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筑电影节

建筑电影节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80年代开始,对应于建筑影像市场的繁荣,欧洲和美国陆续开设了与建筑影像和城市影像制作相关联的电影节,鼓励创作新颖、制作精良、艺术性和学术性俱佳的作品。鼓励创新与探索的建筑电影节,成为当代建筑影像发展的某种催化剂。[3]马勒-斯蒂文斯是著名的法国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曾参与《小咖啡馆》、《无情的人》等十几部电影的场景设计,并撰写了第一部系统论述建筑与电影的理论著作。

1.4.3 建筑电影节

从1980年代开始,对应于建筑影像市场的繁荣,欧洲和美国陆续开设了与建筑影像和城市影像制作相关联的电影节,鼓励创作新颖、制作精良、艺术性和学术性俱佳的作品。其中有较大影响的包括:波尔多国际建筑电影节(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rchitectural Films Bordeaux),洛桑建筑与城市电影节(Festival Intl.du Film d’Architecture et d’Urbanisme de Lausanne),国际影像建筑节(Th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for Architecture in Video)等等。这些电影节虽然各有侧重,但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如同国际影像建筑节的宗旨中所说:“鼓励电影人与建筑人所做出的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些工作旨在探索建筑与新的交流方式——特别是与新媒体相关联的交流方式——之间的关系。”1999年,第四届国际影像建筑节在佛罗伦萨召开,主题是“新媒体、电影和创新:从重建到持续建设”(New Media,Cinema and Innovation:from Reconstruction to Sustanability),它的中心议题就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探讨用影像表述建筑的不同方式。鼓励创新与探索的建筑电影节,成为当代建筑影像发展的某种催化剂。

从当代的整体面貌上看,影像对建筑发展的作用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影像以强大的渗透力,从建筑表现渗透到建筑创作、批评、保护等其他领域,从各领域的表层渗透到深层,从媒介渠道渗透到终端市场。实践领域的这一趋向自然引发了研究领域的新现象:越来越多的建筑影像和影像建筑被从其各自所属的传统领域(城市电影领域和建筑再现领域)抽取出来,被特写,被实验,被发展,被作为独立的观察、评价和研究的对象,直接链接到关于建筑和城市的思考中。影像对建筑何以有这样强大的渗透力?这种渗透意义何在?将引发建筑自身发展的哪些变化?其中的关键动因是什么?要回答这样的追问,我们必须转向对建筑自身“生产-消费”过程的分析中。

【注释】

[1][日]矶崎新著;胡倩译.反建筑史.北京:香港日瀚国际文化有限公司,香港科文出版公司,2002.179

[2]在《反建筑史》中,矶崎新误将《银翼杀手》认为是根据科幻小说家吉布森(Gibson,William)的作品改编的。

[3]马勒-斯蒂文斯是著名的法国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曾参与《小咖啡馆》、《无情的人》等十几部电影的场景设计,并撰写了第一部系统论述建筑与电影的理论著作。参见本书第5.1.4小节。

[4]莫霍利-耐吉是杰出的画家、电影制片人、舞美设计师、室内设计师、活动雕塑家,是魏玛时期包豪斯最有影响的教师之一。他曾经为科幻电影《将临之物》设计场景。其著作《新视觉,从材料到建筑》和《运动中的视觉》都探讨了运动、光和空间的关系问题。他被拉塞尔称为“最终给包豪斯彻底带来现代派美誉”的人。参见:[美]拉塞尔著;常宁生译.现代艺术的意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06-308

[5]勒·柯布西耶曾经在游历欧洲时拍摄了许多短片,并将之视为一系列视点图像的组织,后来他又拍摄了自己一部分作品的纪录片,并且参与拍摄了当时影响很大的纪录片《今日建筑》。在这些影片中,他通过影像表达了自己对建筑中视点序列的组织方式。

[6]库克是阿基格拉姆(Archigram)小组的代表人物,他在1968年的观念作品《蒙太奇表演》系列中在城市尺度上把设计观念同影像相联系,借用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方式,深入表达和解释了城市片断和整体系统的关系。其中《信息》(Informaison)和《变形》(Metamor-Phosis)2个作品最具有代表性。

[7]伊姆斯夫妇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建筑与电影相联系进行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其代表作包括《他们从柏油路走来》(Here They Come Down the Street and Blacktop,1954)、《住宅》(House,1955)、《圣路易斯的精神》(Spirit of St Louis,1957)、《思考》(Think,1965)、《10的力量》(Powers of Ten,1968)等等。他们是最早运用多媒体表达城市的艺术家,比如1959年的《美国掠影》(Glimpses of USA)。1968年,他们策划了名为“摄影术与城市”(Photography and the City)的展览,探讨运用影像技术研究城市问题的可能性,之后用多种成像手段拍摄了《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1969)。到1978年,他们已制作了80部短片,其中大部分是“交流观念的方式而非娱乐或艺术的表达”。参见Maureen Thomas,Francois Penz.Architectures of Illusion:From Motion Pictures to Navigable Interactive Environments.Bristol:Intellect Books,2003.146-148

