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空间思想与社会秩序建构

区域空间思想与社会秩序建构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至禹,平水土,置九州,更是华夏文明在大地域空间上确立空间秩序的象征。古代区域空间观念的现实目标是建构中央统一的大地域王朝。全国空间区划是整个王朝地域保证皇权有效存在的重要手段。空间的至高性是增强都城在大地域空间中权威性的有力措施。所谓一统的区域空间观念,包括“九州”、“五服”、“五岳”等等。孝文帝要在社会空间秩序的建构中追求正统性的承认,必须在区域空间格局中进入九州之内、居九州之中。

5.3.3 区域空间思想与社会秩序建构

1)中央一统之国的空间格局及实践

img103

图5.9 王畿千里郊野图——文化观念的地域空间格局
资料来源: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64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便出现了“九州”、“五岳”、“四海”等体现一统思想的区域空间观念。传说时代的上古帝王是华夏文明开基的代表,他们几乎都有组建大地域社会空间秩序的伟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人伦初祖”黄帝曾“抚万民,度万方”,展示了一幅大地域空间格局的基本面貌。帝尧“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舜则“同律度量衡”,变四方,令“天下咸服”。至禹,平水土,置九州,更是华夏文明在大地域空间上确立空间秩序的象征。

古代区域空间观念的现实目标是建构中央统一的大地域王朝。“中国”的观念在周武王时已经出现,指的是嵩山洛水一带,周公筑雒邑,就是实现建立一个居天下之中的城邑的具体实践。“中国”的概念与都城的核心性有密切的关联。“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表达了商都即为四方中心的意义。由于要具备核心性,中国古代都城必须具有凌驾巨大区域空间的权威力量,这是中国都城的政治一统思想的本质体现。古代文献中对都城的描述,无不宣扬它的“拱极”地位。另一方面,在都城的形态格局方面,也要突出帝王的唯我独尊,构成象征宇宙的形态。这些宏观到微观的空间秩序观念,体现为都城择址和空间格局对礼法等级的追求(图5.9)。皇权无所不在是一统王朝的政治目标。全国空间区划是整个王朝地域保证皇权有效存在的重要手段。空间的至高性是增强都城在大地域空间中权威性的有力措施。在儒家思想的推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治伦理和空间礼制,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行之有效的社会伦理秩序(21)

2)区域空间观念与国都择址

从区域空间格局观念的形成看,古代王朝国都的择址非常重视王朝正统性的认同问题(22)。从先秦时期起,华夏地域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空间秩序建构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一统性的区域空间观已然形成。没有一统的思想,就没有一统的行动,思想先行,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特点。所谓一统的区域空间观念,包括“九州”、“五服”、“五岳”等等。这些空间观念渐渐与华夏文化中的“大义”相联系,成为经典的空间观念,支撑着后来的王朝地域建设,王朝空间礼制秩序的认同。

“九州”是“中国”的代名词,九州的范围、九州的完整,是中国古代王朝在疆域上正统程度的重要标准。在九州之内建立的王朝,即可获得几分正统性的认同。古代南下建立王朝的北方民族,为获得正统性的承认,大都要进入九州之内。如北魏鲜卑孝文帝政权的南迁,原因就是“今代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引自《魏书》卷十四)。在九州之外只能算是“四夷”,而没有正统性。孝文帝要在社会空间秩序的建构中追求正统性的承认,必须在区域空间格局中进入九州之内、居九州之中。

img104

图5.10 五岳真形图——文化观念的地域空间格局
资料来源: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6

除了“九州”外,“五岳”也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法统意义的区域空间秩序概念。五岳一般指代东岳泰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是先秦时期逐渐形成的区域空间秩序观念。杜甫《春望》诗中曰“国破山河在”,表达了对山河永恒性的寄托,而这种山河感情,绝不是纯粹的自然山水之情,而是在自然山河中感受到的一种具有认同性的国家品格。这种依托自然山川的国家品格,来自根基甚深的“名山大川”的礼法传统。“名山大川”在古代,绝不是游人多往而“俗成”的胜景,而是由王朝正式确认、有严格祭祀制度的特定的山、河。这些山川以显赫的景观形象、均衡的地理布局,逐渐成为王朝国家的疆域坐标、王权象征与空间框架。五岳就是其中最具有疆域象征性的名山,且各有封号(图5.10)。五岳的布局在古人的观念中升华为华夏世界整体性空间秩序的基础。

五岳的范围是九州、神州、华夏的又一表达。追求王朝正统性,必然在区域空间格局中认真对待岳的问题。“岳镇方位,当准皇都”(引自《晋书》卷五十九),就是说五岳的分布应当与都城有一个协调关系,理想的空间格局是都城位于五岳所标出的区域空间大框架的中央,靠近中岳,其他东、西、南、北四岳各如其方。因此,历代不少王朝都尽力向这个理想格局调整。他们或者是改变都城的位置把原来在五岳之外的都城迁到五岳之内,或者是重新命名一些名山,给这些名山以“岳”的地位,扩展“岳”的空间范围,使都城归于五岳之内。

