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体育新闻发展概况

中国体育新闻发展概况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中国体育新闻发展概况中国体育新闻的发展是世界体育新闻的一部分,同时具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中国体育新闻发展概况

中国体育新闻的发展是世界体育新闻的一部分,同时具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在如何划分中国体育新闻历史上,以新闻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为依据,同时综合考察当时社会经济形态和新闻传播业发展基础,并考虑把具有重要意义的体育新闻事件作为划分根据,将中国体育新闻阶段性发展分为五个主要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内,体育新闻的发展分别具有相应的特点并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

一、体育新闻的自在时期(1840年之前)

1840年以前的体育新闻是原始的状态,我国古代基本没有体育的“新闻意识”,据新闻史学家考证,在唐朝出现了类似新闻发布的机构,其职能主要为传递边关战事与情报等,对于体育活动等娱乐休闲没有什么关注。

虽然书籍、诗歌、图画中常有体育活动出现,但还不能与当今的体育新闻画上等号。然而,在古代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含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这也是体育新闻传播的萌芽。这是一个虽然有一定理性却无目标的自在发展时期。

1.古代体育新闻的起源

在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劣的条件下,人们利用手势、语言、石刻来传递信息,可以说是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新闻传播活动。这种简单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在当时基本满足了人们渴求信息的需要。体育信息与体育新闻是同步演变的,直到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事业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新闻传播活动迈进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体育信息与体育新闻才分离开来。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之一,在云南沧源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以及甘肃黑山岩画上,都有射箭行猎的图像。这些岩画的时代都在史前时期,最古老的箭术已经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并且箭术利用图画的手段进行最初的传播,这是我国体育信息传播活动的开端。

跑、跳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在原始社会,无论是追逐野兽,还是进行部落间的争斗,长途跋涉奔跑跳跃,都是不可少的。在许多原始人绘制的岩画中,都可以找到奔跑和跳跃的形象。这类图画在形式上是对人类跑、跳、投等狩猎技能的记录,从精神层次来看,却是对自身生存能力和猎取食物的崇拜,加上对一些自然现象不能给予解释,进而产生对“造物主”等神明的崇拜。正像希腊的古代奥运会作为向“神”展示自己健美体形,用各种人的肢体活动来表示对神的崇敬和感激,并认为人间最美好的莫过于一种与神明接近的生活,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宗教中的祭祀活动,它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时在体育传播中,歌颂了不少英雄,他们是体育传播中出现最早的“明星人物”和崇拜偶像。大禹、后羿、夸父成为具有力量、智慧的代表和技能超群的巨人。

2.古代体育信息传播的内容

我国古代体育信息传播内容主要为军事体育、游戏娱乐活动和传统养生活动。

军事体育在我国发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同野兽的战争中,在父系民族公社晚期,私有制出现了,很多地方产生了军事民主制,在这种条件下,成年礼和祭祀运动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内容逐渐增多。但这时的体育具有原始性,还没完全与劳动过程分离,如弓箭、标枪、石锹等直接就是劳动工具,许多技能如跑、跳、投掷直接就是生产和军事技能。

在奴隶社会,体育传播的主要内容是“田猎”与“武舞”。至唐宋时期,军事体育的传播内容,随着军事体育的平民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中代表性的是对“蹴鞠”“击鞠”“骑射”等体育活动的传播。无疑这是我国体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体育最初只是服务于军事演练,随着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体育的娱乐、强身功能便被分化出来,体育接近大众并成为从统治阶级到平民阶层普遍喜爱的活动。在文字中描述“蹴鞠”“击鞠”“骑射”“角抵”的内容大量存在。

此外对于武术的传播,自唐宋基本没有间断,并出现了大量的专著,如宋代的《武经总要》《角力记》,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录》、何良臣的《阵纪》、茅元仪的《武备志》、程子颐的《武备要略》、洪转的《梦录堂枪法》、程真如的《峨眉枪法》,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黄百家的《内家拳法》等。

游戏娱乐活动最初限于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范畴,主要包括击攘、投壶、围棋、象棋、秋千、拔河、弹棋、风筝、郊游、走马放鹰、踢毽子、抛球乐等内容。

当一部分人掌握的游戏运动技能达到了极为精湛的程度,他们吸收了西域各国杂技和南方少数民族乐舞等,进行化妆表演,称之为“百戏”,其内容有爬竿、履索、冲狭、叠案、弄丸、飞剑、舞蹈等,很受群众欢迎。这时的游戏娱乐成为有组织的并在一定人群中传播的形式,这对古代的体育传播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养生思想起源于殷周时期人们追求健身长寿的社会思想,大部分的相关著作都在传播以寿命延长为目的的思想。

二、体育新闻的传入时期(1840~1909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国也开始有了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但它基本上是“洋人”按照自己模式操办起来的,其关注的体育活动也是在西人眼中有价值的东西。这时无论是《上海新报》《时报》《申报》中的体育报道,都是以西方传入的体育为主,虽然这时的体育消息与报道总量来比还是凤毛麟角,但是随着印刷媒体大众化的到来,体育传播方式较以往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一时期无论是报刊的管理、出版,还是报刊体育的内容都由西方一并传入中国。

1.体育新闻的萌生

随着西方人进入中国,也带来了西方的现代休闲生活,报纸中对杂技、马戏的报道使得体育新闻报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体育新闻的报道在内容、报道方式上开始具备了现代的意味。

《上海新报》在1863年开始频繁刊登有关马戏、杂技、戏法的内容,向中国介绍西洋马戏种种奇巧精妙。

第一个关于西洋戏的消息是一则带有图片的广告,并以此来招揽生意。1863年9月22日,上海新报刊登西洋戏法的广告云,“启者现到有外国有名做戏法之人名华兴吞,于本月13日夜间九点钟在洋泾浜汉口路外国客寓内做戏法与中国人去看,是日将己之头取下复又装上,因请中国商人前往,每人给洋二元”。(2)这则在头版的广告中,绘有一副身着西装的无头人手捧自己脑袋的图片,以此刺激人们的好奇心。时隔不到一个月,1863年10月15日又刊登西洋马戏的广告云,“昨由香港到来外国跑马戏班,即日欲在洋泾浜搭帐开演,此班在外国甚为有名,种种精奇巧妙大有可观”。(3)

1874年创刊的《汇报》是一份商业气息浓厚、关注跑马戏的报纸,它对1874年意大利马戏团在上海的报道进行了连日跟踪报道,跑马戏报道一般位于报纸的第三版、第四版中。

2.跑马报道引领体育新闻

最早的具有新闻性质的跑马报道是《遐迩贯珍》(月刊)对赛马运动的报道。《遐迩贯珍》在1856年3月1日出版的第三号刊——“近日杂报”一栏中刊登一则新闻,“本港于2月19至21日在黄坭涌斗马”。寥寥18字的报道隐藏在报纸上不甚显眼,但却是一则新闻要素较完备的消息,比赛举行的时间是2月19日至21日,地点在香港的黄泥涌,内容是斗马。

这一时期的上海报刊如《上海新报》《申报》《时报》《新闻报》也极度热衷于赛马运动的报道。

《上海新报》作为上海创刊最早的中文报纸,在创刊一年后的秋季赛马盛会上对红火开展的赛马运动给了相当的关注,赛马公司会在报刊发布公告售卖门票。一些商人也看到商机,在马场旁边修建茶馆、看台,再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吸引民众前往观看。

《上海新报》在1863年11月10日出现了第一则赛马广告“请领赛马票”,这类广告往往一登数日,以吸引商人、百姓的关注。在赛马结束后,1863年11月14日,《上海新报》在“新报”一栏中对秋季赛马前两天的比赛进程进行了报道,这是近代报刊中首次出现对赛马过程的详细报道。

次年,至春季赛马时,《上海新报》对赛前、赛中、赛后的情况均有相关报道,该报在赛前刊登赛马公司广告贩卖门票吸引观众,并宣布比赛的赛程公告,对参赛马匹进行介绍,随后对比赛的详细进程进行报道,赛后还公布比赛结果,构成了完整的赛事报道。

19世纪末创刊于天津的《时报》同样热衷于赛马运动的报道。这类新闻经常刊登在其“京津新闻”一栏中,如“赛马有期:春秋佳日,西人年例赛马两次,其秋赛每有延至冬初者,今岁定于十月初九日起至十一日止,举行三日,届期天高木落风疾蹄轻,诸君于安排暖阁烫贴寒衣后往观乎,以助清兴”。(4)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申报》在第一号报纸,也就是4月30日的创刊号中刊登的第一则新闻就是一篇赛马报道。

此外,这一时期很多具有新闻性质的教会报也刊登跑马新闻,如《益闻录》(5)作为教会创办的一份新闻报刊,有《海上跑马记》(6)《赛马定期》及报道日皇观看赛马并赏花,题为《走马看花》的报道。

随着赛马等西方休闲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开展,国人对赛马等运动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与认识。最初国人只当它为舶来的难得一见的稀罕玩意儿,会被奇巧的技艺所震撼,为激烈的竞争而叫好。但随着休闲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引发了国人更多深入的思考,这也体现在这一时期报人对休闲体育从最初朦朦胧胧的好奇到面对一些弊端产生的质疑。至1868年一篇对“西商赛马”的评论将报人对赛马运动的失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对随赛马而生的赌博表示极度的反感。文曰:“连日西商赛马,虽云热闹会场,究属近于赌博,谁胜谁负本馆不暇过问。”(7)

这时在《上海新报》等报纸中,由于一些报人对跑马比赛产生的质疑,使得跑马比赛的报道仅仅刊登比赛于何时举行,比赛过程往往一笔带过,即使有也不如以前的篇幅,对赛马的报道从最初的好奇和崇奢心理驱使下,逐渐变得理性,报纸对赛马运动的报道也走向了下坡。

在这一时期的报刊中,除了赛马外,对“田径”“赛船”“打弹子”等租界体育运动的报道也出现在报章中。

3.学校体育报道

在近代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的体育休闲活动不过是西人炫耳目的奇技,是租界上层中国人所从事的崇奢和炫富的娱乐活动。直至西方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出现,人们惊异地发现“体育”或“体操”作为教育方式对个体、民族的重要性,这时忧国忧民的中国人开始将体育作为育人手段,并奉体育为“救国保种”的良药开始主动地学习和引进西方现代体育。

这时体育报道的重点也由对西方休闲体育运动的报道转向对学校体育的报道。1899年《申报》发表“体操说”一文,文中详细地介绍了泰西学校中的体操课,认为学生在嬉戏之中可以使得筋骨得到放松,日本人就效仿了泰西的体操教学,在每个学堂中设立体操课,呼吁中国的学堂中也要设立体操课。

在新闻史上,这是一段教育报刊繁盛的时期,人们振臂高呼“摒弃科举,改习西学”,并创办了众多教育报刊,这些教育报刊中经常出现对体育功能、价值、活动方式、比赛的报道,在开始阶段这类报道还是停留在对外国体育活动的介绍和传播。至20世纪初“中华民国”建立,我国学校中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这类报刊对体育的报道和比赛的关注始终保有浓厚的兴趣,随着现代西方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引进而达到高潮,并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了相当数量的教育刊物,在许多官办或是私人筹办的报刊中均能看到体育报道的影子,如1901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教育世界》(半月刊),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刊物,其中刊登了大量体育内容。在学校体育报道迎来高潮之际,不仅教育报刊关注学校体育的报道,国人创办的其他报刊,无论革命报、商业报、宗教报,还是文学报刊都有大量关于学校体育的内容。

三、体育新闻的凝变时期(1909~1949年)

1909年留日归国的体育教育家徐一冰在上海创办《体育界》,这是当前普遍承认的中国最早的体育专业报刊,随着中国人办报热情高涨,传播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新闻报道在报刊中经常出现,大众普遍接受了体育新闻,在广播中也出现了体育报道。《体育界》的创办,对体育新闻的传播成为一种持续的现象,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并不断继承下来,这种传袭和继承正是体育新闻传承性的重要标志,而体育新闻的传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相对固定,即体育新闻的“凝变时期”。