[8]彼得·祖姆托尔访谈录:我按照我对世界的体验来建筑…….建筑细部,2003(01):1-8

[9][日]渊上正幸编著;覃力,黄衍顺,徐慧等译,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42-145

[10]Bernard Tschumi.Architecture and Disjunction.Cambridge:The MIT Press(New Ed edition),1996.121-141

[11][美]莱斯大学建筑学院编;裴钊译.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8-25

[12]王惠君.用建筑传达时代的讯息——与建筑家伊东丰雄之对谈.建筑师(台),1998(01):87

[13]马勒-斯蒂文斯1920年遇到了伯纳德(Bernard,Raymand)、戴安蒙特-伯格(Diamant-Berger,Henri)、坎努杜(Canudo,Ricciotto)和莱皮埃等当时的电影和先锋艺术代表人物,从此开始为电影设计布景。早期代表作是伯纳德导演的《小咖啡馆》(The Atomic cafe)(最早的电影布景设计之一)设计的场景。

[14]Dietrich Neumann.Film Architecture:Set Designs from Metropolis to Blade Runner.London:Prestel,1999.82

[15]业主对马勒-斯蒂文斯的设计非常喜爱,并进一步希望通过电影和现代艺术来展现和挖掘新住宅中的现代生活方式,于是委托艺术家曼·雷(Ray,Man)拍摄了一部关于该建筑的纪录片。这就是非常著名的先锋派电影《城堡传奇》(Les Mystères du Chateau du Dé)。

[16]该别墅的主人是诺埃利斯(Noailles,Charles de)。

[17][英]摩根编著;白颖译.努维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8]莫霍利-耐吉的代表作,活动装置《光线与空间调节器》(1923-1930),率先探索了光和色改造和重建空间的方式,并据此制作了抽象电影《运光:黑白灰》(Light-play:Black,White,and Grey,1930);而努维尔则在许多建筑作品中设计了光线调节器,比如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南墙上的“控光装置”(1986)。

[19]最为相似的是这样两个案例:莫霍利-耐吉为电影《将临之物》(1936)设计了玻璃倒锥体,以捕捉环境中流变的视觉信息;而努维尔在拉斐特百货公司项目中也设计了一个室内的玻璃倒圆锥体,向人们实时放映各类相互叠合的影像信息。

[20]转引自:[英]摩根编著;白颖译.努维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1][英]摩根编著;白颖译.努维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01

[22]画格,即电影底片上的一幅影像,影像的运动感就是一系列画格快速投影在银幕上产生的视错觉。

[23][英]摩根编著;白颖译.努维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51,178

[24][英]摩根编著;白颖译.努维尔.北京:中筑业版200.118

[25]原创虚拟空间的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作品包括: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Caligari,1920)中由三位“狂飙社”表现主义艺术家雷曼(Reimann,Walter)、沃尔姆(Warm,Hermann)和罗瑞格(Rohrig,Walter)所创作的表现主义建筑空间;电影《泥人哥连》(The Golem,how it Came into the World,1920)中由著名表现主义建筑师波尔齐格(Poelzig,Hans)所设计的“塑性空间”;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1926)中具有建筑专业背景的导演弗立兹·朗(Lang,Fritz)所设计的未来城市(该片将在后面章节中详细介绍)。

[26]科幻电影的前身是科幻小说。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基于最前沿的科技发展和前瞻的社会责任感,围绕“权力与秩序”的主题,探讨未来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27]富勒认为,以建筑单体来抵挡自然的侵袭是一种能源的浪费,因此他设计了与阿西莫夫描述的城市“钢窟”非常相似的城市整体防御系统——把整个城市包笼起来的轻质杆件构成的半球形玻璃罩。

[28][日]渊上正幸编著;覃力,黄衍顺,徐慧等译.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42

[29]德国经济在1920年代后半期的再次崛起,使得魏玛成为创造未来派城市影像的主要阵地。

[30]这三部影片分别是1921年的《三生记》(Der Mud Tod,原名《疲倦的死》)、《马布斯博士的遗嘱》(Testament des Dr.Mabuse,1922)、《尼伯龙根》(Die Nibelungen,1924)。

[31][美]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楠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23

[32]在凯特哈特的最初方案中,一个哥特式教堂作为城市的聚焦点伫立在背景中,被一群富裕的中产阶级的老住宅围绕着。这可能是1925年所有人对不远将来的德国城市的想象。教堂的中心控制作用是忠实于哈伯(von Harbon,Thea)原小说:在那里“一个小小的哥特街区”抵抗了新机器的入侵。显然,这个德国哥特式教堂作为抵抗现代性的入侵和外族文化侵蚀的基石被设置在那里。它是城市的精神力量的源泉。然而弗立兹·朗是一个现代建筑师,他不同意这种设置,用棕粗铅笔删去了关于教堂的精心绘制,然后写道“不要教堂,巴比塔代之”。参见Dietrich Neumann.Film Architecture:Set Designs from Metropolis to Blade Runner.London:Prestel,1999

