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小学音体美教学设计及阐释

中小学音体美教学设计及阐释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地演唱歌曲《思故乡》。本课将莫扎特的介绍设计为学生自己学习并在课堂展示。本节课的学情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以往的经验以及所教学生能力水平作出的预判。教学目标1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有关“过程与方法”,目标3有关“知识与技能”。按照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聆听旋律后进行旋律方向的判断以及对情绪的不同理解可能会产生“相

▶音乐六年级第一学期

“音乐之都”维也纳——聆听莫扎特的声音

静教院附校 李雯琳

【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少儿版六年级《音乐》(第一学期)第二课《“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第二课时——聆听莫扎特的声音,属于综合型的课型。此单元的教学内容从六年级第一学期起,以欧洲音乐史的发展为脉络,从维也纳古典主义的学习开始,开启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本单元的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了解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的生平及相关作品,学习旋律的进行方向。因此,本单元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之一——贝多芬的生平和他的第六交响曲,并初次学唱贝多芬创作的歌曲《思故乡》。而本节课则是以赏析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为载体,了解莫扎特生平及相关作品的同时,了解旋律的进行方向有几种,不同的旋律进行方向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功能有何不同。显然,本课时中不仅需要学生对莫扎特进行文字上的认识,更需要教师拓展学习资源,创设各样的体验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要素之一——旋律的学习。

基于以上学习内容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习音乐要素之一——旋律,了解其进行方向的种类和不同旋律进行方向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功能。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基础:学生在小学五年的音乐学习,对音乐的要素——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有了不少感知和体验,并且已形成初步的认识,但还缺少理性的认识。学生在小学阶段也聆听和学习了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对莫扎特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能够哼唱简谱的旋律,有一定的歌唱能力,个别学生有即兴编创能力。每个班级中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在小学期间学过乐器,特别是学习钢琴的人比较多,对音高的走向有一定的感知。

2.学生先学后自己能学会的:旋律的概念,旋律的进行方向有几种。

3.学生先学后可能遇到的困难:从乐谱中判断旋律的上行和下行还是很容易的,但在音响作品中判断旋律的进行方向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帮助。学生在初步感知旋律不同的进行方向带来不同的音乐情绪时,是否能够运用这一音乐手段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可能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依据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旋律进行方向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功能。

【教学目标】

1.在赏析和交流分享莫扎特音乐作品时,初步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莫扎特及其生平,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2.在模唱《g小调第40交响曲》和赏析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等音乐作品中,加深对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旋律的了解。

3.了解旋律的含义以及旋律的进行方向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功能,尝试用不同的旋律进行方向吟诵(唱)唐诗《静夜思》。

【教学重点】

了解旋律的含义及旋律的进行方向的种类,并能够用旋律的进行方向来理解莫扎特及其他音乐家的作品的情绪。

【教学难点】

感知(体验)不同旋律进行方向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功能。

【教学过程】

环节一:名曲记忆 追根溯源

学习内容:欣赏莫扎特《g小调第40交响曲》主题

学生活动:

1.全体聆听莫扎特《g小调第40交响曲》主题,交流作品的问题,回答教师的问题。

2.跟钢琴模唱主题,了解歌曲《我不想长大》中旋律的出处。

3.交流此主题的情绪。

教师帮助:

1.出示问题:请同学说出在哪首歌曲中听到过这一旋律?你知道这个旋律出自哪里吗?是谁写的?

2.播放S.H.E组合演唱的歌曲《我不想长大》片段。

3.组织学生模唱主题,并出示课题。

环节二:课前先学 课上交流

学习内容:了解莫扎特的生平和音乐作品

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独立学习。课前通过上网搜索,课外阅读,结合已有经验完成学习内容。

2.课内活动:讲讲莫扎特的生平或小故事,演奏莫扎特的钢琴曲或是其他器乐作品。

教师帮助:

1.课上组织交流,并对莫扎特生平进行归纳。

2.播放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土耳其进行曲》主题片段。

3.引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基础。

环节三:概念学习 音乐体验

学习内容:了解旋律的含义,旋律的三种进行方向及其对音乐情绪的塑造功能。

学生活动:

1.独立学习:完成教材P16“音乐常识”——旋律和旋律的进行方向。

2.合作学习:与同伴一起视唱教材P16的旋律进行方向的三条乐谱。

3.独立学习:根据教师给出的多个音乐片段画出旋律的走向,判断旋律的进行方向与音乐的情绪。

4.小组讨论:对聆听的旋律进行方向产生异议的音乐片段进行讨论。

5.合作学习:寻找歌曲《思故乡》中典型的上行旋律和下行旋律,并有感情地演唱。

教师帮助:

1.出示问题:(1)何谓旋律?(包含哪些音乐特征)它有几种进行方向?

(2)不同的旋律进行方向带给人的情绪有什不么同?

2.教师提供多段不同旋律进行方向的音乐片段,请学生判断并组织学生说说情绪有何不同。

3.教师针对有分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并板书部分音乐主题乐谱。

4.教师备案:请学生比较一下莫扎特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题表现的“溪水”与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中第二乐章中的“流水”在音乐表现上有何不同?

5.帮助学生寻找歌曲中典型的旋律上行与下行,并问:上行和下行的旋律表达了作曲家怎样的情绪?指导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地演唱歌曲《思故乡》。

环节四:理解运用 唐诗新唱

学生内容:为唐诗《静夜思》中的四句诗设计旋律的进行方向,并尝试根据旋律进行的方向进行吟诵(唱)。对唐诗《静夜思》进行二度创作(强调乐句中的对比与强弱)。

学生活动:

1.朗读诗词,并画出每一句的旋律线。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尝试根据旋律的进行方向进行吟诵(唱)。

教师帮助:

1.提出要求:在对唐诗《静夜思》进行二度创作时注意乐句间旋律方向和力度的对比。

2.组织展示交流,小结归纳。

【课后反思】

教师在掌握了学生原有认知和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如S.H.E组合演唱的歌曲《我不想长大》的引入,歌曲《思故乡》的复习演唱以及唐诗《静夜思》的吟诵(唱),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设了“脚手架”。运用我校后“茶馆式”的教学理念,采用学生先学,教师帮助的方式完成本课音乐常识的学习,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给音乐的学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音乐之都”维也纳——聆听莫扎特的声音》教学设计说明

【关于内容分析】

1.课型说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可分为下面几种:音乐赏析课、音乐歌唱课、音乐综合创作课。本节课属于音乐综合创作课。

2.恰当补充,增加体验。本课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对音乐常识的理解,不仅提供了教材中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g小调第40交响曲》,而且还补充了贝多芬第五、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主题、《解放军进行曲》、中国民歌《小白菜》(器乐版)、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土耳其进行曲》等作品,让学生认识旋律及旋律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

