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综合文科教学设计及阐释

中小学综合文科教学设计及阐释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团结反映的是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先进的中原文明同样影响着周边国家文明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高僧到日本传教,表明了唐朝对外开放的心态和中华文明的辐射力。鼓励中外平等交往,尊重外国人员。宇多天皇接受了这一建议,两国关系遂告中断。

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静教院附校 薛 艳

【内容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的内容。本单元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文化的视角体会隋唐时代的文明特征是繁荣昌盛,本课是唐朝制度史的重要部分,从文成公主入藏感知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而遣唐使的出现是唐朝文明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因此,开放与交流成为本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唐朝是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和邻邦的关系的?中原文明对周边文明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民族团结反映的是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先进的中原文明同样影响着周边国家文明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高僧到日本传教,表明了唐朝对外开放的心态和中华文明的辐射力。

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是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基础:具有基本的收集、分析、整理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已学史学思想方法的模仿与迁移,学生基本可以区分三大类型的史料。

学生独立学习学得会的: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依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各类历史材料做收集、分析、整理;自主学习过程中感受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现象,解答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生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达到的:进一步探索本课的教学立意,深刻认识唐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是国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用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理解、感悟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的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和文成公主入藏、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的史实和影响,理解唐朝对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有强大吸引力的原因。

2.学习观察历史地图,通过图文材料鉴别各类史料,训练“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增强归纳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文成公主、鉴真的事迹能够认同他(她)们身上的坚忍奉献、追求真理等高尚品质,感受他们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唐蕃关系,理解和谐的民族关系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意义;体会唐朝文明的感召力、辐射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环节1:读一读

学习内容:中华文明发展到唐代,其魅力已使海内外各邦心驰神往,同时大唐王朝以平等友爱的胸襟对待周边的少数民族,以开放热情的姿态欢迎周边国家……(背景音乐:歌曲《青藏高原》)

学生活动:阅读和感知1300多年前的历史,感受唐朝不愧是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一个篇章。

教师帮助:用文字、音乐创设情境。

环节2:议一议

学习内容:教材内容和唐朝疆域地图。

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投影文字、图片材料)

学生活动:观察动态地图,了解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以文献材料和图片材料归纳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教师帮助:投影唐朝疆域图(动态地图),提问:说说在它周边存在着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再补充图文材料,提问:唐朝如何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呢?

环节3:练一练

学习内容:呈现《旧唐书》《资治通鉴》的文字记载。

材料:《步辇图》;西藏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藏壁画;大昭寺文成公主塑像、大昭寺松赞干布塑像;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布达拉宫等(投影图片,也可看教材图片);播放藏族民歌。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册上有关“文成公主入藏”一目的作业,从教材的各类史料——绘画、壁画、塑像以及补充的民歌、传说了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史实、影响,理解文成公主对藏族社会进步和唐蕃团结的贡献、藏族人民如此尊敬和怀念文成公主的原因。

教师帮助:设计问题群:唐太宗为何选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要更多地了解文成公主及唐蕃关系,除了文献史料,还有哪些形式的材料可以进一步研究?从各种材料中你发现文成公主在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何?藏族人民为什么如此尊敬和怀念文成公主?

过渡:中华文明发展到了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唐朝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声威远扬,其魅力已不仅仅是吸引周边少数民族纷纷与之融合,更令当时的海外各国心驰神往。

环节4:议一议

学习内容:材料:唐朝中外交通图(投影图片,也可看课本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唐朝中外交通图,归纳出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教师帮助:提问:唐朝周边有哪些国家?补充唐朝与数十个国家交往的情况,交往形式多样,范围广,有宗教往来、文化交流、商贸交易、互派使者等。归纳: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创造了条件。鼓励中外平等交往,尊重外国人员。

环节5:议一议

学习内容:阅读教材概括遣唐使的相关内容,阅读本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的一段文字材料,理解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学习借鉴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

学生活动:感知遣唐使为日本文明的起飞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日本文化中深深地渗透着中华文明尤其是唐代文明的影子。

教师帮助:提问今天日本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中,有哪些中国文化的影子?呈现中日文字、服饰、建筑等对比图。

环节6:议一议

学习内容: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在日本官方大量派出遣唐使的同时,我国民间也有不少志士仁人东渡日本,讲经弘法,主动搭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如玄宗时期的高僧鉴真大师。补充鉴真事迹视频材料,以及郭沫若和日本人民对鉴真的文字评价。

