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实践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实践

时间:2022-04-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实践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即是研究区域金融结构的变化。本节研究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实践,将主要针对各区域金融结构的特征,建立相应的区域金融结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相关指标对中国区域金融结构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

第二节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实践

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即是研究区域金融结构的变化。本节研究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实践,将主要针对各区域金融结构的特征,建立相应的区域金融结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相关指标对中国区域金融结构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

一、区域金融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金融结构从总体特征来分类可以分为银行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金融结构,其中每一类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但具体到国家特别是一国的各个区域来看,在显著共性特征下又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我国各区域金融结构在银行主导和政府主导的总体典型特征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金融结构的具体特征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评价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必须从更全面和系统的角度来设定较详细的指标体系。在综合多项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中国各区域金融结构的指标体系。

(一)金融结构的总体评价指标

按照评价金融结构的传统理论,我们在作区域金融结构的总体评价时,量的方面依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指标,效率方面按照近年来较流行的衡量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竞争程度的指标——金融市场化比率来做评价指标。

按照戈德史密斯的定义,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含有重复计算部分)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在大多数研究中人们把金融相关比率的计算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这一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各地的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也是金融结构总体水平的集中显示。

我国学者周立(2004)在研究中构造了金融市场化比率(Financial Marketization Ratio,FMR)来衡量我国各地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后来这一指标用来反映金融发展以及金融结构的质量水平。金融市场化比率等于全部金融相关比率(Total 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TFIR)减去国有金融相关比率(State—Owned 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SOFIR)。杨德勇等则认为仅用金融市场化比率的高低来衡量金融结构的质量水平是不全面的,他们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改进指标RFMR(即金融市场化比率与国有金融相关比率之比)来反映各地金融市场化的竞争程度,本文将采用这一指标来衡量各区域的金融结构质量水平。

(二)金融市场结构指标

金融市场结构的评价指标本文主要考虑货币市场结构和资本市场结构的规模结构以及两者的主体结构指标。

(1)金融市场规模结构指标:货币市场交易额/资本市场市价总值;

(2)货币市场主体结构指标:参与主体的数量;

(3)资本市场结构指标:各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比,各地区股票发行股数/上市公司股票发行总股数,各地区股票市值/上市公司总市值,各地区筹资额占比,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数/上市公司总数,机构(个人)投资者账户数/投资者账户总数。

(三)金融机构结构指标

金融机构结构指标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结构、银行贷款期限和规模、股票市值和发行结构、保险机构结构几个方面。

(1)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结构主要指标:各金融机构资产份额,各金融机构负债份额,金融机构资产类别占比;

(2)银行贷款期限和规模指标:短期贷款/银行贷款总额,中长期贷款/银行贷款总额,存款货币银行资产/GDP,存款货币银行信贷/GDP;

(3)证券机构结构指标:股票市场市值/GDP,证券机构资产总额/GDP,证券公司数量占比,证券交易所账户数占比,年度新增开户数占比;

(4)保险机构结构指标:保险公司数量占比,全部保险机构保险密度,全部保险机构保险深度。

(四)融资结构指标

融资结构主要包括企业部门融资结构和居民部门融资结构。

(1)企业部门融资结构指标:各地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各地区股本结构,非金融公司融资总量/GDP,非金融公司负债结构,内源融资额/企业资金来源总额,外源融资额/企业资金来源总额;

(2)居民的资产结构指标:居民金融各资产结构占比,居民储蓄存款/银行存款总额,居民证券持有额/GDP,居民消费信贷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二、中国区域金融结构特征的指标评价

根据本文建立的区域金融结构评价体系,我们将对中国区域金融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有些地区的数据无法或难以获得,本文只能部分的选取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一)中国区域金融结构总体评价指标比较

本文选用的区域金融结构总体评价指标为代表金融发展总量水平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和代表金融发展效率的改进金融市场化比率(RFMR)。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各地区金融资产总量的统计资料,所以此处只能用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作为金融资产的一个窄的衡量指标来代替。表5-1是1984~2008年我国各区域的金融总量水平和金融效率的比较状况。

表5-1数据显示,自1984年实施货币政策以来,我国三大区域的金融总量水平都经历了一个大幅的增长过程,表明各区域经济的货币化和金融化程度都大大提高了,但是各地区金融深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多数年份,东部地区的金融相关率都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增长较快,且近年来还略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则排在最后。说明在金融结构的总量水平方面各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从代表金融结构效率水平的各区域RFMR指标比较可以看到,金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虽然在金融总量增长方面快过中部地区,但是其金融效率水平最低。三大区域的金融结构效率差异在经历了1990~1997年的逐步缩小之后,从1997年开始明显扩大。其中以1998年和2005年的差距最大,1998年东西部的RFMR差距达到三倍以上,而2005年的东西部RFMR值差异为0.4之多。说明我国的金融结构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表5-1 1984~2008年中国各区域[1]金融结构总体评价指标一览表[2]

