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因地制宜,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

因地制宜,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

时间:2024-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贯彻“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任务,在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城市,如何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成为各城市政府都关注的问题。为了使高新技术产业得以健康发展,参考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状况,界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并介绍国内外一些国家与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实例,供研究发展战略时参考。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因此,科研、教育集中的大城市及其控制范围内往往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理想场所,成为创新中心。

2.2.3 因地制宜,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

“十五”计划纲要中指出:“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将资源密集型的粗放型经济向知识密集型的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贯彻“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任务,在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城市,如何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成为各城市政府都关注的问题。

自1985年“深圳科技工业园”建立至今,我国已建立118个科技园区,其中国家级的科技园区有52个,从数量上看居全球第三位(表2.4)。

表2.4 历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科技园区数量表

img17

但是,有相当部分园区名不副实。一是概念模糊,常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相混淆,结果,开发区内鱼龙混杂,难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二是有很大的盲目性,不了解高新技术产业设置的条件,出现选址不当、规模过大、功能组成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三是不少地方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常常一哄而起,大量建房,投资巨大,与开发区发展需要脱节,使房屋与使用要求不符,建筑空置率高。为了使高新技术产业得以健康发展,参考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状况,界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并介绍国内外一些国家与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实例,供研究发展战略时参考。

1)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及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根据1994年世界经合组织(OCED)对10个成员国22个产业大类的比较研究,认为研发比重(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超过7.1%的产业,才可称为高新技术产业。

在我国制定的863计划中,确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高科技农业、先进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8个行业为高科技行业。

高新技术产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群体,而并非单一产业,随着科技进步,市场变化,新产业出现,产业内容会发生变化,龙头产业有一个发展、衰落、转化的过程。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产业为龙头,涵盖不同行业的多个分支产业,包括:信息产业、军事航空航天产业、生命科学产业、先进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

(2)高新技术产业运作一般包含8个功能环节,即:研究开发、中间实验、规模化生产、产品配套、市场营销、技术服务、人才教育、企业产品孵化。其中,研发、生产、销售是3个主要环节,体现科、工、贸一体化的特色。

研发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最主要环节,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谁占了市场先机,谁就可能在竞争中取胜。因而一般企业都是精英密集,并与大学、科研部门联手,强化研究开发工作。并与公司总部保持最密切联系,并出现为其服务的中间实验产业配套、产品孵化等机构。

生产环节。它保证在激烈竞争中降低成本,率先投产,产品迅速扩散、占领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经济动态比较利益驱动下,也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低廉、潜在市场大的优势,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与技术,发展以生产为主的高科技工业园创造了条件。

营销环节。由于高科技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因此产品销售人员必须是技术型的,并与演示、培训、售后服务等结合在一起。

(3)高新技术产业往往在科技力量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率先形成与发展,且以小企业为主。因此,科研、教育集中的大城市及其控制范围内往往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理想场所,成为创新中心。在大东京地区、大洛杉矶地区、伦敦西扇地区、巴黎南部、慕尼黑、芝加哥等地都是这样。

例如,伦敦西扇地区系指与伦敦中心区相距35~80km西北、西南地带的六个群,有一条高速公路与伦敦快捷联系,附近是希思罗国际机场,从20世纪50年代,依托伦敦的国家军事和科研机构的中枢,在军事工业带动下发展起来,至20世纪80年代形成具有2000个公司的高科技核心区,集中了英国1/3的高科技就业人员(215100人)。

又如,东京及其周围神奈川县、崎玉县、千叶县拥有日本1/4的制造业,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也是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全日本半数以上的研发试验室、1/3的科技研究人员与院校师资集中在这里。东京地区集中了1/3、神奈川地区集中了半数左右以至2/3的光电通讯、计算机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高科技产业。

