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药去火妙招

中药去火妙招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辨证选用去火中药 对轻微的上火症状,如口臭、咽喉痛、牙痛、便秘等,大部分人会选择直接到药店买一些去火中成药进行调理。2.去火中药分类 去火药是家庭常用药之一,指的是中药里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其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常用来治疗“上火”。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1.辨证选用去火中药 对轻微的上火症状,如口臭、咽喉痛、牙痛便秘等,大部分人会选择直接到药店买一些去火中成药进行调理。盛夏时节,也有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吃点清热泄火的药,给自己“降降温”。对于养生者来说,学一点中医知识。对照自己的体质情况摸索一些保养规律,遇上“上火”之类的小毛小病。自己稍加调摄也未尝不可。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清火药虽然常用,但也不可想当然地随意服用。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体质。一般来说,阳盛体质的人容易上实火,此类人往往形体壮实、面红、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喜冷饮、小便热赤、大便熏臭等,应对措施是忌食辛辣燥烈之味,喝菊花茶,服用丹栀逍遥散等。阴虚体质的人容易上虚火,此类人往往形体消瘦,口咽津少,心烦,手足心热,寐少,便干,舌红少苔等,应对措施是多吃清淡食物,喝枸杞子麦冬茶、服用六味地黄丸等。中医应对“上火”,要辨别清楚是外火还是内火,内火中又要区分是实火还是虚火,当然内火中还有实火与虚火混合的较为复杂的情况。弄清了火的性质,再结合人体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经络百节的病理变化,综合判断出“上火”的证型,根据证型确立治法,再依据治法来选择相应的方剂和药物。

2.去火中药分类 去火药是家庭常用药之一,指的是中药里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其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常用来治疗“上火”。但不少人对去火药缺乏正确的认识,误用、过量服用的情况比较普遍。怎样正确使用去火药,并使之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现在,我们就对常用的去火中药作简单了解。

去火药的种类繁多,临床上通常分为6大类。

(1)清热泻火药:常用的有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等。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证候。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清热过度,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2)清肝明目药:常用的有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等。可清肝火、退目翳。

(3)清火凉血药:常用的有生地黄、牡丹皮、犀角(代)、水牛角、大青叶、玄参等,主要用于发热性疾病如肠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脑膜炎等出现发热不退、血热妄行之证,如大热、吐血、鼻出血、便血者。

(4)清火解毒药:常用的有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土茯苓等,适用于各种致病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丹毒、斑疹、疮痈、喉痹、痢疾等因火热痈盛、郁结成毒的病症)。

上述4类清热药各有特长,在应用时必须作适当的选择与配伍。若热毒在血分,可与凉血药配合应用;火热炽盛,可与泻火药配合应用;挟湿者,可与燥湿药配合应用。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气药;疮痈属虚者,宜配补益药等。但疮疡、喉痹、痢疾等疾病,以及属于阴症、寒症者,则不宜使用清热解毒药。

(5)清火燥湿药:常用的有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等,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证候,如心烦口苦、小便短赤、泄泻、痢疾、黄疸、关节肿痛、耳肿疼痛、流脓等病症。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必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6)清虚火药:常用的有地骨皮、银柴胡、白薇、青蒿等,性多寒凉,具有凉血退虚热的功效,适用于骨蒸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3.去火中药介绍 以下将常见的去火中药作具体介绍:

(1)石膏

【性味】 味甘、辛,性大寒

【功效应用】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清热泻火,解肌透热,清胃热、除烦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治温热病气分实热,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本品既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又能祛暑,配益气养阴之人参、麦冬等,可用治暑热初起,伤气耗阴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亏,症见身热、心烦、口渴者,如竹叶石膏汤。

用于肺热喘咳证。本品善清肺经实热,配止咳平喘之麻黄、杏仁等,可治肺热喘咳、发热口渴者,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牙痛、头痛、消渴证。本品功效为清泻胃火,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常配黄连、升麻等药用,如清胃散。

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本品火煅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作用。用治溃疡不敛,可配红粉研为末置患处,如九一散;用治湿疹瘙痒,可配枯矾用,如二味隔纸膏;用治湿疮肿痒,可配黄柏研为末外掺,如石黄散;若治水火烫伤,可配青黛用,如牡蛎散。

【用法用量】 生石膏煎服,15~60克,宜先煎。

【去火妙方】

白虎汤

组成:石膏50克,知母18克,甘草6克,粳米9克。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如壮热面赤,汗出恶热,烦渴引饮,脉洪大有力。

玉女煎

组成:石膏15~30克,熟地黄9~30克,麦冬10克,知母5克,牛膝10克。

主治:胃热阴虚证,如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

人参石膏鸡肉汤

材料:鸡肉100克,白参5克,粳米30克,食盐1克。

做法:将人参、石膏、粳米、鸡肉洗净,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

玉露

组成:石膏、寒水石、滑石、天花粉各120克,甘草30克。做法: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每次20克水调服。

主治:中暑烦渴。

玉液煎

组成:石膏、生地黄各15克,石斛10克,麦冬、葛根各15克,玉竹12克,桔梗、薄荷各5克,白茅根20克。

做法:水煎,加半杯甘蔗汁冲服。

主治:胃火炽盛,牙龈溃烂,面赤发热。

石膏银花汤

组成:生石膏30~60克,金银花20克,薄荷、蝉蜕各6克,生甘草3克。

主治:感冒发热。

(2)知母

【性味】 味苦、甘,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用于热病烦渴。本品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质润能生津润燥止渴,善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者,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用于肺热燥咳,本品主入肺经而长于泻肺热、润肺燥,用治肺热燥咳,常配贝母用,如二母散。用于骨蒸潮热,本品兼入肾经而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用治阴虚火旺所致骨蒸潮热、盗汗、心烦者,常配黄柏、生地黄等药用,如知柏地黄丸。用于内热消渴,本品性甘寒质润,能泻肺火、滋肺阴,泻胃火、滋胃阴,泻肾火、滋肾阴,可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常配天花粉、葛根等药用,如玉液汤。

生津润燥。用于肠燥便秘。本品功效为滋阴润燥,可用治阴虚肠燥便秘证,常配生地黄、玄参、麦冬等药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克。

【去火妙方】

清暑益气汤

组成: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6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

功效: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如身热汗多,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数

《伤寒蕴要》方

组成:知母10克,石膏20克,麦冬10克,甘草3克,人参3克。

主治:伤寒邪热内盛,牙齿干燥,烦渴引饮。

玉液汤

组成: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0克,生鸡内金6克,葛根10克,五味子10克,天花粉10克。

主治:消渴病。

(3)芦根

【性味】 味甘,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用于热病烦渴。本品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又能生津止渴、除烦,故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者,常配麦冬、天花粉等药用;或以其鲜汁配麦冬汁、梨汁、荸荠汁、藕汁服,如五汁饮。

止呕。用于胃热呕哕。本品能清胃热而止呕逆,可用鲜品配青竹如、生姜等煎服,如芦根饮子。

利尿。用于热淋涩痛。本品功效为清热利尿,可用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常配白茅根、车前子等用。

