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治去火妙招

外治去火妙招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穴位敷贴疗法,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尚有独特的预防作用。检查无漏水后在水袋外罩一层布套,并在热敷部位涂上凡士林或松节油,再盖上毛巾,以防烫伤。要预防烫伤,水温不可过高,局部也可涂上一层凡士林或松节油。还应注意全身保暖,防止感冒。适用于肛门、直肠疾病,男性前列腺增生,女性慢性盆腔炎等。3.食盐去火妙招 中医学认为,食盐味咸、性寒,入胃、大肠、小肠三经。此外,盐还有许多药用和保健价值。

1.穴位敷贴去火妙招 穴位敷贴疗法是一种特别的保健养生方法。临床上常用它治疗上火牙痛、口腔溃疡、便秘、头痛、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操作简单,疗效显著。20世纪70年代,穴位敷贴疗法被正式列为针灸诸多疗法中的一种。80年代之后,药物穴位敷贴之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渗透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据统计,近10余年来,我国医学刊物所报道过的用穴位敷贴疗法治疗的病症种类有100余种之多,覆盖了针灸有效病种的大部分。穴位敷贴疗法,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尚有独特的预防作用。

(1)穴位敷贴的剂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①鲜药:采集天然的新鲜生药,洗净捣烂,或切成片状,直接敷贴于穴位上。如将桃仁、杏仁、栀子、胡椒、糯米捣烂,加蛋清,敷穴位治高血压。此种用法价格低廉,用法简单,病人常可自己应用。

②散剂:又称粉剂,是将各种治疗用药研磨成粉末混合而成。

③饼剂:将药粉制成圆饼状进行敷贴。

④膏剂: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软膏,主要是用凡士林、蜂蜜、茶油或麻油等将药物调成膏状备用。

⑤酊剂:将药物粉碎成细末,加入75% 医用乙醇或高度白酒,浸泡5~10天或以后,过滤去渣,入瓶密封备用。

⑥煎剂:将药物配好后加水煎煮。文火熬制30分钟,弃渣取汁即可。

(2)治疗时可选用以下两种敷贴方法。

①敷法:将药剂直接敷在穴位上,其范围可略大于穴区,以塑料薄膜覆盖,并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药的时间可根据具体病症、所用药物而定,一般来说,在所敷药物干燥后予以换敷较佳。

②贴法:此法亦较常用。多用膏药胶布直接贴压于穴位区。操作简便,多可令病人自己进行。贴法保持时间较长,可2~4天换贴1次。

由于不同种类疾病所用敷贴药方也不同,所以在这里试举两例说明。当四肢发生丹毒时(多属于静脉炎)可将红灵丹油膏(含雄黄、乳香、煅丹石、青礞石、没药、冰片、朱砂、麝香等)直接涂于炎症局部皮肤,纱布覆盖,或先将油膏均摊于纱布上,再贴敷于皮肤局部及静脉沿线上,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鼻出血时将去皮独头蒜捣烂如泥,贴敷足心,左鼻腔出血贴左足心,右鼻腔出血贴右足心,双侧鼻出血贴双足心即可。注意敷贴局部的清洁卫生及通风透气,以增强药力,避免感染。

2.冷热疗法去火妙招

(1)冰袋的妙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冰,性味甘冷,无毒,主治热烦、热肿,解烦渴,消暑毒。”冰袋制法,只需将橡胶手套塑料袋灌上清水,把口扎紧,放在冰箱里冷冻即成。平时家中不妨备个冰袋,以应上火时使用。巧用冰袋可起到以下辅助去火的作用。

①降温:先将冰袋用布包好,放在头部及无内脏、表浅大动脉所在的部位,如颈、腹股沟、肘内侧,腘窝等。每隔20~30分钟测量1次体温。冰敷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随时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及感觉,如有变色和(或)麻木感时,应立即停止冰敷。