学生活动:在点拨中归纳出鉴真实现诺言、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对弘扬佛教的执著追求、坚韧不拔、战胜困难的勇气等品质;理解他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教师帮助:提问通过故事与评价体会一下,鉴真身上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他在日本为什么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

环节7:议一议

学习内容:启发思考唐朝的民族政策及外交政策实施后的影响。补充材料:史实一:盛世唐朝万国来朝,云集帝都长安。史实二: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新任遣唐使菅原道真引用在唐学问僧中灌的报告而上奏天皇,以“大唐凋敝”“海陆多阻”为由,建议停止派遣唐使。宇多天皇接受了这一建议,两国关系遂告中断。

学生活动:探究唐朝如此吸引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与之交往的原因,对比唐朝在强盛和衰败后的中日关系,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强大、繁荣、安定,才能屹立于世界,宣和万邦。

教师帮助:提问你能否说说唐朝为什么如此吸引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与之交往呢?阅读补充的史实材料,提问:昭宗年间,两国关系中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环节8:想一想

学习内容:(小结)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成就了一个气势恢弘、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强盛王朝。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有对外开放,对外学习,才能日益强盛;只有虚怀若谷,积极平等地与人交流、沟通,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启发学生思考开放的心态对于个人自身的意义。

学生活动:推导结论——开放国门,开放心态。

教师帮助:提升教学立意,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课后反思】

借用静安区五四中学赵崎老师的听课评语:第一,整堂课立意很高,教学围绕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只有强大、繁荣和稳定,才会吸引人,最后的总结使整堂课达到高潮。第二,教学中非常注重史学方法的渗透。例如,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文献史料之外,还有哪些其他形式的史料,教师呈现了绘画、民歌、会盟碑,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再如,教师多次运用了比较的方法,通过中日文字、建筑的比较,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这种史学方法的渗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三,教师提供的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四,教师教学非常严谨。例如,在呈现唐朝疆域图时,特意强调是贞观时代的,同时指出不同时间唐朝的疆域是变化的,这一提示非常有意义,一方面这是学生比较忽视的,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史学精神。第五,教师设计的学生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有阅读,也有讨论、观赏视频、观察图像、做练习等。第六,整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结构严谨,板书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建议:文成公主入藏的民歌中,有五千五百多“种”,可能有误,可能是“头”。这可能是转载中的小错误。另外,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做练习册时给学生的时间太短,学生还未完成,教师就开始讲解了。

总体上来说,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好课。课程主旨明确,注重方法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自然贴切。

《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教学设计说明

【关于内容分析】

首先,有文本意识。本单元内容主旨是隋唐文明特征——繁荣昌盛,开放与交流成为教学内容主旨,教学重点是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其次,文本解读有深度和广度。

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各国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先进的中原文明同样影响着周边国家文明的发展。由于唐朝鼓励交流、兼容并蓄的外交政策,不仅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国间的友谊,将文明更大地向前推进。

【关于学情分析】

学生独立学习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各类历史材料,进行收集、分析、整理,自主感受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现象,解答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合作学习时进一步探索本课的教学立意,深刻认识唐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是国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

【关于教学目标】

关注三维目标,目标主体是学生。本课是唐朝制度史的重要部分,以开放和交流为教学主旨。

【关于教学过程】

本课围绕两个大问题设计一些充满疑问的问题链、问题群,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作为探究式的课堂,学生的先学效果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显现。

【关于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课后反思来自于学校的“小众型”对话研究的记录,借助其他老师对教学得与失的评价,可以更清晰、更有条理地表述到自己可能没有意识或反思到的问题。

▶地理七年级第二学期

黄土高原地区

静教院附校 盛丽芬

【内容分析】

《黄土高原地区》是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国区域篇”中的一课时。这是一节区域地理的新授课。本节课内容既与第一学期学过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内容有联系,又与前一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密切相关。

《黄土高原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地理专题出现,深入挖掘了该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黄土广布、土层深厚”“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及“生态环境的治理”三部分内容。这样的编写方式不仅精准地分析了黄土高原的位置、气候和地貌等特征,更着重探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这一典型的区域地理特征。知识梳理如下:

另外,谈到黄土高原研究,就不得不提有“黄土之父”之称的刘东生院士,他在艰苦的环境下创立了目前广受支持的风成学说,他致力于研究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治理方法。正是因为有像以刘东生院士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孜孜探求,才有现在“山川秀美工程”。