【用法用量】 煎服,干品15~30克;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去火妙方】

芦根饮子

组成:芦根、竹茹各30克,粳米50克,生姜30克。

做法:上述药物加水1000毫升,煮取300毫升,随意饮。

主治:热病后期,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者。

解毒饮

组成:鲜芦根、板蓝根各30克,金银花、连翘、黄芩、枇杷叶、青蒿、栀子各10克,甘草6克,地骨皮、白薇各10克。

主治:适用于实证高热。

鲜芦根炖冰糖

材料:芦根100克,冰糖30克。

做法:用鲜芦根、冰糖各适量,放瓦盅内隔水炖熟,去渣代茶饮。

(4)天花粉

【性味】 味甘、微苦,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用于热病烦渴。本品能清肺胃二经实热,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热病烦渴,可配芦根、麦冬等用;用于肺热燥咳。本品既能泻火以清肺热,又能生津以润肺燥,用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证,可配天冬、麦冬、生地黄等药用,如滋燥饮。

生津止渴。用于内热消渴。本品善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可用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芦根、白茅根等药用。

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毒。本品既能清热泻火而解毒,又能消肿排脓以疗疮,用治疮疡初起,热毒炽盛,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常与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饮;取本品清热、消肿作用,配薄荷等分为末,西瓜汁送服,可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如银锁匙。

【用法用量】 煎服,10~15克。

【去火妙方】

仙方活命饮

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炒皂角刺、炙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6克,金银花20克,陈皮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阳证)(热毒内壅,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5)竹叶

【性味】 味甘、辛、淡,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用于热病烦渴。本品长于清心泻火以除烦,并能清胃生津以止渴,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常配石膏、知母、玄参等药用,如清瘟败毒饮。

利尿。用于口疮尿赤。本品上能清心火,下能利小便,上可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下可疗心移热于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常配木通、生地黄等药用,如导赤散。

竹叶卷心清心泻火作用更强,多用于温病热陷心包,神昏谵语之证,常配玄参、莲子心、连翘心等用,如清宫汤。

【用法用量】 煎服,6~15克;鲜品15~30克。

【去火妙方】

导赤散

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份(各6克),竹叶10克。

功效: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口舌生疮,舌红,脉数。

心热下移小肠,小便赤涩刺痛。

临床表现:心胸烦闷,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

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15克,石膏30克,半夏9克,麦冬15克,白参(或党参)5克,甘草3克,粳米20克。

做法:先煎药去渣,入粳米,米熟汤成去米,每日分3次温服。

主治:治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6)栀子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泻火除烦。善泻心、肺、胃经之火除烦,常与淡豆豉同用,即栀子豉汤;若肝郁化火,胸胁胀闷疼痛,常配牡丹皮、柴胡,如丹栀逍遥散;胃火炽盛,口疮口臭,烦热易饥,可配藿香、石膏,如泻黄散。

清热利湿。治疗湿热黄疸,常配茵陈、大黄、黄柏同用,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用治湿热淋症,尿频、尿急、尿痛,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如八正散。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尿血,可炒炭用加强功效,常配白茅根、制大黄、侧柏叶,如十灰散。

此外,生栀子粉水调糊状,外敷于外伤肿痛处,消肿止痛作用佳;如敷疖肿,亦有效。

【用量用法】 煎服,5~15克。清热泻火宜生用;清心除烦宜炒用;凉血止血宜炒炭用。

【去火妙方】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20克,栀子10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为治“阳黄”的常用方,如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苔黄腻,脉沉数。

栀子柏皮汤

组成:栀子10克,炙甘草5克,黄柏6克。主治:伤寒身黄发热。

《闽东本草》方

组成:鲜栀子60克,冰糖30克。

主治:尿淋、血淋。

栀连茶

组成:黄连(酒制)3克,栀子10克,生地黄5克,大黄3克,绿茶3克。

做法:用300毫升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主治:胃火炽盛见口舌生疮,口腔溃烂肿痛。

(7)夏枯草

【性味】 味辛、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明目。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本品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

散结消肿。用于瘰疬、瘿瘤。本品能散结泄热,常配贝母、香附等药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用治瘿瘤,则常配昆布、玄参等用,如夏枯草膏。用于乳痈肿痛。本品既能清热去肝火,又能散结消肿,可治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或熬膏服。

【去火妙方】

夏枯草散

组成:夏枯草30克,香附10克,炙甘草5克。

做法:将上述药物研为末,1次12克,茶水调下,每日3次。

主治:肝虚火盛见目珠痛,至夜痛剧。

补肝散

组成:夏枯草15克,香附10克。

做法:将上述药物研为末,每晚3克,醋茶调下。

主治:适用于肝虚火盛见目睛疼痛,冷泪不止,以及眼睛羞明畏光。

夏枯草汤

组成:夏枯草30克。

主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

民间用夏枯草叶泡茶:取开水冲泡之,稍凉,代茶频饮,有清肝明目、利尿降压的作用,还可作清凉祛暑剂。

(8)决明子

【性味】 味甘、苦、咸,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热明目。用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本品善清肝明目而治肝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常配黄芩、赤芍、木贼用,如决明子散。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本品能清热润肠通便,用于内热肠燥,大便秘结,可与火麻仁、瓜蒌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克;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去火妙方】

决明子绿茶饮

材料:决明子30克,绿茶3克。

做法:将决明子用小火炒至香气溢出时取出,晾凉,再与绿茶一同冲入沸水即可饮服。

功效:清热平肝、降脂降压、润肠通便、明目益睛。现代电脑族易引起眼睛疲劳的人群不妨常喝,但夜晚最好少饮。提醒:炒时有香气溢出即可,不可炒糊,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者不宜服用。

杞菊决明子茶

材料:枸杞子10克,菊花3克,决明子20克。

做法:将枸杞子、菊花、决明子同时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清肝泻火、养阴明目、降压降脂。

决明子蜂蜜饮

材料:炒决明子15克,蜂蜜20克。

做法:将决明子捣碎,加水300~400毫升煎煮10分钟,冲入蜂蜜搅匀服用,早、晚2次。

功效:润肠通便,可治疗习惯性便秘者。

海带决明汤

材料:海带(鲜)30克,决明子15克。

做法:将海带洗净,浸泡2小时,连汤放入砂锅内,再加入决明子,煎1小时以上。

决明子枕头

决明子具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健脑安神的功效。决明子枕头能借助头温使药性迅速扩散,通过鼻腔与皮肤的吸入,进入肺循环达到因子扩散,达到持续保健的目的,有良好的药物保健价值。

(9)谷精草

【性味】 味辛、甘,性平。

【功效应用】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目生翳膜、头痛。本品善疏散头面风热、明目退翳,用治风热上攻所致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生翳膜者,可与荆芥、决明子、龙胆草等配伍,如谷精草汤。治风热头痛,常配薄荷、菊花、牛蒡子等药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克。

【去火妙方】

谷精草汤

组成:谷精草15克,白芍、荆芥穗、玄参、牛蒡子、连翘、决明子、菊花、龙胆草各6克,桔梗9克。

功效:疏散头面风热、明目退翳。

主治:热邪蕴积于肝胆,痘毒害眼,肿痛赤烂,视物昏矇,冲风泪湿,结星为翳。

(10)密蒙花

【性味】 味甘,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用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生翳膜。本品清泻肝火,并能明目退翳。用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常配菊花、甘草用,如密蒙花散。

养肝明目,退翳。用于肝虚目暗、视物昏花。本品既能清肝,又能养肝,故可用治肝虚有热所致目暗干涩、视物昏花者,多配菟丝子、山药、肉苁蓉等药用,如绿风还睛丸。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

