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笛卡尔唯理论哲学的宗教唯心主义化

笛卡尔唯理论哲学的宗教唯心主义化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勒伯朗士是17世纪法国笛卡尔学派的著名哲学家。整个说来,它为改造经院哲学,企图在理性的基础上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和作用,来说明真理性知识的源泉,也属笛卡尔唯理论哲学的完备发展。接着,他又读了笛卡尔的《方法论》、《第一哲学沉思集》和《哲学原理》等著作。巴黎奥拉托里会的神父们为此还召开大会庆祝,引以为荣。马勒伯朗士的写作和与人论争表明,他是一位学者。

第九章 笛卡尔唯理论哲学的宗教唯心主义化——马勒伯朗士哲学

马勒伯朗士是17世纪法国笛卡尔学派的著名哲学家。他和不属于笛卡尔学派的斯宾诺莎一样,从笛卡尔哲学出发,并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又和斯宾诺莎不同,不是突出了笛卡尔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方面,而是突出了笛卡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方面,把它进一步发展成为宗教神学的唯心主义学说。这一学说在本体论上强调上帝作为惟一至上的实体是自然万物真正的创造者和致动因,在身心关系问题上持偶因论观点;在认识论上则主张在上帝里面观看一切。整个说来,它为改造经院哲学,企图在理性的基础上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和作用,来说明真理性知识的源泉,也属笛卡尔唯理论哲学的完备发展。黑格尔曾说,“马勒伯朗士介绍笛卡尔哲学时所采取的形式,是一种与斯宾诺莎主义站在一边的形式……这是另外一种虔诚的神学形式的斯宾诺莎主义”(1)

img6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1638~1715),生于法国巴黎一个达官显贵的家庭里。父亲是首相黎世留红衣主教内阁成员、五大庄园的总司库,后来还当过国王的秘书。舅舅曾任总督、省长和国会议员。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学识渊博。整个家庭充满着传统的道德和宗教的气氛。马勒伯朗士是家里10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幼时孱弱多病,生性畏怯孤独,除请家庭教师补习功课外,主要由母亲悉心指导学习。16岁时,健康状况好转,遂进入拉马士公学,在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鲁雅尔指导下学习亚里士多德主义和经院哲学;2年后获文科学士学位。1656年,又入巴黎大学神学院学习神学。1658年,他的父母相继去世;这在精神上对他是一大打击。1660年,他入“奥拉托里会”即“祈祷会”修道院隐修;在那里学习奥古斯丁和柏拉图的哲学,还学习希伯莱文和《圣经》。1664年9月,他被授予神甫圣职。其实,在这一时期里,马勒伯朗士对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经院哲学,以至对奥古斯丁和柏拉图的哲学都不甚感兴趣;在哲学和神学方面,“智力中等”,成绩平平,丝毫未有征兆显示他会成为哲学家和神学家。

1664年,一天,马勒伯朗士在圣雅各大街经过一家书店时,偶见一本笛卡尔著《论人》。他在读后激动不已。接着,他又读了笛卡尔的《方法论》、《第一哲学沉思集》和《哲学原理》等著作。这些著作使他感受到了新时代的理性和科学的精神,改变了以往那种对一切缺乏兴趣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唤起了对哲学的喜爱,并开始去思索如何回答笛卡尔提出的哲学问题。在这之后的5年里,他不断研习数学、力学、物理学,经常进行观察和实验如磨镜、制锁、观察昆虫和活体解剖等;还努力探讨“形而上学”和伦理问题。通过这些活动,他开阔了眼界,了解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新成就,很崇敬笛卡尔主义,变成一个笛卡尔主义者。然而,当他深入“沉思”时,他逐渐地发现笛卡尔的理论是不彻底的,它对待事物的本质、观念的性质和永恒真理等问题的见解还不深刻。这时,奥古斯丁和柏拉图的观点在他思想里潜移默化地起作用了,促使他把自己的哲学研究和宗教思考转向精神领域,集中到传播理智这个方向;力图把笛卡尔哲学和宗教信仰结合起来,克服笛卡尔哲学的矛盾,进一步改造经院哲学,建立近代基督教的真理体系。

自1668年起,马勒伯朗士开始写作他的《真理的探求》一书;并于1674年发表了第一册(包括前三卷),翌年即1675年又发表了第二册(包括后三卷)。这是他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著作。《真理的探求》论述人的心灵的本性及人应该如何避免在各门科学中犯错误;涉及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笛卡尔主义的真正本性和上帝的真正本性等众人所关注的问题。它的出版引起了深刻的反响:在不长的时间内被译成英文、拉丁文、希腊文;出现了一批笃信马勒伯朗士哲学的信徒。巴黎奥拉托里会的神父们为此还召开大会庆祝,引以为荣。1678年,该书的第三册又出版了,内容是对前二册中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的阐明。

马勒伯朗士在《真理的探求》发表后,曾到离巴黎不远的一所奥拉托里会在乡间的宅第里以及其他一些地方隐居,从事研究。自那时起,他边沉思边写作;并不断与人展开激烈争论,反对二元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提倡宗教唯心主义。他陆续地又有许多著作问世。其中,《基督徒的会话》(1676年),其内容和《真理的探求》基本相同,但偏重于宗教和道德问题;《论自然与圣宠》(1679年),该书是与笛卡尔学派的阿尔诺关于圣宠问题的争论,这一争论直到1694年阿尔诺死后还在继续;《基督教和形而上学沉思录》(1683年),该书主要论述宗教、真理等问题,包括20个沉思。除了上述这些外,他还有《论道德》(1684年);《关于形而上学和宗教的对话录》(1688年),该书简称《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内容和《真理的探求》基本上一致,但由于总结了20年来与人的争论和修正了某些论点,其阐述更为系统,文字更为流畅,是哲学家思想成熟的标志,于1696年再版时还附以1688年的《关于死亡的谈话》;《关于上帝存在,一位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位中国哲学家的谈话》(1707年),该书是应在中国的法国传教士德·李奥纳之请写的,是对中国清朝康熙年代外国基督教传教士关于中国当时的官方哲学即朱熹的理学是有神论抑或无神论的争论的评述;《答阿尔诺》(1709年),该书旨在为自己的体系辩护;等等。马勒伯朗士的最后一部著作是1715年的《论物质的使动》,这是对布尔歇于1713年出版的《上帝对造物的行动或物质的使动》一书的论战。此外,他还留有许多有价值的书信。

马勒伯朗士的写作和与人论争表明,他是一位学者。他和笛卡尔一样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自然史、生理学、心理学、几何学和物理学方面造诣颇深;于1699年被接纳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他在哲学上的声望很高,曾到西欧大陆诸国公开讲授。马勒伯朗士在平时过着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既保持着身心平静,又不停顿地进行理智活动;后终因年岁已大,于1715年6月在巴黎附近的乡村里突然病倒;经4个多月的折磨,终于停止呼吸,时年77岁。他在死前还与来访的英国贝克莱大主教进行过一次热烈的争论。他是在哲学沉思中拿着著述的笔死去的;他的哲学著作后来被人整理为21册的《马勒伯朗士全集》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