商品的交易量

上述货币只流通一次,如果要说明流通两次的例子,可以假设当卖出面包的师傅拿到40元后,接着他去买了一包茶叶,而卖出苹果的农民用收到的60元买了一本书,则产生货币流通两次,故

 M×V=100×2=200      

∑piti=p1t1+p2t2+p3t3+p4t4 

   =(2×20+60×1)+(40+60)

   =200         

费雪在提出这一交换方程式时,并无货币需求的概念,严格地说只是一种事后的概念,表示当社会有这么多交易活动,同时一定要有这样多的货币供给量。它不像是一个常见的货币需求函数,左边放货币供给,右边放的是决定这货币供给的因素。如果一定要以货币需求函数的方式表达,则可以为

img465

亦即名目货币需求决定于物价水准及交易量,且是同方向变动,而与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成反向变动,这些皆与我们的直觉符合。

费雪认为货币数量是由货币当局决定的,并不受交易方程式中其他变量的影响,故货币数量M是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

就交易量T与交易流通速度V而言,费雪认为在长期中,影响它们的因素,并不受货币数量影响,特别是在长期当货币数量改变时,只有价格P改变。这一点我们仔细说明如下:首先,就T而言,它主要是受到生产技术与生产资源的影响。一般来说,生产技术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而生产资源在古典学派的眼中[1],由于充分就业的假设,在短期被视为固定,既然生产技术与生产资源此二者在短期均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交易量可以说是一个固定数。

流通速度V在费雪心中,被认为受到人们支出的习惯、社会制度、清算系统等的影响,这些制度的因素在短期不会改变,故V也可以视为固定。

因此,交易方程式可以进一步改写为

img466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则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即

img467

如果将此方程式改写成

img468

表示货币增加1倍,在长期,货币的增加不能影响img469img470的因素,则此两者为固定,所以价格也增加1倍。故在长期,货币与物价会同比例变动。

再将式(19-3)改成

img471

则物价对货币数量的弹性ηPM

img472

img473

此弹性为1的结果[2],表示当V及T均固定时,物价与货币数量作“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交换方程式最大的弱点,是它的变量T、P及V均不易衡量,除了不易衡量这个缺点之外,交换方程式还有下列值得注意之处:

第一,就T而言,不论其是否当期生产,只要在分析期间曾进行交换的物品均被计算入T。

例如,一辆中古车虽然是三年前生产,但只要在本年有交易,就被包含于T。

第二,物品可重复计算。

只要是在该期间有交易,而不管交易多少次,都算入T。例如上述中古车,也许在1年内转手2次,则2次的交易金额都要算入。

第三,一定要经过货币买卖,才计算入T。

如果某公司一部分薪资是以该公司股票为替代品,则这部分以股票发放的部分,并未经过市场交易,则不予算入T。

第四,金融交易也算入T。

如果投资人买卖公司债及股票等金融产品,其交易金额,也算入T。

由以上四点的分析来看,T的计算与GDP的计算大不相同。GNP的计算并不包括前期生产,且不重复计算,这些皆与T的计算不同。除此之外,GNP对金融交易的处理也不同,一个投资人如果只是单纯地买卖公司债或股票,则只有手续费被算入GNP,而交易量金额并不算入GNP,但交易量金额却均被算入T中。

由于交易T没有现成的统计量,故它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较难以估算。

此外如果要交换方程式成立,则P必须用小p,代表个别物价水准,而不是全部产品的平均物价,也就是说总交易量的计算应为∑piti,但实际上每一个物品的交易金额与数量并不容易取得,故可以由一个平均物价表示,即∑piti/∑ti,是一个指数。

如果这一观念可以被应用,则实际上的一个做法是拿现存公布的物价指数为代理变量,例如,费雪以趸售物价指数、股价指数及工资指数代表物价。

其次介绍V。V表示货币用在交易的周转次数,在估计上极为困难,如果要估计的是存款货币,例如活期存款的交易流通速度,则一个近似的做法是用该时期“平均存款余额”除“票据交换总额”,可以得到一个近似的存款货币流通速度。另一种间接测量的方式则为

img474

但正如上述,PT本身的测度已不准确,故再用它来测V就更不正确。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交易型货币数量学说的衡量有颇多缺失,故近年已较少被人使用。