2)高科技园区实例介绍

为了便于了解高科技园区的具体发展状况,特选取国内外知名的不同类型的园区作简略介绍。

(1)硅谷

属综合型园区。位于美国东部被太平洋和旧金山环绕的半岛上,是长70km、宽150km的条状地带,方圆1000km2

硅谷是依托19世纪末创建的斯坦福大学发展起来的科技园区。1939年创建惠普公司。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建立工业园。20世纪60年代借助国防部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微电子公司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开发时代的到来,逐步建立社会网络、金融、服务机构等产业基础,形成创新环境。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工业的支配地位提高,硅谷产业结构国际化和新一轮创新公司衍生活动发展。20世纪90年代,是重要的转化时期:从电子技术向电脑技术、电脑网络技术转换,从制造业向信息业转换。硅谷的公司正在逐渐脱离制造业,而转向设计、管理和销售,出现了用美国本土技术在国外进行产品制造,产品流向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在内)的新模式。

硅谷是高科技队伍最集中的地区,63%的就业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拥有20万名大学生,6000多名博士,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就业人数23700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5%。驻扎着7000多家高新技术公司总部,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20%在硅谷安家落户,如惠普、微软、网景通信雅虎等公司。平均每周有10家新公司开张,每5天有一家公司股票上市。目前,上市的硅谷股票市值4 500亿美元。截止1996年,惠普、英特尔、IBM三家公司就有专利发明1216项。劳动生产率(企业增加值除以就业人口)1992年已达114000美元。目前在生物新药、计算机硬件(存储设备)、航空、产业服务(供应商)、集成电路多媒体、采购业、网络、外围设备、半导体、半导体制造设备、软件电信、监测设备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2)剑桥科学园

属研究型园区。剑桥距伦敦90km,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剑桥科学园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占地52hm2,经过十几年努力发展起350个高新技术公司,1.65万就业人口,是英国高科技发展最快的地区。其特点是没有生产企业,大多是研发型小公司,半数以上依托剑桥大学的人才、基金与数据库设施。

(3)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

属生产型园区。距台北约80km,依托新竹市郊的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工业技术研究所设置,与桃园机场很近。1980年底兴建,计划占地21km2,目前已开发5.8km2。截至1998年底,已有272家公司进入园区,3万就业人口,年创产值4 550亿元新台币。新竹科技园采取了“引进、消化、出口”的战略,采取外国公司和本土研发机构、企业结合的运作方式,并采取优惠政策(包括资金帮助和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吸引留学人员回来创业的办法开发园区。由于新竹园区的成功开发,台湾以硬件制造为主的信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1997年计算机产业的产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名列第三;半导体产业还落后于韩国,名列第四;有10多项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掌上型扫描仪、主板、数据机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4)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

位于卡纳塔克邦,1985年建德州仪器厂。该厂是借助班加罗尔丰富的人力资源发展起来的,在班加罗尔周围有10所综合大学,70家技术学院,每年可提供18 000名电脑工程师,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再加上印度有25万工程师在硅谷工作,占美国软件工程师的1/3,也是可借助的人才资源。园区是在邦政府、企业和外资合作下开发起来的。鉴于印度经济实力差,没有资本做硬件,因此园区瞄准了软件市场,以编制开发软件为主,以其编程能力强、英语基础好和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成为美国企业的首选。目前有2 500多家软件公司集中于此,IBM、思科、微软等国际企业纷纷进驻投资,有3.5万就业人口,年底营业额在180亿卢比以上,成为世界“软件之都”。

(5)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属综合型园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区西北角。该区集中了清华、北大等全国知名的25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属的30多个科研所,该地属海淀区管辖,是科技最发达、科技人员最集中的地区,成年人中33%具有大专学历,有200多位院士,37.8万科技人员,发展高新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关村科技园区就是依托科学院和大学的科技力量发展起来的。1980年由中科院物理所的7名科技人员组建了第一个高科技研发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随后海淀区和中科院、清华合作,陆续创办了科海、海华等公司。1984年已有包括四通、联想、时代等在内的40多家企业。1985年掀起了创办民营科技热潮,在京高新技术企业达700余家,北大方正也开始创建。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海淀区以中关村为核心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进一步推动了园区的发展。1992年丰台和昌平两个科技园区开始启动,并纳入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园区范围,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开始建设。1993—1995年,四通、联想、北大方正集团陆续在香港上市,联想发展成亚洲最大的微机板卡生产基地,扭转了中国电脑市场大部分被外国品牌占领的局面。1997—1999年四通利方成为我国第一个吸收美国科技风险投资的高科技企业,从软件起步,并开始涉足网络业;清华同方和紫光集团通过收购,兼并了数家大企业,扩大了规模。

