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为文化发展指明社会主义方向

什么为文化发展指明社会主义方向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处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发展环境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任务更加艰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李长春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开创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这条道路,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文化工作者,广泛动员和激发全民族智慧力量,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上不懈探索,走出来的成功之路,它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主题、目标任务、根本动力、依靠力量,是我们党领导和发展文化的重大理论成就和理论创新。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最能代表人民文化意志、引领文化前进方向、凝聚文化创造力量的正确道路。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文化发展方向。这是赋予文化发展道路鲜明特征、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这个指导思想,才能使文化发展方向与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要求相一致,使文化发展理念和我们的社会制度、政治理念相统一,使文化发展模式、路径与文化传统、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长期的文化实践证明,离开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文化发展就会脱离中国国情,就会违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意愿,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繁荣的根基和生命力。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处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发展环境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任务更加艰巨。社会思想、社会价值、社会思潮日益多样、多元、多变,一些重大文化理论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比如在理论研究上,如果不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研究回答当前文艺创作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而是唯“洋”是举,用西方理论、西方话语和西方标准来评论、判断中国的文化发展实践,忽视和回避对文艺创作根本性、关键性的“原点”问题的研究,在这些问题上模糊甚至颠覆正确论断和基本原则,在重要的理论问题上失去了严肃、科学的态度,就会使理论研究陷入混沌。在创作实践上,如果丢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否认文化特别是文艺的社会教育功能,就会使文艺创作走入迷途。

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在“原点”问题上明辨是非、正本清源。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创作。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理论思想体系,为文艺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创作指南。最根本的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文艺工作的具体环节之中。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艺之所以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文化之所以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文艺作品、文化产品使人的精神活动和审美活动融为一体,能够更加直观感性、更加生动鲜活地体现、承载和传播代表民族共同价值取向和人民群众主流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人、团结人、凝聚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然要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以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为重大责任。

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是精神价值的主要呈现载体和传播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这一使命,不仅要求文艺工作者用生动鲜活的形式、丰富多样的题材和个性化的艺术创新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更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积极践行者。才华不能决定作品的高度,思想才是感召人的力量。高尚的作品离不开高尚的精神和人格。如果一个艺术家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沉溺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泥淖,完全被利益和欲望左右,无论具备什么样的艺术才华,也不会创作出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兼备、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只有努力提高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才能赋予作品深厚的思想和道德力量。只有艺术家们自觉坚守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福祉为最高关注,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感知人民心声、发出时代强音,才能展现和刻画心系国家人民的赤子情怀,反映和张扬鼎新革故、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才能明辨善恶是非美丑,传递积极健康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奉献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实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为什么人服务”、“如何去服务”是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人民服务,指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须臾不能离开的文化宗旨和文化信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指出了实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有效办法。实现“三贴近”,首先是从立场和情感上真正融入人民,做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言人,而不仅仅是“小我”的情感表达者。文艺工作者本应该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血肉相连,情之所系,他的创作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赞赏和欢迎。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如果不能真正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以精英的姿态与人民群众相隔离,就会导致立场的偏差和情感的疏离,产生自我欣赏、自娱自乐的创作倾向,陷入“纯艺术”、“纯形式”的误区。一些昙花一现、速生速朽的作品,失败就在于没有把真情实感付与人民。实现“三贴近”,还要真正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从生活的丰富矿藏中获得创作内容。只要认真向生活学习,生活必然给予丰厚的回报。如果总是高高在上,作风飘浮,对生活的体悟就会止于浅表、失于片面,对生活的反映就会浅尝辄止、流于形式。那些生编硬造、无病呻吟的作品,失败就在于远离生活、远离实践。实现“三贴近”,更要真正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形式。经典的文艺形式,无不是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提炼出来的。群众文化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迸发涌流,创新和演绎了许多文艺形式。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从中总结新鲜经验、新鲜形式,推动专业文艺汲取和提升源于人民群众的新生样式,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作为文化创造的源泉。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为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考虑普通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日益增长。这种需要,不仅仅是单纯的数量需求,而是富有新意的文化创造。陈词滥调的反复咀嚼,复制式、同质化内容的批量供应都是缺乏创意的表现,都很难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文化的创新力才是持续的文化生产力。时代日新月异,人民的文化需要不断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不断与时俱进,按照人民需求,创新艺术样式、艺术呈现和艺术表达,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创意新颖、品质厚重、人民满意、市场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引领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现在,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体制机制,改进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本领。党对文艺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理论的领导。文艺创作生产有自身的规律,体现出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思想理论上的领导,要按照文艺规律办事,充分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和发挥。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积极健康、严肃生动的文艺批评,坚持党的文艺主张,富有成效地引领文艺工作。正确的文艺批评,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表达党的文艺主张、引领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有力武器。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旗帜,在事关方向、原则的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地表达党的文艺立场、文艺方针,理直气壮地批评不良倾向和错误观点,努力在多样化思潮中立主导、谋共识。要善于运用文艺评论手段,把党的政治优势和思想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和学术优势,实现专业化、学理化的思想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美学原则,正确吸收借鉴各种文艺理论和资源,创新文艺评论的话语方式,切实提升文艺评论的能力。通过对作品和作家的分析评介,对文艺理论的修正和发挥,对文艺思潮的解析和评断,使党的文艺主张为广大文艺家、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赞赏,进一步提高党领导文艺的科学化水平。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文化的与时俱进,实践的深入推动着文化的不断创新。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坚持观念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促进、重点突破与全面深化相结合,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不失时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要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要求,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这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面临诸多任务,摆在首位的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和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国家兴盛需要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发展道路既关系发展速度,也关系发展质量。选择发展道路之要,在于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向的把握则有赖于价值引领、文化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既能彰显社会主义的特色和本质,又能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在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中,价值观都扮演核心的角色,决定文化的性质、精神与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基本精神与发展走向,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社会主义的特色和本质。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价值判断,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特色和本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差异。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底色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强调集体主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在社会整体价值发展的基础上,与社会整体价值实现相融合。两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差异,成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重要分界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进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主流意识形态、执政党意志、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为人民群众进行价值选择提供了相对统一、比较可靠的价值标准,因而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进而增进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人民群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