3.提供平台,发挥学生的个性。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平台。本课将莫扎特的介绍设计为学生自己学习并在课堂展示。在本节课的综合活动中设计了唐诗新唱,唐诗新唱的展示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编欲望与创作热情,这也为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关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情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以往的经验以及所教学生能力水平作出的预判。其教学难点的确立也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分析得来的。第一个学情分析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的学情,包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与方法等;第二个学情分析是学生先学之后,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哪些是自己学不会需要教师帮助才能学会的。

【关于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是基于学习内容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采用三维目标分开书写的方式。教学目标1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有关“过程与方法”,目标3有关“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不一定是一个课时可以达到的,可以是几个课时达到的,因此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目标。而“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本节课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

【关于教学过程】

环节一说明:我将莫扎特的一首《g小调第40交响曲》作为莫扎特音乐学习的引入,这是基于学生对流行歌手S.H.E组合演唱的《我不想长大》歌曲很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旋律的出处和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说明:基于学生现有的电脑水平,请学生回家利用网络和书本对莫扎特的生平和莫扎特的小故事进行了解还是可以完成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莫扎特的了解,也为课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外,针对学生目前的音乐学习背景,授课班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从小学习钢琴的,对于莫扎特的钢琴曲并不陌生,请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不仅可以增加其他学生的体验感知,而且对演奏钢琴曲的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环节三说明:本课的音乐常识学习采用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是由于学生独立视唱旋律和歌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合作完成。按照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聆听旋律后进行旋律方向的判断以及对情绪的不同理解可能会产生“相异构想”,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

环节四说明:本节课教师用一首唐诗《静夜思》为学生提供创作的源泉,鼓励、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或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帮助学生学习运用音乐常识来表述美。

【关于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总结后“茶馆式”教学在本课中运用得成功和不足,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做积累。

▶音乐四年级第二学期

美的梦幻

静教院附校 韩 峥

【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欣赏为主,形式比较多样。单元设计特别注意提供教学活动再开发的空间。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另一方面要求注意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去感受不同乐曲的音色和情绪,在充分聆听、体验的过程中,发展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梦幻曲》是舒曼所作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由于它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连绵起伏的旋律,浸透着温馨宁静的梦幻色彩。《愉快的梦》是一首抒情优美的日本童声二声部合唱曲。它描述了儿童在梦中那神奇般的想象,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理解。歌曲具有摇篮曲的特点,6/8拍,速度较慢,节奏平稳,无太多的变化,表现了恬静悠闲的意境。歌曲反映了儿童对新奇而美好的事物所怀的向往和追求。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上还是缺乏耐心倾听的毅力,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学生情况有差异,有的乐感较好,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好;有的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学生对3、4拍出的节奏特点和强弱规律都已比较了解。但是6、8拍节奏在教学中是第一次接触,鼓励学生在自学旋律的过程中自己找出6、8拍的规律和强弱特点。为体现我校后“茶馆式”教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梦幻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2.通过欣赏,感受音乐中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以及每一段落所表达的不同音乐情境;能区别乐器小提琴和大提琴。

3.通过音乐游戏“都睡着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意识。

4.通过学习《愉快的梦》,指导学生用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意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听赏乐曲《梦幻曲》,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洋乐器大提琴独奏营造静谧甜美的表现力,感受乐曲的跌宕起伏、婉转流连,探索表现乐曲表现的情境。

2.能安静地聆听乐曲,并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音乐。能用唱名模唱器乐曲中的简单主题。

3.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歌唱,能看懂指挥的手势,整齐地开始和结束;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愉快的梦》。

4.在扮演角色随乐律动中表现出较好的协调性和合作性。能通过身体动作或打击乐器的运用感受弱起节拍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看课件,闭着眼睛的小姑娘)可是这个小客人不理我们,她在干什么呢?(引导说出听音乐)对,她在听音乐,是什么音乐这么好听,让我们也来听一下。

二、欣赏《梦幻曲》

1.初听音乐完整感受。

问题:这首乐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初次感受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欣赏与学习做铺垫。学生畅所欲言,把想象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2.分段聆听。

(1)听第一乐段:音乐情绪是怎样的?用手指画出旋律线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优美柔的旋律,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轻盈缥缈的梦幻世界。

(2)听第二乐段:播放第二段音乐,及课件图片。(小姑娘变成了一只小鸟,在森林里快乐地飞翔舞蹈,看见美丽的花朵,摘了几朵,飞去送给了她喜爱的妈妈和老师,祝她们节日快乐)提问:小朋友你们听了这段音乐会做怎样的梦?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介绍乐曲。

(1)师:舒曼也给这个乐曲起了一个名字叫《梦幻曲》。出示主旋律彩页,学生哼唱主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旋律的跟唱,完成本课的重点学习,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及感受能力。

(2)介绍大提琴:(用课件对比认识)出示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图片,主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和听声音来区别和认识大、小提琴。

4.完整地欣赏《梦幻曲》。

【设计意图】:此时再次完整复听,巩固学生对各乐段的听辨反应和全曲完整的体验。

师:你知道这么好听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吗?(大提琴)

5.拓展:欣赏钢琴曲《梦幻曲》。

三、游戏“都睡着啦”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乐器音色的印象;并通过游戏中的节奏,渗透本课主旋律的音乐表现手段,巩固学生的知识。

四、歌曲《愉快的梦》

1.老师唱《摇篮曲》,学生交流感受引出《愉快的梦》。

2.听范唱。

3.学生哼唱旋律,分小组自学旋律。

4.学生在自学旋律的过程中找到6/8拍的规律和强弱特点。

5.教师总结6/8的基本节奏型、特点、其强弱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归纳总结新的知识,体现了我校后“茶馆式”教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6.跟钢琴学唱歌词。

7.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熟悉歌词。

8.强调注意换气记号。

【课后反思】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基础。音乐教学首先解决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培养聆听的习惯,从而使学生拥有喜欢听音乐的耳朵,关注生活、身边的音乐。本案例就是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聆听中感受音乐的内涵。实践证明,突出音乐本体的听,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和喜爱。根据后“茶馆式”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师给学生提供创设音乐情境的资源、思路、条件、方法等,学生通过聆听、发现、开放式的讨论,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和智慧,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如,(1)跟伴奏音乐弱起拍演唱,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发现前奏音乐中的提示音效,展开想象和讨论,解决弱起拍跟唱难点。(2)“梦之船起航”选择适当的乐器表现梦幻意境,进行情景创设,以及用绘画、舞蹈渲染音乐情景、用语言朗诵等,鼓励学生创造音乐和重视音乐的实践。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打开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这节课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时而演唱、时而聆听、时而律动,学生不感到枯燥单调,兴趣盎然。

