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民航的发展成就

中国民航的发展成就

时间:2022-11-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民航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尤其在近些年中,中国民航紧抓发展契机,不断深化改革,运输能力、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正逐步迈向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发展,在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中国民航成就突出。“十五”期间,中国民航完成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2004年,中国成为国际民航组织第一类理事国。

4.1.2 中国民航的发展成就

纵观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民航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尤其在近些年中,中国民航紧抓发展契机,不断深化改革,运输能力、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正逐步迈向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发展,在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中国民航成就突出。

1)航空运输大幅增长

2005年民航业总收入达到了1700多亿元。2005年全行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达到261.3亿吨公里、1.38亿人次和306.7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113.3%、105.7%和91.2%,5年平均增长16.2%、15.5%和13.6%,比“九五”时期(1996—2000)增长率分别高出5.0、9.9和降低0.4个百分点。2005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的排名比2000年提前6个位次,排名第3位。

2)通用航空快速增长

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累计完成通用航空作业飞行33.6万小时,比“九五”期间增长59%,5年平均增长率为11%左右。通用航空服务于工业、农业、林业、石油等行业,作业项目达十大类100多个。

3)航空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全行业5年累计完成运输飞行1 043万小时,比“九五”期间增加了70%;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为0.29,比“九五”期间下降了55%,好于世界平均水平。通用航空飞行重大事故率为每万小时0.064,比“九五”期间下降64%。同时,飞行事故征候万时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

4)服务质量逐步改善

航空运输硬件环境有较大改善。航班正常率提高,平均水平达到80%。航空公司、机场等服务主体更加重视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航空服务的满意度提高。

5)机队规模迅速扩大

截至2005年底,全行业共有运输飞机863架,比2000年净增336架。飞机维修设施设备和技术建设得到加强。

6)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硕

全行业5年固定资产总投资947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30亿元。共新增机场21个,改扩建了一大批机场。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民用运输颁证机场142个,空管建设项目总投资约78亿元。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区域管制中心相继建成投产,使中国民用航空管系统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供油系统储油能力已达到166万m3,比2000年末增加38万m3

7)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十五”期间,中国民航完成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改革空中交通管理体制,形成了总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空管中心(站)三级管理与运营的体制框架。为加强航空保安工作,组建了空中警察队伍。在改革管理体制的同时,对行业管制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营资本投资经营航空公司,目前已有奥凯、春秋、鹰联3家民营运输航空公司投入运营。放松了航线准入、航班安排和设置运营基地的管制。放松了价格管制,航空公司以政府确定的基准价为基础,在上浮25%、下浮45%的幅度内自主确定价格;并规定了对旅游航线、多种运输方式竞争激烈的短途航线和独家经营航线,完全实行市场价格。在企业改革层面,一些航空公司和机场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内部经营机制转换也取得明显成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中国民航初步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与国际接轨的新的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8)对外开放迈出很大步伐

积极发展与他国的航空运输关系,5年中与42个国家签署了新的双边航空运输协定或航权安排,2005年末,中国与他国双边航空运输协定达98个。探索发展区域航空运输合作关系。扩大航权开放,已在海口、南京、厦门等城市试点开放客运或货运第五业务权。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政策规定,外商投资的比例及其他限制条件大为放宽。5年共利用外资约23.5亿美元。中外民航管理、科技、人员培训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2004年,中国成为国际民航组织第一类理事国。

9)法制建设和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5年共制定或修改法规、规章近70部。目前基本建立了民用航空法规体系,安全管理立法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依法管理和依法运营的理念在全行业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国民航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组织实施离港系统、全球分销系统、民航数据通信网等信息化八大工程,取得良好进展;正在规划和实施10个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科研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民航所属院校办学能力持续增强,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形式多样的在职培训提高了人员素质;初步建立了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的有效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