1.辛亥革命前后体育新闻的初兴

(1)第一份体育专业报刊的初创

1906年,清廷学部通令全国各地学校广泛开办“体操课”,由于国内原来没有体育专业,清政府相继派出留学生学习体育。这批留学生归国后,大多按照外国体育学校的办法和内容创办了中国体育学校,其中创办于上海的中国体操学校最有影响,它由留日归国学生徐一冰、徐傅霖和王季鲁等人创办,修业期限一年。1909年4月,该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体育专业报刊《体育界》。

《体育界》,1909年4月20日(清宣统元年三月初一)由徐一冰在上海创办,这是中国最早的体育专业报刊,初为不定期出刊,后改为月刊。该刊24开本,铅字排印,由中国体操学校编辑出版,总编辑徐一冰,高仲南为发起人,中国图书公司发行,在南京、通州有发行所,为不定期刊物,出版十期后停刊。1918年10月复刊,改为月刊,刊号续前,出至第20期因为学校迁往浙江南浔而停刊。

该刊物以宣传体育学术、联络留学日本体育界同志并交流心得为宗旨,内设论说、研究、教材、问答、杂录等栏目。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思想与理论方面的研究、体育教学与教材教法方面的讨论、体育活动的介绍、健康与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及最新的体育动态消息。

徐一冰其人

徐一冰(1881~1922年)是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原名益彬,又名逸宾,浙江南浔人,前清秀才。徐一冰的青年时代,正值外侵辱国,他以“东亚病夫”为耻,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渡日本,进大森体操学校,立志体育救国。

1908年2月28日,与徐筑岩、王季鲁等在上海创办中国体操学校,徐一冰出任校长,该校在宗旨、学制、课程、招生、升留级、奖惩、考试等方面均有详尽的规定,是中国早期体育教育中较规范的学校。他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并身体力行,严格要求学生,在学校中实行军事训练。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支持学生参加革命,组成学生军参加攻打制造局之役。“民国”三年(1914年),他获国民政府教育部一等金质嘉禾章和“思教无穷”的匾额。1988年,南浔镇人民为记念他,建造了一所游泳池,以他姓名命名,其子作家徐迟写了碑文,女婿伍修权为游泳池题词。

徐一冰在《体育界》创刊号中说到,“此残弱不支之身,而今而后使与他强国强健不屈之男子竞争于天演界中,其可得乎?故吾为此危,吾为此惧”。他希望通过改变国民的体质以争取国家的强盛和进步。1981年在

浙江大学体育系发现了该刊物的创刊号,至今一直保留在体育系资料室。

在《体育界》之后,中国又相继出版了一批体育刊物,其中较著名的是上海的《体育杂志》、东南大学体育系出版的《体育季刊》和长沙的《体育周报》。

《体育杂志》(上海),1914年6月(“民国”三年六月)创刊,在上海出版,是上海中国体操学校的校刊,铅印24开本。它由上海中国体操学校体育杂志社编辑,编辑人为王均卿、徐一冰,由国学维持社、鸿文书局、国华书局发行,停刊日期未详。它的内容有论文专著、体育史、体育教授法、体育资料、游技资料、生理卫生知识、译文、小说、文苑、杂谈等。杂志以“忧国之羸弱,造学子于健全”为宗旨。现今它被保存于浙江大学体育学资料室、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

《体育季刊》(上海),1922年5月(“民国”十一年五月)创刊,在上海出版,季刊,由南京东南大学体育季刊社(后改由中华全国体育研究会)编辑,麦克乐主编。从1923年第二卷第一期起,改为中华全国体育研究会会刊,编辑机构仍设在东南大学体育系。1923年12月第二卷第四期起,增辟卫生专栏,由中国卫生会编辑。主要内容有研究论文、体育教材、教法、体育建筑、器材设计、运动生理、卫生、体育工作通讯等。1924年3月第三卷第一期更名为《体育与卫生》,卷期号续前。1925年起并入中华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杂志内,每年出两期体育与卫生专号。该杂志在南方体育界有一定的影响。

《体育周报》(长沙),1918年12月9日(“民国”七年十二月)创刊,在湖南长沙出版,周刊。由长沙储英源23号体育周报社编辑并发行,黄醒(原为长沙楚怡学校体操教员)任主编,其联合湖南体育界人士陆鸿仪、陈奎生、徐凯、蒋葆三等30余人创办,以普及国民体育知识、研究体育学术、促进体育事业为宗旨。1920年10月25日(“民国”九年十月)停刊,出至60期,现今它被馆藏于国家图书馆。

其内容分言论、学说、研究、材料、调查、记事、讲演、音乐、小说、通信、杂俎等。每周出版一期,每期6~12页,约一万字左右。从创刊第二年起,每八个月增刊一期特号,主要讨论体育上的重要问题,广泛征求当时名人意见。

《体育周报》内容丰富,文章犀利,思想活跃,对各派主张兼收并蓄,受到当时一些进步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也得到读者和体育界人士的好评。陈独秀、蔡元培、徐一冰等人均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恽代英、毛泽东、陈奎生等人,还担任过该报的发行员。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体育研究会会刊》《体育杂志》《精武杂志》《武术》《体育研究》等。

(2)早期体育赛事的报道

近代运动会最早出现在教会学校,接着一些官立的新式学堂之间也举行了运动会,一些省市也先后举办了次数不等的运动会。

这些运动会大多影响不大,零星地闪现在报刊中,对其报道规模不是很大。如《童子世界》刊登的《记体育会》(8)和《广开运动会说》(9)等稿件。《广益丛报》有《运动开会》(10)《体育大会》(11)《合江运动会之特色》(12)的文章。《教育世界》半月刊有《记万国体操演戏会》(13)《湘省设体操研究所》(14)文章。《女子世界》刊登有《大运动会》(15)《秋季运动》(16)等文章。

这时影响最大的当属1910年10月通过上海青年会发起组织的“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由1908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派遣到中国的体育干事艾克斯积极倡导而举办。辛亥革命后,正式称这次运动会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对该次运动会引起了报界的很大关注,《申报》从运动会开始前的一个多月就关注起上海为筹备代表队而进行的选拔赛,并且利用当时先进的电报技术,及时传达来自南京的有关全运会的消息。《申报》从各地向上海发回了12篇电讯,这给不能到现场观看的人提供了及时的报道,随着《申报》销售范围的扩增,它将第一届全运会的实况传向拥有《申报》的每个角落。

随着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申报》的销量也产生了一个小高峰,这使得报人认识到体育赛事报道能够促进报纸的销售。

此外,远东运动会的报道也是这一时期赛事报道的亮点。《进步杂志》(17)在1915年7月出版《第二次远东运动会专载》专号,包括设立插图、论说、纪事、人物、杂俎几个专栏来对本届运动会进行报道。时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的王正廷发表了《观第二次远东运动会之感言》的文章。

2.新文化运动中的体育新闻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反帝反封建任务的进一步提出,科学和民主的提倡将马列主义理论开始逐步介绍到中国,加上在此前后西方一些教育思想的传入,促使早期的共产党人开始用近代科学观点来研究和提倡体育。他们将进步报刊作为舆论前线,阐述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并与传统“国粹派”体育进行斗争。由此,在体育报刊中掀起了关于体育种种问题的大讨论。

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一篇《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毛泽东针对当时中国民族体制衰弱而提倡体育者多不知“体育之真义”的情况,就体育的意义、作用、体育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体育之研究》全文共分八节:“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中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之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青年领袖恽代英同志也于1917年6月在《青年进步》(18)杂志第四期上发表题为《学校体育之研究》的文章。他用近代科学知识来对学校体育进行研究,指出学校体育的目的应该是“保学生之健康”,体育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和卫生知识,抨击当前“其喜从事体育者,亦不过知在运动场中,争擅胜场而已,运动以外,一切卫生知识,彼固不知,即运动之最合宜有益之方法,彼亦未尝学问,故彼之所谓体育,非为谬误之发展,即为不平均之发展”。他同时提出改革当前学校体育的方法,“曰改片段的体育,为有系统的体育;改偏枯的体育,为圆满的体育;改骤进的体育,为渐进的体育;改枯燥的体育,为有兴趣的体育是也”。

3.国民党统治区的体育新闻

1927年,随着北洋政府军阀统治的终结,中国国民党执政,中国政局进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在1927年之前,体育一直散见于体育、军事、娱乐等各个层面,凌乱,缺乏统一的管理与明确的归属,直到这一时期才在政治制度化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划,从而走上了较有秩序的发展道路,体育报刊也依托各地的体育院校、研究会、公共体育场迎来了发展期。

这时体育报刊的发展也迅速达到了近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尤其在“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相继发生后,“体育救国”呼声频起,体育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它们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报道内容上都大大超过了之前。

(1)体育季刊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前身是全国各区体育联合会,它由各区体育联合会共同推出代表组成,但自1924年8月成立以后,“各区的组织除了华北外不能健全的继续,以致本会的基础不甚稳固”。同时,由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加上近代西方体育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使得大多数体育运动,几乎完全操纵在外国人手中。尤其是1923年在东京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代表队的领队是美国人葛雷,当他在闭幕式上“代表中国”登台讲话时,群情大哗,引起在日华侨和国内民众极大愤慨,深以为有失国体,感到莫大耻辱。于是促使在次年成立了完全由中国人组织的旧中国最主要的全国性社会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1924年在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召开前夕,为选拔与组织参赛运动会,该会召集各省代表并选举产生第二届董事,以此为基础,借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举行年会之际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沈嗣良为名誉主干,由于当时经济无保证,暂时租借上海申报馆为临时办公场所,后获得美国人洛氏无偿资助,租得上海法租界运动场130余亩土地,开展田径、足球、棒球、篮球、网球等项目。同时,制定章程对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宗旨、会员及权力、董事会产生办法、各项委员会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体育季刊》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机关报,于1935年1月(“民国”二十四年一月)正式在上海创刊,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出版发行,季刊。该刊编辑人吴蕴瑞(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科),发行人沈嗣良(上海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发行所上海勤奋书局,代售处上海杂志公司,分公司包括北平、济南、开封、广州等重要城市,印刷所为华丰印刷铸字所。计出版:第一卷1~4期,第二卷1~4期,第三卷1~2期。1937年6月(“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停刊。

作为机关报的《体育季刊》成为这时宣传和报道体育的重要阵地,它在各地选派通讯员,广泛练习各地体育人士,并有王正廷、吴蕴瑞、沈嗣良、郝更生、袁敦礼、程登科等体育界之名士发表文章。

①名称的由来

在《体育季刊》创办之前,已有不少体育刊物,但大多数水平不高且没有什么影响。名声最大者首推麦克乐1922年在上海创办的《体育季刊》,在其主持下《体育季刊》支撑了三年,刊载体育内容上百万字。“今开卷捧读,犹觉贡献之伟大”。其后在北京、南京相继有《体育》和《体育杂志》创刊,但属于不定期出版,且出版间隔很长,“加之内容非失之空泛,即失之肤浅,不如《体育季刊》之材料受人欢迎”。

之后,1932年夏,北平的体育工作者召集南北体育人士组成体育改进社,并发行《体育季刊》,虽然前后只出四期,但“材料之丰、选择之精、推行之广,不让麦氏主编之物,徒因经济拮据,中止发行,至为可惜”。“今全国体育协进会编辑体育刊物,袭《体育季刊》之旧名,其用意为远续麦氏所编体育季刊,近续体育改进社所出之季刊,故本刊之唯一使命亦在此”。但本刊与麦氏及体育改进社的《体育季刊》均有不同,麦氏之刊纯系介绍学说,研究学理,供给材料。体育改进社之刊用意在传达社员之消息,发表个人言论、报告、教学心得。

②刊物之使命

它宣称本刊隶属“全国体育协会”,其功用除了研究体育学术,供给材料,发表言论之外,还有以下使命:倡导体育思想,沟通各区体育消息,沟通世界体育消息,公布修改之规则。

③刊物的经营与收入

在当时,民众不缺乏对体育的热情,国内也拥有郝更生、袁敦礼、程登科等一批既是体育专家又精通文字的作者。但大多数体育报刊生存极其困难,其原因大多在于维持报刊生存的经费得不到保证。《体育季刊》在刊物经营方面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也使得刊物获得长久的生机。