【去火妙方】

密蒙花散

组成:密蒙花、羌活、菊花、蔓荆子、女贞子、木贼、石决明、白蒺藜、枸杞子适量。

做法:将上述药物共研为细末,1次10克,饭后服,清茶送服。

主治:肝火上炎之眼睛羞明,瞳孔不清。

(11)青葙子

【性味】 味苦,性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 清热泻火,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视物昏花。本品功专清泻肝经实火以明目退翳,用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目生翳膜、视物昏花等,可配决明子、茺蔚子、羚羊角等用,如青葙丸。此外本品有清泻肝火以平抑肝阳,可用治肝阳化火所致头痛、眩晕、烦躁不寐,常配石决明、栀子、夏枯草等药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克。

(12)黄芩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本品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擅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治湿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者,常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药用,如黄芩滑石汤。

泻火解毒。用于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此外,本品有清热泻火,清解热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常与黄连、黄柏、栀子配伍,如黄连解毒汤。

止血。用于血热吐衄。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大黄用,如大黄汤。本品经配伍,也可用治其他出血证,如配地榆、槐花,用治血热便血;配当归,用治崩漏,如子芩丸。

安胎。用于胎动不安。本品具清热安胎之功,用治血热胎动不安,可配生地黄、黄柏等药用,如保阴煎;若配熟地黄、续断、人参等药用,可治肾虚有热胎动不安,如泰山磐石散。

【用法用量】 煎服,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去火妙方】

当归六黄汤

组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各10克,黄芪15克。

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芩葶茶

组成:黄芩5克,葶苈子3克,绿茶3克。

做法:将黄芩、葶苈子用250毫升水煎开后,冲泡绿茶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功效:清热祛痰。

主治:支气管炎、肺热咳嗽、痰黄稠。

黄芩茶

组成:黄芩6克,绿茶3克。

做法:将黄芩用200毫升水煎开后,冲泡绿茶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利尿、利胆解痉。

主治:热病烦躁、湿热泻痢、黄疸、热淋、目赤肿痛。

(13)黄连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本品清热燥湿力大于黄芩,尤擅长于清中焦湿热。治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配紫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善去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泻痢要药,单用有效。若配木香,可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香连丸。

泻火解毒。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本品泻火解毒之中,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治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用于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尤善疗疔毒。用治痈肿疔毒,多与黄芩、黄柏、栀子同用,如黄连解毒汤。用于治疗消渴。本品善清胃火而可用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如治消渴丸。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本品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取之制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肿。

【用法用量】 煎服,2~5克;外用适量。

【去火妙方】

左金丸

组成:黄连5克,吴茱萸2克。

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胃失和降)见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黄连姜汁

材料:黄连3克,绿茶5克,姜汁3克。

做法:将黄连、绿茶用沸水冲泡,加盖闷5分钟后倒入姜汁。

(14)黄柏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带下、热淋、湿热泻痢、黄疸、湿热脚气、痿证。本品长于清泻下焦湿热,又善除大肠湿热。

泻火除蒸。用于骨蒸劳热,盗汗,遗精。本品善泻相火、退骨蒸,用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腰酸遗精,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并配生地黄、山药等药用,如知柏地黄丸。

解毒疗疮。用于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取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用治疮疡肿毒,内服外用均可,如黄连解毒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2克;外用适量。

【去火妙方】

正气汤

组成:炒黄柏6克,炒知母5克,甘草2克。

做法:研为细末,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卧时服。

主治:阴虚火旺之盗汗。

(15)龙胆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本品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下焦湿热,常用治下焦湿热所致诸证。治湿热黄疸,可配苦参用,如苦参丸;若治湿热下注,阴肿阴痒、湿疹瘙痒、带下黄臭,常配泽泻、木通、车前子等药用,如龙胆泻肝汤。

泻肝胆火。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本品善泻肝火胆实火,治上述诸症,多配柴胡、黄芩、栀子等药用,如龙胆泻肝汤。治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常配牛黄、青黛、黄连等药用,如凉惊丸。

【用法用量】 煎服,3~6克。

【去火妙方】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6克,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6克,当归6克,生地黄6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车前子9克。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肝经湿热下注如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16)秦皮

【性味】 味苦、涩,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用于湿热泻痢、带下。本品能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故可用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常配白头翁、黄连、黄柏等药用,如白头翁汤;若治湿热下注之带下,可配牡丹皮、当归用。

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本品清热之中,能泻肝火、明目退翳,用治肝经郁火所致目赤肿痛、目生翳膜,可单用煎水洗眼;或配栀子、淡竹叶煎服,如秦皮汤。

【用法用量】 煎服,6~12克。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17)苦参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泻痢、便血、黄疸。本品能清热燥湿而治胃肠湿热所致泄泻、痢疾,可单用本品制丸服,治血痢不止;或配木香用,如香参丸;治湿热便血、痔漏出血,可配生地黄用,如苦参地黄丸;若治湿热蕴蒸之黄疸,可配龙胆等用。

杀虫。用于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杀虫止痒,为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的常用药。

利尿。用于湿热小便不利。本品既能清热,又能利尿,可用治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灼热涩痛,常配石韦、车前子、栀子等药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克。外用适量。

(18)白鲜皮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疮毒、湿疹,疥癣。本品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之功。常用治湿热疮毒、肌肤溃烂、黄水淋漓者,可配苍术、苦参、连翘等药用;治湿疹、风疹、疥癣,又配苦参、防风、地肤子等药同用,煎汤内服、外洗。

祛风解毒。用于湿热黄疸,风湿热痹。本品善清热燥湿,可治湿热蕴蒸之黄疸、尿赤,常配茵陈等药用,如茵陈汤;取其既能清热燥湿,又能祛风通痹,可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常配苍术、黄柏、薏苡仁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克;外用适量。

(19)马尾连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泻痢、黄疸、热病心烦、肺热咳嗽。本品善于清热燥湿,功似黄连。治湿热泻痢,可配黄芩、葛根、白头翁等药用。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栀子、黄柏等药用。用于热病烦躁。本品能泻心火以除烦,治热病心烦不安,可配栀子、竹叶等药用。用于肺热咳嗽。取本品入肺经而泻肺火,可配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等药用。

泻火解毒。用于痈疮肿毒,目赤肿痛。《内经·素问》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品入心经而泻心火,故可用治痈疮肿痛,目赤肿痛,可与蒲公英、野菊花等药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克;全草15~30克。

(20)金银花

【性味】 味甘,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疔疮。本品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治疗痈疮初起,红、肿、热、痛者,可单用本品煎服,并用渣敷患处,亦可与皂角刺、穿山甲、白芷配伍,如仙方活命饮。

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同用,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身热头痛,咽痛口渴,如银翘散。

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用法用量】 煎服,6~15克。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去火妙方】

银翘散

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6克,薄菏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4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6克,鲜芦根15克。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辛凉平剂”。

主治:温病初起。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银花清利茶

组成:金银花15克,白糖10克。

做法:饮用时加入200毫升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冲饮至茶味变淡。

功效:清热止痢。

主治:赤白痢,大便中夹脓血。

(21)连翘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肿疮毒,瘰疬痰核。本品既能清心火,解疮毒,又能消散痈肿结聚,故有“疮家圣药”之称。用治痈肿疮毒,常与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解毒消肿之品同用。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外感,温病初起。本品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常与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等同用。