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阅读地图获取有关黄土高原地理特征信息,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原因及其治理方法,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这一年“祖国篇”的学习,学生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工业、交通、环境等人文地理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区域地理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待老师的指导。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居住在上海市区的学生未必知晓这一地区脆弱的生态,教师可以以黄土高原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在我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自己学习“黄土高原”时,能读出区域的地理特征,但在数量、质量上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为小组合作“读图识黄土”活动创造了条件,教师巡视时可给予个性化指导。这节课的难点就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生态问题,教材用精炼的语言陈述了水土流失前因后果,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因素较多,大多数七年级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因此,笔者曾指导部分学生模拟水土流失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微视频动态呈现,学生能分析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梳理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相关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等方面考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前因后果,再比较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探讨相应的治理措施。另外,课堂上教师及时梳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能运用地图册P28和课本P88上的地图,辨认黄土高原的自然范围、行政位置,描述其他地理特征(河流、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与农业、城市等人文地理特征),参与组内外合作交流,体验与人交流的乐趣。

观看“模拟水土流失实验”的微视频,能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原因并尝试设计治理方法,感受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治理。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治理。

【教学过程】

(续表)

附学习单

黄土高原

班级________组号________记录者________

请查阅地图册P28和课本P88有关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图,填写下表:

友情提示:区域的地理特征包括概况(地理位置、人口等)、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等)和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等)。

某校同学为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设计以下实验,请将实验现象选项填入表中,试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实验1和实验2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大小和________有关。

2.实验2和实验3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大小和________有关。

3.实验3和实验4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大小和________有关。

4.我们认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还有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读图识黄土、实验探黄土、寻因治黄土这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研究黄土高原,这样的设计源自二处,一是笔者对近几年初中地理教学会考和绿色学业指标的分析。这两项测试均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能力。二是运用附校后“茶馆式”教学,这三个教学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难”。在实际教学中,我感到自己在以下几方面需改进:

首先,在巡视小组合作填写学习单时要善于发现其共性问题,把握最佳教学时机。如,学习单上黄土高原北抵哪里?学生呈现“相异构想”有长城、祁连山、内蒙古、阴山等。个人觉得大部分学生有能力运用地图册P28排除祁连山(一小部分)、内蒙古(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所以在巡视过程中,可俯下身来,询问小组内其他组员是否有不同意见,引导其观察地图,无须放到全班讨论。但也有学生查阅地图册P3的中国地形图认为是阴山。到底是阴山还是长城,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查证,亦可拓展到对一区域范围的划分有狭义、广义之分,强调选择合适的地图。

其次,课堂上灵活运用学生富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进行有效的追问,将其引向“最近发展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当问及这么厚的黄土从何而来时,曾有学生认为是从西亚吹来,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及时追问。课后细细回想,学生怎么会想到西亚?一是有可能在《中国地形图》上把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认为是西亚,二是学生考虑到了沙尘来源,但未考虑到风向、距离。不管是何种原因,还是要鼓励孩子大胆假设,进而让其运用世界地形图,辨别地理位置,思考风向,甚至假设来自西亚地区的沙尘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阻挡?又会影响到我国哪一地区?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其经度位置。

第三,本节课播放2013年七年级学生制作的《水土流失实验》视频,学生对师兄、师姐们的作品兴趣浓厚。学习单的任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在这个实验中运用一些简易的材料控制实验变量,可引导学生关注。

最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并不是依靠植树种草、修筑梯田等就能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还面临很多困难,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查找相关研究资料,求真、求实。

《黄土高原地区》教学设计说明

【关于内容分析】

1.把握新授课的特征。

本节黄土高原地区只是“案例”,通过深入学习该区域典型地理特征,逐渐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同时,深入研究水土流失这一地理特征,有助于学生慢慢体会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构建生态的知识系统。

本节课从专题地图入手,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湖等)、人文环境(人口、经济、城市等);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典型地理特征分析其成因及其治理办法;从而构建起生态的知识系统。

3.确定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能实验模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运用思维导图梳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治理方法,注重学生读图,实验操作,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力。

【关于学情分析】

本节课首先分析学生已有的基础,不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分析,还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分析。

然后,预设学生读图后能找到地理特征在数量上、质量上存在差异,这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生态问题,教材语言颇为精炼,但生活在上海的学生对其成因、治理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故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治理确定为教学难点。

