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光明电影院建筑空间的演变

大光明电影院建筑空间的演变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1928年7月,华人高永清同部分外资合作,不惜以每月6000银两的代价向美安地产公司租用在南京西路216号4亩多土地建造电影院。虽然男主角罗克于8月14日来函正式道歉,并将影片全部收回,但从此大光明影戏院名誉扫地,营业额急剧下降,只好在1931年9月30日映出最后一场电影后宣告停业。大光明大戏院的建筑设计使影院的内外空间功能和结构都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1928年7月,华人高永清同部分外资合作,不惜以每月6000银两的代价向美安地产公司租用在南京西路216号(原静安寺路50号)4亩多土地(约2600平方米)建造电影院。他们认为当时电影业虽还是无声,但已处在发展时期,且电影院不多,仅虹口、奥迪安、百星、上海、光陆、卡尔登、北京、夏令配克、爱普庐、中央及共和等十余家,且开设在北区(虹口区)居多,投资回报快。高永清为在租界内得到特殊保护,向美国台拉威州(Delaware今译特拉华州)注册,挂出美商招牌,还雇佣英人查尔斯为戏院经理。英文院名为GRAND THEATRE。戏院建成后,聘请《申报》副刊《自由谈》主编周瘦鹃为戏院广告部主任,并由周拟出“大光明影戏院”三字为院名(与1933年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大戏院”一字之差)。1928年12月23日影院正式开幕。开幕日盛况空前,中午在花园饭店邀请新闻记者百余人,晚间举行隆重的揭幕典礼,特邀京剧大师梅兰芳剪彩,周瘦鹃特地撰文一篇,题为《梅开光明记》,传为美谈。开幕首场上映的影片是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出品的《笑声鸳影》(THE MAN WHO LAUGHS)。

1928年的大光明影戏院耗资20万两白银,由当时道达洋行的名建筑师耿达设计,将刚停业不久的卡尔登跳舞场改建为一座设备完善的电影院。电影院共两层,上下座位1400余个,为适合电影银幕的仰视线,挖地深达4米。观众厅四壁做火黄色,显得非常雅丽。戏台两侧有两座浮雕,两名姿态优美的裸女拈花微笑。二楼休息厅装有电动幻灯供观众消遣,还聘用欧美乐队为无声电影配乐。

图2-3 1928年大光明影戏院外观

(文献来源:《大光明·光影八十年》第6页)

在院内二楼设有茶室、酒吧、会客室、吸烟室、经理室等。并另设万国影片公司,高永清自任总经理,掌握中外影片的排片权。该建筑在1933年重建中消失,唯有在照片中一睹其当年风采(图2-3)。

1929年是大光明影戏院开张第二年。因设备较好,地处中心,并引进有声放映机,放映有声电影吸引观众,业务蒸蒸日上。但好景不长,1930年2月21日大光明影戏院不加选择的放映辱华影片《不怕死》(WELCOME DANGER),遭到社会谴责。虽然男主角罗克于8月14日来函正式道歉,并将影片全部收回,但从此大光明影戏院名誉扫地,营业额急剧下降,只好在1931年9月30日映出最后一场电影后宣告停业。显赫一时的“大光明影戏院”销声匿迹,溘然夭折(注:周逸童,曹永孚.大光明电影院史略.内部资料,1989:2-4.)。

1931年10月1日开始“大光明影戏院”停业后,一位名叫卢根(LOKAN)的华商就想把它彻底改换门庭。1932年卢根与美国人合资创办联合电影公司,收购停业的大光明影戏院,并投资110万两白银,将旧戏院拆除重建。还特意聘请匈牙利籍名建筑师邬达克(L.E.HUDEC),要求按照第一流影院设计。

新影院于1933年6月14日开幕,院名仍使用原来的“大光明”与英文名(GRAND THEATRE)。为与1928年的建筑相区别,改名为“大光明大戏院”。大光明大戏院的建筑设计使影院的内外空间功能和结构都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影院使用面积比旧址扩大近三倍

卢根于1931年10月向美安地产公司租用全部11.221亩多土地包括美艺服务公司、卡尔登戏院、功德林素菜馆及原有南京西路226~250号几间商店的租赁权,订约10年,至1941年9月30日止(注:周逸童,曹永孚.大光明电影院史略.内部资料,1989:5.)。这比1928年的旧址4亩多土地足足多出近3倍的地界,不仅为影院的重建提供更大场地,而且临近的店面和场所为影院多元化经营和日后扩建提供了可能性。