此外,尚可用热淋涩痛。本品兼有清心利尿之功,多与车前子、白茅根、竹叶、木通等药配伍,治疗湿热壅滞所致之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如如圣散。

【用法用量】 煎服,6~15克。

【去火妙方】

桑菊饮

组成:桑叶10克,菊花6克,杏仁10克,连翘10克,薄菏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苇根6克。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辛凉轻剂”。

主治:风温初起见咳嗽,发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翘柏茶

组成:连翘5克,黄柏1克,甘草3克,绿茶3克。

做法:将连翘、黄柏用250毫升水煎沸后,冲泡甘草、绿茶5分钟,即可饮用。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主治:口舌生疮、口舌溃烂肿痛。

(22)穿心莲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火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清火解毒,故凡火热之邪所引起的病证皆可应用。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可单用,如穿心莲片;亦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同用。

凉血。用于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本品善清肺火,凉血消肿,故常与黄芩、桑白皮、地骨皮合用。

燥湿。用于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本品苦燥性寒,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功效,故凡湿热诸证均可应用。

消肿。用于痈肿疮毒,蛇虫咬伤。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消痈,故可用治火热毒邪诸证。用治热毒壅聚,痈肿疮毒者,可单用或配金银花、野菊花、蚤休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9克。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23)大青叶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火解毒,凉血消斑。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本品善解心胃二经实火热毒;又入血分而能凉血消斑,气血两清,故可用治温热病心胃毒盛,热入营血,气血两燔,高热神昏,发斑发疹,常与水牛角、玄参、栀子等同用,如犀角大青汤。本品功善清热解毒,若与葛根、连翘等药同用,便能表里同治,故可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口渴咽痛等,如清温解毒丸。

此外,本品既能清心胃实火,又善解瘟疫时毒,有解毒利咽,凉血消肿之效。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

(24)板蓝根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火解毒,利咽。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本品善于清解实热火毒,有类似于大青叶的清热解毒之功,而更以解毒利咽散结见长。用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咽痛,可单味使用。

凉血。用于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本品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主治多种瘟疫热毒之证。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

【去火妙方】

板蓝根颗粒

功效:清火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肺胃热盛所致的口燥咽痛。

临床表现:咳嗽,咽喉肿痛,口咽干燥,发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25)青黛

【性味】 味咸,性寒。

【功效应用】

清火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斑之效。善治温毒发斑,常与生地黄、生石膏、栀子等药同用,如青黛石膏汤;若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常与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等药同用。

清肝泻火。用于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本品主清肝火,又泻肺热,且能凉血止血。故主治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常与海蛤粉同用,如黛蛤散。

定惊。用于暑热惊痫,惊风抽搐。本品善清肝火,祛暑热,有息风止痉之功。用治暑热惊痫,常与甘草、滑石同用,如碧玉散;用治小儿惊风抽搐,多与钩藤、牛黄等同用,如凉惊丸。

【用法用量】 内服1.5~3克,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26)贯众

【性味】 味苦,性微寒。有小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温毒发斑。本品既能清气分之实热,又能解血分之热毒,凡温热毒邪所致之证皆可用之,常与黄连、甘草等同用,如贯众散。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本品有凉血止血之功,主治血热所致之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尤善治崩漏下血。

杀虫。用于虫疾。本品有杀虫之功。用于驱杀绦虫、钩虫、蛲虫、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可与驱虫药配伍使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妇人带下等病证。

【用法用量】 煎服,4~9克。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27)蒲公英

【性味】 味苦、甘,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肿疔毒,乳痈内痈。本品既能清解火热毒邪,又能泄降滞气,故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证,兼能疏郁通乳,故为治疗乳痈之要药。

利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本品能清利湿热,利尿通淋,对湿热引起的淋证、黄疸等有较好的疗效。用治热淋涩痛,常与白茅根、金钱草、车前子等同用,以加强利尿通淋的效果;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大黄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以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夏枯草、黄芩等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去火妙方】

蒲公英茶

材料:干燥蒲公英60克,水适量。

做法:将蒲公英洗净,放入锅中,加水淹过蒲公英,大火煮沸后盖上锅盖,小火熬煮1小时后滤除茶渣,待凉后即可饮用。

蒲公英菊花茶

材料:干燥蒲公英40克,菊花20克,水1000毫升。

做法:将蒲公英及菊花洗净,放入锅中,加水淹过蒲公英及菊花,大火煮沸后盖上锅盖,小火熬煮1小时后滤除茶渣,待凉后即可饮用。

(28)紫花地丁

【性味】 味苦、辛,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疔疮肿毒,乳痈肠痈。本品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消痈散结,为治疗血热壅滞、痈肿疮毒、红肿热痛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

本品兼可解蛇毒,治疗毒蛇咬伤,可用鲜品捣汁内服,亦可配雄黄少许,捣烂外敷。

此外,还可用于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外感热病。

【用法用量】 煎服,15~3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去火妙方】

五味消毒饮

组成:金银花15克,野菊花6克,蒲公英6克,紫花地丁6克,紫背天葵子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疔疮初起见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29)野菊花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疔疖,咽喉肿痛。本品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止痛力胜,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用治热毒蕴结,疔疖丹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均可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

此外,还可用治疗风火上攻之目赤肿痛;若与决明子同用,可用治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本品内服并煎汤外洗也用治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

【用法用量】 煎服,10~15克;外用适量。

(30)重楼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痈肿疔疮,咽喉肿痛,毒蛇咬伤。本品能清热,故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为治痈肿疔毒,毒蛇咬伤的常用药。

凉肝定惊。用于惊风抽搐。本品凉肝泻火,息风定惊之功,与钩藤、菊花、蝉蜕等配伍,用于小儿热极生风,手足抽搐等均有良效。

【用法用量】 煎服,3~9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研为末调涂患处。

(31)拳参

【性味】 味苦、涩,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瘰疬,毒蛇咬伤。本品能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消肿散结,故常用本品捣烂敷于患处或煎汤外洗,治疗疮痈肿痛、瘰疬、痔、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证,亦可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

镇肝息风。用于热病神昏,惊痫抽搐。本品镇惊息风,多与钩藤、全蝎、僵蚕、牛黄等配伍,用治热病高热神昏,惊痫抽搐以及破伤风等。

止痢。用于热泻热痢。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止痢,且兼涩肠止泻之功,可单独制成片剂使用,治疗赤痢脓血,湿热泄泻可配金银花(炭)、白头翁、秦皮及黄连等同用。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本品能凉血止血,常与贯众、白茅根、大蓟、生地黄等同用,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证。

此外,本品还能利湿,也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用法用量】 煎服,4.5~9克;外用适量。

(32)漏芦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乳痈肿痛,瘰疬疮毒。本品苦寒降泄,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效,又因其能通经下乳,故尤为治乳痈之良药。

通经下乳。用于乳汁不下。本品有良好的通经下乳之功,为产后乳汁不通的常用药。多用于乳络塞滞,乳汁不下,乳房胀痛,欲作乳痈者,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药同用;若为气血亏虚,乳少清稀者,当与黄芪、鹿角胶等同用。

舒筋通脉。用于湿痹拘挛。本品有舒筋通脉活络之功,常与地龙配伍,治疗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如古圣散。