【关于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采用了三维目标合在一起书写的方法,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使用“辨认、描述、分析、设计”“参与、体验”“感受、树立”等行为动词分别表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于教学过程】

1.读图先学。

课前两分钟,参考了后“茶馆式”教学的“学生先学的引导性”策略,制作视频。针对学生之间的读图能力存在差异,我又运用“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策略,利用这种差异组织小组合作,阅读课本和地图册上的两张地图,开展“读图识黄土”活动。

2.疑难探析。

设计学习单时,参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设计问题”策略,除分析黄土高原的范围、地理位置,还特意将黄土高原地理特征作留白,从而充分暴露学生查阅地图时的各种潜意识。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重要的地表特征,过去对于这一知识点以教师讲解为主,但总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笔者借鉴“‘书中学’与‘做中学’并举”策略,指导风云社学生模拟水土流失的实验,并编辑成3分钟视频。

3.构建知识。

本节将生生、师生对话中议到的知识及时梳理,构成富有区域特征的思维导图,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广度、高度、深度方面的认识。(详见右图)。

【关于教学反思】

笔者主要是对自己预设的学情和生成性教学资源做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为实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做好必备记录与分析。

▶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学期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静教院附校 陶蜀琴

【内容分析】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2015年12月第一版第五课《珍惜权利 履行义务》第一框的内容,与之前的版本相比,它属于新增加的内容。第五课除了第一框之外,还有两框内容,分别阐述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这两框内容在之前的版本中均有涉及,现略有调整,但调整不大。所以,本节课在第五课起着统领和铺垫的作用。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法律地位,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这三个方面实质是将宪法与普通法律进行比较,然后得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结论。在阐述三方面内容之前,教材简单指出宪法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82年宪法就是现行宪法;在阐述完三方面内容之后,教材提出了行为要求:要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宪法。所以,教材知识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本课重点和难点。

教材在阐述以上内容时,拟定了两个知识窗、两个相关链接和一个操作平台。两个知识窗分别讲述了一些国家制定、颁布宪法的年代和我国宪法内容简介,两个相关链接则分别讲述了依据宪法制定普通法和美国宪法修正案,而操作平台是关于国家宪法日暨法制宣传日主题。所以,辅助材料和手段的出现对理解教材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鉴于以上教材内容,教师可以与时俱进,结合一些时政或社会热点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材料,降低教材内容的枯燥感,也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学情分析】

在先学之前,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听说过宪法,也可能听说过宪法很重要,知道宪法与普通法是不同的,但是宪法为什么很重要、宪法与普通法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并不清楚,就更别提宪法在整个国家生活和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了。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可能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阅读了教材内容之后,学生知道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是,也仅仅是停留在了解层面,对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并没有真正理解。

所以,在学生阅读了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拟定情境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宪法在内容、法律地位以及制定、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的不同,知道和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新闻图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和漫画,初步学会运用宪法知识分析时政和社会热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宪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内容:了解时政——宪法宣誓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1.学生活动:阅读新闻图片并思考问题。

2.教师帮助:展示新闻图片,提出问题,并解释新闻图片产生的背景,同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交流。

新闻图片:2015年12月4日上海杨浦区新进公务员向宪法宣誓。

誓词:“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恰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背景说明:2015年6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草案,7月1日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该决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问题:(1)一提起宪法,你会想到哪些关键词?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补充问题: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仪式活动?)

二、学习内容:梳理教材,了解教材观点

1.学生活动:书中学,带问通读教材P2-6,了解教材观点。

2.教师帮助:指导学生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梳理教材观点。

问题:(1)阅读完教材后,再谈宪法,你会想到哪些关键词?

(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三、学习内容:学习并理解“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1.学生活动:完成任务单。

任务单——比较宪法与普通法的不同

2.教师帮助:拟定任务单,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单,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提供补充材料和补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补充材料及补充问题:

(1)阅读材料,比较比较:《宪法》目录与《教育法》目录。

阅读材料,再次比较:《宪法》第四十六条与《教育法》第四十二条。

(学生)交流并归纳小结: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2)阅读教材P4“相关链接”与补充材料《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和《刑法》第一条,寻找共同之处。

(学生)交流并归纳小结:宪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3)精读教材P5第二段和“相关链接”——《美国宪法修正案》,说明什么?