《甜美的梦幻》教学设计说明

【关于内容分析】

通过演唱,让学生体验美好的梦境。本课以听觉为先导,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综合,让学生在听中学、听中思、听中做、听中创,充分感受听觉艺术的魅力。

【关于学情分析】

音乐课堂除了把握教材,还要更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要把教材内容设计为一个不断“对话”的过程,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己对话。遵循后“茶馆式”教学中的“充分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原则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原则,让学生用律动自行解决教学难点——弱起节奏。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觉记忆能力,又培养了把握节奏的敏锐性。在师生不断沟通和合作的过程中,推进学与教活动的不断深入。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能根据学生实际设定,定位比较正确,表达清晰,课堂达成度较好。教学重难点突出学习方法,解决学习难点。课堂教学环节合理,有层次感。

【关于教学过程】

在乐曲《梦幻曲》的欣赏导入阶段,教师营造和烘托环境,创设温馨、宁静的氛围。用宁静的音乐情境,培养学生聆听、感受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听完音乐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为以后的教学打好伏笔。在复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分段聆听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用手指画出旋律线条,使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层层递进。在学生熟悉了《梦幻曲》的旋律之后,教师介绍作品并请学生哼唱主旋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解决一个教学难点:弱起节奏。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伴奏音乐,展开想象,讨论怎样听音乐开始演唱,解决弱起句的演唱难点。在哼唱主旋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力度、节奏、节拍等的变化,让学生逐步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然后自己发现音乐的不同之处。在某一问题中,可以得到许许多多的答案。学生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收获的快乐。在音乐欣赏中,教师通过听听、想想、说说、动动,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小学阶段,我们的听赏要求,不能等同于中学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赏习惯,以体验、感受为主。

本节课的第二部分是音乐游戏。学生用律动自行解决教学难点,既培养了良好的听觉记忆能力,又培养了节奏的敏锐性。并通过游戏中的节奏,渗透本课主旋律的音乐表现手段,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学生的情感是愉快的,思想是开放的,思维是活跃的。

本课的第三部分是初学歌曲《愉快的梦》。歌唱教学是音乐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讲究和谐,音色要柔美。在新授歌曲的开始,通过教师的范唱和课件音乐的播放,使学生对新学的歌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随后学生哼唱旋律,分小组自学旋律,并且在自学旋律的过程中找到6/8拍的规律和强弱特点。此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认识五线谱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听唱学习法向视唱学习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用了以下的方法:在自学旋律中思考歌曲是几拍子?感受是什么?师生合作,打节奏感受旋律。遵循后“茶馆式”教学中的“充分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原则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原则,学生用律动自行解决教学难点。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演唱难点,加以演唱、复习和巩固。通过学生聆听、发现、开放式的讨论,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和智慧,提出看法和解决方案。学唱歌词阶段,教师采用了哼唱——前半哼唱+后半歌词——全部歌词的方法,考虑到学生直接配歌词的咬字、吐字会影响歌曲的连贯和流畅。所以,设计哼唱结合的方法,逐步配歌词,将歌词难度分解,这样就能保持并巩固学生对三拍子舞蹈性音乐韵律的感受。在歌曲处理部分,通过情绪变化的表现——音乐形象的表现——舞蹈性韵律的表现层层递进的三大块,结合音乐旋律节奏和歌词情景上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情绪和动作来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学生将平时学到的演唱技巧和动作素材恰当地运用到歌曲的表现中,为歌曲综合表演做了铺垫。在演唱中,不能机械性地用三拍子强弱规律来唱,而是要求连贯、起伏,有流畅的感觉。

【关于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根据学生听觉领先、动觉切入的学习规律,结合以往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经验,对这节课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通过在导入时的情景创设,在初听时的动觉切入,在学唱时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用连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表现出歌曲舞蹈性的韵律,同时感受歌曲优美的抒情以及歌曲所描绘的美妙意境。直到教学结束这一刻,始终让学生沉浸在神奇的情景教学中,并把这一情景教学延续到下一课时的教学。

▶体育六年级第二学期

站立式起跑

静教院附校 王广转

【内容分析】

完整的快速跑技术是由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组成,其中站立式起跑是六年级现行教材中基本内容Ⅰ的教学内容,它是快速跑的起点,是各类跑的首要技术准备。站立式起跑强调身体重心稳定、身体重心放在前脚上,手脚协调配合,重视最基础的应变能力。在做站立式起跑姿势时,要求控制好身体重心,便于快速启动。在站立式起跑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在做站立式起跑动作时,重心不稳定,特别是重心在前脚上时,不能保持身体的稳定,所以我们把站立式起跑中保持身体的稳定性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它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促进心肺功能和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增强腿部力量、重视蹬摆配合,对提高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有显著效果。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提升自信和自尊,增进心理健康。

站立式起跑时,听到“各就各位”,两脚前后开立,前脚放在起跑线的后沿,身体重心落在前脚上,异侧手臂在前,同侧手臂在后,保持身体平衡。听到出发信号时,两腿用力蹬地,两臂迅速有力前后摆,使身体向前冲出。

【学情分析】

本课上课对象是六(1)班,通过日常教学的观察,该班学生在学习上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反应快,自信心足。在站立式起跑学习之前,学生们在快速跑起始阶段的动作练习中对动作方法不是很明确,不知如何快速摆脱静止状态。本节课是站立式起跑单元的第一课次,通过本课学习站立式起跑动作后,学生们能明确站立式起跑的动作方法,加快自己的起跑速度,但也有部分学生在起跑后,身体仍不能迅速摆脱静止状态,可能是学生身体前倾、重心前移还不够。我们将采用系列方法来解决重心前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基于以上,这节课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迅速摆脱静止状态。

【教学目标】

1.参与有效的热身活动,采用多种起跑接加速跑的练习,提高快速反应速度,提高下肢爆发力。

2.通过诱导性的练习,判断和了解站立式起跑动作,依托各种形式的练习,有90%的学生掌握站立式起跑动作。

3.能在分组学练的过程中,进行相互观察和提高,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习的环节中建立自发的安全提示,增强同伴间的相互信任。

【安全提示】

1.课前检查服装、场地和器材是否合理,避免身上异物造成意外伤害。

2.充分的准备活动,侧重四肢关节伸展。

3.熟悉场地大小,能判断安全距离,练习中互相间提醒保持间距。

4.游戏中注重效率,更加警惕前后安全,避免无意识的碰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静止时的身体保持稳定。

2.难点:快速摆脱静止。

【教学过程】

上海市静教院附校《体育与健身》课时计划

(续表)

(续表)

