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民航的发展概况

中国民航的发展概况

时间:2022-11-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支持民用航空发展,受其影响,中国开始兴办民用航空。就此,中国航空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并于10月21日开辟了上海—汉口航线。1930年8月1日,沪蓉航空线管理处、原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国飞运公司合并组建成一个新的航空机构,史称“新中航”。新的中国航空公司为中美合资经营,资本总额为1 000万美元,中方股份占55%,美方股份占45%。中国航空公司成立之后,公司购进了较大型客机DC-2。

第二节 中国民航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发明飞行器最早的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鲁班和学者墨翟曾制过能飞的木鸢,开始了征服天空的探索。据考证,风筝在我国出现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以后传遍世界各国。我国在10世纪就发明了火箭,中国的风筝与火箭是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

一、中国早期的航空活动

1840年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伴随其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侵入,西方近代航空知识、器械也逐渐传入中国。1894~1899年间,旅澳华侨谢缵泰在香港研究设计出“中国”号铝质蒙皮电动飞艇图纸。190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从日本购进侦察用气球两个,于1908年在湖北成立了气球队,主要用于军事。

继1903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后,1909年9月21日,旅美华侨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试飞成功。1911年1月,冯如携带助手人员及两架飞机回国,准备在国内生产制造飞机,但由于清政府不支持而未能实现愿望。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广东军政府成立,并组织了飞机队,冯如被任命为广东军政府飞机队队长。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驾机试飞,由于飞机操纵系统故障,飞机坠地,其受重伤不治去世,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碑文尊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在此期间,广东开平人谭根成功制造出水上飞机,并在1910年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万国飞机制造大会上获得水上飞机组第一名。福建永安人刘佐成、李宝俊于1910年在北京南苑开办了我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工厂,先后制造两架飞机。同年福建永安人李宝俊在出版的第12期《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航空论文《研究飞行机报告》。1911年4月,留学法国学习飞行的湖北咸宁人秦国镛回国,后成为北京南苑航空学校的首任校长。1913年10月,由北京南苑航空学院修理厂厂长潘世忠设计、制造的飞机在南苑试飞成功,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

二、国民革命时期的航空业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实现外御强敌侵略、内除军阀割据、实现全国统一的目的,大力倡导“航空救国”,培养航空人才,发展航空事业,并致力于组建航空队伍,兴办航空学校。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檀香山组建了中华民国飞船公司,在日本创办了中华革命党飞行学校,在美国纽约寇蒂斯飞行学校内开办了中国国民党飞行学校,在加拿大创办了中华革命党强华飞行学校,组建中华革命党东北军华侨义勇团飞机队等,并在政府内设置了大元帅府航空局,由杨仙逸任局长,下设两支航空队。杨逸仙在担任航空局局长兼飞机制造厂厂长后,在黄光瑞的协助下,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制造了一架飞机。1923年7月,飞机举行试飞仪式,孙中山、宋庆龄一起参加试飞典礼,宋庆龄还戴上飞行帽和试飞员黄光锐一起在广州上空飞行了两圈,顺利完成试飞任务,如图1-7所示。孙中山以宋庆龄在美国上学的名字中译音“乐士文”为该机命名,并与宋庆龄在飞机前合影留念。

img8

图1-7 宋庆龄在“乐士文”1号飞机座舱里

1913年至1926年,国内先后开办了6所航空学校。1913年创办的南苑航校是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培养飞行员160多名;1922年9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沈阳东塔机场成立东三省航空学校。学校共招生3期,并先后派30名学员赴法国学习飞行;1923年4月,滇西军阀唐继尧控制下的昆明航空学校在昆明巫家坝机场开学,先后毕业4期飞行员,培养机械员约200名;1924年4月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的国立保定航空学校成立,共毕业27名飞行员;1924年7月,孙中山领导的大元帅府在广州创办广东军事飞机学校,从黄埔军校学生中选拔培养并送至苏联学习飞行,至1936年合并至南京国民政府下属的中央航空学校为止,共举办8期毕业飞行员500名、机械员190多名,是中国航空史上培养飞行员数量最多的航空学校;1926年10月,晋系军阀阎锡山在太原组建了山西陆军航空学校,第一期毕业飞行员34名。