(学生)归纳并小结: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更严格。

四、学习内容:了解宪法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1.学生活动:带问观看视频,了解宪法和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2.教师帮助:播放视频,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了解宪法和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视频:阿普说宪法。

问题:(1)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成文宪法是什么宪法?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什么宪法?

(3)中国现行宪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4)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

(5)2015年国家宪法日主题是什么?

五、学习内容:探讨国际热点——日本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实质

1.学生活动:观看漫画,探讨热点话题。

2.教师帮助:展示漫画,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介绍日本“和平宪法”产生的背景以及“和平宪法”与解禁集体自卫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宪法对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和任何一国国民的重要性。

漫画:安倍高举“中国威胁论”站在写有“和平宪法”的玻璃瓶上。

问题:(1)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称日本宪法是“和平宪法”?

(3)为什么现任日本政府想修改“和平宪法”?

(4)目前,日本政府为了修改“和平宪法”已经迈出了哪几步?

背景说明:(1)日本“和平宪法”出现的原因以及“和平宪法”第九条内容。

(2)日本修改“和平宪法”的历程。

(3)日本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实质。

六、学习内容:搭建本课知识结构图

1.学生活动:搭建本课知识结构图。

2.教师帮助:引导学生搭建本课知识结构图。

【课后反思】

在选定了情景材料和社会热点之后,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本身既要有一定的高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也要有一定的坡度,让学生能够回答得出来;同时,还必须配备一定的问题群,帮助学生去理解。如,教学第三环节,问题链已经提出——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为了回答此问题,教师提出了问题群,即补充问题,帮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宪法在内容、法律地位、制定和修改程序上与普通法有哪些不同。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学设计说明

【关于内容分析】

首先,要重视教材的学习。教师必须明确本课的地位、知识结构和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辅助内容,同时根据教材的阐述,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要明确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本课从教材结构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体知识,第二部分是辅助知识和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整主体知识的学习顺序,也可以对辅助内容进行取舍。

最后,要与时俱进,要将教材观点服务于社会生活。教师充分利用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颁布实施和日本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两个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宪法对于一个国家政府的重要性。

【关于学情分析】

先学之前,教师要分析学生已有的基础(包括知识基础、经验基础和情感价值基础等),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先学之后,教师再次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据此提出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关于教学目标】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其次,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是本课学习之后的达成目标,而不是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最后,要明确教学目标必须是三维目标,本学科倡导分开写。

【关于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围绕新闻图片入手。后“茶馆式”教学要求以学生学习活动为线索,所以在表达上要注意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这一点。同时,选用的新闻图片应该具有实效性和时效性。

第二环节:学生带问通读教材,梳理教材观点。这一点尤其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具有教材意识。

第三环节:学生完成任务单,教师根据学情分析,预设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所选取的材料可以是教材上的辅助内容,也可以是补充材料,材料的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在本课中,与三方面(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修改程序)相对应,教师选取了三份补充资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增减某一方面的资料。

第四环节:是通识环节。教师选取的这段视频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五环节:是拓展环节。通过探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宪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当然,社会热点也存在时效性问题,时过境迁之后,它还能否成为热点让大家关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关于课后反思】

主要反思教学成败得失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长可短,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与他人交流之后的感受。

▶新德育一年级第一学期

进出办公室守礼仪

静教院附校 沈文玮

【教材分析】

《进出办公室守礼仪》是我校一年级上学期新德育课的一个内容。新德育课是我校的德育校本课程。结合一年级上学期开展的“争获五颗星,戴上绿领巾”的德育活动,新德育课设计了五个单元的内容,《进出办公室守礼仪》是其中“春风星”的单元内容之一。

《进出办公室守礼仪》是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要养成的一个好习惯。之前,老师已经带领学生进行了“校园探秘”,了解了学校的学习环境。这节课就是要学生了解老师,到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学科老师,到办公室也要懂礼貌,讲礼仪,学会先敲门,喊“报告”;进门后,有礼貌,说事情,求帮助;离开前,说再见。

【学情分析】

进校活动一周后,一年级学生对进出办公室的礼仪还是能说出一二的,源于在幼儿园的经历,父母的教诲,平时对其他同学的观察等,但是说得不完整,在行为上不规范。

在学生已有经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对这个话题肯定很感兴趣,把认识老师的办公室,到过老师的办公室作为一种骄傲,交流会很踊跃。在交流中,有的学生会准确指出办公室的位置,但不能准确表达;有的学生能说出进出办公室的一些礼仪,但是说得不完整,在行为上还不符合学校的行为规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表达各科老师办公室的位置,懂得办公室是老师工作的场所。

2.学会进出办公室的基本礼仪,知道这是对老师的尊敬。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反馈 表扬优秀

1.已经评到“礼仪星”的同学自由交流。

师:你进校时是怎么打招呼的?

