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8月25日,苏共中央书记处发表声明,宣布苏共中央自动解散。东欧各国也纷纷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帜。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就是引导人民大众按照社会主义的本来面目认识社会主义。如果是,为什么到现在还是社会主义不强,资本主义不亡?二是中国搞的是不是社会主义?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解。

案例四:什么是社会主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前进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问题和曲折。

从1989年下半年起,“左”的东西有些抬头。

有人说:“改革开放要收一收,该抓抓阶级斗争了。”

有人说:“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经营机制是资本主义的。”

对于经济特区、对于乡镇企业、对于外资、对于个体户,出现了不少不利的传言,不少人的思想产生了迷茫。

当时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个是姓社姓资问题,再一个就是市场经济问题。

1990年2月22日,北京某大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质问:“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作者主张凡事都要问一问姓“社”姓“资”,并且强调说这是改革道路上两个方向、两条道路的斗争。

1991年3月2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文章,不同意上述论调。文章指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有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但是,这篇文章遭到了猛烈的指责。

一些杂志发表文章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会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断送社会主义事业。当群众不敢、不顾和不想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的时候,我们国家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许多人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想说话不敢张嘴,想走路不敢抬腿”。

与此同时,苏联和东欧发生了震动全世界的剧变。

1990年8月25日,苏共中央书记处发表声明,宣布苏共中央自动解散。8月29日,苏联议会通过决议,暂停苏共在苏联境内的活动。11月5日,叶利钦下令停止共产党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随着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东欧各国也纷纷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帜。

苏东剧变,给中国人的心理带来巨大冲击。不同的人对苏联和苏共的解体,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很多人都陷入困惑之中。中国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正是在人们心头充满疑云,“左”的东西干扰视听的关键时候,1992年1月至2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毅然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高屋建瓴,冲破姓“社”姓“资”的阴霾,推动改革开放的车轮隆隆前进。

邓小平在谈话中旗帜鲜明地反击了“左”的思潮,批驳了“左”的谬论。他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

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姓社姓资的论调横加干扰、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的情况,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此,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

邓小平结合创办特区的实践,进一步指出:那些起劲地鼓吹问一问姓“社”姓“资”的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以深刻的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冲破禁区,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难题,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新的目标模式。

邓小平一语击破“左”的障眼法,把人们的思想从禁区当中解放出来。

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邓小平由此发挥开来,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作了精辟的概括:“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以紧迫的责任感,催促改革开放要大胆前进。他接连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谈话。这在外人看来,似乎是没有想到的惊人之举,而对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来说,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着棋。

南方谈话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精辟论述,关于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新概括,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理论等,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的新回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摘编自: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

思考讨论

1.关于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2.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案例评析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就是引导人民大众按照社会主义的本来面目认识社会主义。为此,必须解决几个思想障碍:一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理?如果是,为什么到现在还是社会主义不强,资本主义不亡?二是中国搞的是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是,为什么与马克思恩格斯讲的不一样,却与当代资本主义有相似之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国际上,风云变幻莫测,美苏两极制衡的世界格局彻底瓦解,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国内改革开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一部分干部和群众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产生了困惑,甚至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开始了他的南方之行。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的回答,廓清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彻底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的误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介绍了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一系列重要观点和精辟论断。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解。

本案例可用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部分内容的辅助教学,也可用于该部分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正值中国面临十分严峻的国内外政治局势之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前国内外的复杂形势,进而深刻认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