续 表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以及相关网站整理计算

金融结构总体评价指标的区域比较说明我国的金融结构在总量水平和总体效率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总体效率方面的区域差异尤其突出。

(二)中国区域金融市场结构评价指标比较

对我国各区域金融市场结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测量,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指标:各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比,各地区股票发行股数/上市公司股票发行总股数,各地区股票市值/上市公司总市值,各地区筹资额/全国筹资总额进行比较。

表5-2是1996年到2006年我国三大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占比比较一览。上市公司的数量说明了一个地区证券业的发展规模和竞争程度。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比一直在60%左右,表明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相对成熟,证券业的发展较好,企业直接融资水平较高,金融结构较优化;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比自2000年以来比较稳定,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表明中部地区的金融市场结构逐步向好;而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比长期以来没有突破18%,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一方面说明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结构急需调整优化,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西部地区证券业发展相对缓慢,大型优质企业较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竞争。以上比较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在证券业的发展规模和竞争力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

股票市值结构是一个地区金融市场结构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从股票市值结构的区域分布来看,我国的股票市值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如表5-3所示:无论是股票市值的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东部地区都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且近年来东部地区的占比还呈逐年上升之势;中部地区股票市值占比不升反降;西部地区的占比略有提高,但2006年又有所下降。从比较的长期趋势来看我国股票市值结构指标的区域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表5-2 1996~2006年中国各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占比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表5-3 1998~2006年中国各区域股票市值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1998~2007年各期

股票市场筹资额指标是金融市场总体效率的体现,区域股票市场筹资额占比也反映了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状况,表5-4的数据比较显示:东部地区历年在股票市场上的融资额度占全国的比重都在55%以上,近年来达到了77%以上;而中西部地区合计占比才只有45%左右,且近年有大幅下降的趋势。

上述金融市场结构指标的比较结果进一步说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区域分布上是严重失衡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市场结构较优化,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市场结构有待优化。

表5-4 1997~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股票市场筹资比较[3]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1998~2007年各期

(三)中国区域金融机构结构评价指标比较

在对我国各区域金融机构结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比较时,本文将选取银行机构结构指标:短期贷款/银行贷款总额,中长期贷款/银行贷款总额;证券机构结构指标:证券交易所账户数占比,年度新增开户数占比,证券机构资产总额/GDP,证券公司数量占比;保险机构结构指标:全部保险机构保险密度,全部保险机构保险深度。

表5-5是2001~2006年我国各区域银行贷款期限结构指标的比较。银行贷款期限结构指标反映的是银行机构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一般而言,银行机构中长期贷款的增加表明信贷资金长期使用趋势明显,回收、周转的速度下降,导致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下降。金融机构贷款期限机构指标中长期贷款比重较大,一方面说明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济增长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

表5-5 2001~2006年中国三大地区银行机构结构指标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6》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通过表5-5的数据比较,我们可以明确看到东中西部在银行贷款期限结构指标上的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贷款期限结构较合理,中长期贷款比重比中西部地区要低,2006年已经下降到39.02%,说明其中长期贷款增长过快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中部地区这一指标近年来变化不大;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过多,且存在一些重复建设问题,使得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偏高。

在进行证券机构结构指标的地区比较时,本文选取证券交易所账户数占比和年度新增开户数占比指标,这两个指标是证券机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水平的具体反映,体现了各个区域证券机构结构的优化程度。

表5-6 2004~2007年中国三大区域证券机构结构指标比较[4]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表5-6数据显示,无论是代表证券机构业务发展规模的证券交易所账户数占比指标,还是代表证券机构业务发展速度的新增开户数占比指标,东部地区都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在发展速度方面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达到71.55%;中西部地区的证券机构发展规模相对没有显著变化,西部地区略呈下降趋势,而新增开户数占比指标中部地区在2005年均明显下滑,到2006年才逐渐回升,两地区的占比合计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证券机构结构指标的地区比较显示了非常显著的区域差异。

保险机构结构指标的代表指标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这两个指标能综合反映地区保险机构的总体发展水平。保险密度是指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居民得到的保险保障的平均程度。保险深度是指地区保费收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保险机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表5-7 2001~2005年中国各区域保险机构结构指标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6》整理计算