(续表)

【课后反思】

1.从“研”字出发,寻找突破口。

六年级“站立式”起跑是一个实际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是一个很实用的内容。“二期课改”对这方面的资料其实不多,除了教材上对“站立式”起跑进行了描述,没有更多的解释说明;随后将教材中“站立式”起跑的动作方法和要领进行反复阅读,力求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然,课例设计还是需要实践运用的检验,本课例已经从“研”字出发,寻找突破口,尝试了教学实践课的磨课。

2.本课亮点。

轻松而自然地过渡:主题内容和搭配内容的衔接,既能运用和巩固所学技能,又能自然过渡到体能的练习,体现出学得轻松。在教学中,斗篷的运用也是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快速摆脱静止状态。

3.改进的说明。

课例设计有了思考才有活力,我不能说这是一节完美的课例,它只是代表了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理解,代表了教师在课堂内外对体育教学的理解,更是对细研教材、关注细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阐述。体育教师是最大的教学资源,因为教师的存在而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因为教师的努力,我们的教材才能得以贯彻实施;因为教师的思考,课例教学推进了“二期课改”新教材的全面实施。

《站立式起跑》教学设计说明

【关于内容分析】

首先,要有内涵意识。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全面地、系统地分析教材就成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衡量体育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标尺。如果说教材分析有个核心的话,这个核心就是教材的价值、教材的特点和教材的结构等。完整的快速跑技术是由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组成,《站立式起跑》是六年级现行教材中基本内容Ⅰ的教学内容,它是快速跑的起点,是各类跑的最首要的技术准备。它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促进心肺功能和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增强腿部的力量。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提升自信和自尊,增进心理健康。

其次,增加体育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这里的教材分析不但指体育教材,而且还包括体育课的课程标准,体育技能的练习方法、内容等,我们在解读分析体育教材时要能了解和熟知体育教材派生出来的所有知识点。本学科,也包括跨学科,如本课《站立式起跑》教学,在站立式起跑接30米冲刺跑时,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快过终点时要跑过终点,而不是跳过终点。

最后,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在站立式教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在做站立式起跑动作时,重心不稳,特别是重心在前脚上时,不能保持身体的稳定,所以我们把站立式起跑中保持身体的稳定作为这个节课的重点。

【关于学情分析】

教师既要分析全体学生,包括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也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当然还包括分析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先学之前,学生对站立式起跑有所了解,但在快速跑起始阶段的动作还不规范,不利于快速摆脱静止状态。

通过独立、合作学习,学生们能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起跑动作,加快起跑速度。但也有部分学生在起跑后,身体仍不能迅速摆脱静止状态,可能是学生身体前倾、重心前移还不够。我们将采用系列方法来解决重心前移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基于以上,这节课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迅速摆脱静止状态。

【关于教学目标】

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用时是有限的,要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学生的原有基础是有限的,不但知识、技能基础有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是有限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差异性比较大,还可制定差异性课堂教学目标,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本节课《站立式起跑》的教学目标:

1.参与有效的热身活动,采用多种起跑接加速跑的练习,提高快速反应速度,提高下肢爆发力。

2.通过诱导性练习,判断和了解站立式起跑动作,依托各种形式的练习,有90%的学生掌握站立式起跑动作。

3.能在分组学练的过程中,进行相互观察和提高,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习的环节中建立自发的安全提示,增强同伴间的相互信任。

【关于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是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设计一些身体练习的形式。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课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四部分。每一部分的形式应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同时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衔接、过渡。如,我这节六年级站立式起跑课的教学活动设计:

1.课的开始提出问题,学生想一想。站立式起跑的动作方法是什么,要想起跑速度快,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也使学生的练习有了目标。

2.以学生的练习的逻辑结构为线索,设计教学过程。

(1)热热身,教师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抢圈”热身跑游戏,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身体准备。准备与热身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充分活动开各关节有利于避免运动后产生不必要的伤害,是为后面的站立式起跑学习做一些专门的准备。

(2)试一试,学习开始时,教师介绍站立式起跑的动作,通过模仿练习,试一试站立式起跑的动作方法,加强学生对这个动作的理解。

(3)练一练,然后安排学生练习各种方式的加速跑,指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讨论、注意起跑前和起跑后的身体姿势的变化,分析归纳出站立式起跑动作技术方法。通过分组练习,解决技术动作的重难点,练习中教师注重观察,要求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正确示范,激励学生。

(4)比一比,30~40米的起跑与加速练习和比赛,强调起跑动作要求,提醒学生起跑后有加速跑过程。

(5)课课练,现在学生的力量素质下降很快,所以我在课课练中安排了手臂和腹部的力量练习,来发展和改善学生上肢、下肢、胸背和腰腹肌肉力量,促使学生身体均衡发展。

(6)议一议,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放松,充分发挥音乐带给人的轻松效果。最后师生共同议一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与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学习。

3.“二个学情分析与课堂评价融为一体”,适时调整生成性“难点”。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现实与课前预设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判断学生学会,或者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除了给学习困难学生创造暴露的条件外,教学评价应该伴随整个教学。特别是体育教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课前无法预料的诸多情况,所以这种教学评价应贯穿课前和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与难点也应根据学生暴露和教学评价的情况,逐渐发生变化。

【关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体育教师重建和提升教学技能、促进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体育课教学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中,我谈到了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研读教材,找准教学重难点,寻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为后面教学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在课后反思中,我们也要积极总结我们教学中运用的微技术、微方法。如,我们运用了斗篷,去解决教学重难点——重心前移。当然,我们也反思了在细研教材、关注细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具有针对性,才更有效。

▶体育三年级第二学期

三年级爬越障碍物

静教院附校 孙 靓

【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攀登与爬越是上海市体育与健身课程基本内容Ⅰ身体活动板块的教材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各种爬越方法,发展手脚协调性,提高身体的灵活性。三年级在原有基础上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攀登和爬越一定高度障碍物,提高学生的攀爬能力,增加信心。在大多数的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考虑已经拆除了原先的爬杆、爬绳、爬梯等活动器材,体育课中富有野趣的活动渐行渐远。因此,在本课中教师把原先进行体操教学使用的垫子捆绑,变成了学生心中的高墙、山坡、土丘等,让学生感受亲近自然、在野外尽情玩耍的场景。在进行爬越高障碍物时,学生借助捆绑垫子的绳子积极向上攀爬,呈现出野性与挑战自我的动力,仿佛在野外进行攀岩,“野”味十足。本次课是第一次课,主要学习手脚协调,爬越不同高度障碍的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我校三(3)班30名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和上肢力量(男生强于女生),也已积累了一些体育活动的常识,对于体育学习的渴望较强烈,主动性高,思维活跃。学生们在二年级时已学习过爬越40~60厘米障碍物的动作方法,但面对本课90~140厘米高度的障碍物时可能会不知所措。认知水平已从单一的模仿性学习,向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过渡。学生们活动时较默契,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面对本课有一定难度的高障碍物,需要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思考经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爬越任务。