在此期间,长距离的飞行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1928年“飞行全国活动”中,当时航空处长张惠长、杨官宇,机组黄毓沛驾驶“广州”号飞机,从广州起飞,经停武昌南湖机场、南京明故宫机场、北平(今北京)南苑机场、奉天(今沈阳)东塔机场,后沿天津、上海、南昌飞回广州,全程5 600多千米,空中飞行时间长达46小时。与此同时,由航空处副处长陈庆云,机组黄光锐、周室衡驾驶“珠江”号水上飞机从广州大沙头起飞,沿途经汕头、福州、杭州、宁波、上海、汉口、长沙、桂林、梧州、广州,历时飞行36小时,全程4 400千米,这是中国最早的长途飞行。1929年3月,中国飞行员陈文麟驾驶英制爱弗罗型飞机从英国出发,途经德国、比利时、法国、希腊、波斯(今伊朗)、印度、泰国和越南等地后,抵达中国福建厦门,全程15 000千米,是中国第一位完成国际长途飞行的飞行员。1935年,在法国学习飞行的中国飞行员曹师昂,参加经由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土耳其至法国的国际飞行比赛,飞完全程空中时间为76小时50分钟,获得第5名,是中国飞行员首次参加国际长途飞行比赛并获奖。

三、中国民用航空业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支持民用航空发展,受其影响,中国开始兴办民用航空。1919年11月,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下设“航空事务处”,掌握民航事务。1920年开通北京至天津航线,这是我国第一条航线。1929年5月,交通部航政司领导下的沪蓉航线管理处正式成立。随后购买美国史汀生型上单翼客机4架,开通上海至南京航线。

1929年5月,美国航空开拓公司联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派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谈判,愿意提供资金发展中国的商业航空,额定资本1 000万美元,中美双方各占60%和40%的股份。就此,中国航空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并于10月21日开辟了上海—汉口航线。1930年8月1日,沪蓉航空线管理处、原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国飞运公司合并组建成一个新的航空机构,史称“新中航”。新的中国航空公司为中美合资经营,资本总额为1 000万美元,中方股份占55%,美方股份占45%。

中国航空公司成立之后,公司购进了较大型客机DC-2。飞行员队伍有美籍正驾驶员11人,中国正驾驶员4人,先后开通沪蓉、沪平、沪粤三条主要航线:沪蓉线由上海经南京、九江、汉口、宜昌、万县、重庆至成都,沪平线由上海经南京、徐州、济南/青岛、天津至北平,沪粤线由上海经温州、福州、厦门、汕头至广州,1936年后又延伸到香港,另有重庆经贵州至昆明的航线。至1936年底,中航航线里程已达5 151公里,乘客、货物、邮件的运量分别比1931年开办初期增加近7.3倍、3.8倍和2.3倍。与同期国内开办的其他航空公司相比,中航在技术设施和业务经营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1930年2月我国政府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签订了《欧亚航空邮运合同》,合同规定中德双方共同组建欧亚航空公司。1931年2月1日,欧亚航空公司正式成立,先后开辟了北平经太原、洛阳、汉口、长沙至广州航线,后延伸到香港,还有兰州至银川航线,之后又延伸到包头、北平,还有西安至成都航线,最后延伸到昆明。到1936年底,欧亚航空公司经营的航线里程已达7 600公里。1933年,广东、广西两地方政府和商界联合云南、贵州、福建省政府兴办了西南航空公司,在经营广东广西西南地区间的航线外,于1936年开通广州至河内(越南)的国际航线,这是我国的第一条国际航线。据统计,1931年至1937年间,中航和欧亚航空公司经营的航线里程达13 600余公里。