第一,会员的订阅。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是当时最大、最重要的体育组织,《体育季刊》作为其机关刊物,向各分会及会员进行发行是该刊的一个重要途径。

随着国民政府加强了对体育的重视与提倡,并随着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组织的健全与完备,各地分会组织又露出了生机并广收会员。这使得《体育季刊》在发行上有了一个较稳定的群体和通畅的渠道。据史料,至1934年年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各地的分会包括华北体育联合会、香港华人体育协进会、青岛体育协进会等20余家体育分会。

这些机构一度在各地招收会员数万名,并形成了《体育季刊》稳定的读者群,这为《体育季刊》的发行提供了保证。《体育季刊》每三月一册,全年四册,零售每册大洋三角,全年四册大洋一元,为方便客户的订阅,还向客户赠送大量的预订单方便读者的订阅。

第二,自开经营之路。

《体育季刊》依托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拥有自己的体育场、体育馆,每年定期举办各类比赛。比赛的场租费以及门票是《体育季刊》经费的一个来源。

《体育季刊》的广告经营也是获得经费的重要来源。《体育季刊》的广告从报刊书籍到体育用品类,还有学校招生与服装制造等,种类很多。由于其覆盖面广、出版时间稳定受到了广告用户的青睐,这些广告的存在为《体育季刊》的经营提供了保障。其广告按照版面位置收取不等的费用,从封面、封底到文章之中划分成特等、优等、头等、上等、普通不同的等级,为广告商提供多种选择。

第三,政府及其他人士的资助。

作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机关刊物,《体育季刊》每年都会收到国民政府教育部门及社会知名人士不定期的资助以保证正常出版。

(2)其他体育综合报刊

这时主要的体育综合报刊还有《浙江体育半月刊》(1931年,杭州)、《体育》(1932年,北平)、《体育周报》(1932年,天津)、《勤奋体育月报》(1933年,上海)、《体育通讯》(1944年,重庆)、《体育世界月报》(1947年,广州)等40余种体育刊物。

在数目众多的各类体育报刊中大多形式单调、内容雷同,但也有部分报刊在体育宣传和报道方式、报道内容上有所特点。例如,1932年在天津创刊的《体育周报》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将新闻报道进行栏目细分化。“运动界纪事”一栏为国内各类赛事的简短消息,每周按日期将各地各类赛事进行简单的介绍。如“复旦排球队,称雄江大,执华东牛耳有年,现准备出国南游,赴星加坡一带比赛,时期约在下月初。”为使得消息能够准确及时地进行报道,《体育周报》不惜重金在各地招聘通讯员,对当地体育活动进行实时跟踪。对于稿件报社会支付酬谢:每千字一元至五元,讽刺画及照片每张五角至二元,免费赠阅本报半年至一年。

“碎锦”栏目大多为国外赛事的短消息。如“哈瓦斯社5日卢森堡首都电:此间举行国际足球锦标赛,荷兰队以3∶1击败法国”。这类消息大多摘自国外通讯社的电讯。

“短笛”“闲话”栏目则是为赛事评论及对体育界各类现象发表随感的专栏。如:第一师范与河大附中之间的比赛,由于双方交战异常激烈,致使双方球迷之间产生纠纷,并且“拳脚相加”,对此报刊给予了激烈的批评,并称之为“篮球联赛之污点”。

(3)国术刊物的迅速发展

虽然民国期间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政府变迁、连年战火,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武术还是呈发展趋势的。庚子革命后,一度低沉的武术活动逐步活跃了起来,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除1910年成立的精武会外,还有中华武术会等30多家武术会社,北京除1911年成立的北京体育研究社外,还有中华尚武学社等25家武术会社。天津有1911年成立的中华武士会、道德武术研究会等十余家武术会社。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些人士认为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固有的国粹,应称为“国术”。1927年下半年,刚脱离军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员的张之江,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传贤、于右任、蔡元培等26名国民党党政要员,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

1928年,国术研究馆获准成立,批文曰:“吾国技击诸法,渊源久远,传习寝微。设馆研究,具见提倡精神,裨益青年体育。查阅(国术研究馆)简章亦尚妥协,应准备案。”在成立南京中央武术馆后,在各省、市、县通设国术馆,“民国”年间几乎所有城镇都设有这类武术组织。

1929年秋,中央国术馆创办《国术旬刊》,每十日出版一期。翌年,更名为《国术周刊》,每周出版一期。《国术周刊》的基本内容包括论文、论著、转载、记录、文苑、杂俎以及该馆消息、国际要闻等栏目。主编相继由吴志青、唐豪、姜容樵等国术馆编审处处长担任。

这一时期,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浙江、陕西、湖南等省、市国术馆以及南京健康实验学社等民间组织也都先后创办了武术专门刊物。促进传统武术的整理,也加强了各地武术组织和传习者之间的交流。

其中有代表性的刊物有《国术周刊》(南京)《国术周刊》(天津)《精武杂志》(上海)《术是月刊》(见下表1-1)。

表1-1 各地国术研究会出版的国术刊物一览

img2

∗未查到相应年代、地点。

此外还有,《佛山精武月刊》《武学》《武铎》《陕西国术体育旬刊》等国术刊物。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四川等大后方的国术馆继续活动外,大多数国术馆相继停办,中央国术馆也辗转迁移,政府停发经费,教工和学生生活非常困难,至1948年中央国术馆宣告解散,由国术馆主办的各类刊物也纷纷前后停刊,至此国术刊物在我国近代历史中的繁盛告一阶段。

(4)单项运动杂志

近代各单项运动出现在报刊中,以体操、田径为最早,游泳、球类等运动次之,至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后,先后建立了中华足球联合会、上海篮球联合会、上海网球联合会、上海棒球联合会、上海裁判会等体育团体,并租地建造了中华运动场,举办了田径与足球的华东公开赛,联合租界体育组织举办了以田径为主的“万国运动会”。

单项运动协会的蓬勃发展为单项运动杂志的创办带来了活力,这时出现了《乒乓世界》《足球世界》《乒乓周报》《中国围棋月刊》《健力美》《健与力》《象局汇刊》《中国滑翔》等专业杂志。

(5)体育画报

19世纪末出版的《点石斋画报》中就大量地存在各类体育图片,对西人娱乐活动的描述是一个重要部分。《赛马志盛》中但见圆形跑道上西人赛马者驾马飞驰,护栏外观者如堵,尤觉兴高采烈;《西人抽球》图中在西人会所外,一群洋人激烈地进行板球运动;《西人赛船》描绘了数支西人船只在江上争先恐后的竞赛,两岸景色宜人,在岸边、桥上聚集了众多观者等。

图画能够声情并茂地描述各类事件,更能展现各种体育运动优美的动作、激烈的竞争及运动员强健的体格,受到读者的青睐,体育报人也积极地满足读者的要求。《体育周报》(天津)的编辑曾说:“据一般读者的来信,希望本报对于兴趣方面尤其是图画加以相当的注意和努力,我们自己也早有这样的感觉,并且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所以在文字方面一部分采取有趣味的题材,现在经过多日的准备,决定在本期起,刊行画刊,以后每期中均有大的篇幅画刊行。”

1929年1月,近代第一份体育专业画报《体育画报》在上海创刊。这份刊物彩色铅印,16开本,制作精美,由两江女子体育专门学校编辑出版,每期仅售大洋三分,在上海很畅销。刊登内容有体育名人画像、运动员合影、学校体育活动图片、西方新兴体育活动、健身方法图示等内容。

20世纪30年代初,广州出版的《良友》画刊,是由曾参加远东运动会的田径运动员梁无恙任主编、图文并茂的体育画册。其内容多刊登现场拍摄的运动会竞赛镜头、优秀运动员的照片、广州校际球类友谊赛的情况,很受广州大中学生的喜爱。

1940年2月7日,又有一份名为《体育画报》的画刊出现,但现在仅存一期的封面,其他资料已无从寻找。

此外,无论在综合报刊体育版还是在体育专业报刊之中,都有大量的图片报道。尤其在体育专业报刊如《体育季刊》(1935年,上海)、《勤奋体育月报》(1933年,上海)、《体育研究与通讯》(1932年,镇江)、《体育周报》(1932年,天津)中,图片内容更是成为刊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体育周报》的“体育画刊”无疑最为出色。

首先,它注意刊物的设计,封面等图片由画家童漪珊精心筹划。其次,在内容安排上既有体育比赛的精彩瞬间,也有体育名人、明星的照片,更独树一帜地在体育画刊中刊登大量的漫画、连环画,针砭体育界种种现象。其指出:“画刊的主旨不再迎合‘社会的弱点’,而着重在探寻一些‘意识正确’的新的图画,使读者多些新的知识或至少发生相当的兴趣。画刊的范围是——新闻写真、漫画、古代雕刻、油画、水彩画、木刻写真、连环画等。”

(6)综合报纸的体育栏

在20世纪20年代初,体育新闻常被安排在教育消息中形成一个小栏目,之后各大报纸相继开设体育栏,如《时报》《新闻报》《大公报》《时事新报》《大陆报》等都设有体育版。其中《申报》的体育报道为佼佼者,根据统计从1919年至1928年十年间,共刊登1670则体育消息与报道。其内容涉及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组织团体、各类运动会、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手球、棒球、游泳、武术、射击、体育学校及各种言论等。

20世纪40年代,除《申报》等大报都保持体育版外,其间出现的各种报纸,几乎都登载体育消息,如《东方日报》《力报》《繁华报》均以整版登载体育消息,抗战胜利后又有《东南日报》《益世报》《文汇报》等设有体育版。

在广州先后登载体育新闻的综合报纸有《时报》《安雅报》《人报》《共和报》《现象报》《羊城报》《广州民国日报》《广州市民时报》《公评报》《越华报》《大华晚报》《诚报》等。其内容多是刊登体育运动竞赛新闻及运动会消息,其中1923年(“民国”12年)创办的《广州民国日报》,设“教育与体育”栏目,登载体育消息较详尽,有时还发表短评,介绍体育运动方法、体育健儿的事迹,颇受爱好体育读者的欢迎。该报延续至广州沦陷前仍执体育宣传报道的牛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越华报》《国华报》《现象报》《诚报》等报的体育消息内容亦甚丰富。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陆续复刊的《中山日报》《大光报》《建国日报》是宣传、报道体育新闻的重要报纸。

4.中国共产党报刊的体育新闻

报刊是共产党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毛泽东等根据地的缔造者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报刊、书籍出版发行工作,并亲自领导党和红军开展革命宣传工作。

在开始阶段普遍因为经费、版面限制等原因,仅有很少的体育消息,但是随着人民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对体育活动的报道逐渐兴盛了起来,尤其是在每年9月9日“体育节”,各大报刊如《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都会出版专刊,发表社评。

我党领导人也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提倡体育运动的言论,毛泽东给《新华日报》题词:“锻炼体魄,打好日本。”贺龙在《解放日报》发表“体育运动军事化”的题词,提倡参加体育活动为民族战争服务的方向。加强对体育运动的具体组织领导,不仅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的全体军民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员令,也给国民党统治区广大抗日民众很大鼓舞。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唯一的机关党报,其新闻报道不仅要宣传救国救民,全国上下齐心合力进行抗日,其体育报道还有一定的特色,它大力宣传体育,以唤醒民众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信念。

《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迁至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查封,工作了九年一个月又十八天,共出版报纸3231期。

《新华日报》从创刊到被查封的九年中,有关体育方面的报道,各类文章总计600余篇。其报道内容大概分为综合报道、国内运动会、国外运动会、体育会议、体育表演、各国体育运动、滑翔运动、篮球竞赛消息、足球竞赛消息、水上运动等。

《新华日报》对于国内体育活动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各类运动会、体育会议以及篮球、足球项目上,每年举行的“九九体育节”是体育报道高潮。在《新华日报》还有数量不少的国外体育报道,如“瑞芬代表提议禁止侵略国参加奥林匹克”“敌禁止日运动员参加世运大会”“瑞士反对敌侵略,不参加东京世运”“瑞典民众反日,拒不参与东京世运会”等。这些体育消息都不约而同地隐含着反对战争以及支持和平的含义,其以“爱国主义,贴近群众”的体育新闻舆论指导方针,也得到了国统区广泛的支持。

