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会发生再分化,产生新的矛盾,并达成新的统一。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随着年龄与环境的变化,由以往依赖于成人和同龄群体逐渐发展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取向进行自我评价及调整,表现出真正独立的倾向。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
自我意识的发展_社会心理学理论及其教学实践研究

一、大学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自我意识正经历着分化——矛盾——统一的过程。一般来说,一次这样的过程还不足以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完全定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会发生再分化,产生新的矛盾,并达成新的统一。因此,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定型并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经过几次发生分化、产生矛盾、达成统一的反复。一般来说,自我意识反复的次数要因人而异,但总的趋势是在变化的强度上一次比一次弱,由激烈趋向平稳,直至最终定型。

(一)自我意识的分化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期”。由于着眼点的转变,大学生开始更多地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原先统一不可分割的自我意识开始了分化,原来那个稳定而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分裂为两个“我”:一个是“主我”,即作为观察者的我;另一个是“客我”,即作为被观察者的我。通过主我对客我的观察,大学生了解到先前从未注意到的“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于是,自我的内心活动复杂化了,自我沉思、自我反省的时候显著增多,开始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开始设想自己应该成为怎样一个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自我意识的分化使大学生能够经常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这是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成果。

(二)矛盾的出现

大学生自我期望值较高,在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会经常思考“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这类问题,会有自己的目标和个人抱负,这些则构成了大学生为自己所设定的“理想自我”。与“理想自我”相对应的是“现实自我”,它是大学生对自己实际状况的看法。一般而言,理想自我总是要高于现实自我。当发现现实自我身上有很多缺陷与弱点、有许多方面不符合理想自我时,通常会陷入痛苦之中,会感到心里不安,这是造成矛盾的原因之一。

主我与客我的不一致,则是导致自我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走向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总是不全面、不稳定的,有时看到自己的积极面,有时则会看到消极面。看到积极面时,会意气风发,大有主宰一切的气概。然而看到消极面时,又很容易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由于这一时期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是多变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是不自觉、不果断的,因而自我意识出现矛盾则是不可避免的。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在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以及个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之间的冲突。如果这些冲突长期持续,则会影响到健康自我意识的建立。

(三)再度统一

自我意识的矛盾会令大学生感到不安、焦虑乃至痛苦,所以总是力求摆脱这种矛盾状态,力图使自我意识再度统一起来。有研究材料表明,自我评价的成熟是实现主我和客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统一的基础。一般来说,成熟的自我评价有三个特点:(1)能够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2)能够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3)能够评判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情况。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再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内化,他们往往能够不受他人的干扰,独立地作出自己的判断,因而提高了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儿童只能对自己的外在行为作出评价,而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则能深入到自己的内心品质。因此,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更为全面、深刻。自我评价的成熟使大学生不会因为一时成功而夸大自己的能力,也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贬低自我;不会看了一面,漏了另一面;也不会只看表象,不看本质。这样,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就能做到“全面、客观、稳定”,从而使主我与客我合二为一,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更为接近。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1.自我认识的全面性

大学生生活在宽松、自由的大学校园里,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趋于成熟,使得他们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认识更加全面。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涉及面相当广泛,包括了容貌体形、性别差异、大学生活、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性格气质、道德水平、才华能力、同学关系、理想与社会地位、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很全面。

2.自我认识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事实上,“自我”的产生就意味着主体对客观环境与他人的分离和独立。个体自我评价的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评价开始摆脱对成人、权威的依赖,表现出反叛与对抗倾向;在评价标准上,儿童期的成人评价标准取向变为同龄团体评价标准取向,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自我评价与认识。第二阶段,自我评价既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又逐渐克服了同龄团体的强烈影响,形成个体独特而鲜明的自我评价。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随着年龄与环境的变化,由以往依赖于成人和同龄群体逐渐发展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取向进行自我评价及调整,表现出真正独立的倾向。

3.自我认识的矛盾性

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在自我明显分化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作为被观察者的“我”,另一个则是作为观察者的“我”。“主体我”与“客体我”的这种分化意味着青年期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导致“客体我”与“主体我”的矛盾斗争。这种矛盾一旦激化,将使青年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就无法形成自我概念,从而引起情感急剧波动,导致个体一时难以自我接纳,青年期个体许多心理上的不适应由此而来。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如果在主体我与客体我分化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新的认知水平上的协调统一的自我,那么就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反之,则可能出现自我意识的混乱。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

(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1.自我体验的深刻性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不仅丰富,其深度也不断发展。从自我体验的内容上来说,少年时期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外貌长相,并因之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青年期的个体则将注意力放到了能力、品行等内在的个性品质上。随着自我评价的社会性程度提高,青年时期的自我体验更多地与自己的道德品质、社会价值、事业成就、地位等联系在一起。从自我体验的程度上来说,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对于自己往往抱有更大的期望,这些问题所引起的自我体验尤其强烈、深刻。