周公曾经“权立吴岳为西岳”,原因是“歧镐处五岳之外(以华山为西岳),周公为其于正不均,故东行于洛邑,各诸侯谋作大于之居,是西都无西岳,权立吴岳为西岳”(引自《尚书·康诰》〈郑注〉)。“吴岳”位于今陕西陇县西南,在镐都的西方,把吴岳立为西岳,就等于把五岳范围向西扩展,镐都也就进了五岳(23)。历史上进入中原的民族统治者,也十分重视都城与岳域的关系问题,地域正统性的问题对他们非常重要。秦始皇定都咸阳之后,五岳的分布偏于东方的局面有碍秦朝统治的正统性,所以始皇重序天下名山大川(24),以使咸阳居五岳之中。建立金朝的女真人,都城在燕(今北京),因为位于五岳之外,也有人提议“今既都燕,当别议五岳名”(引自《金史》卷一百五)。这有些像秦始皇的办法,都城不动,而议定一套新的名山布局,把都城环绕起来。清朝遇到了与金朝类似的问题,其都城北京依然在五岳之外。清朝实行了一些岳及名山的调整措施,以合于“岳镇方位,当准皇都”的正统原则。其主要措施是,正式将北岳恒山(原在河北曲阳)改在山西浑源,向北移动了一段距离,使传统的五岳北扩。另外,清朝还“诏封长白山神秩祀如五岳”,“岁时望祭无阙”(引自《清史稿》卷八十三),把满清人发源地长白山升为“岳”的地位,这就等于将五岳范围扩到了东北地区。

img105

图5.11 北京城市历史格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http://yyj.focus.cn/group/photoshow.php

以上史实可以看出,五岳从概念到事实的确立,是这一政治—文化地理过程的重要侧面,它一方面以礼仪道德的形式支持着对辽阔国土空间的一统性建设,另一方面则展现了中国文化是如何向自然景观注入浓厚的礼法含义,而使其成为独特的描述华夏文明的空间语言(图5.11)。古代王朝所关注的都城与五岳的关系问题,表明五岳的分布正统地域的象征性。这种象征性在寻求王朝正统性的认同时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指标。关于“认同”的概念,姚大力先生指出“是指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连接为一体的心理过程。也可以说,认同就是一种归属感”。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认同,包括一种区域空间的归属感,正统地域的归属也就要是归属到九州之内、五岳之内。

3)“体国经野”之道分析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王朝地理的一统空间实践始于西周与秦。所谓王朝地理的空间实践,就是在聚居格局中建立体现王权正统的空间秩序,有效地管理国土、实现王权。关于这一套措施,《周礼》称作“体国经野”,属国家管理的总纲大计之一。《周礼》记录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管理大地域空间的办法,西周采用的是封建制,秦代实行的是郡县制,这是人所共知的两大基本形态。汉兴承秦制,使郡县制走向成熟。正是由于秦汉郡县制的成功实践,使先秦时期便已酝酿的大一统思想得以巩固和弘扬。

如果说《禹贡》树立起了中国传统区域空间观念的思想理论形态,那么《汉书·地理志》则记录了空间观念走向实践的真实情景。书中记载了一个现实一统王朝以郡县为纲的国土构成,或者说是王朝的社会空间结构。它包括全国土地依郡县级别的分割方式、各行政区域的人口数目、何处何地设有工商衙署、重要地方的历史沿革、名山大川、祠所位置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分割州、府、郡、县政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要根据“天时”、“人和”的变动而随时调整空间格局,这正是体国经野思想的能动性、操作性、规划性所在。在古代王朝策略中,包含着区域空间策略,如“推恩法”、“犬牙交错”等都属区域空间手段,用以削减诸侯势力、防范地方割据。周振鹤先生曾精辟地归纳了中国古代“体国经野”,也就是区域空间上权力运筹的几个重大问题:分封制与郡县制、二级政区与三级政区、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犬牙交错还是山川形便、行政区划的等第变化、军管型特殊政区的设立等(25)

王朝体国经野实践的成功例子,以西汉诸侯王国封域的变迁最为突出。汉初诸侯鼎盛时期,“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里”(引自《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但是到了汉末,通过“削藩”、“推恩”等一系列割裂、削夺王国领域的政策的实施,诸侯式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只有三四县。王侯衰微,汉王朝得以巩固。此外,在中国历史中我们还看到,出于管理大地域空间的政治需要,在疆域的重要部位,还形成了行政区域划分的反自然主义即“犬牙交错”的办法。如河南河北不以河为界,湖南湖北不以湖为界,“这种行政区域划分力反自然地理的山水格局界线,加紧山两侧、水两岸之间的居民联为一体的行政措施行之有年,的确给动荡时期企图据险而守裂土自治的军政集团增添了意想不到的麻烦”(26)。而“原属同一政区的居民共同生活的经历养成了山水两侧非要一体不可的习惯。此种民族聚合作用不言自明”(27)。因此,探索中国传统区域空间思想的发展,不能脱离对王朝政治地理的研究。

在我国传统区域空间观念中,的确包括对山水宏观格局的系统认识,但在人文地理占主导地位的王朝时代,自然山水常常被纳入表述王朝疆域的空间话语。名山大川的宏观格局被看做华夏大地的骨骼、基本框架,其最高意义是为王朝大局规定永恒分野。自然空间的人文化,将自然景观注入浓厚的礼法政治含义,运用礼制进行有力的辅助和补充辽阔国土的一统性,使其成为独特的描述华夏文明的文化语言,是我国古代传统区域空间观念的重要特征。自古以来,面对中国大地之上的纵横山水、复杂人文,一代代的人士都渴望理出它们的来龙去脉,并欲依照各自的价值观念,辨出天下的利弊格局,从而立国治天下。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空间中隐含的各类人文地理格局历史渊源。了解这一格局的形成及其深层次的内涵,才会更清醒地认识到地域空间结构的人文渊源,形成完整、科学的区域空间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