《青年实话》是革命根据地一份重视体育报道的刊物,于1931年7月1日创刊,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其总编辑所设在江西于都,总发行所设在福建长汀,后来迁到瑞金。其先是半月刊,后改为旬刊、周刊。

《青年实话》的内容贴近青年生活,报道红军的战斗及各地青年拥军参军情况,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其体育专栏中有较大的篇幅介绍体育知识以及许多的运动项目规则、练习方法等,它倡导青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强壮体魄,锻炼身体为投入革命事业做准备。

四、体育新闻的拓展时期(1949~1993年)

这一时期,体育新闻作为一个新闻品种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体育新闻行业形成,出现了为适应体育新闻传播专门培养的人才。各种大众媒体中体育新闻的关注度、报道量都有开拓,被称为体育新闻的“拓展时期”。

1.社会主义体育报业的创立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7月1日《新体育》杂志创刊,毛泽东主席为其题写刊名,朱德为其题词,它是新中国最早的体育专业报刊。195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成立,根据社会需要编辑出版各种体育图书,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随后1957年外文体育杂志《中国体育》创刊。1958年9月1日,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体育报纸《体育报》创刊。体育报道在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印刷媒体是体育新闻的主力军,体育新闻报道也形成了以“一报一刊”(《体育报》与《新体育》)为中心的体育宣传阵线。同时以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为载体的体育新闻都有了发展。

(1)新中国第一份体育刊物

新中国成立不久,1949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月即召开体育会议,可以看到当时中央对于体育工作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在总会的领导下,新中国各项体育事业百废待兴,对体育宣传工作也提到了日程上来,筹办体育刊物即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新体育》杂志编辑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为此,体育总会从全国各地召集数名体育专家参与筹办杂志。《新体育》第一任主编是林启武,编辑有管玉珊、苏竞存、郝克强等,由青年出版社发行。

《新体育》编辑部属于总会的宣传编译委员会,该会负责体育宣传及各类体育书籍的翻译编辑,其委员大都是兼职,如燕京大学的体育教授林启武、北京大学教授管玉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竞存、辅仁大学讲师阎维仁、体总秘书轲犁等。

杂志创办时,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其中最大的困难是稿件少,作者难找。在初期,除翻译材料之外,内容全是由学校体育教师所写,大多限于体育教学和技术介绍,创刊号的稿件准备了半年才齐备。

当1950年7月《新体育》创刊号问世时,首印一万册,很快售完,又加印了5000册,至1950年年底,每期发行量近两万册。在创刊号中,毛主席为杂志题写刊名“新体育”,朱德总司令、郭沫若、李维汉、马叙伦题字,冯文彬题写“新民主主义的国民体育”,轲犁起草发刊词,徐英超、夏翔、牟作云、苏竞存等体育界人士均发表了文章。

《新体育》发刊词节选

首先,要把体育普及到千百万劳动人民中去。有步骤地从学校到工厂,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地方,使体育很快成为广大人民的体育,溶化到人民的生活中去,成为人民在自己伟大的建设事业和国防事业中获得胜利的一个有利因素和保障。其次,要系统地研究和总结旧体育,摒弃一切不合理的部分,细心地去发掘人民中已有的丰富的民族体育,切实改造旧体育界,使之能担负起建设新体育的重任。再次,要向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学习,根据我国实际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来充实我们的体育内容和启发我们的创造,使我们的体育成为世界进步体育的一个构成部分。

《新体育》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是林启武,1907年,他出生于一个泰国华侨家庭,在1920年跟随父母回国并进入广州培英中学学习,中学时代他就喜好体育运动,在撑杆跳、跨栏、游泳等方面显露才能。1927年他考入北平燕大社会系,四年后又读了研究院。他在燕京就读时尽现体育才华,毕业前已在体育部兼职,协助工作。做研究生时,曾为青年会组织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1935年毕业后他在本校任专职的体育教师,主持篮球、排球、撑杆跳、跨栏、游泳等方面的教学及训练工作。1937年他被派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体育教育系进修,一年后获硕士学位,回国继续在燕大任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成都燕大复员他又回到北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年,他来到全国体育总会领导并创办新中国第一本体育杂志《新体育》,并出任第一任名誉主编。

创刊初期《新体育》的报道内容,主要是群众体育,当时负责体育总会的领导黄中同志要求杂志的编辑到厂矿、学校等基层群众中去,依靠体育积极分子来发现值得关注的体育,不要仅局限在体育专业工作者的圈子中。《新体育》编辑深入各地工业城市,在十几个厂矿做了调查与生活体验,亲眼看到了工人对体育活动的喜爱及对体育的迫切要求。在《新体育》上出现了不少对于劳动模范、体育积极分子的生动事迹的报道,如王崇伦、郝建秀等都成为《新体育》的封面人物。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在政务院增设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贺龙为体委主任。

体委成立是《新体育》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随着比赛活动开始增多,体育报道的内容开始拓展,不再仅局限于技术性文章,这对《新体育》也是一次转变命运的契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体育》改成半月刊,工作人员增至20多人,杂志发展迎来第一个高潮。时任总编辑郝克强回忆:“我们主要宣传好的,但输了球回来之后还是要批评,批评之后还见刊物。50年代批评和自我批评比较多。听说现在不敢批评人,有各种利益关系。那时候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从那时起,《新体育》慢慢步入了一份体育期刊的正常轨迹。

1966年,“文革”开始后,每期发行量十多万册的《新体育》停刊,但编辑团队没有解散,而是集体参加劳动。

1972年,《新体育》复刊,但只能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做杂志,《新体育》偏离了轨道,从报道内容来看,政治气氛异常浓厚。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连战连捷,《新体育》进入了黄金时期。编辑部有三四十人,跟女排的记者就超过三个,主编郝克强说“那时候不讲钱,由国家支出,不是现在的自负盈亏,钱的事不用操心”。那时《新体育》每期发行达到130多万册。除了女排,乒乓球等项目的成绩也很好,其他项目的国际比赛、国内比赛都很多,全国人民都对体育很关注。《新体育》杂志也成了许多记者钟情的地方,有很多人要求前来工作。

这时在总编辑郝克强的带领下,《新体育》还做了体育媒体发展的新尝试——举办体育赛事。

1979年,《新体育》创办了“新体育杯”围棋赛,由全国职业棋手参加,连续举办了14届。聂卫平、马晓春、俞斌等人都曾是这项赛事的冠军。1984年,《新体育》与中国围棋协会、日本棋院联合发起主办了NEC中日围棋擂台赛。该项赛事影响深远,推动了围棋国际竞技的进程。1985年,《新体育》还与中国围棋协会创办了《围棋世界》。

(2)国家体委机关报《体育报》的创办

随着1952年,国家体委的成立,全国体育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一些体育爱好者不满足仅有的一份体育杂志《新体育》,纷纷要求办一张能够及时报道体育消息的报纸。与此同时,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体质普遍不好,更需要一份报纸,宣传体育精神,促进身体锻炼。

1956年,国家体委成立筹备小组,由毕世明负责,工作人员只有三个,除了他以外,还有从体育出版社借调来的陈润荣和郑荣庭。陈润荣负责出版社财务,郑荣庭是俄语翻译,三个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讨论并制订计划。当时,毛主席号召学习前苏联,在全国影响很大,他们把搜集办报业务材料的重点放在了前苏联体育报上,调入的编采人员也主要学习这些材料。

1956年7月,为出版《体育报》已经调来五六十人。1957年7月底至12月初,试版报纸共出了16期,对开4版。当时,正值中国体育界备战在墨尔本举行的第十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大量的报道都围绕各个运动项目的选拔赛。参加选拔的不仅仅有内地各省市的运动员,还有港澳同胞。试版期间,他们广泛征求国家体委及各省市体委的意见,在取得经验的同时,更增强了创刊的信心。

但后来根据中宣部意见,由于全国纸张供应紧张,决定《体育报》暂不出版。尽管如此,这段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为1958年《体育报》的正式出版创造了条件。

1958年,贺龙要求国家体委:“关于申办《体育报》的事情,赶快写个报告,密件封好,直接送给周总理,由他向中央转达和报批。”报告送上去之后,不久就得到了批准。中央批准创办《体育报》后,贺龙曾三次把李凯亭叫到驻地,与他研究如何办好《体育报》。

初生的《体育报》办公条件很简陋。《体育报》没有自己的印刷厂,借助《人民日报》的印刷厂排印,这就给初期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每次必须抓紧时间抢在《人民日报》之前,完成四块大版面。工作人员科班出身的不多,业务还显生疏,加上通讯工具落后,手工排版等原因,常常是“欲速则不达”。有时候,碰到报纸临时“倒版”,天都快亮了才能付印。

1958年9月1日,《体育报》正式创刊,初为周二刊。头版大红字刊出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朱德、陆定一、李济深、李德全、康生、郭沫若等在头版撰文祝贺。

创刊号发出中国体育界强劲声音,也记录中国体育与国际奥委会的一段特殊交往。在第四版刊出《中国奥委会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的声明》,“各地愤斥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的政治阴谋,拥护我奥委会不承认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主席马约翰对本报记者发表谈话,严正指责布伦代奇为美帝效劳”等。

对《体育报》的创刊贺龙亲自到会祝贺,并鼓励说:“创刊那张报纸有特色,生动、活泼,我都看过了。”当时,在办报过程中,贺龙主抓报纸的党性和思想性,并反复强调:“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办报纸,要建立通讯网,发展通讯员,抓典型,树标兵,赞同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好的要表扬,不好的要批评”,并且还提出“报纸这把‘剑’不利了,要磨一磨。报纸一定要发挥旗帜、鼓励、激励、推动、批判的五大作用”。

贺龙同志十分关心体育报的出版,做得好就表扬,差的则及时给予指导、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如1964年1月6日,贺龙看到当日出版的《体育报》后,指示得很具体:第三版上《从放羊娃到运动健将》这篇文章好,应该抓这类文章,向运动员进行教育,还可以想办法去访问一下,多了解一下。今后,这类东西要多登。上述类型的文章应加上一个编者按,叫运动员学习。三版上转载《解放军报》的“新华社论”摘要很好,加上按语就更加好了。当天下午,贺龙又要秘书打电话给报社,再次传达了他对报纸的意见。仅1964年一年,贺龙给体育报社有记载的批示和电话就达44次。

在《体育报》创刊六周年前夕,贺龙还请毛主席为《体育报》写了报头。毛主席为《体育报》写了三组字还附上一封信,信上说“我写了三份供选用,如不合用,可以再写”,并在第一张上“体”字右上角画了一个小圈,在第三张“报”字右上角也画了一个小圈。后来,就选用了第一张的“体育”二字和第三张的“报”字。

《体育报》在1964年7月改为周三刊,1966年11月因“文化大革命”停刊,1974年1月复刊。1988年7月1日,《体育报》改为日报,并更名为《中国体育报》,报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3)综合报刊中的体育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16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对北京人民体育大会做了报道,揭开了新中国体育报道的序幕。

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曾设有体育栏目。

2.新中国广播、电视体育新闻的诞生

(1)广播体育新闻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0年春,前苏联国家男子篮球队到上海参加了三场比赛,这三场球都进行了现场广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邀请陈述担任现场广播。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体育比赛的转播。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广播体育节目的播出量逐渐增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使用广播开展体育活动最突出的事例是广播操。

(2)电视体育新闻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成立,开播后不久就有了体育报道,并在同年开办了第一个体育专栏节目《体育爱好者》,初为不定期播出,从1960年起开始在固定的时间播出,即隔周的周二、周五播出。

1958年6月19日,刚刚成立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特意安排转播了当时水平最高的两场篮球比赛,“八一”男女篮球队和北京男女篮球队的友谊比赛。这次转播也成为中国电视体育史上,乃至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次实况转播。但在当时,各种转播条件还不是很成熟,懂得技术的人不多,转播设备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这次转播使用了日本在北京举办展览时留下的一辆两讯道转播车。

1959年9月13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后对中国体育的一次大检阅。北京电视台转播了运动会开幕式及足球、篮球、排球等重要场次的比赛实况,在新闻节目中报道了比赛的消息,还在全运会结束后播放了电视纪录片。

