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进战略”的讨论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

“西进战略”的讨论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文一出,即在国内学术界引发关于“西进战略”的热议,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东亚”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地缘归属意识。欧盟是“一洋一陆”的力量中心,美国是“两洋一陆”大国,而中国是欧洲与美国之间的“一陆一洋”大国。一是要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实施“西进战略”的依托。三是要大力推进“现代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

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新压力和挑战,中国各界也在思考应对之策。

2012年10月,《环球时报》发表题为《“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的评论。此文一出,即在国内学术界引发关于“西进战略”的热议,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从国内学术界讨论的情况看,“西进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5]

其一,“西进战略”是中国内部经济再平衡的需要。

从地理上来说,中国是西高东低,而经济上则是西低东高,因此中国要搞“西部大开发”,要实现自己的再平衡。西部大开发自然要对处于中国西边的国家开放。这样,中国现在的经济面貌就可能加快改变。所以,“西进”首先是中国内部经济再平衡的需要。

这种再平衡会影响外部的平衡。中国在西边地区遇到了一些挑战: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即所谓“三股恶势力”。如果西边地区(如阿富汗、巴基斯坦)乱起来,这些恶势力可能向中国蔓延。中国与该地区相关国家面临共同或相似的挑战,需要进行双边和多边合作。这种合作既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只有显著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才能有效铲除滋生恶势力的土壤。

其二,“西进战略”是重塑中国地缘归属意识的必然。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东亚”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地缘归属意识。对中国军事安全的主要威胁,至今仍然来自东亚和西太平洋方向。就单个国家而言,中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分别为美国、日本、韩国,其同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远超中国其他贸易伙伴。总之,中国的安全关注和对外经济交往均集中于“东方”。

近十几年来,尽管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仍在快速发展,但“一体化”势头明显受阻。东亚峰会加进了美、俄、印、澳、新(西兰)五个非东亚国家之后,已经名不副实。近年来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整个亚洲大陆和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汇处转移,而不是仅仅向东亚转移。

这样,随着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对中亚、中东、非洲能源资源需求的持续扩大,随着中国加强同俄罗斯、印度两个大国的经济和战略关系,随着亚欧内陆地面与空中交通的快速发展,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和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的日益活跃,以及亚欧会议的扩大,促使中国必须超越传统的东亚地缘战略范畴,面向整个“大周边”,向亚欧大陆的中心靠拢。

亚欧大陆是地球上的“世界岛”,是全球政治、经济、人口、自然资源分布的重要区域。欧盟是“一洋一陆”的力量中心,美国是“两洋一陆”大国,而中国是欧洲与美国之间的“一陆一洋”大国。中国、欧盟、美国各具地缘优势和战略纵深,可成三足鼎立之势。

中国要改变这种严重依赖东部沿海地区出海口的不安全的地缘政治、经济安全态势,需要重塑自己的地缘归属意识。中国作为东亚国家的定位需要调整。

其三,“西进战略”是变地缘劣势为地缘优势的需要。

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基本前提,是优先发展陆路通道。从连云港和东部其他港口向西修建高速公路,可以一直修下去:西南方向走四川、云南经缅甸,可到印度洋的出海口;西北方向走欧亚大陆桥,可以有若干方向,既可从新疆经中亚、里海、土耳其到地中海,还可经中亚、东欧走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建成这种陆路通道网络,对中国经济很有意义,也可以帮助“沿路”国家共同发展。

还有油气管道的修建,可从俄罗斯、西亚、中东、中亚把油气经管道输往中国,经新疆等西部地区输往中部和东部;也可从缅甸把油气经管道输往中国,经云南输往西南的四川、重庆、广西等地(2013年中缅油气管道建成)。这样,可以减轻从东部沿海港口进口油气的压力,降低安全风险。

总之,中国一边面对海洋,一边连接中亚、西亚、南亚的内陆。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地缘劣势可以变成地缘优势。

其四,“西进战略”是应对美国战略重点往亚太地区转移的需要。

近年来,美国在东亚“搅局”,中日政治关系、朝鲜半岛安全形势、南海问题同时陷入僵局。美、日等国合力牵制中国在东亚的战略空间拓展,使“东亚共同体”的设想愈发远离现实。

美国提出在中亚、南亚建“新丝绸之路”,中国也应当考虑自己的长远战略设想。

中国西部境外的地缘政治形势同东亚大不相同。大国在这些地区发生直接对抗与冲突的可能性较低。这些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市场巨大。从整体看,中国同西部境外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速度已超过同东亚各国合作的发展速度。

相关讨论也注意到,在实施“西进战略”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一些问题的处理。

一是要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实施“西进战略”的依托。二是要在维护西部周边国家局势稳定上有更多的大国作为。西部周边国家大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加之外部势力纷纷插手,部分国家政局不稳。为此,必须下大力气深化与有关国家的政治、安全合作,促进其政治和社会稳定。三是要大力推进“现代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四是要充分发挥我国金融优势支持企业向西“走出去”。五是要以我国“西部大开发”作为实施“西进战略”的必要条件,特别是要搞好新疆等省(区、市)的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实施“西进战略”的直接依托。

关于“西进战略”的讨论,客观上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做了必要的准备。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俄罗斯跨欧亚铁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问题达成了战略共识。

2014年6月29日,习近平在德国杜伊斯堡港参观时重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德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两端,是亚欧两大经济体和增长极,两国应该加强合作。

作为一个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概念,“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国家,而是包括了中亚、西亚、南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国家或地区。不仅如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推动区域融合和经济发展的意义还会辐射到更广的地区,如广大北非和欧洲地区,以及欧亚大陆东端包括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东亚产业链都将受益。即便按照狭义口径估算,“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的人口达21.7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0.87%;覆盖的经济总规模约为16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规模的22.1%。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规模更大,占到世界总量的26.9%。如果从广义的覆盖范围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的人口约为30亿,涉及经济规模约为23万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