【用法用量】 煎服,5~9克;外用,研为末调敷或煎水洗。

(33)土茯苓

【性味】 味甘、淡,性平。

【功效应用】

解毒。用于杨梅毒疮,肢体拘挛。本品解毒利湿,通利关节,又兼解汞毒,故对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疗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除湿。用于淋浊带下,湿疹瘙痒。本品解毒利湿,故可用于湿热引起的热淋、带下、湿疹湿疮等证。常与木通、萹蓄、蒲公英、车前子同用,治疗热淋;若与生地黄、赤芍、地肤子、白鲜皮、茵陈等配伍,又可用于湿热皮肤瘙痒。

通利关节。用于痈肿疮毒。本品清热解毒,兼可消肿散结,以本品研为细末,好醋调敷,治疗痈疮红肿溃烂。

【用法用量】 煎服,15~60克;外用适量。

【去火妙方】

苡仁土茯苓粥

材料:粳米150克,薏苡仁50克,土茯苓50克。

做法:将土茯苓用纱布包好,同大米、薏苡仁同煮至米烂粥浓稠时食用。

(34)鱼腥草

【性味】 味辛,性微寒。

【功效应用】

消痈排脓。用于肺痈吐脓,肺热咳嗽。本品以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脓之效,故为治肺痈之要药。用治痰热壅肺,胸痛,咳吐脓血,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药同用;若用治肺热咳嗽,痰黄气急,常与黄芩、贝母、知母等药同用。

清火解毒。用于热火疮毒。本品既能清火解毒,又能消痈排脓,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常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亦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

利尿通淋。用于湿热淋证。本品有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效,善清膀胱湿热,常与车前草、白茅根、海金沙等药同用,治疗小便淋沥涩痛。

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治湿热泻痢。

【用法用量】 煎服,15~25克;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35)金荞麦

【性味】 味微辛、涩,性凉。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排脓祛瘀。用于肺痈,肺热咳嗽。本品辛凉,既可清热解毒,又善排脓祛瘀,并能清肺化痰,故以治疗肺痈咳痰浓稠腥臭或咳吐脓血为其所长,可单用或与鱼腥草、金银花、芦根等配伍应用;若治肺热咳嗽,可与天花粉、矮地茶、射干等同用。

利咽。用于瘰疬疮疖,咽喉肿痛。本品凉以清热,辛以散结,有解毒、消痈、利咽、消肿之效,若与何首乌等药配伍,可用治瘰疬痰核;若配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药,可用治疮痈疖肿或毒蛇咬伤;若与射干、山豆根同用,可用治咽喉肿痛。

此外,本品尚有健脾消食之功,与茯苓、麦芽等同用,可用治腹胀食少,疳积消瘦等症。

【用法用量】 煎服,15~45克;亦可用水或黄酒隔水密闭炖服。

(36)大血藤

【性味】 味苦,性平。

【功效应用】

清火解毒。用于肠痈腹痛,热毒疮疡。本品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止痛,又入大肠经,善散肠中瘀滞,为治肠痈要药,也可用于其他热毒疮疡。用治肠痈腹痛,常与桃仁、大黄等药同用;用治热毒疮疡,常与连翘、金银花、贝母等药同用,如连翘金贝煎。

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经闭痛经。本品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骨碎补、续断、赤芍等药同用;用治经闭痛经,常与当归、香附、益母草等药同用。

祛风。用于风湿痹痛。本品有活血化瘀,祛风活络止痛之作用,广泛用于风湿痹痛,腰腿疼痛,关节不利,常与独活、牛膝、防风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外用适量。

(37)败酱草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火解毒,消痈排脓。用于肠痈肺痈,痈肿疮毒。本品既可清火解毒,又可消痈排脓,且能活血止痛,故为治疗肠痈腹痛的首选药物。用治肠痈初起,腹痛便秘、未化脓者,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牡丹皮、桃仁等同用。

祛瘀止痛。用于产后瘀阻腹痛。本品辛散行滞,有破血行瘀,通经止痛之功。与五灵脂、香附、当归等药配伍,用于治疗产后瘀阻,腹中刺痛。

此外,本品亦可用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及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 煎服,6~15克;外用适量。

(38)射干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利咽。用于咽喉肿痛。本品清热解毒,有清肺泻火,利咽消肿之功,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主治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可单用,如射干汤。

消痰。用于痰盛咳喘。本品善清肺火,降气消痰,以平喘止咳。常与桑白皮、马兜铃、桔梗等药同用,治疗肺热咳喘,痰多而黄;若与麻黄、细辛、生姜、半夏等药配伍,则可治疗寒痰咳喘,痰多清稀,如射干麻黄汤。

【用法用量】 煎服,3~9克。

(39)马勃

【性味】 味辛,性平。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利咽。用于咽喉肿痛,咳嗽失声。本品既能宣散肺经风热,又能清泻肺经实火,长于解毒利咽,为治咽喉肿痛的常用药。本品又能止血敛疮,故对喉证有出血和溃烂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及肺火所致咽喉肿痛、咳嗽、失声,常与牛蒡子、玄参、板蓝根等同用,如普济消毒饮。

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外伤出血。本品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功,用治火邪迫肺,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症。

【用法用量】 煎服,1.5~6克,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为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

(40)青果

【性味】 味甘、酸,性平。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利咽,生津。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烦渴。本品能清热解毒、生津利咽、化痰止咳。用治风热上袭或热毒蕴结而致咽喉肿痛,常与硼砂、冰片、青黛等同用;若用治咽干口燥,烦渴、声音嘶哑,咳嗽痰黏,可与金银花、桔梗、芦根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4.5~9克;鲜品尤佳,可用至30~50克。

(41)锦灯笼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用于咽痛音哑,痰热咳嗽。本品能清热解毒,并长于利咽化痰。善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常与山豆根、桔梗、牛蒡子等同用;也可将本品与冰片共研为末,吹喉,以治喉痛、声音嘶哑。若与前胡、瓜蒌等清热化痰止咳药同用,可治疗痰热咳嗽。

利尿通淋。用于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本品具利尿通淋之功。常与车前子、木通、萹蓄、金钱草等配伍,用于小便短赤,或淋沥涩痛。

【用法用量】 煎服,5~9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42)金果榄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利咽。用于咽喉肿痛。本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效,与冰片共研为粉吹喉,用治肺胃蕴热,咽喉肿痛;也可与栀子、青果、甘草等同用。

止痛。用于痈肿疔毒。本品苦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将本品醋磨后,外敷患处。

本品尚有清热止痛作用,还可用于胃脘热痛及泻痢腹痛。

【用法用量】 煎服,3~9克;外用适量。

(43)木蝴蝶

【性味】 味苦、甘,性凉。

【功效应用】

清肺利咽。用于喉痹音哑,肺热咳嗽。本品有清肺热,利咽喉之功效,为治咽喉肿痛之常用药。多与玄参、麦冬、冰片等配伍。

疏肝和胃。用于肝胃气痛。本品能疏肝和胃止痛,治疗肝气郁滞,肝胃气痛,脘腹、胁肋胀痛等。

【用法用量】 煎服,1.5~3克。

(44)白头翁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本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于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故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用治热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可配伍黄连、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

凉血消肿。用于疮痈肿毒。本品有解毒凉血消肿之功,可与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药同用,以治疗痄腮、瘰疬、疮痈肿痛等证。