1973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与湖北电视台合作,将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电视信号从武汉传回北京,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出,开创了异地体育赛事实况转播的技术领域。

3.“文化大革命”对体育新闻事业的冲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内乱,中国体育新闻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一样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当时报纸对体育消息的报道很少,《体育报》与《新体育》相继停刊,中央台的体育节目及各地方台的体育节目也基本上停播。

到“文化大革命”的后期,由于政治活动的需要,体育的国际交流活动曾为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外交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体育报刊也十分重视。

《新体育》与《体育报》在1972年和1974年相继复刊,但这时的体育报道被动地与政治相结合,对于体育比赛成绩大多一笔带过,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报道,更多的是对“加强友谊、促进团结”等场面的渲染和描写,“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成为这一时期体育赛事宣传报道的主要导向。

4.体育腾飞带动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4年上半年,我国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94个,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获124个世界冠军的1/4;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97次,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273次的1/3强。

尤其是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蝉联世界冠军,成为第一支在世界女子排球历史上连续五次夺魁的队伍。中国体育代表团在198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获金牌总数居世界第四位,世界舆论公认我国在一些项目已步入竞技体育强国之列。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孤军奋战,连胜日方五人,最终获得胜利,创造了围棋史上的神话。

(1)体育报刊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振兴,体育报业的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截至1988年,我国以宣传体育竞赛、训练、健身以及体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性报刊,共有80余家,各种体育专业报纸有30种左右。

“文革”之后,随着体育事业的恢复迎来了体育期刊发展的一次高潮,各地各级体委、各级单项运动协会陆续创办了一大批体育消费类期刊,如黑龙江省体委的《当代体育》、《少林拳法》(后改为《精武》)、《北方棋艺》,广东省体委的《体育春秋》《武林》,新疆体委的《体育时空》,北京市体委的《北京体育》(后改为《体育博览》)、《武魂》,吉林省体委的《拳击与格斗》。中央级出版单位及单项体育协会也不甘落后,出版了《乒乓世界》《中华武术》《足球世界》《网球天地》《中国钓鱼》《健与美》《体育画报》等。突然之间,体育期刊遍地开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至1990年,我国消费类体育期刊的总数已经达到32种。

这一时期出现的消费类体育期刊,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新创刊的期刊强调以赢利为目的。如1983年,《当代体育》创刊时定价为0.38元,几乎相当于同期《新体育》定价的两倍。广告成为期刊赢利的重要途径,与《新体育》创刊时完全依靠政府拨款和发行赢利相比,这时的体育期刊被推向市场,逐步脱离了政府的保护伞,使得期刊除了通过发行来获得经济收入之外,还可以通过刊登广告获得收入。体育期刊从仅销售内容,转变为“二次销售”模式(19)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兴盛,单项体育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体育期刊开始走向细分之路,一些单项报刊一创刊就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如《武术健身》创刊号的发行量就高达195万册;《精武》创刊号发行量为83万册,第二期上升至105万册;《围棋天地》的发行量达到20万;《中国排球》也达到了几十万册。(20)为之后愈演愈烈的体育报刊按体育项目分众化(21)发展拉开序幕。

(2)综合性报纸开辟出体育版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首都和省级的综合性报纸,陆续重开或开辟出体育版或体育专栏,如《工人日报》的“体坛纵横”,《中国青年报》的“体育爱好者”等都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人民日报》的“体育之角”,1983年发稿近百万字,体育图片达到2000多幅。

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都重新开设体育栏目。

《解放日报》于1981年1月3日恢复体育星期栏,每周末出一期,约5000字。1984年12月22日创办“周末增刊”时,体育栏纳入第三版。1988年元旦,该报扩为八版,体育专栏每日见报于第四版,约4000字。每逢大赛,每天出专版,如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时,专版为第二版,重要文章放在第一版,从开幕到闭幕17天中,发稿213篇,约13万多字。

《文汇报》于1981年开始办“体育场”专栏,每周五刊出一次,约4000字。每逢重大体育活动,每天均做报道。

《新民晚报》自1982年元旦复刊后,辟出第二版约6000字做体育版。每逢重大活动,扩大为两个版面。该报以足球与棋类报道为多,设有专门的体育部。该报为上海体育报道量最大的报纸。

此外,《青年报》自1980年辟出“今日体坛”专栏,安排于第七版,约4500字。《少年报》的体育栏设于新闻版和社科版中。《劳动报》于1980年设“体育场”专栏,每逢周日在第四版中刊出,约5000字。

(3)电视体育的发展

“文革”结束后,1978年4月,中央电视台适应观众需要,重新恢复了专门的体育栏目,开办了《体育之窗》,设有“体坛人物”“体坛漫画”“佳作欣赏”“问与答”等小栏目。主要是普及体育知识,向观众介绍运动员、教练员的训练生活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成就、体育科研动态等,也向观众报道当时为数不多的国内外赛事和体育交流的消息。随后,中央电视台又相继开办了《世界体育》《体坛纵横》两档栏目,每周各播出一次。

开地方电视台体育栏目之先河的是1979年12月30日开播的广东电视台的《体坛内外》栏目。北京、上海、广东等许多地方电视台都设立了专门机构或确定了专人负责体育节目,到1984年,全国大多数电视台普遍开设了体育栏目。

在赛事转播方面,电视体育有较大的发展,1978年,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直播了在阿根廷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的两场半决赛和决赛,这是中国电视第一次通过国际通讯卫星传送国际体育比赛的实况。也是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高水平的国际足球比赛实况。

1978年第八届亚运会在泰国曼谷举行。我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比赛,也是我国电视第一次从国外现场直播体育比赛。除了拍摄新闻片和专题片外,体育评论员宋世雄在曼谷为我国观众现场解说了开幕式和女排、男篮决赛的实况。1982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通过购买报道权的方式,从“亚广联”获得了在西班牙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报道权,并派出了四人报道小组到香港通过卫星收录了52场比赛。收录的同时对着画面配加解说,转播了其中的24场,另编辑制作了19部每集一小时的特辑。通过对这次足球赛的转播,为中国电视此后的重大国际赛事的报道探索了一条路子,即派编辑和解说员到香港,借助香港的电视力量现场转播在各大洲举行的重要比赛。同时,每天将赛事编辑成特辑,由民航机组带回北京播出。

1984年7月,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开幕,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派出五人电视报道组,与在香港工作的报道组密切合作,成功转播了开幕式、闭幕式、体操、游泳、跳水、举重、击剑、手球、篮球、排球、足球、柔道等精彩比赛,并播出了每集一小时、共30集的专题报道《洛杉矶奥运会》,播出新闻53条,发表评论三篇,总计约播出70多个小时的节目。这次奥运会的实况转播和所有有关奥运的新闻及专栏节目,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电视报道,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中央电视台建立了后方演播室,开设了早间专题,每天6∶30至7∶00直播。比赛高潮期间不间断播出,开创了中国电视连续播出90小时的纪录。运动会期间共播出各类奥运节目250小时,充分体现了电视传媒的优势。

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蒙特卡罗开会,决定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地。北京是有力的角逐者之一,举国关注此事。中央电视台首次使用国际通信卫星多点双向传送申办情况,同时,派出多个报道组分赴有关地点组织报道,所有报道组采制的信号、素材汇集台内,统一经中心演播室处理播出,并与事先制作好的节目相穿插,形成了一个以事件报道为主线,新闻、文艺、体育相结合的大型直播节目。尽管北京这次未能申办成功,但中央电视台通过申奥报道锻炼了队伍,检验了由新技术设备组建的节目制作系统,为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报道做了一次成功的预演。

5.体育新闻专业记者

随着我国体育新闻报道量的不断增加,体育专职记者开始大量涌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有近80名记者参加了报道工作,回国之后,他们大多一直从事专业体育新闻报道,在他们中间产生了我国的第一批现代专业体育记者。到20世纪80年代末时,全国专职兼职体育记者已经有2000多人。

1980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体育部;

198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体育部;

1984年,新华社正式成立体育新闻编辑部,1992年,郭超人提出体育报道是新华社新闻报道的“三大支柱”之一,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报道的重要地位和努力方向。从此新华社体育报道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体育报道队伍不断壮大,发稿数量逐年增加,每年播发的中、英文体育稿件都逾万条。(22)

1985年上海电视台成立体育部,设有编辑记者12人,播音员两人。随后《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成都晚报》等都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成立了独立的体育部。

由此,体育新闻业在中国蓬勃发展,体育报道也逐渐与政治形成有机、科学的结合,开始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出现了更多地立足于体育本质进行宣传的新特点。

五、体育新闻的繁盛时期(1993~2005年)

1993年12月,中国第一个专业体育电视频道上海有线体育频道开播,标志着体育新闻在我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事业获得很大发展,人们对体育新闻需求量剧增,光线通讯和有线电视技术也逐步完善,体育新闻的受众从来没有这么广泛,在体育电视媒体强劲发展带动下,报纸、广播、网络的体育新闻都进入了繁盛的阶段,体育新闻科研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教育方兴未艾,体育新闻组织遍地开花,这一时期被称为体育新闻的“繁盛时期”。

1.体育报纸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职业联赛的兴起,尤其是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火暴,激发了体育报数量的极速增长。1992年至1997年,是我国体育报刊数量大幅增加的五年,至2002年韩日世界杯前夕,我国体育报纸数量达到了最高峰,一大批体育报因足球而生,再加上一些体育机关原有的体育报,2002年之前创刊的体育报纸达到了49种,使得我国体育报纸在数量上获得了一个大的增长。

(1)集团化促进发展

我国的体育报纸经历了初期数量大发展之后,许多体育报面临着盲目跟进所产生的种种问题。随着报刊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报业集团的兴起,在体育报纸领域经历了初次的洗牌。

1997年至1998年,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对全国报刊大力整顿治理的一年,大量因足球联赛而生的报刊为了与同行竞争,不惜拼版、拼消息相互攻击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残酷恶劣的竞争下,导致假新闻和新闻炒作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国家体委于1997年指出,要防止足球报道“三过”(过量、过热、过度)。(23)一批跟风而上、制作粗糙、发行量小的体育报纸纷纷停刊或合并。

同时,由于地方报刊之间恶意竞争导致报纸质量下降,报纸市场资源浪费。国家倡导在各地建立区域性的报业集团,以引导并规范报刊市场,新闻出版界兴起了集团化趋势。

1996年1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广州日报》社进行报业集团试点,同年5月29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为中国首家报业集团。旗下创刊于1980年《足球报》处于改革前沿,一直走在体育媒体改革和发展最前沿,在集团化优势的驱动下,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重组,从集团内外吸引一批体育新闻人才,1990年至2000年短短十年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发行量持续保持在100万份以上。

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功试点两年的基础上,国家新闻出版署又批准了数家报业集团,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等。

以此为契机,1999年中国体育报业集团成立,由中国体育报社、新体育杂志社、中国体育杂志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合并重组。体育报业总社成为体育报刊界规模最大的实体,拥有四张报纸,24种各类期刊杂志,此外还拥有网站“中国体育在线”,以期通过北京这一体育大都市及国家体育总局的大背景获得新的发展。

《体坛周报》也于2000年投资数千万元,在北京分社建立网站和杂志社,开始走多种经营和规模扩张的道路,加上数年来与全国近30个地市有影响力的报社建立的发行、印刷站,不仅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发行量和影响力,而且还进一步降低了成本,这种合作使《体坛周报》彰显报业集团的实力。

《足球报》《中国体育报》《体坛周报》依托各自的报业集团减少了报纸的经营风险,增强了其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并获得了稳定的发展。规模、影响较小的一批地方体育报纸或在集团化优化组合中被停并,或在与同类集团化体育报纸的竞争中逐渐衰落。

(2)体育报纸经历震动

21世纪最初的五年,我国体育报纸间的竞争达到了顶峰,对2002年世界杯的报道是这次发展与竞争的最极致表现。世界杯上,各地数十家报社纷纷派出最强阵容,增刊扩版,力图能从这次足球盛宴中分得一杯羹。随着国足在世界杯的惨败以及随后中国足球联赛上的假球、黑哨、赌球等事件的暴发,不仅让球迷远离了赛场,同时也殃及了以体育联赛赖以为生的体育报纸,球市的萎靡带来了整个体育报纸发行量的萧条。