[33]勒·柯布西耶在1915年提出了“托柱城镇”的观点,建议将城市建立在桩基之上。其中架空道路的构思来自艾纳(Hénard,Eugène)1910年提出的“未来的马路”。[美]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楠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63

[34]在他的阿姆斯特丹南区规划中明显体现出对城市环境实体延续性的关注。

[35]在“光辉的城市”中,整个城市被架于托柱之上,地表开放成为连续性的公园,由此形成一个无围墙的开放城市。

[36]反面乌托邦又被翻译作“反乌托邦”,是文学和电影,尤其是科幻电影中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流派。反乌托邦主义反映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于物质,精神受控于物质。反面乌托邦电影的代表作除了《大都会》之外还有改编自奥威尔(Orwell,George)的《1984》和前文提及的科幻片《银翼杀手》等。

[37]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基于对控制和塑造环境的传统手段强烈不满,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许多激进的未来城市方案,以库克(Cook,Peter)为代表的阿基格拉姆派,再次恢复了建筑学中对机器的崇拜,并毫不掩饰对电子计算机、导弹所体现出的电子原子时代的狂热。他们提出“巨构”(megastructure)概念,通过“巨构”单元的灵活性和整体的协同性来综合解决城市的多样性和可变性问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库克于1964年设计的“插入式城市”(plug-in City)”。另一成员海隆(Herron,Ron)在同年设计了一个关于未来的“行走式城市”方案,弗兰姆普敦(Frampton,Kenneth)认为这种还原主义的未来派设计“使建筑学退回到‘某些昆虫及哺乳动物的活动水平’”。参见:[美]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楠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16

[38]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于1958年创立,是美国负责太空计划的政府机构。

[39]http://www.cgarchitect.com

[40]特技制作室(Digital Domain)使用了Silicon Graphics和Side Effects Prisms软件创造了“汽车流”。

[41]The Program for Art on Film.Architecture on screen:a Directory of Films and Videos.New York:G K Hall &Co,1993

[42]10年前,BBC广播电视台曾经拍摄了几部关于17世纪古城威廉姆斯遗产文化的纪录片,但都停留在表面的介绍上。参见纪录片:Williamsburg Restored(1963),A Williamsburg Sampler(1974),The Williamsburg,File(1978)

[43]针对20世纪早期的一些建筑师在住宅设计中表现出的傲慢与专横,路斯撰写了讽刺性短文《一个可怜的富人》。短文中,一个富有的商人委托一位建筑师为他设计一幢住宅、其中的家具以及居住者的服饰,而最终,商人在建筑师铺天盖地的精神独裁下苦不堪言。

[44]施斡泽是旧金山加利福尼亚艺术与技术学院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教授,Design Book View的主编,长期从事现代建筑与电影的研究。

[45]Mitchell Schwarzer.The Consuming Landscape:Architecture in the Films of Michelangelo Antonioni.In:Mark Lamster.Architecture and Fil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0.197-215

[46]Frank Tomasulo.The Architectonics of Alienation:Antonioni’s Edifice Complex.Wide Angle I5,1993(07):4.

[47]转引自:Mark Lamster.Architecture and Fil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0.212

[48]Frank Tomasulo.The architectonics of alienation:antonioni’s edifice complex.Wide Angle I5,1993(05)

[49]克莱尔在《铁塔》中有一个随升降机不断上移的长镜头,电梯的平缓上升,近处缆绳齿轮的快速运转,远处城市景观的逐渐收缩,这几种有关建筑的不同模式、不同速度、不同方向的运动,在一个画面中被清晰地、和谐地表现出来。贾樟柯在《世界》中戏仿了这个镜头。

[50]比如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吕克·贝松的《第五元素》以及2007年的科幻灾难片《后天》。

[51]Fran9ois Penz.Toward the digital represent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city:narrating 3Dspaces.In:Maureen Thomas,Francois Penz.Architectures of illusion:From Motion Pictures to Navigable Interactive Environments.[s.l.]:Intellect Books,2003.158-164

[52]严格地说该片算不上建筑影像作品,只是全程记录了屈米(Tschumi,Bernard)在2003年3月发起的为时两天的当代建筑研讨会。该片聚集了许多全球最优秀的建筑师和理论家。由盖里和库哈斯做主题发言。

[53]除了编剧和采访者具有深厚的建筑专业功力之外,其他的关键制作成员也具有相当的建筑学经验,比如担当本片摄影的亨特(Hunt,Mead)是长期拍摄建筑与城市的摄影师,对捕捉空间的镜头有很强的把握能力。

[54]六位建筑师分别是:考尔霍夫(Kollhoff,Hans)、努维尔(Nouvel,Jean)、莫拉(Moura,Eduardo Souto de)、克鲁兹和奥提兹(Cruz,Antonio &Ortiz,Antonio)、古里琛-卡拉莫-沃马拉公司(the firm of Gullichsen,Kairamo and Vormala)、赫尔佐格和墨隆(Herzog,Jacques and Meuron,Pierre d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