四、抗日战争中的民用航空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民用航空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遭受重大损失,公司总部不断搬迁。中国航空公司1937年8月从上海搬至汉口,次年1月又搬至重庆;欧亚航空公司则在1937年8月从上海搬至西安,10月又搬至昆明。其次是航线被迫关闭,特别是北平、上海、南京、天津等城市失守,使得航班不能正常经营,即使是正常的航班飞行,也经常遭到日本飞机的攻击,“两航”的飞机不断被击落、击伤,损失很大。1941年12月8日,日本在空袭珍珠港美军的同时,派机轰炸了香港启德机场,中国航空公司和欧亚航空公司的飞机损失惨重,两公司的空运业务几乎全部瘫痪。

之后,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逐渐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抗战期间共进口飞机2 300架,1939年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成立的中苏航空公司开辟了重庆到莫斯科的航线,为苏联支援中国抗日所提供的人员、物资开辟了通道。欧亚航空公司因德国为日本的同盟国,1941年由中方收回股权并于1943年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1942年4月,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以及美国空运总队印联中队,在陆上通道中缅公路被切断后,为确保中国抗战所需的大批物资的供应,担负着从云南昆明穿越喜马拉雅山的支脉——横断山脉直达印度的飞行任务。由于这条航线沿途多是崇山峻岭,海拔高,气象条件恶劣,飞机升限达不到飞越山峰的高度,只能在狭窄陡峭的山谷中穿行,人们把它称作“驼峰航线”,其地形复杂多变,又无导航设施保障,还时常遭到日本飞机的袭击,但就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民航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将大批盟国支援的物资、人员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据统计,至1944年中国航空公司共往返“驼峰航线”飞行43 600多架次,运送乘客37 400多人次,物资74 800吨,但大约有100多架飞机坠毁在这条航线上,他们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与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航空公司迅速将其总部和基地从重庆和印度加尔各答搬迁到上海江湾。自1945年9月至12月短短三个月就开通重庆—汉口—南京—上海、上海—南京—济南—北平、重庆—汉口—郑州—北平、上海—福州—厦门—广州—香港、重庆—广州—香港、昆明—河内及上海—福州—台北7条复员航线。中央航空公司总部于1946年2月由昆明搬至上海龙华机场(原欧亚航空公司旧址)。

1948年,两公司达到了其发展顶峰。据统计,中国航空公司经营的航线由战争结束前的8条增至41条,中央航空公司经营的航线由抗战胜利前的6条增至18条。至1948年底,中国航空公司共有员工4 808人,其中飞行人员242人,各类技术人员1 688名;共有运输飞机60架,国内外航线27条,连接38个城市,通航里程约45 868公里;年运输乘客409 961人次、货物33 326吨、邮件2 041吨;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运输协会各成员国航空公司中排名第8位。中央航空公司也成为亚洲实力较强的航空公司。至1948年底,中央航空公司拥有各型飞机42架,经营航线18条,通航城市27个;有员工2 764人,比1945年的602人增加了3倍多;1948年完成旅客运输量236 238人次、货物运输量17 390吨、邮件运输量1 237吨,分别比1946年增长了3.8倍、5倍和12.6%。

五、新中国民用航空初创期(1949~1978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1月9日,当时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的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宣布起义,“停止通航将管区域,与国民党政权断绝关系,归附中央人民政府”,并率领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受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天津市政府的热烈欢迎。两航起义回归的人员和飞机技术设备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4年11月10日国务院通知将民用航空局划归国务院领导,更名为中国民航总局。民用航空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对民航的机场、飞机、经营、航路各方面进行统一的垂直领导,在业务上民航局仍然从属于空军的领导,是一个半军事化的企业,主要服务于各项政治和军事目的。从1949年到1956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民航购买了一批伊尔-14飞机。至1957年底,形成了以伊尔-14、里-2为主,拥有46架飞机的机队。之后又先后购进苏联的伊尔-18型,伊尔-62型,英国的子爵、三叉戟型等飞机。

在此时期国家扩建和新建了一批机场。1958年,北京首都机场投入使用,1964年上海虹桥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扩建后投入使用,之后,天津、武汉、南宁、昆明、贵阳、兰州等机场相继投入运营,并建立起以北京为辐射中心的航线网络,但由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计划经济的体制,在这一时期内国内航空业发展的重点是航空制造业和空军,民用航空是军事航空的从属单位,它的首要任务是保障政府和军事人员的交通和国际交往的需要。