学生自由交流

师:(归纳)立定、鞠躬、微笑、问候。

2.师:为什么进校要这样打招呼呢?

学生自由交流

师:(归纳)是有礼貌的体现。

小结:我们人人都要做一名有礼貌的小学生,人人要和“春风星”交朋友。

一年级入学以来已经评选过“礼仪星”。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资源,有说服力,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向优秀同学学习的动力,为本课学习自觉遵守进办公室的礼仪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启发谈话 引出课题

1.交流认识的老师,准确说出各科老师办公室的位置。

师:(出示的任课老师照片),说说他(她)是谁?教我们什么学科?

师:除了我们的任课老师以外,你还认识了哪些老师?

师:你知道任课老师的办公室在哪儿吗?

学生自由交流(出示图片,教师及时纠正和规范学生说的方位、场所的名称)

2.师:(引出话题)我们该怎么有礼貌地进老师办公室呢?应该遵守哪些礼仪要求呢?

(出示课题)进办公室守礼仪

在启发谈话中,引出课题。一年级学生交流认识的老师是一种自豪,可以在谈话中很快地鼓励学生参与,也能发现学生对办公区域的了解。同时,可以规范学校各处的叫法,如,创意空间,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楼层中的房间等。

(三)讲讲、演演、议议 归纳基本礼仪

1.师:(出示的四个情境图)平时你是怎么进老师办公室的?讲一讲、演一演、议一议。

学生小组选择一个情境交流,有时间多交流一个情境。

情境一:去老师办公室交语文写字本,但是办公室门关着……

情境二:上完国际象棋课后,你发现地上有一枚棋子,将它交到体育办公室,可是徐老师不在,但孙老师在……

情境三:将美术作业交给黄老师,可办公室里只有韩老师,而你又不知道黄老师的办公桌是哪一张……

情境四:下课时,你在操场上摔了一跤,手臂蹭破点皮,去卫生室找王老师帮忙……

生:讲一讲:你遇到过这情况你是怎么做的?

演一演:和伙伴一起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议一议:全班自由评议,适时地再演一演。

师:(组织学生评议,根据评议随机贴出示板书字条,总结学生遇到的问题)

(归纳并板书):进办公室守礼仪

先敲门,喊“报告”

进门后,有礼貌

说事情,求帮助

离开前,说再见

做个礼仪好苗苗

2.小结进出办公室的礼仪。

生:看板书齐读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表演的。表演比纯粹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他们在实际表演中更能发现问题,表演会深受学生的喜爱。这四个情境是教师根据学生平时遇到的问题设计的,所以教学很有针对性。在学生合作表演后,鼓励学生进行评价,再表演,教师适时地进行归纳,让教与学更为扎实。

(四)提出问题 提升情感

1.师:哪些你觉得做得很好?哪些你觉得还不够?

学生自由交流

2.师:为什么进出办公室要讲礼仪呢?

学生同桌交流,大组交流

师:(归纳)遵守进办公室的礼仪,是对教师的尊重。

对人的尊重,是人与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要学生主观学会感悟到。

(五)归纳小结 落实行为

板书:

进办公室守礼仪

先敲门,喊“报告”

进门后,有礼貌

说事情,求帮助

离开前,说再见

做个礼仪好苗苗

【课后反思】

新德育课是我校的校本课程,每个学期都有完整的授课体系。同时,这些话题又是来自学生,有针对性,又随着学情进行完善。这节《进办公室守礼仪》主要是为老师帮助学生学会进办公室的基本礼仪而设计的。问题以组合的形式呈现,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进行选择性回答,体现了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学习。同时,可以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思考空间。教师呈现的四个情境是根据平时的观察而设计的,有的学生遇到,有的学生没有遇到,有体验和少体验就产生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群的出现,就是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的表演,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来发现为题。引导暴露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使得学生的学更加充实。