目前,在以中关村为核心的科技园区带动下,北京已有高新技术产业9 000多家,半数集中在中关村及其周围100km的范围内。科技园现有就业人口30万,其中科技人员18万,1999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109.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高新技术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70%,人均技工贸收入31.2万元,比全市指标高出10倍(全市人均为3.1万元),人均工业总产值为20万元人民币,人均增加值为8.1万元人民币。在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推动下,1999年北京在工业总产值中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占38%,成为首都工业的第一大支柱。目前,高科技产业群正在逐步发展,诺基亚爱立信松下、国际交换公司等一批外资企业已经进驻。中关村西区正在建设成为科技园区的集研发、办公、展销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中枢,并继上地信息产业开发区之后,继续向北延伸建设清华、北大以及矿业大学、北航、理工大学等科技园,逐步形成软件产业、北方微电子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航天产业等集中的综合型基地。

(6)大连软件产业示范城

大连软件示范城包括大连软件园、七贤岭和“双D港”产业化基地三部分。近几年已开始运作。2001年初,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大连创建我国第一个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计划。目前,大连全市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工程的企业已发展到200多家,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企业,这些企业有40%的出口任务,产品遍布日本、美国、新加坡、香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企业比较集中的大连软件园已初具规模,累计有52家企业入园,东大阿尔派、东大士通、诺基亚、中软集团、中国网通等知名软件企业已进驻。担负软件人才教育培训任务的我国第一所民办软件学院——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已建成。大连市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大连建设成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服务功能最完善、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软件出口示范区。其主要任务:①把大连建成软件产业加工中心。②通过信息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办职业大学、与国外培训机构联合建立网络软件学校等多种形式培训人才。③建立软件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开展软件产品的电子商务活动,使大连成为全国软件产品的价格形成中心和商品配送中心。④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强化软件信息网络建设,使大连成为全国的软件信息发布中心。⑤强化现有研究机构,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入园,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研究开发,建立多方面专家联合实验室。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大连。据此,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业务运作、税收政策、服务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园区健康发展。

此外,据专家预测,光电子将会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产业。1999年世界光电子产品市场总值已达到了1 800亿美元,国内光电子产品市场总值为50亿美元,2000年全球光通信产业市场规模为400亿美元,中国的市场容量为24亿美元。因此,国内众多城市都看好电子产业发展前景,加大“光通信工业园”(俗称光谷)的建设力度,长春、广州、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10多个城市都不惜投入巨资兴建光谷。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特别在光纤光缆、光有源/无源传输设备以及光网络等方面的产值和销量都居国内首位,例如,全国光纤通讯产品销售额为73亿元,深圳就占了30亿元。一个光电子产业群已在这个地区形成,对供应商与企业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最有条件建成我国最具规模的光谷。

3)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高科技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多数城市来说,还不具备发展条件,只能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战略。尤其是综合型园区,需要足够的科技人才和相当的产业基础,必然是在科技实力强、产业基础厚的大城市率先成长,成为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龙头”,因此,环渤海地区的北京,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南京和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广州,处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和下游的重庆,以及西安、长春等城市将成为近期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其次,各省的省会城市大多具有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科研型园区,争取在某些领域有所突破,占领市场。对于广大欠发达城市主要应该把力量集中在利用高科技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增强经济实力上。同时,也可以积极创造条件成为发达城市的生产基地,如联想集团在惠州建立生产基地,清华同方等80多家企业在北京远郊聚集,利用土地便宜、环境优良的条件,建立生产基地,这样也可起到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目前,我国主要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分布状况及指标见表2.5。

表2.5 中国主要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指标

续表2.5

img19

资料来源:顾朝林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