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教育教学设计案例

人文教育教学设计案例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教学设计在我国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广泛使用。下面,我们选取人文教育学科中的一些典型教学设计案例,以便进一步加深学习者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此外,每个小组推选一位评委。课后,教师汇总成绩,把每一小组成员的成绩记入学习成果记录表中,以备模块学习结束后,以此为依据之一给出等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

四、人文教育教学设计案例

目前,教学设计在我国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广泛使用。下面,我们选取人文教育学科中的一些典型教学设计案例,以便进一步加深学习者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

案例一: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教学设计

——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1(人民出版社

温州市第二中学黄龙校区林梦痕

(一)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强调“以学生为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历史教学始终不能离开历史活动的主体,本课要用三元里的人民、义和团民众、左宗棠、黄海海战诸战将、反割台的台湾民众英勇不屈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迹,来体现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再一次感动。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2.设计特色:

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

本课体现历史学习三部曲:“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创设情境问题式教学法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教学指导意见要求: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左宗棠收复新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3.本节教材主要选择典型事例:“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来体现19世纪中国军民面对外来侵略和民族危机而进行的英勇抗争。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承上启下,正是面对外来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深重,他们站在民族大义立场上,谱写了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诗篇。而他们的坚决抗争也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为中华民族最终取得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高中初中教材比较:

img4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讲解,独立自主性较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运用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由浅入深地突破,真正领会知识,提高能力。再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看,依据自主探究亲近历史——教师引领理解历史——升华主题感悟历史的步骤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同学获得认识的深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主题,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B.通过教师总结探究学习处理史料的方法和学做“小小史学家”解读史料,学会收集、整理、分类、选择、解读史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探讨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保家”还是“卫国”的讨论,体会中华民族民众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B.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抒写感悟,认识爱国主义是不变的主题。

(五)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概述中国军民抗击外来入侵的事迹。

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六)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一周发给学生本课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要求、建议、评分细则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完成展示作品。

2.要求课代表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选出小组负责人,进行小组任务分工合作。在确定小组研究主题后,组内成员应当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收集资料;一部分同学对材料进行选择、整理、分类;一部分同学撰写或编辑材料;一部分同学制作展示作品;一部分同学撰写解说词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此外,每个小组推选一位评委。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请学生朗读作者李栋的这段感慨。

师:2006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学者季羡林、慈善家霍英东等),他们可能身份各异,经历不同,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拥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的力量源于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精神积淀。几百年前尤其是19世纪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和深重的民族危机,谱写的捍卫民族尊严、国家主权的动人篇章,表现出来的那一幕幕令人感动的事迹,正是永远激励炎黄子孙前赴后继、爱国爱民的力量源泉。今天就让我走近那些感动民众,感动中国的人和他们的事迹。有请我们的同学来展示他们力荐的那个时期人物和他们的事迹。

img5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起兴、点题”六字原则。选择“感动中国”这样的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件,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共鸣。联系现实,让学生走近历史,教师引领理解历史,然后来感悟历史。)

2.学生展示,走近历史

活动安排:

(1)课前,每个小组把事先准备好的作品呈交给教师,放在讲台桌上,或拷到电脑上为展示作好准备。并把小组选派的评委安排到评委席上,发给评分细则,并选出评委会主席。

(2)小组按照一定的顺序,由一位或者几位解说员讲解,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现场模拟、使用多媒体等等,展示中提倡进行生生互动,形式不限。每一小组展示完后,教师给予一定鼓励性点评并过渡到下一组的展示。

(3)根据每一小组的表现情况,由学生评委分别给予评分,由评委会主席进行最后的统计。根据分数的高低评出小组合作探究最优秀的小组和评出每组一位本次活动中“感动全班人物”,给予一定的奖励。课后,教师汇总成绩,把每一小组成员的成绩记入学习成果记录表中,以备模块学习结束后,以此为依据之一给出等第。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走近历史,亲身感受先辈们的英雄事迹与爱国情怀。创设平台,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倡导参与式、合作探究性学习。本课内容选择的典型事例较多,但主题非常鲜明: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所以比较适合以此为核心主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分子课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引领,总结探究方法

过渡:四组同学查找的资料都非常详尽,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感受三元里民众、黄海海战诸将士、反割台民众、义和团民众捍卫国家主权而英勇斗争的精神,看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感动和启示。

(1)那么,请大家说说你们完成作品中获取史料都有哪些途径?