问答题:

问:请叙述交易型货币数量学说的交易与GNP意义不同之处。

答:差别在于考不考虑下列4项问题:当期生产、重复计算、货币买卖及金融交易。

二、所得型货币数量学说

所得型货币数量学说的公式如下:

MV=Py=Y              (19-6)

式中:

V:货币的GDP流通速度

P:GDP平减指数

Y:名义GDP

y:实际GDP

此公式较为一般人所熟知,其意义与交易型货币数量学说相近,亦为一个恒等式,但也有下列不同之处。

第一,货币所扮演的功能有明显的改变。

所得型货币数量学说由于右方是实际GDP,通常是GDP,因此凡是排除在GDP计算之外的,也会被排除在所得型货币数量学说之外。例如,此学说并未考虑中间产品的交易,也不考虑二手货的交易,而金融资产的买卖金额及去年的产品交易也被排除在外,这些其实也就是式(19-1)的交易T及式(19-6)的GDP Y的基本差异。

第二,GDP平减指数极易估测。

例如P可以用下列方法计算出

P=100×Y/y=100×名义GDP/实际所得

此乃由于所得型货币数量学说只看最后的GDP,而不计算每一笔商品的交易。

第三,GDP流通速度也极易衡量。

一旦P、Y及M可以正确得知,则V=Py/M亦可正确得知。

所以,近代的学者认为所得型货币数量学说较交易型货币数量学说有用,因为:(1)它将GDP与货币存量联系在一起;(2)V可以由M、Y及P得到,反之,交易型货币数量学说的T却没有现成的资料。

如同交易型货币数量学说,交易T及交易流通速度V会受到货币数量以外因素的影响,所得型货币数量学说中的GDP Y与GDP流通速度V也会受到货币数量以外的长期因素影响。例如,流通速度是受到支付系统、金融创新影响,而实际GDP y主要是受到土地供给、劳动及资本的投入和生产技术的影响,而这些会影响V及Y的因素,就长期而言,均不会受到货币数量的影响,既然货币数量在长期不能影响劳动、资本、土地及技术,故由货币数量学说,在长期,货币数量不能影响实际GDP。

既然货币的GDP流通速度V及实际GDP y均不受货币数量影响,则下一步的推理自然是在长期,货币只能影响物价。将式(19-6)改成

img475

此结果有两个含义。

第一,物价与货币同比例变化。

此点是与前述的交易型货币数量学说式(19-3)的相同点。当影响V及Y的因素,在长期均不受M的影响时,img476将被视为固定,故在长期,M对P是同比例变化,且弹性ηPM=1。

第二,由于货币的GDP流通速度V的变化很慢,则货币与名义GDP Y= Py将呈现一个稳定的关系。

这两点结论也是货币学派理论的基础,如果用不同方式重述此二者即:

就第一点而言:

1.在长期,物价只是且一定是货币现象。

2.在长期,货币具有中立性(不影响实质面)。

3.在长期,实际货币需求固定,意即当物价上涨,货币需求会等比例上升,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不变。

就第二点言:

1.在长期,V是可以预测的,则货币中间目标可以选择货币,而不是利率

2.采用法则较佳。当货币平稳增加,则名义GDP就会平稳增加。如果采用权衡,则货币数量可能会不规则增加,名义GDP也会波动很大。

3.在长期,货币政策至少不会比财政政策差。

练习题:

问:试想如果ηPM>1,即物价上升,货币需求上升更多,会有什么结果?

答:由于物价是货币的价值倒数,因此当物价上升,货币价值下跌。所以,理论上,拥有货币数量,最多不应超过物价上升的比例。如果不如此假设,反而假设物价上升,人们会拥有更多货币数量,则央行可以多发行货币,先造成物价上升,但却不用担心人们会不接受货币,因为接着人们反而更愿拥有货币,则大量发行货币,刺激景气,一旦物价上涨,人们自然更努力拥有货币,这与理论和直觉均不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