爬越高障碍物有一定的挑战性,靠学生独立去完成有一定难度。通过学生先学之后,能力强者,积极性高,能够激发运动潜能,但能力弱者,可能会恐惧和退缩。这样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条件——合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学练的情况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学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间肢体的互助、思维的碰撞使得情感流露真挚,合作意识逐步形成,可以为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共同目标搭建一个很好的“支架”。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体验攀爬高障碍物的方法,80%~90%的学生能通过手脚协调配合或同伴互助完成。

2.在学练中学会合作,学会关爱,感受体育活动中“爱”的氛围。

【教学重点】

1.攀爬高障碍物的方法。

2.运用合理的方法,合作学练。

【教学难点】

1.手脚协调配合,安全攀爬高障碍物。

2.互助学练,关爱同伴。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课后反思】

本课倡导以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设计思路。注重器材的创新。体现内容的挑战性,创造运动的乐趣性,让学生尽情地玩、充分地玩,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和表现运动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本课亮点:

1.创意器材,体现童真。创意的器材,如,生活中的玩具,学生在课堂中就如和玩具在一起活动,真正感受童年童真的活动。本课设计的“魔方”是运用多个体操垫组合,外面用多彩的色布包裹,使其形成高度不同、色彩鲜艳的“大魔方”。“大魔方”可以横、纵放置,借用外力可以推动旋转,它的稳定性好,安全性高,为学生学习攀爬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2.建立支架,促进内化。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支架”,这对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本课为学生设计“玩玩、想想、练练、帮帮”的学习支架,通过合适的问题导入,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悟、调整、再实践的方法,从“玩”中感悟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性。在学玩渐进过程中,适宜的学习支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台阶,使其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3.设置情境,创造乐趣。教师把生活中学生喜爱的游戏纳入课堂,如,炫彩魔方、旋转魔方,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充满童趣。在教材教学中,教师在“魔方”上安装的拉手(绳)如“勇敢者道路”上的荡绳,学生借助“绳”向上攀爬如攀岩,使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回归生活,为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了无穷的乐趣。

从整节课的效果看,大部分学生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爬越障碍物的过程中,学生的保护动作还不够规范,特别在保护站位上的学生还不够明确。学生在保护时虽然有伸手动作,但是主动性还不够,语言上的交流还不够。

2.教师对于个别学生攀爬的细节动作没有全部指导,个别学生的爬越动作还不够协调,手臂缺乏力量。

以上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加以改进!

《三年级爬越障碍物》教学设计说明

【关于内容分析】

攀登与爬越是上海市体育与健身课程基本内容Ⅰ身体活动板块的教材内容,现在大多的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考虑已经拆除了原先的爬杆、爬绳、爬梯等活动器材,体育课中富有野趣的活动渐行渐远。因此,我们要先准备一些可以给学生爬越的器材上课,由于学校的器材有限,又要考虑学生活动时安全、有效,且感兴趣,我想到了体操教学使用的垫子。把多个垫子用绳子捆绑在一起,这样就摇身一变成了高墙、山坡、土丘等。因为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个个垫子对他们来说并不稀奇。这一阶段的学生喜欢色彩鲜艳的物体,于是就想到了去装饰一下垫子,但又不能影响学生爬越,于是就给垫子包上了有色彩的布。这一个个有颜色的小方块让我又想到了生活中的玩具“魔方”,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就如和大玩具在一起活动。外面用多彩的色布包裹的垫子形成不同高度、色彩鲜艳的“大魔方”。“大魔方”可以横、纵放置,外力可以推动旋转,它的稳定性好,安全性高,为学生学习攀爬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关于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时首先要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如男女生的比例情况,活动能力情况,平时上课的专注度如何,怎样的方式才能吸引他们等。其次是要了解学生二年级时的情况,学生已学习过爬越40~60厘米障碍物的动作方法,但现在面对三年级的90~140厘米高度的障碍物时可能会不知所措,所以必须提供学生学练的方法或搭建“支架”让学生进行探究,去寻找爬越的方法。从认知水平上看,三年级学生已从单一的模仿性学习,向合作和自主学习过渡,学生们活动时较默契,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但是这样的新高度不知道学生是否能挑战成功。

2.本课在爬越高障碍物练习过程中富有一定挑战性,靠学生独立去完成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学练的情况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学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间肢体的互助、思维的碰撞使得情感流露真挚,合作意识的逐步形成,可以为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共同目标搭建一个很好的“支架”。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中的三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是每节课都必须写满以上目标呢,回答是不必。同时,制定目标必须是针对学生,本节课目标的制定也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去制定的。本节课是爬越课2课时中的第一节课,所以在学生掌握动作上来说不应用“掌握”“运用”等动词,本节课制定的目标是:通过合作学习体验攀爬高障碍物的方法,80%~90%学生能通过手脚协调配合或同伴互助完成。这条目标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因为课中有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所以制定为:在学练中学会合作,学会关爱,感受体育活动中“爱”的氛围。

【关于重点难点】

1.一节课的重点是针对教材来说的,是课中教学比较重要的部分或环节。爬越障碍物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爬越的方法,同时,考虑本节课设计是合作学习,所以制定了教学重点:(1)攀爬高障碍物的方法;(2)运用合理的方法,合作学练。

2.一节课的难点简单地理解是学生在课中难以掌握的,所以制定了教学难点:(1)手脚协调配合,安全攀爬高障碍物;(2)互助学练,关爱同伴。

【关于教学过程】

(一)组内先做,暴露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出现哪些问题

在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先学,尝试爬越障碍物,学生可能会出现:

1.没有明确共同学习的任务(有保护、有帮助),学生们第一次尝试合作练习时,他们主要把合作重点放在了比较感兴趣的爬越上,基本上全组的同学都在帮助伙伴爬,而没有学生关注到保护伙伴。教师在观察到这一情况时用语言、动作提示学生注意爬越的同学下落,需要保护。

2.没有明确个体在群体中的分工(谁先爬,谁后爬,谁保护,谁帮助),每个班级中都有肥胖的学生,对于他们,小组里有的同学愿意帮助,觉得要抬起这样的伙伴要用很大的力气,而自己在爬越的过程中有可能失败;有的同学则由于自身瘦小,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教师发现小组同学在爬越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进行相互合作时,可以召集小组成员选出组长,根据组员的能力进行明确的分工。