本品若与秦皮等配伍,煎汤外洗,又可治疗阴痒带下。此外,尚可用于血热出血以及温疟发热烦躁。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

【去火妙方】

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气血与热毒相搏,下迫大肠)。

临床表现: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45)翻白草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止痢。用于湿热泻痢。本品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故常用于热痢、血痢,单用翻白草鲜品30~60克浓煎,每日分3次内服治疗赤白痢疾。

清火解毒。用于痈肿疮毒。本品苦以降泄,寒能清火,解毒消肿,常用治热毒壅盛所致之痈肿疮毒,单用翻白草酒煎服治疗疔毒初起。

止血。用于血热出血。本品又有凉血止血之功,故常用治血热所致的吐血、便血、崩漏下血以及外伤出血,与其他凉血止血药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46)半边莲

【性味】 味辛,性平。

【功效应用】

清火解毒。用于疮痈肿毒,蛇虫咬伤。本品有较好的清火解毒作用,是治疗毒热所致的疮痈肿毒诸证之常用药。内服外用均可,尤以鲜品捣烂外敷疗效更佳。

利水消肿。用于腹胀水肿。本品有利水消肿之功,故可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如常以本品与金钱草、大黄、枳实相配,治疗水湿停蓄,大腹水肿;或以本品与白茅根配伍,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煎服,干品10~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

(47)白花蛇舌草

【性味】 味微苦、甘,性寒。

【功效应用】

清火解毒。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本品有较强的清火解毒作用,用治火毒所致诸证,内服外用均可。近年利用本品清火解毒消肿之功,已广泛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

利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本品有清热利湿通淋之效,单用本品治疗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亦常与白茅根、车前草、石韦等同用。

此外,本品既能清热又兼利湿,尚可用于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 煎服,15~60克。外用适量。

(48)山慈菇

【性味】 味甘、微辛,性凉。

【功效应用】

清火解毒。用于痈疽疔毒,瘰疬痰核。本品有清火解毒,消痈散结之效。常与雄黄、朱砂、麝香等解毒疗疮药合用,治疗痈疽发背,疔疮肿毒,瘰疬痰核,蛇虫咬伤,如紫金锭,内服外用均可。

消痈散结。用于症瘕痞块。本品有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近年来本品广泛地用于癥瘕痞块和多种肿瘤。如以本品配伍土鳖虫、穿山甲、蝼蛄等同用,治疗肝硬化,对软化肝脾,恢复肝功能,有明显效果;若与蚤休、丹参、栀子、浙贝母、柴胡、夏枯草等制成复方,对甲状腺瘤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 煎服,3~9克;外用适量。

(49)白蔹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火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疮痈肿毒,瘰疬痰核。本品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消肿止痛之效。内服、外用皆可。

敛疮生肌。用于水火烫伤,手足皲裂。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热毒邪,又具敛疮生肌止痛之功,故常用治水火烫伤,可单用本品研为末外敷。

【用法用量】 煎服,4.5~9克;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粉末敷于患处。

(50)生地黄

【性味】 味甘、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用于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本品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又其性甘寒质润,能清热生津止渴,故常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者,多配玄参、连翘、丹参等药用,如清营汤。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本品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

养阴生津。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本品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用治热病伤阴,烦渴多饮,常配麦冬、沙参、玉竹等药用,如益胃汤。

【用法用量】 煎服,10~15克。

【去火妙方】

水煎生地黄香蕉

材料:香蕉300克,生地黄20克,冰糖20克。

做法:

①将生地黄洗净,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②煎煮约30分钟后去药渣留汁。

③香蕉去皮,切段入药液中同煮。

④加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51)玄参

【性味】 味甘、苦、咸,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用于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本品能清热凉血。治温病热入营分,身热夜甚、心烦口渴、舌绛脉数者,常配生地黄、丹参、连翘等药用,如清营汤。

滋阴。用于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本品能清热生津、滋阴润燥,可治热病伤阴,津伤便秘,常配生地黄、麦冬用,如增液汤;治肺肾阴虚,骨蒸劳嗽,可配百合、生地黄、贝母等药用,如百合固金汤。

泻火解毒。用于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本品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泻火解毒。用治肝经热盛,目赤肿痛,可配栀子、大黄、羚羊角等药用,如玄参饮;若治瘟毒热盛,咽喉肿痛、白喉,可配黄芩、连翘、板蓝根等药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克。

(52)牡丹皮

【性味】 味苦、甘,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苦寒,入心肝血分。善能清营分、血分实热,功效为清热凉血止血。治温病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发斑、吐血、衄血,可配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等药用。

活血祛瘀。用于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本品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血滞经闭、痛经,可配桃仁、川芎、桂枝等药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克。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53)赤芍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善清泻肝火,泄血分郁热而奏凉血、止血之功。治温毒发斑,可配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等药用;治血热吐衄,可配生地黄、大黄、白茅根等药用。用于目赤肿痛,痈肿疮疡。本品清肝火,若配荆芥、薄荷、黄芩等药用,可用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眵,如芍药清肝散。

散瘀止痛。用于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打损伤。本品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治肝郁血滞之胁痛,可配柴胡、牡丹皮等药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克。

(54)紫草

【性味】 味甘、咸,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活血。用于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本品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功。治温毒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黑者,常配赤芍、蝉蜕、甘草等药用。

解毒透疹。用于疮疡,湿疹,水火烫伤。本品甘寒能清热解毒,咸寒能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消肿,治痈肿疮疡,可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药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克;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55)水牛角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凉血。用于血热妄行斑疹、吐衄。取本品清热凉血之功,可配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药用,如清热地黄丸。用于痈肿疮疡,咽喉肿痛。取本品清热解毒之功,可配黄连、黄芩、连翘等药用。

定惊。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癫狂。本品苦能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治温热病热入血分,高热神昏谵语,惊风抽搐,可以水牛角浓缩粉配石膏、玄参、羚羊角等药用。

【用法用量】 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克,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克,每日2次。

【去火妙方】

清营汤

组成:水牛角30克,生地黄15克,玄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金银花9克,连翘6克。

主治:(气分)邪热传营初入。

功效:清营透热,养阴活血。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56)青蒿

【性味】 味苦、辛,性寒。

【功效应用】

清透虚火。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本品长于清透阴分伏热,故可用治温病后期,余火未清,邪伏阴分,伤阴劫液,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热病后低热不退等,常与鳖甲、知母、牡丹皮、生地黄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凉血除蒸。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本品具有清退虚热,凉血除蒸的作用。用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常与银柴胡、胡黄连、知母、鳖甲等同用,如清骨散。

解暑。用于暑热外感,发热口渴。本品可用治外感暑热,头晕头痛,发热口渴等症,常与连翘、滑石、西瓜翠衣等同用,如清凉涤暑汤。

截疟。用于疟疾寒热。本品截疟之功甚强,尤善除疟疾寒热,为治疗疟疾之良药。

【用法用量】 煎服,6~12克,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去火妙方】

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黄12克,知母6克,牡丹皮9克。

功效: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阴液已伤。

临床表现: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蒿芩清胆汤

组成:青蒿5克,黄芩5克,半夏5克,淡竹茹9克,陈皮5克,枳壳5克,碧玉散9克,赤茯苓9克。

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

临床表现: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57)白薇

【性味】 味苦、咸,性寒。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用于阴虚发热,产后虚热。本品有清热凉血,益阴除热之功。若治热病后期,余邪未尽,夜热早凉或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常与地骨皮、知母、青蒿等同用。