重建后的大光明大戏院虽然地处跑马厅对面黄金地带,但从1928年的设计图纸(图2-4)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地块形状狭长而不规则,在此基地上做豪华影院,真正体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力。项目设计中,邬达克权衡利弊,将复杂的情况处理得很完美。不仅使这家电影院毫不显拥挤,还因外观时尚、装修豪华、观影舒

图2-4 1928年大光明影戏院设计图纸

(文献来源:《大光明·光影八十年》第6页)

适而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顶级影院。分析其设计过程,能感到重建后的大光明大戏院是一栋贴合上海人消费心理的优秀建筑,只有在上海的文化土壤中才会产生。

(二)影院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成为现代艺术精品

1933年《新闻报》在《大放光明的大光明》一文中评论道:“西方对于电影,早有深切的认识,以为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为了要提倡这种艺术,所以他们对于电影院的建设,往往不惜物力,造的极其富丽,正如造宫殿一样。然而号称小上海小巴黎的上海,也没有一座合适的大电影院,这简直是上海的缺点。大光明大戏院是完成了,就弥补了这上海的缺点。它的建设是现代化,装饰是艺术化,设备是贵族化,管理是科学化,选片是严格化,座价是平民化,这真是远东一座最伟大的摩登化的大影院,称之曰‘电影之宫’谁曰不宜?”(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有限公司.大光明·光影八十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76.)

新戏院占地面积4016平方米,建筑面积7902平方米,除放映厅外,还设有咖啡馆、弹子房、舞厅等娱乐场所。影院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场内有钢筋框型石膏吊顶,坪面上配有进口吸音板,场内上下地坪拌有木屑可吸音。

建筑外观是典型现代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立面由线条和大块交错而成。入口是十二扇高大的铬合金钢框玻璃大门,门两边墙上嵌贴黑色大理石。入口乳白色玻璃雨棚上方是大片金色玻璃,还有一个高达30.5米的方形半透明玻璃灯柱,高矗云霄。塔内安装三座大型500瓦反射灯,傍晚灯火通明时远在数里外均一望能见。玻璃墙面不仅非常具有现代感,还十分适宜张贴大幅电影海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底层门厅宽敞明亮,为嵌铜条磨石子地,东西两侧分别设置观众服务处与售票处。进入门厅就看到两个2.5米宽的比利时大理石扶梯,直达二楼休息厅。楼梯两边墙上做大理石护壁。从楼梯之间的通道进入一楼腰果形的休息厅,与流线形的门厅浑然一体。休息厅都设有衣帽间和配套齐全的男女厕所,坪面全部使用意大利进口轻质人造大理石,图形鲜艳美观。影院场内、场外、楼梯全铺纯羊毛地毯。拾级而上,是专门为雅座设置的休息厅,中间放置一个圆形灯光喷水池,五光十色,熠熠生辉。这样的布置模仿美国电影宫的场景,迎合当时上海追求西方生活模式的心理。灯光喷水池还有两座,一座在大门口雨棚上,1933年开幕不久,因行人争相围观,导致阻塞交通并造成车祸后,被当时工部局责令拆除。另一座设在楼下休息厅观众入口处。大光明装饰堂皇富丽之极,色调有浅绿,有鎏金,有鹅黄,有深黑。凡是栏杆全用银色的铝质材料。仅装修就花了20万元。这样的重金投资和精心设计使得新大光明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都成为现代艺术精品,令人惊叹(注:周逸童,曹永孚.大光明电影院史略.内部资料,1989:7.)。

(三)神来之笔——观众厅的转向和形状变化

观众厅长31.5米宽26.4米,高17米,座位宽敞舒适,椅宽55厘米,排距90厘米,靠近走道的一排座位旁边专门设有带圆圈的小凳子给小孩坐,每个座椅背后有挂钩,可以把汽水瓶挂在上面。大厅上下两层有1961个软座,容量当时居全国之首。每个座位都与银幕的中心点设计成垂直线,所以没有一个坏座位。影院内有6000个暗槽灯照明,配喷射式冷气。

从当年的设计图纸看,布局非常紧凑。最值得一提的是观众厅的设计,体现了邬达克成熟的建筑理念和严谨态度。1928年的设计图纸(图2-4)显示,大光明影戏院的门厅和观众厅(图2-4中DANCE HALL)在一条轴线上,均垂直南京西路(图2-4中BUBBLING WELL ROAD)布置。1928年的观众厅平面是椭圆形的,其整体轴线走向基本确立下来。但观众厅设计成椭圆形,座位数量不是最大化,无法满足业主追求最大利益的要求。

