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数量说之前提

货币数量说之前提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拥护货币数量说的各学者中,所持见解并不完全一致,其所立假定也不完全一致,本节所述仅就大体立论,以各派之代表学者的见解为准,尤其是对于交易总值学派的费雪之见解,特别着重。而在货币数量连续的增加时,则物价上涨的程度势必大于货币数量增加的程度。

拥护货币数量说的各学者中,所持见解并不完全一致,其所立假定也不完全一致,本节所述仅就大体立论,以各派之代表学者的见解为准,尤其是对于交易总值学派的费雪之见解,特别着重。

大体说来,货币数量说的第一个前提,即为以静态均衡之经济社会为其研究的背景。各学者在其数量说中,每须加以“其他事项不变”的假定,即欲在分析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准之关系时,除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准二者外,将其他一切因素假定或判定其静止不变,而得到物价水准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而变化的结论。

此种前提,大部分的数量说拥护者是出之于假定,如卡塞尔、庇古、霍特里、坎南等。其所以作如此假定,只是求分析之便利而已。例如,卡塞尔即明白地指出:静态分析不过指示我们一个研究实际情形的途径,且谓在动态经济中,一切假定的因素都要一齐变动,故货币数量变动究竟会发生何种反应,是很难预测的。如庇古所倡的数量说,注重货币之需要与供给双方的相互影响,且将时间因素计入,此种相互影响连续不断地发生变化,故在各时段中,货币价值之变动都不相同。且谓货币供给增大时,则货币需要方面亦必或多或少而随之发生变动,于是使因货币供给增大所引起之物价变动,在比例上或程度上必较货币供给之增大为小。如此,则庇古氏的数量说可谓非常客观,“而将其他事项不变”的假定缩小到最小限度,甚至根本抛弃了。又如霍特里在讨论货币数量说时,最初以静态经济为研究对象,假定经济情形不变,用“未消耗准备”(unspent margin)的理论去解释物价与货币和信用数量之比例的关系。随后即转入动态的分析,用“消费者所得”(consumers' income)与“消费者支出”(consumers' outlay)的理论去解释物价与货币和信用间的动态关系。且更明白地承认,决定货币价值的因素,并不限于货币数量一种,而尚有其他因素,亦均须加以观察方可。故霍氏之静态分析,是出于假定,是在求理论上之分析的方便,是极显而易见的事。至于罗伯逊的货币数量说,不论在其供求说还是数量说中,虽均有静态的假定,但在讨论货币价值之应用时,即明白指出:在实际社会中绝不如此简单而机械。认定在实际上,当货币数量增加时,物价固然上涨,但货币的生产必感受刺激而增加,而使物价上涨的程度减弱;或货币流通速度减小,而降低物价上涨之趋势。而在货币数量连续的增加时,则物价上涨的程度势必大于货币数量增加的程度。总之,正如其他许多数量说的拥护者一样,上述四位学者的静态的分析,纯粹是出于假定;绝非认定实际的经济社会中,会如此静止不动地去任人安排,而求出如此单纯而机械的结论。

至于费雪对于静态分析的态度,则与前述各学者有所不同。费氏将“正常变动”(normal fluctuations)和“过渡变动”(transitional fluctuations)分开,认数量说只能适用于前者,而不能适用于后者。由此而谓货币数量变动后,在过渡时期中虽可使其他经济事项发生暂时的变动,但以长时期着眼,则均衡终有恢复之一日,及新均衡一旦恢复,则一切均回复原来状态。在此种意义之下,故谓货币数量变化,对于M′与M之比例,货币与存款之流通速度,及交易总额均不致有重大的变化,因此进而演化成为机械的货币数量说。所以费雪的静态分析,是出于认定的,而不是出于假定的。在此种认定的静态均衡之分析中,很巧妙地将货币数量变动所能引起之一切可能的变动,归之于过渡变动,避而不谈;且进而确认新均衡与旧均衡两期中之经济结构,不论在“质”的方面还是“量”的方面,大体上是相同的;纵有若干细微的变异,但在程度上必不足重视,其平均数值必定是前后一致的。