表5-7数据代表了金融机构结构指标中保险机构的结构水平。其中,东部地区的保险密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2005年达到700.22元/人,几乎是中部西部地区数值的三倍,说明我国三大区域在居民保险保障水平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保险深度的区域差异则呈现出递减趋势,东西部保险深度差异由2001年的0.51%已经缩小到2005年0.15%。但三大区域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各地区保险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普遍偏低,这一点各地区情况大致相当。

(四)中国区域融资结构评价指标比较

在各区域融资结构评价指标的实证比较研究中,本文选取了上文所分列的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两类指标中的典型指标来进行比较。

各地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和各地区股本结构指标是企业部门融资结构指标的较综合代表,前者反映了各上市企业基本的融资财务状况,后者体现了上市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状况。

表5-8是2006年我国三大区域上市公司主要的财务指标比较,这些指标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各地区上市公司的融资财务状况。从总资产、股东权益和净利润来看,东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之和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但是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却显示了中部地区的明显优势,表明中部地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强,这与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有很大的关系。

表5-8 2006年我国三大地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指标比较[5]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7》整理计算

表5-9 2006年我国三大地区股本结构指标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7》整理计算

地区股本结构指标是融资结构指标的典型代表,表5-9数据是我国2006年三大区域的股本结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三个地区的共同特点是A股和发起法人股占较大比重,国家股的比重也显著高于其他股本所占比重。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到,东部地区的结构更加合理,除A股、发起法人股和国家股以外,其他股本比重也有明显上升,显示了融资渠道逐渐多样化;中部地区也逐步向多样化发展;西部地区的股本结构显示其融资渠道相对较单一。

居民资产结构指标代表了一个地区金融结构中经济个体总资产分配结构方面的水平,居民的资产一般分配在投资和消费两个部分,投资又分为储蓄、证券、不动产等渠道,由于金融市场发育的水平和金融结构合理程度的差异,居民的资产结构指标区域差异显著。表5-10是近年来我国三大区域居民资产结构指标比较,本文选择的指标为:居民储蓄存款/银行存款总额,居民消费信贷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表5-10 2001~2006年中国各区域居民资产结构指标比较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金融年鉴》、人民银行网站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表5-10数据显示,各地区的居民储蓄存款占比指标自2001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居民投资渠道逐年增多,居民的储蓄意愿有所下降。其中,东部地区的占比一直低于中西部地区,尤其低于中部地区10个百分点之多,表明东部地区金融市场相对较发达,居民投资渠道较多,居民在证券和不动产方面的投资意愿较强。而居民消费信贷余额占比指标的比较则是东部地区多于中西部地区,也说明了东部地区居民在房屋、汽车等高消费商品方面的消费能力强于中西部地区居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逐渐提高。三大区域居民资产结构指标比较的结果显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

通过中国区域金融结构指标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总体特征是非均衡性,区域金融发展呈现显著的不均衡。东部地区的金融结构总体效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金融结构总量水平处于严重滞后;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总体效率水平最差。在金融市场结构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区域分布上严重失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市场结构较优化;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市场结构有待优化。区域金融机构结构指标的比较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较中西部地区在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方面都有较强优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多的还是依赖银行的信贷资金。区域融资结构的指标比较反映了我国各区域在金融结构微观效率方面的差异。其中企业融资结构指标比较说明:东部地区的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样化;中部地区也逐步向多样化发展;西部地区的融资渠道相对较单一。居民融资结构指标比较显示:东部地区金融市场相对较发达,居民投资渠道较多,而且居民在房屋、汽车等高消费商品方面的消费能力强于中西部地区居民,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逐渐提高。据此,对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状况的总体评价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结构具有市场功能导向的程度已经远强于中西部地区,基本向不发达市场功能导向型金融结构模式过渡且银行功能结构也分布相对合理;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结构还处于不发达银行功能结构导向型状态,基本不具备市场金融功能结构特征。

【注释】

[1]东部地区包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十省。因北京为主要全国性公司所在地,造成金融数据不可比,为使全文一致,故剔除,以下同。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十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十省。本文以下东中西部地区所指相同。

[2]1984~1989年的全部金融相关比率数据用国有金融相关比率代替,因此此期间的RFMR各区域的数值均为0。

[3]表中2001年的数据是A股市场筹资额度分布,其余年份是全部股票市场的筹资额度。

[4]本表数据仅以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账户地区分布数据为据,不包括深交所数据。

[5]前三项数据取各省市的数值之和,后四项数据为各地区各省市的算术平均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