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

新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新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从新中国成立初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出版事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首先是将过去分散经营的新华书店统一为全国性的国营出版企业。1965年全国出版社有109家,比1956年多了8家,但全国出版图书仅2.014 3万种,反而比1956年降低了30%。1961年至1962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及其他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状况出现了严重困难。

第一节 新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

从新中国成立初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出版事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首先是将过去分散经营的新华书店统一为全国性的国营出版企业。1950年又将兼营出版、印刷、发行的新华书店分工专业化,同时,还分别建立了一批专业出版机构。

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依法没收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出版业,废除了反动政府钳制出版自由的一切法令,对私营资本主义出版业,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初步改造,在自愿的原则下对少数私营出版社进行了公私合营。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中,要求出版图书的数量比1952年增长54.2%,这一任务,在全体出版工作者的努力下,1956年就超额完成了。1956年,全国共有出版社101家,出版图书28 773种,比1952年增长110%;总印数178 437万册(张),比1952年增长127%;图书发行册数148亿册,销售金额30 189万元,比1952年册数增长90.6%,金额增长126.2%。[1]这一时期书刊印刷生产能力也有了较大的增长。如以用纸量计算,到1957年达453万令,为1949年的22.6倍,1952年的3.7倍。[2]从1957年到1965年,我国出版工作者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在马列著作的出版上,成就突出,到1959年止,出齐了《列宁全集》39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出版了19卷;1960年出版了新编《列宁选集》4卷本。1965年开始出版新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本。《毛泽东选集》第4卷出版后,还出版了《毛泽东著作选读》甲、乙两种版本。1958年出齐了《鲁迅全集》10卷本和《鲁迅译文集》10卷本。文学艺术创作方面,出版了如《青春之歌》、《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这样一批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革命回忆录在这一时期出版很多。1960年以前,学术论著的出版也还显得活跃。这一时期,曾集中专家学者,编辑了近百种高等文科教材,其中不少是较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这个时期,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是很迅速的,成绩是巨大的。不仅建立了一大批社会主义的国营出版机构,基本完成了对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图书品种、印数成倍地增长,图书的内容也不断丰富,质量日益提高。

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出版工作在获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和反复,主要是来自“左”的思潮的干扰,使得在1957年开始提倡的“双百”方针变成了一句空话。其结果是学术著作日益减少,文艺作品中公式化、概念化现象日见其多,对外国当代学术思潮、文学流派的介绍几乎绝迹,出版社和作家的关系搞得也很紧张。1965年全国出版图书品种大幅度下降,只及1956年的70%。[3]

表1-1 1957—1965年全国图书出版情况[4]

img2

(续表)

img3

1956年冬到1957年春,中国共产党发动整风运动,著作界和出版界的一些党内外人士,对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提出很多善意的批评和积极建议。但在随之而来的“反右派”斗争中,出现了严重扩大化,有一大批著译者和出版系统干部、编辑人员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分别受到开除公职、劳动教养、撤职、降级、开除党籍等不公正待遇,好多有才干的编辑出版人员因此离开了出版工作岗位,使出版的图书、期刊受到较大的影响。

1958年,全国爆发“大跃进”运动。出版系统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的“大跃进”运动。许多出版社竞相出书,以致出现了“三天出一本书”,“一天出一本书”,甚至十几个小时就出一本书的“超纪录”。而所出版的书大都是为了配合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和一些政治小册子,其中多数是粗制滥造,靠拼凑现成材料汇编而成的。因此,1958年虽然全国出版图书数量达4.549 5万种,是新中国成立十年以来出书种数最多的一年,但这些书大多数质量低劣,没有什么生命力,造成了大量积压。

在1959—1960年的“反右倾”斗争中,又错误地批判了一批有价值的文艺作品和学术著作,并株连了许多作者和编辑人员。1961年起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出版社进行了一次调整,出版工作逐步恢复正常秩序。但1962年下半年底又大讲阶级斗争,把一些文艺作品说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1964、1965年,根据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所提出的问题,出版行政部门通知各出版社对历年图书进行清查,涉及的一批图书被查禁,一些作者也受到牵连、批判。