现在试再行分析此种被假定的或被认定的静态。经济之含义,依凯恩斯的说法,数量说之所谓“其他事项不变”,即指就业量已达饱和的境界(full employment),此时各种资源已被充分利用,生产弹性及就业弹性均等于零,工资弹性则等于1。在这种场合下,则物价弹性亦等于1,即物价上涨与货币数量之增加成正比例(5)。凯氏之《就业概论》一书,着重就业量之分析,故论及数量说之前提时亦以此种观点去解释。实际上所谓“其他事项不变”,更有其他的含义。

除生产方面而外,在分配方面和消费方面亦须大体上保持不变,方可与数量说的结论相符合。即分配方面亦须大体上保持原有之均衡状态,同时人民之消费习惯亦须无重大差异,方可使数量说的结论得以形成。此外各物品之个别物价间的相对关系(如小麦价格与奢侈品价格之相对关系)亦须在大体上永恒不变方可(6)。总之在此种静态均衡的前提下,假定下列事项均不变动:①生产规模。②产品自生产过程进入消费过程所经之周转次数。③人口。④自然资源被利用之程度。⑤技术。⑥人民之用钱习惯及消费标准。⑦财富的分配状态。⑧其他。一言以蔽之,即除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准二者外,其他一切均保持常态而形成一个严格的静态均衡的经济社会(7)

以上是指货币因素以外的经济事项而言,密塞斯更指出货币因素方面所假定的前提。密氏谓货币数量说之前提,除货币需要不变外,更有下列两项:①货币数量增加后,引起各个人之货币存储量作一致的增加(uniform increase);②各个人之货币存储量一致的增加后,各个人对于货币之主观评价(subjective valuation)即生一致的变化(8)。这就是说:各个人之货币的主观评价,既生一致的变化,则他们的购买行为和消费活动即生一致的变化。

综括地说,数量说系以静态均衡的经济状况为其研究背景。故罗伯逊认为此种学说只能适用于比较安定之时期,而不能用以解释变动异常剧烈的时期之物价现象。推其是以静态均衡为前提所演化出来的理论,所以在应用时每与现实的动态现象,具有极大的距离与差池。

货币数量说之第二个前提,为自由放任。如穆勒氏所云:“我们所假定的状态,不是人为限制的状态而是自由的状态。”(9)即在此种自由的状态中一切任其自由发展,绝无人为地干涉或统制的成分在内。亦即市场组织完备,毫无缺憾,同时竞争完全而自由。一切经济活动,不论生产、交换、消费还是分配诸过程,均以自由放任为基准。

货币数量说之第三个前提,为生产要素在各企业间之转移的完全。即各企业间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之流动,除时间差延(time-long)而外,全无其他限制或障碍。由此,则各种物品之价格间恒能大体上保持着原有的相对关系,而不至于脱节过大(10)

货币数量说之第四个前提,为交换手段与交换对象在市场中之对立,同时在此种对立的场合中,货币本身无实质的使用价值,仅具有交换价值(11)。故其所谓货币价值,不是绝对的价值而是一个相对的(relative)观念(12)。但是所谓货币,可以由两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个是注重流通中的货币,即以为人们需要货币,是为着将它去作交易媒介,作流通工具去和货物相交换;于是形成如此的基本观念: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的流通货币购买市场中所有的待售之商品。另一个是注重在停留中的货币,即以为人们需要货币,是因为各人为购买物品、为从事商业、为预防意外事变所引起之支付,必须储存相当数额的货币以便随时随地使用,于是形成如此的基本概念:货币需要量是等于储存总值;更进而将储存购买力之情形与物价水准之升降作连带的讨论。由前一种角度去观察的即交易总值的数量说,由后一种角度去观察的即存余总值的数量说。但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去观察,均是将货币与货物对等起来,方使货币数量说得以正式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