要让学生懂得集体完成任务需要体会操作过程(小组交流,合理分工,及时调整),小组中的伙伴有了相对明确的任务分工,进行合作时,成员们还需要对练习时发生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让合作更加合理化,使任务更趋简单化。

教师用语言提示学生保护与帮助的同学可以互换位置,爬越时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

(二)观摩示范,合作再做——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该做些什么呢

体育课中观摩示范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可以根据正确的动作示范去修正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多次学练,进行动作的逐渐固化。

1.课中教师要发出明确的指令,如,教师在课中准备了展板,集合学生一起观摩展板上的动作方法,学生明确爬越方法后,每个小组的再次合作,提高爬越障碍物的成功率。

2.教师通过巡视,了解每个小组爬越的情况。对于学生暴露的问题,如,帮助的学生站位不对,学生爬越时脚没有踩在边缘蹬,保护的同学没有及时到位等问题,及时号召小组长合理分工并明确职责。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爬越过程中的体会,集合学生让学生讲解他们小组是如何合作并成功完成爬越任务的,再请优秀的学生展示爬越动作,组员如何合理进行保护帮助。

(三)拓展练习,提高技能——教师如何通过拓展练习,巩固提高技能

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一样高度的垫子没有挑战性,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设计本节课时应考虑安排不同高度的障碍物。

1.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块或两块最高的障碍物,鼓励学生进行“挑战新高”的练习,通过挑战,考验小组间在遇到新的高度时如何应对,是否能通过小组合作依然紧紧有条地完成爬越任务。

2.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完成任务。学生在拓展环节中可以采用不擅长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同时,也可以选择帮助伙伴爬越或是保护伙伴。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爬越技能和保护帮助能力得到提升。

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身体得到有效锻炼的同时,情感得到交流。本课设计中爬越高障碍物练习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学习能力强者,是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运动潜能;但是对学习能力弱者,学生就会表现出恐惧和退缩。这样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条件——合作。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学间肢体的互助、思维的碰撞使得情感流露真挚。合作意识的逐步形成,为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共同目标,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支架”,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身体练习,在人文环境中充满情趣。如果体育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只是严肃枯燥地训练学生,将无益于学生的健康和成长。一节精彩的体育课中会渗透“两纲”教育,本课设计从满足个人活动需求,逐渐转变为关心他人和小组同伴,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合作学习的意义。教师的设计,是希望学生在爬越高障碍物时,能够体现友爱、互助、互赖,展现出共同进步的精神,这也是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和落实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设计一节课时必须要考虑预设问题和解决方法,在爬越障碍物练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不能理性估计自己的能力,在练习中容易盲从跟随。教师对安全学练和同伴间的友好合作要时常提示,加强保护与帮助。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保护与帮助不能持续,教师需要和小组组长、组员明确责任,使合作学习落实到实处。在游戏“玩转魔方”过程中,由于学生追求快速,争第一,会出现拖拉器材的现象,要对学生进行爱护器材的教育。

【关于课后反思】

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掌握的信息进行思考,把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以及学生的困惑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学实践的借鉴,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教学效果的过程。对新教师来说,每一节课后都要写好教学小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话实说。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怎样,学生体能的发展情况怎样。举例,本节课老师通过“想一想、练一连、帮一帮”引出“如何进行爬越?爬越障碍物有哪些方法?如何互助爬越障碍物?”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观察与比较,互助与交流解决学练中的困难。学生有了自主的空间,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师在给予学生方法和“支架”时,以点拨、引导为主,如教师提供的学练小贴士和合作小贴士,让学生通过看、读、思,加深动作方法的记忆及与同伴的互助与交流,这样的方法很有效,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好。

2.反思成功之举。本节课爬越课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否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情境设计中的哪一部分感兴趣?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是否一定需要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分组学习中有哪些表现?分组学习怎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反思教学目标设定。本节课大部分学生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在爬越障碍物的过程中,学生的保护动作还不够规范,特别在保护站位上的学生还不够明确。学生在保护时虽然有伸手动作,但是主动性还不够,语言上的交流还不够。二,教师对个别学生攀爬的细节动作没有全部指导,个别学生的爬越动作还不够协调,手臂缺乏力量。

当然反思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挑选主要的两三个方面来写,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美术七年级第一学期

画画我的手

静教院附校 朱 敏

【内容分析】

这是一堂写生课。写生是指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法,是练习绘画的主要途径。写生比临摹更难,要求更高。课堂上让学生当场左手自然地设计一个动作,右手画左手。

俗话说画人难画手,要完成手的写生,除了要掌握手的外形比例特征,了解手的内部骨骼结构外,还要知道手的块面和在运动中的透视变化。此外,运用正确的写生方法表现也很重要。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解手的比例结构,复习从整体到局部的正确的写生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完成一幅构图较饱满、比例较正确、细节较生动的写生作品。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一:即新授前进行的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基础看,画手对学生来说并不新鲜。幼儿园时,他们会用手按在纸上进行描摹,然后添加想象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小学时,他们会将颜料涂在手上直接作画。至于直接写生,在学生以往的学习中没有出现过。可见,真正意义上手的写生,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从知识技能分析看,如下表:

知识技能分析表

学情分析二:即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后的学情分析。正如上表所分析的,正确的写生方法(先整体后局部)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快速回忆,但从“知道”到“理解”和“运用”还是有距离的;手的外形比例特征是学生较易掌握的知识,通过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和独立学习等方法,也能基本掌握;手的细节描绘确实是本课的一大难题,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原因,寻找有效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和写生方法也需要反复强调。

【教学目标】

运用写生的方法描绘比例结构基本正确的手的造型。

教学重点:了解手的比例结构,复习正确的写生方法并运用。

教学难点:掌握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和写生方法,画出较生动的手的造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学生先学

学习内容:学生写生手(在上节课结束前,老师不讲解,请学生用五至十分钟完成一幅手的写生练习)。

学生活动:独立学习。

教师活动:收集学生先学的作业,分析暴露的问题。

环节二:共同辨画

学习内容:由问题作品引出,了解手的比例结构和细节描绘。

1.针对要求,寻找问题。

学生活动:独立学习,对照评价要求(构图、比例、细节),分析自己的作品。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同伴相互找问题。

教师活动:先讲解评价要求,再巡视。

设计意图:运用后“茶馆式”教学策略之一,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策略,请学生对照构图、比例、细节要求找自己作品的问题。同时,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互相寻找问题,也更容易暴露问题。学生先学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归纳意见,解决问题(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

(1)构图——问题不大,略讲(学生懂的知识少讲)。

(2)比例——根据提示,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这是较易掌握的知识,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自己研究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独立学习,根据问题,对照ppt,观察手的比例和结构。

合作学习:同桌可以讨论研究。

教师活动:

提问:从手心和手背两个不同角度看,手指和手掌的比例关系是一样的吗?不同在哪里?手指前三个关节的比例关系如何?手心和手背两个角度看一样吗?