邬达克在此基础上于1931年8月设计出第一轮方案(图2-5),很明显延续了大光明影戏院的总体空间布局,特别是轴线设计。观众厅与门厅仍在与南京西路(图2-5中BUBBLING WELL ROAD)垂直的同一轴线上。椭圆形的观众厅(图2-4中AUDITORIUM)改成声光效果最好、容积最大的钟形(图2-5),更适合电影的放映和观赏,无疑是在大光明影戏院基础上的一大进步。

图2-5 1931年8月邬达克大光明大戏院第一轮设计方案

(文献来源:《大光明·光影八十年》第10页

1931年10月,邬达克提出第二轮方案(图2-6),观众厅(图2-5中AUDITORIUM)被转向,与门厅(图2-5中LOBBY)轴线有30度扭转。通过反复修改,1932年1月邬达克最终设计出第三轮方案(图2-7),观众厅(图2-7中AUDITORIUM)确定为钟形。沿南京西路(图2-7中BUBBLING WELL ROAD)的立面也变得更加生动时尚,著名的灯塔最终出现在图纸上。

图2-6 1931年10月邬达克大光明大戏院第二轮设计方案

(文献来源:《大光明·光影八十年》第11页)

图2-7 1932年1月邬达克大光明大戏院第三轮设计方案

(文献来源:《邬达克》第166页)

(四)舞台多功能化

为适合美国海军陆战队乐队每星期日上午租场举行礼拜祈祷,及周六晚上工部局交响乐队音乐会,大光明大戏院特建造宽16米,深9.8米,高8米的宽大弧形舞台(在1958年建造宽银幕时银幕前推3.5米,现深为6.3米)供大型音乐队使用。这在1931年10月,邬达克提出的第二轮方案中有所体现。观众厅的舞台部分(图2-6),标注有工部局交响乐团演出平台,证明当年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兼作音乐演奏场所。这种建筑多功能的设计理念在当时的设计师中属凤毛麟角。邬达克不仅考虑了建筑的美观性,还兼顾实用性和功能性,不愧为大师手笔。

(五)内部空间过渡自然

1928年从门厅到观众厅的行进路线虽可取,但空间过渡曲折逼仄,难免有压抑小气之感。邬达克苦思良久,数易其稿。在1931年8月第一轮方案中,邬达克在门厅和观众厅的轴线上布置了三个不同形状的大厅,在中间大堂安排了大楼梯。三个大厅虽比原设计略宽,但仍显拥挤。

修改后的第二轮方案,大楼梯移到门厅两侧,门厅与观众厅之间通过一个六边形的大堂过渡,但这样的转折还较生硬,观众厅前长条形的休息厅(见图2-6)显得过于狭窄。

经过深思熟虑,邬达克最终确定第三轮方案,平面布局紧凑、优美流畅。因沿南京西路的店面属影院范围,所以可以缩小店面面积,门厅被拓宽成两大开间,非常宽敞。大楼梯放置在门厅中段成为自然过渡。休息厅被设计成腰果状(见图2-7),面积大,线条柔和,被专家誉为神来之笔。观众们可以从门厅平和顺畅的抵达观众厅座位,既方便又大气。

新大光明大戏院建成后,其宏伟的构造、完善的设施立刻引起建筑界注意。新影院开业后,虽然票价不菲,但影片商乐于供应较好卖座影片,几个月内几乎天天满座,成为沪上人士争相前往的休闲娱乐场所。

1933年新大光明大戏院由邬达克建成后,直至1949年解放,整体建筑格局都未曾大改动。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炮火,滞缓了上海娱乐业走向鼎盛的步伐。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八·一三”事变发生,上海娱乐业发展又一次陷入危机,进入相对困难的时期。大光明随着环境变化起起伏伏。

由大光明建筑空间的演变历史可见,它以“历史、经典”为核心,塑造了良好的品牌经营空间。影院建筑样式的历史延续为影院品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影院建筑空间内的生产、实践又将影院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织起来。

小结

电影院首先作为物质的建筑空间留存于世,它的建筑风格、设计、装饰和修缮引发一系列文化研究课题。电影院作为建筑空间时,功能不仅限于展示建筑技术和经济实力,更多体现了建设者美学理念、时代精神和城市的空间实践。建筑空间也是经济的空间、文化的空间。由此列斐伏尔提出空间的生产和实践概念。电影院空间的生产包括空间即政治、文化的生产等。电影院空间的实践涉及空间的管理、分布与城市的管理与规划的关系。城市管理政策的导向决定电影院发展方向;城市空间的变迁,必定影响电影院的分布、建筑和改造。电影院从来都是城市建设中的有机生命体,与整个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电影院在建筑空间形成之际,已开始经营管理实践活动。大光明从建成起有意无意地启动了品牌建设进程,下文将详细探究大光明电影院品牌经营的三个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