大多在足球联赛、世界杯报道上不计成本,大量投入的报纸面临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体育报纸的发展进入了动荡的时代。2005年是一个标志,这年8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有17年历史的《球报》,曾经是体育报界的龙头,轰然倒地,黯然谢幕;随后《南方体育》也在月底宣布无限期休刊。曾经风光无限的《足球》报也日渐萎缩,前后还有《体育时报》《体育快报》《体育生活报》《青年体育》《足球11人》《北京足球报》《体育参考》《体育天地》《21世纪体育》《体坛导报》等体育报纸关门大吉。最后只剩下《体坛周报》在所剩不多的体育报纸中一枝独秀。

(3)《体坛周报》的成功经验

《体坛周报》前身是1979年在湖南长沙创刊的《体育周报》。当时国家体委曾要求,每个省为搞好体育宣传工作,都应该创办一份专业体育报纸,在这背景下,湖南省体委便创办了一份名为《体育周报》的机关报,但在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周报》一直碌碌无为没有得到什么发展,每期发行三四千份,且大多向各机关免费赠送,到1987年2月便停刊。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前夕,湖南体委以原《体育周报》的原班人马为基础,并抽调湖南体育系统搞宣传的同志再次办起报纸,并改名《体坛周报》,创刊伊始,在首任社长周克臣的带领下,《体坛周报》就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为办报理念,追求“更新、更深、更精”的报道风格。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抓住几个发展机遇,由当初发行量只有5000份的小报,发展为现在一周出版三期,4开32版,周发行量稳定在百万份以上的全国第一的体育报。

《体坛周报》是目前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具市场化、专业化特色的综合性体育类报纸。拥有资产总额11.6亿元,年产值上亿元,员工150余人,下设三个编辑部,两个记者站,不仅在全国30个有影响的大中城市设有分印点,而且在国外华人较集中的城市,也通过空运方式销售报纸。《体坛周报》已经成为中国赢利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和体育新闻传播阵地的领头羊。随着体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体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成立,形成了以《体坛周报》为龙头,报纸、期刊、网络协同发展的体育传媒集团。

纵观《体坛周报》的成功,可以得到以下几条经验。

①以重大赛事为依托,稳步发展

《体坛周报》的每一次大发展,无不与届时举行的重大赛事有关。在《体坛周报》创刊之初,国内还没有一项影响巨大,吸引众多体育迷关注的赛事。《体坛周报》主编瞿优远决定:“选择欧洲为突破口,以国际足球为主,最先报道意大利联赛和欧洲众多的赛事”(24)副总编辑李烨晖回忆说:“当时国内同类报纸报道欧洲联赛要滞后一个月,而《体坛周报》基本做到了同步。”(25)通过对欧洲联赛的报道,一大批球迷被吸引了过来,到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其以国际赛事为切入点,找到了发展的金钥匙,也在体育迷中确立了独特的地位,实现了发展的第一个跳跃。

②精确的读者定位,稳定的读者群

在创刊之初,《体坛周报》将其读者笼统地定位在都市时尚主流消费群,认为自己的读者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读者年龄为年轻人,读者学历以高教育水平为主,读者性别兼顾男性和都市女性,读者职业特征为经济主流阶层,读者收入以高收入者为主。但随着市场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买《体育周报》的人群中,在校学生占据了最大的比例,并且大部分是忠实的读者,该报迅速调整自己的受众定位,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因为学生希望在一张报纸里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他们便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把字印得小一些,虽然从布局上看不是很美观,却深得学生的欢迎,这也为《体坛周报》以后以内容为赢,以发行量带动赢利的营销方针创造了条件。

③坚定走发行的市场化运作

一开始,《体坛周报》的发行和大多数的机关报一样通过邮局进行发行,但他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发行方式的弊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更及时地把资讯送到读者手中,为零售渠道打通销路,他们开始尝试走邮发和自办发行的二元发行之路,在全国30多个城市建立了分印点,通过这些中心城市把发行网辐射全国。这样,在报纸的发行量中零售方式的发行占据了98%以上。(26)2001年《体坛周报》赢利4000万元,其中只有1000万元来自广告收入,剩下3000万元全部来自报纸自身的发行,《体坛周报》准确地找到了这种不以广告,而通过零售发行带动报纸赢利的方式。

虽然广告不是《体坛周报》的主要赢利点,但是它也重视开拓广告运营之路,它整合报社资源,推出“全国发行,区域换版,分区销售”的广告分布方案,这样就可以使报社在开辟统一广告版的同时,也能在全国30多个地区推出区域广告版,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满足广大客户更经济、更准确、更有效、更有利的区域性广告投放需求。其区域性广告发布方式并不会改变报纸整体的风格,只是在原报的基础上,画出固定的广告版面,继而交由各区域代理商自主经营。报纸的正文内容全国一致,区域广告内容则各区域不相同,分别随着正报在各分印点印刷发行。每个区选取一家有一定实力和报纸代理经验的广告公司,作为区域版广告独家总代理,并给予优惠的代理政策。

④不拘一格地网罗人才

《体坛周报》的用人机制十分灵活,它不以资历、户口、学历来认定人才,而是以本身的业务能力对体育的爱好及认知来判断员工在团队中的位置。它把抓住球迷的心理需求看成是市场提供的机会,并以此改革编辑记者队伍,全面聘用球迷来做编辑记者。

另外,通过“高投入”挖掘其他媒体成名记者、编辑,迅速扩大自己的团队,也是其人才济济的原因。如马德兴、苏群、冉雄飞、李响等一批著名体育记者、评论员都先后加盟《体坛周报》。

⑤国际化、集团化战略

虽然《体坛周报》在中国取得了成功,但是它所依托的重要报道资源,无论是英超、意甲还是NBA联赛,这些知名赛事都不在中国。《体坛周报》为了确定它的权威性以及获得外国著名赛事的第一手资料,它开始与外国著名赛事主办者、赛事举办地的权威媒体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以提升自己的形象,拓宽报道资源。

首先,是它与国际足联的合作。它借国际足联2005年在阿联酋举行世界足球博览会之际,频频向国际足联示好,最终成为国际足联在中国内地的官方媒体支持伙伴、2006年世界杯官方合作媒体。同时,作为国际足联在中国地区唯一合作平面媒体,在国际足联的大力支持下展开了韩日世界杯报道。

其次,是它还与欧美众多权威体育平面媒体的合作,如法国的《队报》《足球》、意大利的《米兰体育报》、西班牙的《阿斯报》《马卡报》、德国的《踢球者》、阿根廷的《奥莱报》确立了合作关系,为获取西甲、意甲、德甲乃至整个欧洲赛事创造了条件。

集团化、综合化是《体坛周报》构建多元化传媒集团的重要步骤。《体坛周报》从2001年起,相继自办了《足球周刊》《玫瑰周刊》《全体育》三本杂志;与世界顶尖高尔夫杂志《高尔夫文摘》合作,倾力打造《高尔夫文摘》中文版;与TOM在线合作推出自己的网络报道平台;接收湖南日报社旗下的《现代消费报》并改为《车迷报》;与华体网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再加上上海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李宁公司,几方各自凭借自身的优势欲建立面向全球中文地区互联网用户,建立基于互联网络的新一代体育平台及综合服务系统。

2.体育期刊

当前我国正式出版发行的期刊种类有8889种(27),据统计,其中体育期刊有123种(28),这些体育期刊可以分为两类体育消费类期刊(29)(84份)与体育科技类期刊(30)(49份)。

(1)体育消费类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大部分的体育消费类杂志均是黑白印刷,仅在封面及内部插图使用彩色。这时在市场上出现了一本封面及内文全部采用铜版纸彩色印刷,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杂志,它的出现立刻吸引了众多体育迷的关注,趋之若鹜地争相购买。它就是新体育杂志社与法国桦谢菲力柏契出版公司通过版权合作创办的、以大量图片内容为主的杂志——《搏》,可以说它的出现为体育期刊界带来了巨大的振动,并由此带来了体育期刊的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1994年,在《搏》诞生之初,我国体育报刊市场上,大多杂志都处于低成本运营状态,其制作出来的刊物无论从内容及外观都有待提高。而《搏》以十元的高定价进入市场,采用精巧的图文设计,图片全部来自国外高价购得的高品质体育图片,上百页的容量,内容丰富,200元/千字的稿酬标准,都是国内其他体育杂志无法比拟的。《搏》在改变中国体育杂志面貌的同时,也无形中提升了国内体育杂志的档次与品位。此后,《搏》成为国内众多期刊追逐的目标与模仿的样板,它们纷纷改变形象,全铜彩色大16开本甚至更大的开本成为期刊装帧的主流。即使曾经的龙头期刊《全体育》一直固守的黑白期刊阵地,最终也无法抗拒这股潮流,从2003年开始,将内文的黑白印刷改为铜版纸彩色印刷。(31)

20世纪90年代,足球、篮球职业联赛的火热对体育杂志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在国内有1994年开始的中国足球甲A联赛、1995年创办的中国男篮甲级联赛。国外更多精彩的赛事,如欧洲五大联赛(英超、意甲、德甲、法甲、西甲)和美国的NBA,随着体育传媒业的发展,纷纷进入中国。在职业联赛的刺激下,中国球迷大开眼界,同时也成为这些职业体育的簇拥者。在市场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足球、篮球杂志问世了,首先是以报道综合体育为主的《当代体育》率先创造了正反两面,一面为足球一面为篮球的一刊双内容的模式,之后又推出篮球版、足球版、综合版,直至最后取消综合版;随着CCTV《足球之夜》的火暴播出,产生了名为《足球之夜》的杂志;《体坛周报》利用报道国内外足球的优势,推出了《足球周刊》《五环》《体育与画报》等综合体育杂志,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摇身变成篮球杂志,结果起死回生,占领了不少市场份额。

此时,面对竞争激烈的篮球、足球杂志市场,另有一些杂志则将目光放在了寻找市场空白、发展前景良好并拥有一批忠实爱好者的项目上。像高尔夫、钓鱼、网球、健美等领域体育杂志也开始增加。

截至2006年年初,我国共有综合体育消费类期刊12份,单项体育消费类期刊72份,其中足球、篮球杂志分别有九份和八份,占到总数近1/4强,武术、健美、高尔夫、象棋等杂志也占有一席之地。

(2)体育科技期刊

体育科技期刊是一种面向体育从业人员、体育科研与教学人员的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它的编辑、组稿、撰写与发行等环节,与体育新闻类内容的传播有较大的区别。它自己形成了一套独立的运行方式,所以不在本文的重点研究范围之内。

3.新时期的电视体育新闻

(1)专业电视体育频道出现

在我国,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广电行业等因素的制约,频道专业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我国电视媒体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于受众、技术等因素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专业频道”开始应运而生。

1993年12月12日,上海有线电视台体育频道开播,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全天播出体育节目的专用频道。宗旨是“服务电视节目内容,提高全民体育素质”。它通过卫星转播、录播、现场直播等手段,向观众报道国内外体育赛事和消息。节目的特点是“全、快、大、多”,即播出赛事完整、全面,播出时间快,播出量大,播出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

就像美国体育专业频道ESPN在初创时一样,上海体育频道面临着相同的困惑,频道资源有了,而赛事资源成为最大的问题,这时他们几乎将能够拿到的所有比赛都塞到了体育频道。

至2001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成立,原属三个体育部(台)的机构合并为上海文广体育频道,提出以“新闻为框架、赛事为龙头、专题为辅助”为制作方针,“立足上海、联手华东、沟通京沪、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总体发展战略。

(2)央视体育频道

以上海有线电视台体育频道成立为始,各地专业体育频道大量出现,其中最有影响、实力最强的当属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

1994年8月,北京地区突然空出了一个甚高频的33频道,教育电视台想要,中央电视台当然也想要。时任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负责人的马国力早就有开设体育频道的想法,“先把频道占上,就像过去跑马圈地,先圈了然后再做”。就这样1995年1月1日中午12点,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式播出,这之前虽有一年多的书面规划和办公室会议,但真正的操作期只有整整两个月。(32)最开始体育频道仅在北京地区播出,体育节目总时数飙升至6432小时,至1996年,体育频道加密上星之后开始在全国播出,每天从8∶30至次日0∶08播出各类体育节目,大大扩展了传播空间。

