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发展都遭到了重挫,而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逐渐增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受到重大的影响。(二)影响的程度不同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板块结构差异,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自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发展都遭到了重挫,而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逐渐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运作也随之出现了空前的震荡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艰难的发展时期。在如此的大背景下,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而且为大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

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球经济形成重大的冲击,世界经济增长因此出现了趋缓的态势。与以往世界上发生过的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相比,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波及的范围广,影响的领域宽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影响到美国与欧美主要国家,也影响到亚洲及其他洲的许多国家;不仅影响到各个洲的发达国家,更影响到各个洲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贫困的国家;不仅影响到投资银行与大银行,也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不仅影响到金融领域,也影响到其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领域;不仅影响到虚拟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

(二)产生的震荡大,影响的程度深

从表面上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起源在美国,美国受到的影响应该最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受到影响最大的不是美国,欧盟受到的影响比美国大,而亚洲比欧盟受到的影响更大。这主要是因为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同,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全球各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震荡,而且也对世界的各个区域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呈现的力度强,冲击的幅度大

从当前的结果来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把楼顶刮掉一层,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根基,使得全球金融领域可能需要进行全面的洗牌,国际金融体系也可能需要进行重新架构。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因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而需要加快转型。

(四)发生的变化快,应对的难度高

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进程来看,金融危机的冲击波不是来一波就结束,而是一波接着一波,一波比一波力度更大,形成递进式的层层传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上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态势,能源等要素价格与国际汇率上上下下,产业发展起起落落,整个变化的节奏十分快速,令人目不暇接。在这种情况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五)出乎的超常规,判断的要求难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程度不同的国家,体现了超常规的相似性。例如,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时发生通胀;货币升值与贬值国家同时发生通胀;采取固定汇率的国家和采取浮动汇率的国家同时出现通胀;财政赤字国家和财政盈余国家都出现通胀。因此,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具有超常规的特点,如果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难以解释。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从总体上来讲,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经济发展同样产生重大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稳定高速增长的势头受到严峻的挑战,其经济增长方式也面临着相当的考验。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经济运行压力增大

中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虚拟经济自身的发展,例如股票急跌、房市滞销,虚拟经济体系已经开始出现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开始传导到实体经济,并且拖累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经济运行下滑的压力不断增大。

(二)出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增长方式面临转型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区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发生根本转变。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升值,实体经济不景气,外部市场需求减少,使得中国的出口难度开始增大,2008年以来对外出口增长明显回落,尤其是东部沿海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地区受到的影响更大。

(三)储备资产及对外投资缩水,国际投资风险加大

在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历年所积累的外汇储备已近2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1,体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地增强。但是,其中有相当部分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而各大银行也不同程度地持有美国金融机构的证券等。当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中国的储备资产和对外投资也因此遭受一定的损失。

(四)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影响,微观层面矛盾增多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由于国外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订单明显减少,使得一部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危机,有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出现了问题。同时,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提升需要时间,及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进而对其他相关的实体经济企业也产生了连锁反应。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等四大板块的大区域经济格局,在每一个大板块中又存在着不同规模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态,如东部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三大都市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受到重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尽管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但是,不同区域的影响力度和深度不尽相同。这些不同的区域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影响的范围不同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严重影响,不是在于虚拟经济的金融业,而是主要在于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实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大,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欠发达的地区经济所受到的冲击就相对比较小。换句话说,区域经济发展领先及发达的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大;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与欠发达的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就相对较小。

(二)影响的程度不同

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板块结构差异,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具体来说,不同板块区域经济影响的情况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受到的冲击比较大,经济增长下滑也比较明显,例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大。反之,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小,经济增长的下滑幅度要小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区域。

(三)影响的机制不同

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金融业出现危机以后,进而开始传导至实体经济。但是,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传导机制则完全相反,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中首当其冲的是制造业,制造业中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出口型制造企业。因此,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凡是外向型经济越发达的区域,以及出口导向越显著的区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就越深,反之亦然。

(四)影响的基础不同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不仅导致了全球金融体系岌岌可危,使得全球金融体系的根基发生动摇;而且也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使得现存的国际产业链也受到严重的冲击。在这种大的经济形势背景下,可以不难看出,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与全球产业链对接程度高的区域,必然就会受到更多的冲击,而与全球产业链对接程度比较低的区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则相对比较小。

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历年以来的高速稳定增长开始迈入艰难时期。同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适时进行调整,而且也通过政策的密集出台以缓解经济运行下滑的压力。在如此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也迎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宏观政策调整带来的机遇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从2008年以来,中国连续推出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提出了十大产业的振兴规划,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都在向宽松及积极的方向转变,而中央政府4万亿元人民币拉动内需的投资,以及各地各级政府的投资,将会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看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保增长”具体措施的贯彻落实,必将会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新的重大机遇。

(二)增长模式转型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区域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就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一个深刻的警示,同时也为以“外源型”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型创新提供一次新的机遇。从这个角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模式应该转型为“外源型”和“内源型”相结合,也就是外需和内需的并重,即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并重。当然,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出口结构,并提高出口竞争力。

(三)产业发展升级带来的机遇

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和结果来看,中国还有不少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然处在低端位置,也就很容易因为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而动摇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实践证明,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昔日一味依靠低成本、拼资源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加快产业升级,进而提升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和整体经济素质。

(四)产业转移合作带来的机遇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逐渐进入了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并重的发展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影响,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开始加速向劳动力资源丰富、商务成本较低、并且具有一定制造业基础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这预示着,中西部地区将会迎来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进而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和产业合作。

(原文刊于《台湾经济研究月刊》(台湾),2009年8月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