学生回答,综合而得: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书籍、查找相关报刊和纪念文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观相关博物馆和纪念馆、走访专家等等。

(2)史料主要有哪些形式?

学生回答,综合而得:书籍文献、实物、音像等。

搜集到各种形式的史料后,我们还要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从史料中汲取有效信息来解读历史。

(设计意图:有了方法论的指导,历史的教学才会被赋予内在的灵魂。)

4.教师引领,理解历史

(1)构架本课知识结构

那么,同学们力荐的这些感人事件分别发生于何时?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2)典例剖析,巩固重点

利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图片及诗创设情境:

(诗)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近代学者张维屏的诗《三元里》)

设问:这首诗反映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保家”还是“卫国”?请说明理由。

面对这样一个抉择,经过几个学生的回答,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爱国和爱家是统一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国视作家,像爱家一样爱国,那么这个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振兴也是必然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了解三元里人民斗争事迹后,通过思考抉择,体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就是卫国,都是爱国的体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5.突破难点,拓展主题

阅读材料——义和团揭贴。角色体念,设计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史学家”:从这段材料中能获得怎样的历史信息?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语,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

天爷恼,仙爷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

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引自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第147页

学生思考,争做小小史学家解读史料。教师总结而得:这段材料反映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深重,也反映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另外,材料中还能反映这样的信息:其一是迷信;其二是反对先进的生活用品以及所代表的生产方式;其三是他们对于清王朝的愚忠;其四是反对一切外国事物的思想。这说明农民阶级斗争具有自发性和落后性,斗争纲领不科学,所以不可能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

(设计意图:设计“做个小小史学家”解读史料的目的是“开栅撤缰,放马驰骋”,激发学生尽情地从文字史料中汲取各种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获得深层信息。由此形成本课的又一高潮。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推波助澜,择机用不同的方式肯定其合理的解释,点拨其不合理的解释。)

6.感悟历史,升华主题

(1)引导学生反思探讨:自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来,泱泱中华迅速从世界第一把交椅跌落至被列强集体侵略掠夺、任人欺辱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备受凌辱。但是仍然没有被列强完全征服,没有沦为殖民地,反而不断抗争,不断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探索。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大步行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你认为:中华民族没有被列强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这正是近代中国没有灭亡的主要原因,这些先烈们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做到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师总结过渡:我们今天讲到的这些维护国家主权的军民,可能经历不同,或许姓名不为人知,但他们都有一样的人格力量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爱国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2)进一步感悟历史:历史无言,精神不朽。许多年后,当我们再度回望历史,是为了记住先烈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让我们乘上一辆以缅怀或记忆命名的列车,从容驶向和平的共同愿景。

请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抒写感悟:

在那个年代,爱国是……?在这个年代,爱国是……?

(设计意图:从历史到现实,从先辈英雄的精神到现代学生的感悟,以真正实现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八)作业设计(略)

(九)问题研讨(略)

(十)参考资料(略)

案例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

泉州市第七中学谢仰进陈江土

(一)教学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的内容。

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什么是哲学。围绕这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三)设计思想

教师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由学生围绕情境和探究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开展合作探究,启迪思维,联系实际,完成教学目标。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注意使用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采用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更具体、生动、形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寓教于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img6

续表

img7

续表

img8

续表

img9

(七)教学反思

1.巧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根据本课特点,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使用了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并以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又能体现新课程要求。

2.构建表格框架,化杂乱为有序。对于相似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格方式进行处理,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以知识框架形式呈现,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挖个坑也能钓大鱼”

img10

附:1.漫画:挖个坑也能钓大鱼!

2.比较表:

表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比较表

img11

表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比较表(多媒体展示)

img13

3.知识框架:

点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其内容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难度,再加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形式,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等知识点,使教学内容抽象而繁杂。但本课内容对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做到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有重要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情境、体验、感悟、运用”是本课设计的最大特点。本课针对高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选择了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作为教学情境,并与学生相对感兴趣的漫画和flash动画视频等形式相结合来呈现,把学生引进主动学习、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的内容为具体,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运用教材知识点。

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整节课在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过渡中完成,把时间和空间给予了学生,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很好地碰撞,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针对本课相似概念较多的情况,采用了许多图表法,便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明确各自的区别,把相对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借助图表的方法得以较好地理清。

在资源的选择上,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把教材现有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较好地为教材内容服务。

总之,该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