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1文脉意识的扩展

2.1文脉意识的扩展

时间:2022-10-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建筑中借用语言学文脉的概念即形成建筑文脉。建筑文脉具有文脉的一切共性内容,反映在建筑上,“上下文”代表建筑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学上文脉含义必然存在延伸。文脉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支柱也是因为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在建筑上的传递关系。将文脉理念扩大到城市领域,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展开的建筑文化研究。

2.1 文脉意识的扩展

2.1.1 文脉:语言学与建筑学的释义

来源于语言学的Context,直译为“上下文”,它和“意义”一样,代表着对上下文准确理解的依赖。没有“上下文”,一个词的“意义”便不好掌握。因此,“文脉”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其原意包含两层关系:其一是文章中字,词句的上下文关系;其二是指事物(件)发生的环境和背景。即各个语言片段是有限的,不明确的,其意义需要根据所在的整个段落、整篇文章的意义而决定。广义地理解,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关联系,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总的来说:这些关系都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对话关系,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与本质的联系,这是语言学上的文脉释义。

在建筑中借用语言学文脉的概念即形成建筑文脉。建筑文脉具有文脉的一切共性内容,反映在建筑上,“上下文”代表建筑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物质形态,是文化与物质的共同体现,建筑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建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建筑,其中凝结了人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类深层次的文化追求,所以面对历史建筑时会引发回忆、思考及联想,转而给人以精神的升华。

建筑学上文脉含义必然存在延伸。既然建筑富含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那么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时代的建筑所含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则具有连贯性特征,不可能存在完全截然相反的文化表达,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建筑之间也存在文化上的“上下文”连接,即文化的传递。建筑文脉主要强调任何一个单体建筑都是其所处整体建筑环境的一部分,任何新建筑的置入都应注意其所处环境的“上下文”关联,这种建筑上下文联系不仅表现在横向上的技术表达,也反映在纵向上的文化呼应。文脉在建筑上表达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它具有横向的时空关联,即“共时性”的内容;另一方面它具有纵向的时空关联,即“历时性”的内容。通俗地说,文脉就是新旧建筑之间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联系,注重新旧建筑在视觉、心理、环境上动态连贯性。每一个建筑作为历史积淀,其文化内涵有机地嵌入其所处的整体环境之中,建筑的意义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文脉来体现,反过来又成为文脉的一部分,因此建筑文脉实质上是一种新与旧的关联,是体现新旧协调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的“关系网格”。

文脉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支柱也是因为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在建筑上的传递关系。后现代注意到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过分强调对象本身,而不注意对象彼此之间的联系,缺乏对城市文化及其脉络应有的理解。国际式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只具有技术语言和功能表现,完全没有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特征,失去了思索回味的余地,导致环境的冷漠和城市面孔的苍白。因此,后现代借用文脉一词的最初本意是用其来恢复原有城市的秩序和精神,重建失去的城市结构与文化,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探索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新的语言模式和新的发展方向;主张从传统化﹑地方化、民间化的内容和形式中寻找建筑的立足点,从中激活创作灵感,将历史的片段、传统的语汇运用于建筑之中,又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用现代的意识来撷取﹑改造﹑移植等创作手段以期实现新的创作过程,使建筑的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有机结合,并为当代人所接受。

2.1.2 从建筑文脉到城市文脉

初期对文脉的讨论多集中在建筑个体设计上,如何用文脉对应建筑形式上的历史关系,以后才逐渐从建筑学延伸到广义城市规划学范畴,这必然促使对文脉的理解从建筑文脉要走向城市文脉的探索,这应该看作是一个理论的进步。

理解文脉对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尊重文脉的观点来进行建筑创作,是每一个建筑师的任务;新建筑应得体的介入到原有环境之中,而不是对原有环境的破坏。进一步的理解:这种时空关联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新建筑一旦介入到原有城市环境中,新的文脉关联即已形成并影响下一个建筑的量度,正是文脉的动态发展才使得城市建筑环境赋有新意,城市面貌和城市形态充满活力而有机生长。将文脉理念扩大到城市领域,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1)“城市”与“文化”是城市文脉形成的物质背景

第一,城市是什么。根据经典的城市定义:“城市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交通、绿化及公共设施用地的聚落。城市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城市是什么”的答案并非如此简单。

路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连续追问:“城市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又经历了哪些过程?有些什么功能?它起些什么作用?达到哪些目的?”对于城市的性质和概念,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景观等不同的角度对于“城市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可以轻而易举地查找到关于城市的数十种定义[1]

第二,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在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文化的概念后,开始了文化学领域的研究,并将文化学与城市学研究结合起来。其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A.拉普普特的《居住的文化与形式》、亚历山大的《城市不是一棵树》、罗伯特·文丘里的“后现代主义”、克林·罗的“拼贴城市”、B.希列尔的“空间句法”等理论以及S.佐京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提出的“谁的文化?谁的城市?”等问题,均对城市空间环境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马克思指出:“没有城市,文明就很少有可能兴起。”人类建立城市的过程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六千年的城市史,就是六千年的文明史。考古成果证明,城市也是文明时代人类文化的聚集中心。正因为如此,在世界各地文明时代的同一文化区域内,人们都可以看到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形态。城市的发展还保存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印痕,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基因,保留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城市有包含各种各样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必要的浓缩凝聚和储存保管,也能促进消化和选择”。城市是在人类历史活动的时空构架中,在文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历史地生成的。因此城市本身就是文化遗产。