小结:看ppt归纳。

(3)细节——通过比较,暴露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较难掌握的知识,运用前期收集的典型问题作品与教师作品进行比较,找到问题所在,一一解决。)

学生活动:独立学习:欣赏作品,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事先找到的典型问题作业,暴露并解决问题。

·指纹——立体感

(图一的学生作品比例还可以,和图二的教师作品一比较,学生很快知道指纹是细节之一。接着介绍指纹如何表现立体感。)

·指甲——立体感

(这两幅画比例可以,另一细节指甲也画了,比较哪幅更逼真?哪幅不舒服?学生马上说出图三大拇指的问题。)

·线条前后穿插——层次感

(层次感的表现是最难的问题。显然图五没认真观察,图六、图七在表现竖起的手指中缺少层次感,和老师的作品一比较,学生马上明白了线条前后关系的处理,可以表现层次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涉及较易和较难掌握的知识,教师分别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特别是在细节描绘这一教学难点上,运用了后“茶馆式”教学的以重点难点为依据设计问题的策略。通过学生先学的作品分析,归纳典型问题,并将其和教师的作品进行对比,形象而直观地暴露并解决了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这是本次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环节三:扶正再画

1.设计手的动态:动态除了有含义外,角度很重要。不要故意设计只看到一个面的角度,这样即使画出来了,也会觉得很别扭。

2.复习作画步骤。

学生活动:独立学习,复习已知知识,学生个别回答。

教师活动:

(1)提问:写生时,我们一般要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整体——局部)

(2)教师出示写生过程。

3.写生作画。

作业内容:运用正确的写生方法,完成一幅手的写生作品。

作业要求:构图较饱满,比例较正确,细节较生动。

学生活动:独立学习,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作品。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典型问题进行全班的修改演示。

设计意图: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学生或在原来的作品上进行修改,或重新进行写生,完成作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碰到较典型的问题,再进行全班的修改演示,即在学生的作品上进行修改。

环节四:作品展示

展示作品,分享成果。根据作业要求进行赏析讲评。

学生活动: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1.互评——推荐优秀作品。

2.自评——介绍最突出之处及作画的经验。(有进步的作品)

教师活动:教师点评(以鼓励为主)并小结。

人们说画人难画手。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手的比例结构,运用正确的写生方法,完成了一幅较真实生动的手的写生作品。画出真实生动的手只是第一步。其实手还有表情呢!人们把手称为人类第二表情,许多画家通过手的细致描绘来传达不同的情感,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以后我们还要尝试画画有表情的手,讲讲手传达的不同情感和故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整理本次教学实践的学生课堂作品时,我得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成果,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运用写生方法描绘比例结构基本正确的手的造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附上一组学生作品,前后对比可以看到明显的进步。

这是尝试后“茶馆式”教学的收获。过去,我的绘画技能课通常的教学方法是完全根据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设计,总认为学生都不懂,必须手把手地教。按照“导入—新授—作画指导—学生作画—作品展示—小结”的教学环节,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绘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少了。另一方面,会画的学生还是会画的,不会的学生仍然一头雾水,他们具体的困难还是不能解决。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共性问题上。

这节课,从学生“先画”出发,我得到了最直接、最精确的学情:学生对于写生方法掌握的程度如何?针对写生的构图、比例和细节三个要求,哪个问题最少,哪个问题最大?各是什么问题?怎样指导?根据这些一手资料,分析原因,设计教学,极大地提升了针对性和有效性。

而在课堂,“共同辨画”是关键。运用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策略,展示学生“先画”的作品,对照构图、比例、细节三方面的评价要求,寻找自己作品的最大的问题。这时,学生自主进入了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状态,不用教师评讲,学生以“先画”的体验为基础,对问题、错误和困难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同时,用同伴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寻找问题,也更容易暴露问题,学生先学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接着,运用以重点难点为依据设计问题的策略,针对出现的问题一一解疑。

实践中还是有一个困惑:将以往的教师演示,改为让学生先画,再选择典型问题作业进行修改演示时,一部分学生自认为懂了,他们就不愿意放下笔看老师的演示,演示的作用就降低了。这个问题有待以后在实践中慢慢探索,力求寻找更佳的演示方法。

《画画我的手》教学设计说明

【关于内容分析】

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教师要有全局观和整体观,可多参考一些书,从而梳理出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如本课是手的写生课。这里就有关于写生知识点的相关知识,课标中如何阐述,教参中又如何解读,以前教材中又出现几次,是如何递进的;同样,要写生手,有哪些知识点:外形比例特征,内部骨骼结构,手的块面和在运动中的透视变化等,哪个更重要,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最终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手的比例结构,复习正确的写生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完成一幅构图较饱满、比例较正确、细节较生动的写生作品。

【关于学情分析】

学新知识前的学情分析,可以从以往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已有知识中了解。学生独立学习后的学情分析,是介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也可借助学生的先学。如本次教学中的问题作业,都出自学生先学。对于这些问题作业,教师要仔细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研究对策。

【关于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可合可分,如,本次教学中的“运用写生方法描绘比例结构基本正确的手的造型”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是合的方式,简洁明了。其中,“知识与技能”体现在“比例结构基本正确”上,“过程与方法”体现在“运用写生方法”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描绘”“手”中,观察生活、描绘生活,从而更热爱生活。

【关于教学过程】

写生教学是一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实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方法上是有所变化、有所突破的。具体如下图:

(续表)

(具体参考前面的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和教案应该成一个整体。及时性和真实性是关键。

及时性,即教师尽量第一时间记录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真实性,即在记录时将本课的得失真实地记录下来,便于以后的改进。

▶美术三年级第二学期

画画我的鞋子

静教院附校 黄天安

【内容分析】

本课为三年级第二学期“写生的快乐”单元第二课。写生注重的是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真实写照,鞋子是学生每天都会接触的东西,本身也具有丰富的造型和细节,非常适宜写生表现。因此,本课选择以写生学生所穿的鞋子作为兴趣点,了解鞋子的结构与造型特点,并学会运用不同的线条进行写生创作。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鞋子都比较熟悉,并且对不同种类的鞋子的材质、功能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的结构和细节特点,观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三年级学生已能运用基本的线条描绘事物,但写生中的粗细变化、疏密关系的把握还不能灵活运用。

课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先欣赏再观察与交流鞋子的结构特点,让学生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鞋子的外形上,便于他们把握鞋子的整体造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细节,表现细节,这样学生就能把这些细节的描绘落到实处,提高观察和造型表现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鞋子的结构与造型特点,学习运用粗细、疏密变化的线条来写生。