六、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期(1979~2008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制定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此,民航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80年,按照邓小平“民航一定要企业化”的指示,中国民航正式脱离军队建制,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为促进民航事业发展和发挥地方政府兴办航空运输的积极性,中国政府鼓励地方政府兴办航空公司。自1984年3月始,厦门、新疆、中国联合、上海航空、武汉、江苏、浙江、中原航空公司相继成立投入运营,促进了民航运输业的发展。至1987年,我国拥有各型运输飞机402架,通航里程7 102公里,比1978年增长1.6倍,运输总周转量达20.2亿吨公里,在世界上的排名由37位上升到第17位,年均增长率为22%,旅客运输和货邮运输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4.6倍和3.6倍。通用航空也有较快发展,至1987年,飞行作业45 749小时,比1978年增长1.8倍。

1987年始,民航系统全面实现企业化改革,实施政企分开,主管民航事务的民航局和地区管理局不再直接经营航空运输活动,将原民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相关业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即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此外,以经营通用航空业务为主并兼营航空运输业务的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也于1989年7月成立。同时,在原民航北京管理局、上海管理局、广州管理局、成都管理局、西安管理局和沈阳管理局所在地的机场部分基础上,组建了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东北6个地区管理局以及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成都双流机场、西安西关机场(现名为西安咸阳机场)和沈阳桃仙机场。这6个地区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区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企业,领导管理各民航省(区、市)局和机场。

航空运输服务保障系统也按专业化分工要求相应进行了改革。1990年相继组建了专门从事航空油料供应保障业务的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从事航空器材(飞机、发动机等)进出口业务的中国航空器材公司;从事全国计算机订票销售系统管理与开发的中国民航计算机信息中心;为各航空公司提供航空运输国际结算服务的航空结算中心;以及飞机维修公司、航空食品公司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民航事业继续以超常规的速度快速发展。至1997年,民航拥有运输机770架,运输总周转量达86亿吨公里,比10年前增长4.3倍,平均增长率16%以上,国际排名第10位。

1997年之后,为加快民航业发展,提高运营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民航的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2002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对中国民航业再次进行重组。民航总局直属航空公司及服务保障企业合并后,于2002年10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组成6大集团公司,分别是: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成立后的集团公司与民航总局脱钩,交由中央管理。民航总局下属7个地区管理局(华北地区管理局、东北地区管理局、华东地区管理局、中南地区管理局、西南地区管理局、西北地区管理局、新疆管理局)和26个省级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大连、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青岛、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广西、深圳、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对民航事务实施监管。

国家对机场按照政企分开、属地管理的原则,对90个机场进行了属地化管理改革。由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机场下放所在省(区、市)管理,民航总局与地方政府联合管理的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属民航总局管理的资产、负债及相关人员一并划转所在省(区、市)管理。首都机场、西藏自治区区内的民用机场继续由民航总局管理。2004年7月8日,随着甘肃机场移交地方,机场属地化管理改革全面完成,也标志着民航体制改革的全面完成。

为利用民营资本发展航空运输业,一批民营航空企业相继成立,先后有奥凯、鹰联、春秋、吉祥、深圳东海等多家民营公司成立。

2005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和货邮运输量达259.2亿吨公里和303.5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111.6%和89.2%,在民航组织188个缔约国中排名保持第二位,通用航空作业飞行33.6万小时,较2000年增长59%。“十一五”期间的头两年,民航顺利完成空管系统、“政企分开”、运行一体化改革,出台了多项财经新政策和加强宏观调控,圆满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航空运输任务,民航运输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民营航空公司由于资金不足,运转不畅的困难越来越显现。2009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中国经济也一度受到影响,但在我国政府的正确经济政策指导下,国民经济和航空运输仍保持平稳增长。随着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我国通用航空将会有很大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通用航空将成为民用航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幅员辽阔,有13亿人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际贸易的强劲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旅游、科技、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加,对航空运输的需求将仍然保持强势增长。航空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场、地面服务设备、设施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民航内部改革和各项管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国民航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使中国正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