体育频道成立之后,随着节目时长的增长,中央电视台对体育频道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不断增加。

1995年央视体育频道开播时,体育部只有27人,现在体育中心有400多人; 1995年央视体育频道全年预算不到2000万元人民币,而2005年,仅节目制作费(不包括版权费、卫星费和技术费)一项就达到7000万元人民币;1993年体育频道的播出总量只有989小时,至2005年已经达到了8132小时(见表1-2);1999年体育频道只有20小时的自制节目,制作场次为7场,而2004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850小时和250场(33);1995年体育频道一年广告收入是450万元,10年之后广告收入超过10亿,(34)成为中国最赚钱的频道之一。

央视体育频道目前开设的主要栏目有《体育新闻》《体育世界》《足球之夜》《天下足球》《顶级赛事》《精彩F1》《NBA赛场》《巅峰时刻》《早安中国》《棋牌乐》等栏目,内容包含了国内外重大赛事的现场直播、体育热点问题追踪报道、全民建设及娱乐、体育知识普及教育,每年把三大赛事、六项联赛、1200场赛事直接带到中国。

表1-2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节目播出量表

img3

资料来源:沈筱婷(2005)。

(3)地方台体育频道

据《中国电视体育市场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年底,全国各地可收看的体育类频道共有42个,除CCTV-5和个别境外频道外,57.1%集中在省级电视台,38.1%集中在市级电视台,这些体育频道主要以播出赛事节目为主,节目总播出量占所有体育节目总播出量的75%。(35)

从当前情况来看,地方台中,形成了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和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早在1993年,广东有线电视台成立了华南地区第一个专业体育频道,日播12个小时。由于当时的资源不够富足,制作力量也不够强大,体育节目的形态单一,受众有限,主要局限广东省部分地区,节目形式也局限为赛事的转播和体育新闻节目。直到2001年,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促使广东广播电视传媒业经过整合,广东有线电视体育频道和广东电视台体育中心于7月份完成合并,成为广东电视台下属的专业频道,体育节目全天候24小时播出,广东电视台拥有地域优势,全国所有的境外频道都在广东落地,另由于语言的差异拥有特殊的受众群。

上海体育频道依托上海文广集团,拥有除央视外首屈一指的转播资源。

北京体育频道则走上了“百姓频道”之路,频道主人朱江说:“我希望把体育变成老百姓的一种生存方式,体育频道内容应是欣赏加参与,更多地增加文化、文艺、经济、人文成分。它探索着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表1-3 体育电视频道竞争状况表

img4

资料来源:沈筱婷(2005)。

2001~2003年是国内体育电视频道发展的高峰,2003年之后,许多体育频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退出,如武汉、辽宁的体育频道已经撤销,黑龙江电视台也解散了原有的体育部,只保留一个体育工作室。其他地方体育频道虽经过几年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差、人才匮乏、缺乏体育赛事资源、自制节目能力差等困难,举步维艰。其中一部分已经沦为保健药品节目的泛滥区。

(4)体育电视栏目的拓展

①《体育沙龙》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成立后,在第一份体育频道的节目表上就安排了《体育沙龙》这个栏目,每周五晚播出,节目时长90分钟,采用现场直播形式。(36)《体育沙龙》成为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个现场直播的谈话节目。

从一开始体育频道就把《体育沙龙》定位为现场直播节目,这一形式的出现,给看似死板的央视带来了一股辛辣之风。当时节目的制作者认为直播的谈话节目才叫谈话,才能吸引观众,也吸引主持人和被采访者。而且看似不给对方准备的谈话正是对谈话者智力和能力的尊重。凡是被邀请到电视台做谈话节目的一定是某一行业的佼佼者,都有他的过人之处,也都有相当的自信。当时邀请到的客人都是郎平、马俊仁、李永波、蔡振华等极富知名度的人物,又是带观众的直播,而且还引入了电话提问,所以这个栏目在当时非常受欢迎。(37)

1997年上半年,《体育沙龙》不再被允许直播,起因在于一次口误。被邀请到演播室的一位客人说得起兴时露出了一句“国骂”,由于这位客人当时情绪激烈而且有些口音,在场的人们都没有注意,但还是被听到的观众一级级反映上来,后来高层一纸命令,《体育沙龙》改为录像播出。而后节目更名为《五环夜话》,到了2003年3月,因为收视率太低,它被停播,取而代之的是罗宏涛主持的《体育今日谈》。

②《足球之夜》

在中国电视体育发展史中,《足球之夜》的创办以及它在电视体育报道相对程式化的时代,掀起年轻、前卫的电视文风,深度调查、报道的风潮,它如一股猛烈的飓风席卷电视体育报道领域,它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直到现在一直存在。

《足球之夜》堪称中国体育新闻界的一匹“黑马”,开播不久就成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据统计,《足球之夜》最红火的时候,在中等以上城市收视率超过20%。(38)

《足球之夜》是中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现场直播固定类电视杂志栏目。它以规模取胜、现场取胜、全国覆盖取胜。《足球之夜》喊出“球迷每周的节日”的口号,可以说它在电视足球报道乃至整个媒体的足球报道中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

1997年年初,甲A各队在昆明进行集训,为了能够在最快的时间把昆明的消息传给大家,《足球之夜》决定模仿美国的CNN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昆明和北京之间的双向直播。这次节目最终获得1997年度全国优秀电视体育栏目一等奖。随着对十强赛“全面、客观、尖锐”的报道,《足球之夜》已经居于全国报道足球的电视栏目龙头老大的位置。

在节目表现形式上,《足球之夜》也做了一些突破,将音乐巧妙地贯穿于各类节目之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足球之夜》还借鉴纪录片的拍摄方法,大量跟队拍摄的亲近感、球迷闹事的画面,这种“更衣室”式的报道对观众来说很新鲜、很过瘾。它开创了足球节目的新形式。以往大家看足球,能看到新闻发布会的场面就不错了,在《足球之夜》则能看到球队赛前一天的准备,节目用讲故事的手法,能从一个特殊人物的角度来讲述一场比赛,这样的片子足够新奇(39)

③《中国体育报道》

面对央视体育频道的强势,经典栏目的不断涌现。各地方台认识到,地方台资源的联合是有效的生存发展之路。这种合作一般是在大赛期间由若干地方电视台牵头,然后通过协作会或联合体进行分销和分享的。最初开始于1998年世界杯期间,全国20家无线台和15家有线台同时推出了上海制作的两个专题节目。

该节目以三地电视台体育部为核心制作力量,在各地电视台的密切配合下,推出了集中国体育新闻、赛事评述、热点追踪、人物专访等为一体综合性体育杂志节目。三家地方电视台联合投入人力物力制作一个固定栏目,无论从播出时间,还是从制作力量上,都具有一家电视台所无法达到的优势。

《中国体育报道》在节目内容设计上,采取了新闻的速度报道与深度报道兼容,注重深度报道;突发类报道与解释类报道兼容,注重解释类报道的方针。其编辑方针为:“您最想知道的,您最该了解的,尽在中国体育报道。”在该节目收视调查中,受调查者知道《中国体育报道》节目的比重达98%,观看该节目的比例达到94%,认为可以从《中国体育报道》中获得不同程度帮助的比例达到98%。(40)

④《雅典猜想》

《雅典奥运》是一档融合了奥运新闻报道、赛场内外花絮、体育知识竞猜、文艺歌舞表演于一身的节目。《雅典猜想》成功汇聚了央视体育频道以往体育娱乐节目的宝贵经验(体育频道最早曾有《体育游艺宫》和《城市之间》两个娱乐节目,但开播一年就终止了,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推出《悉尼猜想》,后来又有2002年的《球迷世界杯》,再到2003年4月推出的《全明星猜想》),并成为体育频道的常态节目。

与以往节目相比,它有奇怪的节目形态:《欢乐总动员》式的演播室、《开心辞典》式的体育知识问答、《艺术人生》式的体育人物访谈。(41)这类节目所积累的经验为《雅典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施展空间。在雅典奥运前夕,《全明星猜想》改为《雅典猜想》,开播前,就获得了1000万的冠名,跟片广告达到10分钟。《雅典猜想》继续推广娱乐化的制作模式,请“水木年华”录制了一首主题曲,还请到杨坤、朴树等明星来参与主持,并且拉来单田芳用评书的方式来点评奥运会。(42)

在开播之前,节目编导就认识到节目被安排在中午13点播出,这离雅典比赛结束已经8小时,观众已经通过《早间新闻》《赛事直播》和《午间专题》对赛况了解的比较清楚,已经不能以新闻性内容作为主打,而猜谜似的《全明星猜想》就更加不适合了,于是将它定位于一个集精彩、游戏、谈话、表演一体的体育娱乐节目。

4.电视体育发展特色化之路

(1)单项频道模式

2001年,全国广电系统掀起频道专业化改革的浪潮,大连也筹划组建大连广电集团。以频道专业化为契机,2002年4月1日,大连电视台足球频道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单项体育频道。在大连,足球是最具价值、最有人气、最富资源的运动项目。就大连电视台而言,本来就有足球节目的积累,专业人员的储备,其体育节目80%的内容是足球,足球频道的诞生是应时之举。

足球频道成立之后,主要在赛事转播和栏目方面围绕足球大做文章。

足球频道转播的足球比赛有国内甲A联赛、足协杯、部分女足联赛、甲B(赛德隆队)、乙级队(三德队)等。国外赛事如西甲联赛、英超联赛,同时对日本和韩国的足球联赛给予特别的关注。

在栏目上,足球频道依靠三个主要栏目来撑起——《足球圈》《足球城》《足球人生》。《足球圈》每天一档,是杂志性足球节目,内容包括自制的节目、进行深加工和本土化的外购节目。节目在19∶00黄金时间播出,长度45分钟,是天天和球迷见面的常规主打节目。

《足球城》主要报道甲A联赛,围绕联赛进行,基本上在大连队赛前一小时就开始直播,在比赛的中场休息时进行评球,比赛结束后再直播约半小时。该节目是对赛事的有益补充,拉长了赛事直播时间,也拉高了赛事收视率。2002年,世界杯后大连主场和申花的比赛创造了当周大连五大频道中20.94%的最高收视率。

《足球人生》是一档谈话类足球节目,长度为60分钟,一周一期,全年固定每周五黄金时间播出。迟尚斌、球迷罗西、温莉蓉、张宏根、郝海东等人先后成为这档节目的座上宾。(43)

2005年8月,大连电视台足球频道改为文体频道。作为我国专项体育频道的先行者给中国电视体育留下了一笔经验财富。

(2)体育概念泛化

江苏电视台创建的体育休闲频道的特点主打“赢”(44)的概念,不再将最大的注意力放在竞争激烈的赛事资源上,而将体育概念泛化扩展为体育休闲、健康指导、游戏娱乐、博彩益智而构成的“体育”。

江苏电视台2003年6月开始运作休闲频道,2004年5月18日,体育休闲频道成立开播。频道聘请英氏达公司进行包装,借鉴了上海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理念,频道英文名为“CHANNELWIN”。

在节目配备上,除了常规节目一天五档新闻(包括两档重播),体育休闲频道主要推出休闲和博彩类节目。休闲类节目包括DISCOVERY的休闲节目、健康节目、女性节目、服饰和生活类节目。博彩类如《夺标800》,是江苏台王牌节目,也是目前国内比较早的博彩节目。

(3)娱乐化之路

湖南卫视在体育节目方面,进行了他们比较擅长的娱乐化操作,推出了《我是冠军》《国球大典》《阳光伙伴》等娱乐化体育节目,此外,从2006年开始,湖南卫视承办劳伦斯冠军奖的颁奖典礼。

大众文化娱乐化是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湖南卫视娱乐化的体育节目策略首先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其次也是在电视同质化趋向中的创新和突破,走差异化道路;再次,走娱乐化道路对“娱乐立台”的湖南卫视来说是轻车熟路,是规避风险、扬长避短的合理选择;最后,走娱乐化道路有助于湖南卫视及体育节目打造成全国性的传播平台。(45)

