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依然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文化理论的灵魂和支柱。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命题,它是对邓小平精神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_中国文化现代化史论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依然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当然,毋庸讳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57年以后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种“左”的错误倾向,总体上仍旧沿袭着民主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学说,倡导一种“革命文化”在思想文化界也大搞群众运动,思想教条,形式单一,工作粗暴,产生了一些严重后果,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提出了不少重要思想,同样值得继承与发展。诸如: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待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待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只有采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4月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其具体含义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的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毛泽东还提出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①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②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③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④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⑤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⑥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提出这些标准,是为了帮助人民发展而不是妨碍对于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毛泽东在1956年8月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及后来的其他谈话中,阐明了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它的具体含义是: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对待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机械搬用。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传达和阐述了毛泽东关于“向科学进军”的指示,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报告还对整个知识分子队伍的现状做了分析,认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各项建设,正在愈来愈多地需要知识分子的参加”。周恩来的报告代表了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毛泽东也指出,在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宏大的队伍没有造就以前,工人阶级的事业是不会充分巩固的;无产阶级如果没有自己宏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文化理论的灵魂和支柱。邓小平的文化理论是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体现出来的,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他认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1992年在南方谈话时,邓小平提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他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程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他还说:“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21]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精神文明建设要长期抓下去,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正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在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上分别通过了两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命题,并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命题,它是对邓小平精神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江泽民认为除了结合时代特点对民族传统文化加以推陈出新以外,还必须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熔铸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问题,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2]并全面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肯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使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一起,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还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23]。党的十五大,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4]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准确认识和把握。先进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发展水平最高、充分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和条件。江泽民关于先进文化的论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号召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强调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同时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响亮地发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胡锦涛同志站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