问题的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链和问题群紧密联系,使得问题不再碎片化,课堂中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有完整的思考空间。实际上,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推送问题链和问题群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还是有限的。但是较语文课来说,新德育课的实施还是可以尝试的。在本节课中,讲一讲、演一演、议一议很符合一年级的学情,四个情境的设计又是根据学情设计的,同时呈现出来让学生有选择。先讲、再演、后议,让学生有了完整的观察和思考,有了的具体的行为指导,教师的再归纳板书,使得学生有了理解,更加懂得进办公室讲礼仪是对老师的尊重。

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帮助学生学,更有价值的是鼓励学生再问。当然一年级学生有的提问还是很幼稚的,但是,思考的习惯就是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养成的。想必这样不断地思考一定会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进出办公室守礼仪》教学设计说明

新德育课是我校的特色学科,它是基于品德与社会学科而设立的,更具有校本化的特点。新德育课的活动设计中少说教,以学生的学居多,形式多样。

【关于教材分析】

首先要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对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分析。《进出办公室守礼仪》是我校一年级上学期新德育课的一个内容。结合一年级上学期开展的“争获五颗星,戴上绿领巾”的德育活动,本课是其中“春风星”的单元内容之一。

其次要对本课的地位作分析,分析本课与前后内容的联系。

《进出办公室守礼仪》是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时要养成的一个好习惯。之前,老师已经带领学生进行了“校园探秘”,了解了学校的学习环境。这节课就是要学生了解老师,到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学科老师,到办公室也要懂礼貌,讲礼仪。

【关于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活动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要写两个学情分析。

一个是新知识学习之前的学情分析,对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进校活动一周后,一年级学生对进出办公室的礼仪还是能说出一二的,这源于在幼儿园的经历,父母的教诲,平时对其他同学的观察等。

另一个是新知识学习之后的学情分析源于教师对教材教学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

在学生已有经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这个话题学生肯定很感兴趣,交流会很踊跃。在交流中,有的学生会准确指出办公室的位置,但不能准确表达;有的学生能说出进出办公室的一些礼仪,但是说得不完整,在行为上还不符合学校的行为规范。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这三维目标应该是融合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要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

教学目标中重点和难点是教材最关键、最中心的内容,是作为本课学生要达成的目标。如,这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课题《进出办公室守礼仪》。

【关于教学过程】

新德育课的切入口要从学生身边的事入手,激发学生的谈话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如,本课在交流反馈中,承上启下,在小结“礼仪星”的争获情况,表扬优秀同学的同时,是对前者的鼓励,也是激励学生积极地去争获“春风星”。

新德育课上我们都会以谈话、讨论、交流等教学方式展开,在低年级的新德育课中,我们也试着让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来进行。在活动设计中,我们尽可能的整合问题,减少零零碎碎的问题,这样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学生在交流老师所在的办公室时,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都有不同。有的只能说出楼层,有的表述很复杂,有的甚至用“那儿”等词语来说,这个是学生平时用的语言。再把学校的规范称呼来告知学生们,这样他们的记忆就更牢固了,也学会了怎么看室名,如101,室名的分布规律等。为什么进办公室要守礼仪也让学生独立思考?结合他们这节课的学习,这是情感的升华,自我的领悟,只有自我感悟了,才能让良好的行为变成自觉的行为,这才是本课的最终目的。

在本课中让学生合作表演,这是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从脑科学来讲,让学生动一动,能促进他们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学习效率。加上让学生在表演后,合作评价,再表演,学生的关注度更强了,在合作中更能向规范的礼仪靠拢,学生的学比教师的说教来得更有效。

【关于课后反思】

写教学反思要针对教学目标展开,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及在活动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是否贴切等展开。

《进办公室守礼仪》主要是为老师帮助学生学会进办公室的基本礼仪而设计的。问题以组合的形式呈现,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进行选择性回答。教师呈现的四个情境是根据平时的观察而设计的,有的学生遇到,有的学生没有遇到,有体验和少体验就产生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群的出现,就是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的表演,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来发现问题。引导暴露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使得学生的学更加充实。

问题的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链和问题群紧密联系,使得问题不再碎片化,课堂中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有完整的思考空间。本节课中,讲一讲、演一演、议一议很符合一年级的学情。先讲、再演、后议,让学生有了完整的观察和思考,有了的具体的行为指导,教师的再归纳板书,使得学生有了理解,更为懂得进办公室讲礼仪是对老师的尊重。

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帮助学生学,更有价值的是鼓励学生再问。当然在一年级学生有的提问还是很幼稚的,但是,思考的习惯就是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养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