5.付费电视体育的出现

2001年11月,我国开始全面启动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工程。到2006年年底,中国已在全国范围开播92套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在省内范围开播的有20套。

目前,我国的付费电视体育频道有SMG数字平台上的劲爆足球频道、速度频道和超级体育频道。广东电视台的数字电视平台有足球频道和高尔夫球频道等。央视的数字电视中则有风云足球和高尔夫·网球频道。

2004年,中央电视台最早开设两套体育内容的频道,分别是城市体育频道和足球频道。2004年11月29日,城市体育频道和足球频道分别改名为高尔夫·网球频道和风云足球频道。两个频道全天19个小时的播出。高尔夫·网球频道主要以国外高水平的高尔夫球、网球赛事为主,包括法国网球公开赛、ATP大师赛系列赛、戴维斯杯、联合会杯网球团体赛、高尔夫球美国巡回赛、欧洲巡回赛以及世界杯系列赛等近60场顶级赛事。风云足球频道的内容包括欧洲足球五大联赛中的德甲、意甲、法甲、西甲以及世界杯、欧洲杯、美洲杯、亚洲杯、联合会杯、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巴西足球锦标赛、亚洲冠军联赛等。

在上海有三个付费频道,2006年年末至2007年,SiTV旗下的劲爆体育频道将向付费用户提供1000多场精彩赛事,包括每周6场的英超直播和全程欧洲冠军联赛直播,其他各类最新的国际大赛直播和电视栏目。SiTV还拥有2007年的ATP网球大师杯全程9站赛事的转播权。从2006年11月起,SiTV拥有NBA 2006~2007年赛季全国独家高清直播权。

广东电视台在2005年10月10日开播了数字付费频道欧洲足球频道和高尔夫频道。欧洲足球频道是一个全天候播出欧洲足球节目的专业频道,也是中国第一个针对欧洲足球的专业频道,内容涵盖欧洲足球强国的各级联赛、杯赛,对足球资讯分众市场进行深层次开发,与体育频道构成互补态势。数字付费频道是由广东电视台自主开发的,节目中不插播任何商业广告,从节目开发到后期制作主要由民营节目制作商完成,广东电视台则承担了节目审查、编播及频道策划、运营、管理等工作。2006年天盛公司获得了2007~2010年三个赛季英超在大陆地区的独家转播权,中国观众免费看英超的历史告一段落。天盛投资4000万元在南京建立一个中国最大的数字电视频道呼叫中心,目前,天盛运营的欧洲足球频道已经在80%的实现数字电视平移的城市中落地,并在47个城市建立了大区、区域和驻地的三重营销结构。天盛希望依托广东电视台的“欧洲足球频道”,开始尝试付费收看的赢利模式。

2005年5月,贵州电视台开设天元围棋频道。它是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立的全国唯一围棋付费数字电视频道。它依托全国电视媒体首家创建的职业围棋俱乐部,凭借全国围甲联赛电视指定媒体的先天优势,提供详尽的围棋资讯。

6.网络体育新闻乍现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融合,出现的网络媒体,毫无疑问,是新闻媒介的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萌发于20世纪的70年代,迅猛发展于20世纪的90年代,其影响已经渗入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并驾齐驱的第四新闻传播媒介。

我国的网络体育新闻起源于1997年“利方在线”(新浪网前身)对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的报道。1998年,我国网络体育传媒在没有更丰富报道经验的情况下对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给予了大量报道,并一举获得成功,也造就了1998年世界杯的“网络三剑客”——利方在线、中华网、Chinabyte。“三剑客”的不凡表现,改变了网络媒体默默无闻的状况。

世界杯之后,依靠体育发家的“利方在线”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中国的主流大网站,其后经过合并重组而成立了“新浪网”,进而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新闻、娱乐王国;中华网是三剑客中收入与投入最大的网站,通过与中国电信、法新社的合作,中华网通过对世界杯的报道赢利320万元人民币;Chinabyte也迅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直接促成专业体育网站“鲨威体坛”(后被TOM.COM收购)的建立。

当前我国网络体育媒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网络兴起体育媒体。它指某个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站、主页等网路定期制作和发布体育新闻而形成的新闻传播媒体。它可以分为商业网站体育频道、专业体育新闻网站及个人体育网站。如新浪、搜狐的体育频道,华体网等都属于该种类型。

传统体育传媒上网。它指依托于报刊、电视、广播传统媒体在网上发布和制作体育新闻内容。如央视国际体育、中国体育报网络版都属于该类型。

体育机构网站。它指各类体育团体、组织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站,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它包括官方体育机构网站与民间体育机构网站。如国家体育总局网站、中国篮协官网、北京国安俱乐部网站均属于该类型。

7.体育新闻教育与体育新闻团体

中国的新闻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有较悠久的历史。以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为标志,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新闻学教育在1983年始掀起热潮,开始了超常规的发展, 1983年5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认为中国新闻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新闻教育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较快、较大的发展。在这次会议的推动下,出现了新闻教育的办学热潮。

以此为契机,1985年,上海体育学院为适应新闻机构对于体育新闻工作者的需求,挑选了16名学生进行以新闻相关业务、知识为主的体育新闻写作班。学生毕业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随后,1987年,又开办本科四年制体育新闻专业试点,由此也开启了我国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序幕。

1999年,我国的专业设置审批权由教育部下放到各省市,同时将体育新闻专业收归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由此各地再次出现了兴办新闻学专业的高潮。2000~2004年,五年共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截至2005年年末,我国新闻学类专业已达661个(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

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健儿频频在国际、国内赛场取得佳绩,全国足球、篮球职业联赛的火暴使得体育传媒得到了迅速发展,媒体对既懂新闻又了解体育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但对体育新闻专门人才的培养却显得滞后。

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等院校纷纷增设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截至2005年,全国各地已有16所高校开设了体育新闻专业,其中有11所体育院校,分别是上海体育学院(1987年成立)、北京体育学院(2000年成立)、首都体育学院(2004年成立)、成都体育学院(2000年成立)、南京体育学院(2003年成立)、武汉体育学院(2001年成立)、西安体育学院(2002年成立)、广州体育学院(2000年成立)、天津体育学院(2001年成立)、沈阳体育学院(2004年成立)、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2004年成立);开办体育新闻专业的综合院校有十所,包括吉林大学(2000年成立)、郑州大学(2004年成立)、河南大学(2001年成立)、南京师范大学(1999年成立)、北京联合大学(2003年成立)、苏州大学(1992年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重庆大学、鞍山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46)

截至2005年,体育新闻专业毕业人数累计近2000人,在校生超过3000人。

体育新闻是个年轻的学科,体育新闻教育更是刚刚迈开发展脚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为新闻机构培养了一批体育专业编辑、记者、编导,有力地支持了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体育新闻教育的规模和数量有如此快的发展势必会出现诸如骨干师资不足、专业教材缺乏、教学设备简陋、实验设施及渠道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在当前新闻人才培养“供过于求”的大形势下,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如何开创就业新途径也是要面临的问题。

我国体育新闻团体组织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传媒业发达的上海。当时随着报刊体育新闻的增加,从事体育报道的记者随之扩大,开始时体育记者多数兼职,40年代上海的专业体育记者队伍已达20余人。1946年10月20日,有14家报社的体育记者在上海市体育馆组成体育记者联谊会,这是我国最早的体育新闻民间组织机构,该会在上海解放后解散。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时间没有专门的体育记者组织或社团,随着体育报道在报纸、杂志、电视中的比重增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体育专业记者,在北京、上海等地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进行体育竞赛或者业务交流。

1979年9月,中国体育记者协会于北京成立,成员是由全国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和出版社等从事体育报道的记者、编辑、播音员、评论员、摄影摄像人员以及体育宣传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群众团体。

同时它也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际体育记者协会、亚洲体育记者联盟的会员。

中国体育记者协会采用委员制,团体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委员会。目前,作为中国体育记者协会的会员,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自己的体育记者组织。

此外,全国各地还有一些松散的专项体育记者组织,如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由各团体会员单位推举产生。全国委员会每届四年,现有委员181名。协会设有秘书处、业务研究部、公关活动部、外联部四个日常办事机构。协会还有7个二级学会,如全国日报体育新闻学会、全国晚报体育新闻学会、全国体育电视联合体、全国有线电视体育传播委员会、全国体育专业报刊学会、全国广播电台体育记者学会、全国体育摄影学会。

本章思考题

1.在古代埃及、希腊与罗马,体育在媒介上呈现出何种表现?

2.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体育报道产生了什么影响?

3.电视体育报道是如何兴起并成为体育新闻报道主流的?

4.中国近代体育新闻是如何出现的?其主要报道内容是什么?

5.新中国成立前《体育季刊》是如何创办的?有何经营特点?

6.新中国成立前的国术期刊为何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7.新时期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的发展有何特点?

8.中国体育新闻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注释】

(1)翁飚:《体育与电视》,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2)《上海新报》(第238号),癸亥年八月初十(1863年9月22日)。

(3)《上海新报》(第248号),癸亥年九月初三(1863年10月15日)。

(4)《时报》(天津,第137号),1886年10月21日。

(5)《益闻录》(周刊),1879年3月16日发刊于上海,在徐家汇天主堂出版。

(6)《益闻报》(第127号),1881年11月19日。

(7)《上海新报》(新式第121号),戊辰年九月二十三(1868年11月7日)。

(8)《童子世界》,记事,5号,1903年4月10日。

(9)《童子世界》,专件,31号,1903年5月27日。该稿件由四人合写。

(10)《广益丛报》,上编-纪闻-中国部-湖南,82号,第三年第18期,1905年9月8日。

(11)《广益丛报》,上编-纪闻-中国部-四川,143号,第五年第15期,1907年8月18日。

(12)《广益丛报》,四川,167号,1908年4月29日。

(13)《教育世界》,外国学事,71号,1904年3月。

(14)《教育世界》,本国学事,73号,1904年4月。

(15)《女子世界》,外国,第10期,原刊不署时间。

(16)《女子世界》,纪事-国内纪事,第二年第6期,1907年7月。

(17)《进步杂志》,1911年9月(清宣统三年九月)在上海创刊,由上海进步杂志社编辑出版。

(18)《青年进步》,1917年3月(“民国”六年三月)在上海创刊,系原《青年》《进步》两种杂志合办之刊物,由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编行。

(19)第一次销售卖的是内容,即读者买杂志。第二次销售是卖广告,即通过刊登广告向客户出售一定的版面。

(20)张艳娟:《我国大众体育期刊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21)分众化在传播学上指,按照受众不同的位置、特点、需求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受众群,进行差异性服务。

(22)郭超人:《1949~1999年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体育新闻选》,新华出版社1999版,第387页。

(23)郝勤:《体育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24)欧阳觅剑:《从边缘到领先——〈体坛周报〉的资源策略和团队之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25)同上。

(26)曹飞虎:《中国体育报纸现状及发展研究》,南昌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27)王宇:《大众媒介导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28)根据《中国报刊订阅指南》统计。

(29)体育消费类期刊指面向大众发行,以满足读者阅读、欣赏有关体育的各类活动的期刊。

(30)体育科技类期刊指面向体育从业人员、体育科研与教学人员,专业性极强的体育期刊。

(31)张艳娟:《我国大众体育期刊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32)苗炜:《五魁首CCTV-5十年纪实》,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页。

(33)沈筱婷:《央视体育频道运营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34)苗炜:《五魁首CCTV-5十年纪实》,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35)沈筱婷:《央视体育频道运营模式研究》,人民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36)苗炜:《五魁首CCTV-5十年纪实》,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37)同上,第256页。

(38)张斌等:《因足球而说话———〈足球之夜〉这几年》,现代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页。

(39)苗炜:《五魁首CCTV-5十年纪实》,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40)段炼:《跨地域联合的实例———〈中国体育报道〉》,广播电视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委员会编,《全国优秀电视体育记者论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41)苗炜:《五魁首CCTV-5十年纪实》,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42)同②,第110页。

(43)刘作庚等:《一个足球频道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媒介》2002年第10期。

(44)这里的“赢”不仅指胜利,还有游戏、博彩的意思。

(45)陈国强:《制度与新闻实践——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研究》,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

(46)数据来自肖焕禹等:《我国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