2.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生方法,尝试用富有变化的线条来表现物体。

3.感受鞋子的造型美,体验用线条写生的快乐。养成细心观察与善于表现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鞋子造型结构的整体把握。

难点:鞋子细节与线条的具体表现。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认知

1.猜猜谜语。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晚上横卧在床前。

谜底:鞋子。

2.欣赏图片,认知鞋子的造型和功能。

(1)了解鞋子的历史,及其造型随着历史审美的演变。

(2)欣赏不同鞋子的造型设计,说说美在什么地方。

3.欣赏线描写生的鞋子。

4.出示课题:画画我的鞋子。

二、指导与写生

1.观察图片,知道鞋子的结构。

观察说说鞋子由哪些部分组成。

教师板书:鞋底、鞋面、鞋带等。

2.课件出示作画步骤。

3.教师演示观察与定位。

(1)正确摆放鞋子角度。

(2)观察鞋子造型与结构。

(3)铅笔轻轻起稿定位。

A.鞋底(确定鞋子整体的长度与画面位置)。

B.鞋面(注意整体外形,例如有的像船、小房子)。

4.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示范,观察并描绘局部细节。

(1)鞋带(仔细观察线条的前后穿插)。

(2)鞋子细节(越多细节越生动,注意线条的粗细和疏密)。

6.欣赏同龄人作品:重点观察他们的细节刻画。

7.学生创作。

(1)作业要求:A.造型准确;B.细节丰富;C.疏密得当。

(2)学生写生,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注意构图要饱满。

三、分享与拓展

1.作业展示。

作品展示欣赏,体验写生快乐。

(设计有作品感的作业展示方式并互相交流写生心得)

2.拓展欣赏:鞋子的创新造型与联想。

3.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一幅鞋子的写生画。写生可以记录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画画身边的其他事物。

【课后反思】

这节课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和比较各种鞋子的造型和功能,从中了解鞋子的造型与结构特点,并学习通过有粗细、疏密变化的线条来描绘鞋子的整体造型和细节特征,使写生作品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学生写生的能力差距很大,有的学生落笔肯定,线条流畅,结构准确;而有的孩子则无法较快掌握方法,会出现构图偏差和线条凌乱,导致失去写生的信心。针对这一现象,首先,教师在指导时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定位,这一环节要重点提示鞋子的造型像什么,并通过摆放鞋子的角度来联想,而物体的摆放角度和写生角度无疑也是影响写生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注意一开始的画面布局。第二步是重点演示一些局部细节的描绘,比如鞋带的前后穿插和针脚线的分布,要让学生清楚线条的来龙去脉,明确写生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也可以作分层次作业要求,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能完整地写生,对基础薄弱的孩子可以只要求画出局部细节,以增强其写生的自信心。如果能提供彩色纸作画,效果将更好。作业过程中要加强巡视辅导,同时选取好的作品作过程性点评,表扬写生中认真细致的学生,促使全班学生更加耐心,努力地去完成作品。

《画画我的鞋子》教学设计说明

【关于内容分析】

“写生的快乐”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物体的细节美,并能用有疏密变化的线条表现,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写生技能,发现写生的乐趣。

本课是关于鞋子的写生,学生非常熟悉脚上穿的运动鞋,而运动鞋的质地和图案又丰富多样,很适合他们的观察与表现。通过学习,学生发现从整体观察写生的方法,能运用带有粗细、疏密变化的线条进行写生。

【关于学情分析】

因为要写生自己脚上的鞋子,可能会引发一些课堂纪律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审美的角度来观察鞋子,让学生能着眼于写生的基本方法,感受写生带来的乐趣。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生基础,尝试过描绘一些事物的局部细节,如《迷人的细节》。而对着实物作画对他们来说也非常的有意思,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结构的正确把握和细致的描绘还是有难度的。所以,要加强对鞋子外形的观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概括鞋子的特征,如像小船、像房子等。而细节的处理则要靠教师娴熟的局部演示来增强他们的信心,降低畏难情绪。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分成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体现学科学习的要求(知识点);过程与方法一方面体现学科技能方法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体现教学过程中的教法与学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体现美术学习的情感和探究兴趣、审美态度与道德素养等教育要求。

基于教材和学情,教师确定的三个教学目标的主体都是学生,在课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表述主体就是对学生行为的描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这三点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关注的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而不是用教师“指导……让学生……”这样的表述方式。

【关于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强调每课时教学要解决的最核心的知识技能。本课的重点是对鞋子造型结构的了解与把握。因为没有了这个基础,一切就是空中楼阁,细节和线条画得再好,鞋子的写生也是失败的。难点是对鞋子细节和线条的表现,这就像是骨与肉的关系,没有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线条表现力,也是支撑不住一幅完整的作品的。

【关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针对每一个环节,提供本课教学的基本思路。教学内容不同,所采取的教学环节也各异,避免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和要点,设计导入、尝试与操作、讨论与交流、评价等环节。还可以有预期学习效果,即预设每个教学环节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欣赏与认知、指导与写生、分享与拓展。欣赏与认知环节用一个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了解鞋子的历史和观察不同类型的鞋子展开对鞋子造型与功能的讨论,让学生对鞋子的造型结构有比较初步的了解。同时,适时展示写生作品,明确作业形式,揭示课题。

指导与写生,这是本课解决重难点的环节。根据教学经验,在画鞋子时学生经常会从局部入手,而从局部入手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画面画偏了或者画小了,不利于整体观察。为了解决鞋子的造型与整体构图的问题,教师就采用了二次作业的方法。学生先看一遍完整示范视频,再分两步去尝试,这样画错的学生也能够及时地纠正问题。细节的描绘是个难点,但也契合了上节课《迷人的细节》的重点,细节是写生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教师可局部做示范,让学生发现其重要性,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作画态度。

分享与拓展,是关注到学生的学业成果。由于本课的作品是线条写生,可以将作品画在彩色纸上,或将铅画纸的作品贴在彩纸上,以增强效果。可布置“鞋子写生画展”或“鞋子展览会”等,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拓展和最后的总结让学生可以将兴趣延伸至课后,自主地去发现和学习。

【关于课后反思】

反思是对教学中的经验与失败的一次提炼,本课其中鞋子的摆放角度貌似随意,但却影响到写生的效果,因此在反思中提到要对此加强提示。另外,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本课提出些建议,如是否提出分层作业要求,让基础差的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成功的果实,为学习增添一份动力。总之,教学反思是为教学服务的,美术教师平行班总在三四个以上,善于总结反思能让后面的课越上越精彩,让学生从中获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