2.自我体验的丰富性

随着大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生理、心理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对自我内心活动的关注,个体出现了许多以往少有的自我体验,如自艾自怜、自责自怨、自得、自负、自卑等。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包含两个单极的主导维度——正情绪和负情绪两者相互独立。正情绪包括精力充沛、喜爱与满意等,负情绪包括精神低落、自我否定、对不良刺激的情绪反应及自我扩张等。

3.自我体验的波动性

自我体验的波动性是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必然规律,青年期是个体一生发展最重要,也是波动最大的时期,生理的成熟、知识经验的丰富与人生体验的贫乏都对青年人的心理形成了巨大冲击。外界的种种复杂变化的刺激目不暇接,所有这些都造成了青年情绪上的不稳定性。表现在自我体验上就是自我体验的波动性,既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又容易在遭受打击时走向另一个极端。现代大学生面对的社会环境与以往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家庭背景的巨大差距、大学剧烈的人才竞争、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等问题复杂多样,都会对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冲击,导致心理失衡。如果大学生自己不能加以妥善的自我调节,就很容易走向自我体验的极端化,影响自我的身心健康水平,甚至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

(三)大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

1.自我调控的主动性

中小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这种自我控制主要来自权威人物,依赖的是外部暗示甚至命令,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进入青年期后,个体主动自我调控的能力明显增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增强所带来的结果。尤其对于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生活自由度大大增强,自由的同时随之而起的是自我约束、自我计划、自我规范能力被迫增强。能够独立面对社会竞争、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都是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调控的结果。

2.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的最高阶段。自我教育强调的是“主体我”对“客体我”不断进行教育,促使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自主精神,最大限度实现自我目标,发挥自己的潜能。随着大学生活的来临,以往父母与老师的教导远离耳边,能够跟随自己、长伴身边的只有自己。大学生逐渐懂得了自己监督、促进自我的重要性,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在社会上生存、竞争的艰难,危机感也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教育能力可以帮助个体坚定意志,勇于面对困难,最终实现自我不断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自我教育能力是个体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社会变化发展周期的缩短,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个体进入社会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

三、自我意识发展与健康人格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人的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人格的形成水平,也是推动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格形成过程中,个体并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内,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接受环境的影响的。要做到这一点,主我必须对客我以及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有切身的认识和体验,从而提供一种内在动力,促使自己去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人”等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人格的自我塑造过程。因此,自我意识是人格整合的组合者和核心力量,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关注“社会自我”为健康人格形成奠定基础

童年期个体所关注的是“社会自我”,并不关注“心理自我”。童年期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这一特点对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个体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幼稚的或不合规范的言行并因此而受到他人的嘲笑。正是因为童年期个体所关注的是“社会自我”而不是“心理自我”,所以当个体受到他人的嘲笑时可能会感到暂时的痛苦,但不会持久,很快就会被新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为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个体在童年期过早地关注“心理自我”,过早地出现自我心理体验,就很容易为他人的嘲笑而感到羞愧、内疚和自卑,从而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二)形成“心理自我”为健康人格形成提供保证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时间约为从12岁到20岁。青春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又发生了一次质变,即个体的主我与客我分离开来,个体能将自我作为客观对象加以观察、分析和评价,并逐步获得了“心理自我”。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自我统合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中心主题。青春期开始后,由于身心两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开始从以下六个层面去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我现在需要什么?我有何心理特征?父母如何期望我?以往成败经验如何?现在有何问题?希望将来如何?将此六个问题思考的结果统而合之,然后用来回答‘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两个问题。由此观之,自我统合乃是青春期自我了解与自我追寻的必经历程。”从艾里克森的观点不难看出,青春期人格健康发展的标志是个体主动地追寻独特而又统合的自我。这正是青春期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表现。

可见,青春期个体自我意识发展与健康人格的形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个体在青春期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独特的自我,并最终形成“心理自我”,即形成自己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这将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相反,如果个体在青春期不主动地去寻求独特的自我,或者虽然去寻求了独特的自我,但却没有形成“心理自我”,没有形成自己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那么个体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出现角色的混乱,即个体的所作所为会与他自己的应有角色不相符合,最终可能会出现社会退缩行为,也可能会因适应困难而导致异常行为。

(三)实现“超越自我”是健康人格形成的真正体现

成年期(20岁以后)是个体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真正超脱“自我”的时期。个体是否形成健康的人格主要在成年期表现出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格的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的发展过程,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马斯洛把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称为“自我实现者”,而“自我实现者”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自我实现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身以外的问题上,他们通常有一些人生的使命,一些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去解决的他们自身以外的问题。一般说来,这些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私人的,这与一般人的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对照。

从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成年期个体形成健康人格的标志就是关注自身以外的问题,而不是自我,也就是说,成年期个体健康人格是以“超脱了自我”作为标志的。如果成年期个体能够超脱“自我”,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从而使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以达到人格健康发展的理想境界。相反,如果成年期个体不能够超脱“自我”,过分地关注自我,那么他就会由于不能投入到工作中并取得成就而感到自卑,就会由于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陷入孤独的境地,就会由于经常从别人的角度反省自己而感到苦恼和沮丧。因此,成年期个体如果过分关注自我,则很容易失去自我,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由此可见,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和标志,而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又会促使个体自我意识进一步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