1956年以后由于政治运动连年不断,“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不到贯彻,其结果是学术著作日渐减少,文艺作品中公式化、概念化现象愈趋严重,对外国当代学术思潮、文学流派的介绍几乎绝迹,出版社和作家的关系也很不正常。这种影响在图书出版上较明显地反映出来。1965年全国出版社有109家,比1956年多了8家,但全国出版图书仅2.014 3万种,反而比1956年降低了30%。[5]

表1-2 1957和1965年一般书籍分类比较[6]

img4

这一时期的期刊出版工作,和图书出版的情况相同,受到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经历了几次大的起伏。1957年期刊种数比上年增加了150种,达634种,总印数却一反逐年增加的情况而比上年减少了3800万册。1958年的“大跃进”,特别是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的创办,带动了地方上大大小小理论刊物的兴起,期刊种数比1957年增加了29.7%,达到822种,总印数比上年增加67.9%,达到5.29亿种,而且全国还办起了数以千计的群众性的非正式期刊,但许多期刊的质量都很差。1959年,在期刊盲目发展的势头下降,只比上年增加了29种,总印数减少100万册。1961年至1962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及其他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状况出现了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有关领导部门对期刊品种也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停办了一大批期刊。1960年,期刊种数从上年的851种锐减至442种,总印数也比上年减少6 100万册。到1962年,图书出版品种略有增长,为483种,总印数从1960年的4.67亿册锐减至1.96亿册,仅相当于1953年的水平。[7]

1963年至1965年,中国的经济渡过困难阶段,进入了恢复时期。期刊的种数和总印数也逐渐增加。1963年,期刊种数由上一年的483种猛增至681种。1965年又上升到790种;1963年的总印数从上一年的1.96亿册增加到2.34亿册,1965年更达4.41亿册。三年困难时期停办的一批自然科学技术期刊陆续恢复出版,还创办了一些新的科技期刊。1965年,科技期刊从1960年的150种增加到506种,超过了科技期刊种数最多的1959年;总印数也从1962年的1 600万册增加到4 700万册。[8]

书刊印刷方面,1963年成立了中国印刷公司。1964年,文化部召开全国书刊印刷工作会议,讨论挖掘印刷生产潜力,加强经营管理和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期间书刊印刷发展规划等问题。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大力提高印刷质量,追赶国际先进印刷水平的奋斗目标。书刊印刷工作在这一时期继续有所发展,到1965年,全国书刊印刷厂的总产值达3.07亿元,排版字数30.7亿字,铅印印刷472万令,胶印印刷444万令,书刊装订507万令,都比1957年有了不向程度的增长。[9]

图书发行工作在这一时期也进行了调整和加强。除了巩固和发展城市、工矿区的发行工作外,还大力加强了农村的发行工作。1958年6月26日,文化部发出《关于改变新华书店体制的通知》。之后,新华书店陆续有所发展。到1960年,全国有新华书店门市部5 872处,发行网点遍及城乡,销售图书达4.6亿元,是1949年以来销售额最高的一年。据统计,到1965年,发行到县及县以下农村的图书已达4.231 6亿册,占全年发行图书总册数的22.8%。1965年,全国共有图书发行网点5万多处,全年销售图书18.58亿册,销售金额42 589万元,比1957年的发行册数增长43.3%,余额增长50.2%。[10]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夕,我国出版事业虽然受到一些干扰,但还是曲折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17年来,我国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出版体系,出版、印刷、发行实行了专业化分工。建立和健全了各级出版机构,制订和完善了各种出版政策和出版法律法规。新中国成立17年中,我国系统地出版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尤其是毛泽东著作。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毛泽东选集》已陆续出版了4卷。文学出版事业也开始逐步走向繁荣,对于现代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人的著作,也开始陆续出版全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出版物也比较丰富,对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学者、作家的著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介绍,有的还出版了全集。书刊印刷和发行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期刊出版和发行事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图书出版对中国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