2)城市文脉就是城市文化的生动展现

城市文脉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展开的建筑文化研究。城市文脉的“上下文”关系就是,城市中建筑之间如何进行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的传递并使这种传递有所发展。新建筑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需要在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创造,使其传递了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并且艺术价值有所发展。而城市(街区)犹如一篇大文章,建筑如要在这篇文章中完成它优美的语句,就必须考虑城市文脉的“上下文”关系。从建筑设计的创作经验来看,凡是成功的作品,必定有坚实的文化根源或文化背景,城市文脉形态及其包含的内容,必然比建筑文脉要复杂深邃得多,从建筑文脉到城市文脉在理论扩展上也存在着一种层级递进关系。

这种层级递进关系表达在城市形态学的研究上。城市文脉作为城市形态学研究重点,涉及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信息学等诸多学科。经验派和理性派是西方城市理论界主要的两个学派。经验派的代表人物如凯文·林奇和克林·罗,理性派的代表人物克里尔兄弟和阿尔多·罗西。

从认知经验出发,林奇认为城市可以被共同回忆和记录的,这种“共同记忆是使人们联系起来和相互交往的潜在力量”,从而强调城市的识别性,他提出的城市识别五要素(道路、节点、边沿、区域、标志物)分别代表了五种不同的“城市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关联群,并看作是五种已经形成的城市文化量度来,构成整体城市形象并形成共同回忆,从而具备可识别性。这种量度实际上已经形成纵横交织的文化脉络,即现有的城市文脉,新建筑的来临必然置身于其中,适应之,表达之、并发展之。

理性派的罗西关注城市的拼贴性,他认为城市是一个文化的博物馆,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化沉淀,这些不同时期的沉淀汇合在一起,使城市不可能呈现出单一的形态,而表现为一种拼贴画似的城市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总是渐变的,呈碎片似的变化着。同时还认为城市和建筑是互为“构成”的关系,建筑不能孤立地存在,它是城市的构成(即构成又被构成)。他将城市建筑分为两种:其一是大量的普通建筑,人们设计建造、使用、然后拆出它(图),另一种是具有纪念性的建筑(底),以它特有的品质给人们留下记忆,赋予城市意义。从理性派观点可以得出:在城市与建筑的双向同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网络状的图底关系:建筑表达的“城市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形成“图”,同时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变化的积累与沉淀构成了城市的“底”,从而形成城市文脉关系,换言之,城市文脉是不同时期建筑文化沉淀形成的网络结构,也就是城市的图底关系。

由此可见,城市文脉是一个广博的概念。城市文脉是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及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反映在建筑文脉与城市文脉的关系上,则表达出一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建筑文脉对于城市文脉是一系列连续性的基础,也是构成城市文脉的基础。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生活的容器,受到经济技术以及当时社会人文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不同时期(历时性特征)的建筑,作为一种脉络和渊源关系,构成了渐变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是一种碎片式的生长和自我修复的模式,自我发展变化的单体的建筑模式(文脉)由点及线成面地(再加上隐性因素如生活方式的影响)构成了城市文脉。

其次,城市在历史上形成的文脉,是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基础,并展示着特定场所的识别性(共时性特征)。对此有两层解读:其一是单体建筑设计最基本的原理,就是要寻找在某一城市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模式下,各时期各种类型建筑之间已经形成的联系法则。就是要求单体设计要以总体(城市区域)为背景并且“新介入建筑”与周围环境有良好的衔接,保持新旧建筑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与和谐的对应关系。其二是这种新建筑的设计在强调传统生命力的同时,不应是单纯的模仿,还应结合新的元素有所发展。

3)城市文脉是各个建筑在城市文化背景下的相互关系

沙里宁在分析了欧洲中世纪城市形态后得出结论,这些城市之所以形成如此生动美好的面貌,不是每个单体建筑的外在表现,而得益于建筑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于城市形态中的建筑整体有机,不仅建筑个体的形象要完美,建筑组群之间,建筑与其所处的空间环境也应和谐统一。

城市形态不是单一时间片段的,而是各时间段的“拼贴”,是各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聚合。城市形态也非一成不变,在时间上会随着技术条件、文化融合或冲突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调整,从而使其呈现出一种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正是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形态的延续和相对稳定,又能使其不断的更新发展,这个过程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文脉关系,不管城市形态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改变,必然会因循城市文脉关系,而文脉不是固定僵化的,会依据其内在发展规律持续的发展与自我更新,城市形态的发展根据城市文脉的发展呈现出双螺旋状空间结构,丰富而稳定。推动着城市特色美,维持着丰富多彩的城市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