利尿通淋。用于热淋,血淋。本品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利尿通淋,故可用于膀胱湿热,血淋涩痛,常与木通、滑石及石韦等清热利尿通淋药同用。

解毒疗疮。用于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本品有清热凉血,解毒疗疮,消肿散结之效,内服、外敷均可。

本品还可清泄肺热而透邪,清退虚热而益阴,故常与玉竹、豆豉、薄荷同用,治疗阴虚外感,发热咽干、口渴心烦等症,如加减葳蕤汤。

【用法用量】 煎服,4.5~9克。

(58)地骨皮

【性味】 味甘,性寒。

【功效应用】

凉血除蒸。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本品能清肝肾之虚热,除有汗之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常与知母、鳖甲、银柴胡等配伍,治疗阴虚发热,如地骨皮汤。

清肺降火。用于肺热咳嗽。本品善清泄肺热,除肺中伏火,则清肃之令自行,故多用治肺火郁结,气逆不降,咳嗽气喘,皮肤蒸热等症,常与桑白皮、甘草等同用,如泻白散。

清热凉血。用于血热出血证。本品能清热、凉血、止血,常用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单用本品加酒煎服,亦可配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治之。

此外,本品于清热除蒸泄火之中,而能生津止渴,故与生地黄、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可治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

(59)银柴胡

【性味】 味甘,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虚火。用于阴虚发热。本品甘寒益阴,清热凉血,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为退虚热除骨蒸之常用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多与地骨皮、青蒿、鳖甲同用,如清骨散。

除疳热。用于疳积发热。本品能清虚热,消疳热,故用治小儿食滞或虫积所致的疳积发热,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发焦枯等症,常与胡黄连、鸡内金、使君子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克。

(60)胡黄连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退虚火。用于骨蒸潮热。本品有退虚火,除骨蒸,凉血清热之功。治阴虚劳热骨蒸,常与银柴胡、地骨皮等同用,如清骨散。

除疳热。用于小儿疳热。本品既能除小儿疳热,又能清退虚热,故可用于小儿疳积发热,消化不良,腹胀体瘦,低热不退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楂等同用,如肥儿丸。

清湿热。用于湿热泻痢。本品能清热燥湿,尤善除胃肠湿热,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常与黄芩、黄柏、白头翁等同用。

此外,本品能清大肠湿火蕴结,还可用治痔疮肿痛、痔漏成管,常配刺猬皮、麝香为丸,如胡连追毒丸。

【用法用量】 煎服,1.5~9克。

(61)大黄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应用】

泻下攻积。用于积滞便秘。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又因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为急下之剂,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

凉血解毒。用于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泻心汤。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

清热泻火。用于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

逐瘀通经。用于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

此外,可用于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如礞石滚痰丸。

【用法用量】 煎服,5~15克;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去火妙方】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克,芒硝6克,厚朴10克,枳实12克。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临床表现:自觉胸脘闷塞不舒,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脉实有力。

(62)薄荷

【性味】 味辛,性凉

【功效应用】

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微恶寒者。常与荆芥、连翘、金银花等配伍,如银翘散。

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羞明诸证,可配桑叶、菊花、黄芩;用于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如六味汤;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风疹,皮肤瘙痒等,常配荆芥、牛蒡子、蝉蜕等。

此外,还可疏肝行气,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常配柴胡、白芍,如逍遥散。

【用量用法】 煎服,3~9克,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长于理气和中。

【去火妙方】

六味汤

组成:荆芥穗9克,薄荷9克,炒僵蚕6克,桔梗6克,生粉草6克,防风6克。

主治:风热壅盛。

临床表现:头痛、目赤羞明,咽喉肿痛。

(63)牛蒡子

【性味】 味辛、苦,性寒。

【功效应用】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效为疏散风热,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常配金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

利咽透疹。用于宣肺祛痰。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柽柳、竹叶等同用,如竹叶柳蒡汤。

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本品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故可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热毒病证。因其性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

【用法用量】 煎服,6~12克。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64)芒硝

【性味】 味咸、苦,性寒。

【功效应用】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用于积滞便秘。本品能泻下攻积,且能清热软坚,对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尤为适宜。常与大黄相须为用,以增强泻下通便作用,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近来临床亦常用于胆石症腹痛便秘者。

清热消肿。用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本品外用有清热消肿作用。

【用法用量】 10~15克,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65)番泻叶

【性味】 味甘、苦,性寒。

【功效应用】 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本品既能泻下导滞,又能清导实热,适用于热结便秘,亦可用于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大多单味泡服,小剂量可起缓泻作用,大剂量则可攻下;若热结便秘,腹满胀痛者,可与枳实、厚朴配伍,以增强泻下导滞作用。

此外,临床上以番泻叶小剂量,每日3克,代茶饮,用于卒中昏迷者,可通肠腑,缓解症状,以利康复。

【用法用量】 温开水泡服,1.5~3克;煎服,2~6克,宜后下。

(66)桑叶

【性味】 味甘、苦,性寒。

【功效应用】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轻清疏散,虽疏散风热作用较为缓和,但又能清肺热、润肺燥,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发热、咽痒、咳嗽等症,常与菊花相须为用,并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药,如桑菊饮。

清肺润燥。用于肺热咳嗽、燥热咳嗽。本品清泄肺热,凉润肺燥,故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症。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

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本品有平降肝阳之效,故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者,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平抑肝阳药同用。

清肝明目。用于目赤昏花。本品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且甘润益阴以明目,故常用治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可配伍菊花、蝉蜕、夏枯草、决明子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之品。

此外,本品尚能凉血止血,还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宜与其他凉血止血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9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67)菊花

【性味】 味辛、甘、苦,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火解毒。用于疮痈肿毒。本品能清火解毒,可用治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因其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力不及野菊花,故临床较野菊花少用。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

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

清肝明目。用于目赤昏花。本品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火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可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9克。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去火妙方】

菊花粥

材料:糯米100克,菊花9克,冰糖112克。

做法:圆糯米洗净,加水8杯浸泡20分钟;糯米移到炉火上煮开,改小火煮至软烂,再加入冰糖调味;黄菊花撕开,加半杯水略浸泡;菊花再加入粥内同煮,拌匀后即可熄火盛出食用。

菊槐绿茶饮

材料:菊花3克,绿茶3克,槐花3克

做法:菊花、槐花、绿茶三味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5分钟饮用。

(68)蔓荆子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功效应用】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晕头痛。本品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解表之力较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故风热感冒而头晕头痛者,较为多用,常与薄荷、菊花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同用。若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细辛等祛风止痛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祛风明目药同用。本品药性升发,清利头目,与黄芪、人参、升麻、葛根等补气升阳药同用,还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如益气聪明汤。

此外,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风湿痹痛,每与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

【用法用量】 煎服,5~9克。

(69)柴胡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

【功效应用】

解表退热。用于表证发热及少阳证。本品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对于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皆可使用。若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本品用之最宜,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

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本品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

【用法用量】 煎服,3~9克。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

【去火妙方】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15克,黄芩10克,白参5克,炙甘草3克,制半夏10克,生姜9克,大枣4枚。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科疾病见少阳证。

临床表现:①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月经不调,寒热有时。

(70)升麻

【性味】 味辛、微甘,性微寒。

【功效应用】

清火解毒。用于牙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本品以清火解毒功效见长,为清火解毒之良药,可用治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因其尤善清解阳明热毒,故胃火炽盛成毒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肿喉痛以及皮肤疮毒等尤为多用。

解表。用于外感表证。本品有发表退热之功。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头痛等症,可与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同用。

透疹。用于麻疹不透。本品能发表透发麻疹,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常与葛根、白芍、甘草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

【用法用量】 煎服,3~9克。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

【去火妙方】

升麻葛根汤

组成:升麻10克,赤芍10克,炙甘草5克,葛根10克。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

主治:麻疹初起。

临床表现: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71)葛根

【性味】 味甘、辛,性凉。

【功效应用】

解肌退热。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本品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本品。本品既能辛散发表以退热,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故风寒感冒,表实无汗,恶寒,项背强痛者,常与麻黄、桂枝等同用,如葛根汤。

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消渴证。本品于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9~15克。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

【去火妙方】

桂花葛粉羹

材料:桂花糖5克,葛根50克。

做法:先用凉开水适量调葛粉,再用沸水冲化葛粉,使之成晶莹透明状,加入桂花糖调拌均匀即成。

葛根粉粥

材料:葛粉50克,粟米60克。

做法:用清水浸粟米一晚,第二天溅出,与葛粉同拌均匀,按常法煮粥,粥成后酌加调味品。

葛粉饭

材料:葛粉200克,米饭500克。

做法:先用滚开水将饭淋湿,加入葛粉拌匀,放入豆鼓汁水适量,在旺火上煮熟。适当拌以调味品即可食。

4.中药去火妙招之凉茶 “凉茶”其实并不凉,这个“凉”字不是指温度和口感的凉,而是指主要原料——中草药的药性寒凉。而且,凉茶虽然叫茶,却不同于传统的红茶、绿茶、花茶,而是中草药煎水而成的汤药或是在这样的汤药中再加入茶叶调味的功能性茶饮料,用来消除夏季暑气或冬季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上火症状。

凉茶起源于两广和港澳地区,这与岭南地区温高湿重、水质燥热、夏季较长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密不可分,再加上岭南人喜欢煎炒燥热的饮食和入睡较晚的生活习惯,人体非常容易生“热气”,也就是“上火”,当地湿热病非常多见。

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后来岭南人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不断抗争,积累了调理保健、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为了除湿去热,适应环境,他们在植被丰富的山川谷地采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经过一些具有中医药知识的人长期实践,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凉茶。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着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2005年底,凉茶已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凉茶为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让这一岭南中医文化瑰宝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凉茶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保健凉茶和药用凉茶。保健凉茶颜色偏淡、口感柔和,有清热消暑等保健作用,如清热明目的菊花茶、清热消滞的五花茶等,适合于大部分健康人群饮用;药用凉茶汤色较深、口感较苦,专门针对某些疾病或某些症状,比如适用于有内热、火气重者春、夏、秋季饮用的清热解表茶,适用于外感风热和流感者四季饮用的解感茶,适合口干咽痛咳嗽者秋季饮用的清热润燥茶,以及适于湿热气重、口气大的人夏季饮用的清热化湿茶等。

虽然适当地饮用凉茶的确可以起到抵御、消除外邪的作用,凉茶毕竟是由药物组成,如果不管自身的体质状况,长期大量地服用凉茶,可能使人体脏腑的阳气发散受损,导致脾胃等器官功能失调,引起不良的后果,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不宜通过饮凉茶解暑祛湿、清肺润燥。比如儿童的纯阳之体虽易上火,但其脏腑娇嫩、气弱血少,脾胃调节功能尚处在建立和完善的阶段,对外来药物的寒凉刺激不能及时调整和适应,尤其是体质素来虚弱的婴幼儿,并不适合喝凉茶来预防上火,否则易损伤阳气和脾胃,导致出现神疲体倦、面色白、多汗易感冒、纳差便溏、舌淡苔薄或剥、脉弱无力等脾肺气虚等证候,损伤儿童正气,影响其健康成长。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阳气渐弱,器官功能衰退,自然也不适合多饮凉茶,以免加重阳气受损。一入夏就食欲减退、懒言少动的苦夏的人也不适合饮凉茶,苦夏的人脾胃阳气的推动运化功能较弱,食物摄入的少,因而抵抗力也相对较低。夏季里汗液分泌较多,而中医学认为,汗为人体的“阳液”,出汗过多,阳气会随着汗液外泄,如果此时再服用苦寒的凉茶,就会伤到脾胃,使本来就虚弱的脾胃更加虚弱,正气受损,不但加重苦夏的症状,也会因为免疫力降低导致许多其他疾病。再如经期、妊娠期、产后及哺乳期女性,因身体虚弱,尤其对冷热的刺激极为敏感,凉茶寒凉的刺激就会使血流滞涩缓慢,甚至形成淤血,引起痛经、月经不调、经量减少,严重的还有可能引起大出血、闭经。

凉茶中所用的药材多具有清热益气、滋阴潜阳的功效。这些中药材有的是可以药食两用的,有的是只能入药来用的。即使是可以当作食品来用的药材,也同样具有中药的四气五味。比如经常被大家使用的金银花、玫瑰花、苦丁茶、菊花、佩兰、木蝴蝶、麦冬、竹叶等药材,性味大多是辛甘寒凉,经过浸泡后,有效成分会有一半以上溶解到水里,药力虽然不像煎过的汤药那么强,但是如果大量的喝,在清解暑热、滋阴潜阳的同时,也会使人体脏腑的阳气发散、受损,脾胃等器官会由于阴液的滞腻而功能失调。所以说,凉茶也是药,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用来解解暑,但喝的时候应该节制有度。

教你自己煮凉茶

•陈皮茶做法:将干橘子皮10克洗净,撕成小块,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入,盖上杯盖闷10分钟左右,然后去渣,放入少量白糖。稍凉后,放入冰箱中冰镇一下更好。常饮此茶,既能消暑又具有止咳、化痰、健胃的功效。

•荷叶凉茶做法:将半张荷叶撕成碎块,与中药滑石、白术各10克,甘草6克,放入水中,共煮20分钟左右,去渣取汁,放入少量白糖搅匀,冷却后饮用;具有防暑降温的功效。

•西瓜皮凉茶做法:可将外皮绿色的那一层利用起来,洗净后切碎去渣取汁,再加入少量白糖搅拌均匀;具有祛暑利尿解毒的功效。

•薄荷凉茶做法:取薄荷叶、甘草各6克,加水1000毫升左右,煮沸5分钟后,放入白糖搅匀;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香兰凉茶做法:藿香9克、佩兰9克洗净,和茶叶6克一起放茶壶中,用500毫升开水冲溶,加盖闷5分钟,加入冰块冷却待饮;具有解热祛风,清暑化湿,开胃止呕的功效。

•鲜藕凉茶做法:将鲜藕75克洗净,切成片,放入锅内,倒入750毫升水,用文火煮;待锅内水煮至水量的2/3即可,放入适量的白糖。常饮能去火化瘀。

•橘子茶做法:将橘子肉和茶叶用开水冲泡,可制成橘子茶;具有防癌、抗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如果将经过消毒处理的新鲜橘子皮与白糖一同冲喝,还能起到理气消胀、生津润喉、清热止咳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