②止血消肿:闭合性撞伤、扭伤后形成血肿,不可热敷,应立即用冰袋冷敷。可以起到止血、消肿的作用。

③镇痛:受伤后的创口虽然已经包扎,但依然疼痛难忍,此时可用冰袋敷于患处,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④止痒祛痱:蚊叮虫咬或患痱子、足癣等病,刺痒难耐,可用冰敷止痒。

⑤除烦躁:如果上火时出现心情烦躁动怒时,用冰袋敷面,可稳定情绪。

⑥解毒消肿:疖初起,红、肿、疼、痛,在应用清火解毒剂治疗的同时,可辅以冰敷。

⑦防治中暑:夏季中暑,用冰袋冷敷可迅速降温。

⑧治烫伤:小面积一度烫伤,仅见局部发红,无水疱,可立即用冰袋放置患处,不仅能止痛,还能减轻红肿,防止发生水疱。

⑨抑菌消炎:皮肤受伤后创口感染,没有立即得到治疗,可以将冰袋不定时放置患处,使局部降温,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可以减轻组织的炎性反应。

在冷敷疗法时,还应注意的是在大范围组织受损,局部血循环不良,微循环明显障碍,皮肤颜色发绀或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时,不宜用冷敷,以防加重病情,促进组织坏死。在慢性炎症或身体深部有化脓性病灶时不宜冷疗,以免使局部血流量减少,影响炎症吸收。禁止使用冷敷的部位有枕后、耳郭、阴囊处,以防冻伤。心前区禁忌冷敷,以防反射性心率减慢,心肌缺血,心房(心室)纤颤及传导阻滞。腹部忌冷敷,以防腹泻。足底忌冷敷,以防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

(2)热敷的妙用:热敷可分为湿热敷法和干热敷法两种。湿热敷法分为全身坐浴、局部坐浴和湿毛巾热敷法。其目的在于改善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淤血吸收、慢性炎症消散和病变组织的修复,同时具有调节新陈代谢、提高心肺功能和皮肤排毒的作用,是家庭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①热水袋敷法:方法简便,常用于肢体局部和腹部热敷。借助热力传导作用,改善局部或腹腔血液循环,缓解软组织疼痛或肠管痉挛。操作步骤为将热水袋中装水2/3,不宜太满,水温60~70℃为宜,对热刺激敏感者水温可低些。检查无漏水后在水袋外罩一层布套,并在热敷部位涂上凡士林或松节油,再盖上毛巾,以防烫伤。一般热敷时间20~30分钟。热敷完成之后,将热水袋里的水倒净,倒挂,晾干备用。

②热毛巾敷法:是湿性热疗的一种简便方法,适合家庭使用。热敷时水温60~70℃,对热刺激敏感者还可略低些。热敷还可使用生理盐水或5%硫酸镁溶液,可起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恢复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了保持水温,每3分钟更换1次,热敷持续20~30分钟。要预防烫伤,水温不可过高,局部也可涂上一层凡士林或松节油。还应注意全身保暖,防止感冒。

③局部浸浴法:多用中药煎汤,将手、足等患处局部浸泡其中,借助热力传导,使药液中有效成分渗透到病变组织中,从而发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炎止痛的作用。水温50~60℃,温度太高易烫伤皮肤,太低了疗效不好。

④半身坐浴法:因为热水和体表接触面积较大,而且各人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坐浴的水温要因人而异,一般以50℃为宜。适用于肛门、直肠疾病,男性前列腺增生,女性慢性盆腔炎等。坐浴时,下半身充血,血流量重新分布。所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宜半身坐浴。

3.食盐去火妙招 中医学认为,食盐味咸、性寒,入胃、大肠小肠三经。具有清火,凉血,解毒之功效。现代医学证实,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化合物,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必需品。食盐中所含的氯、钠、钾等成分,对人体肌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均有影响。如果缺盐将引起肌肉痉挛、头痛、恶心、全身乏力、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因心力衰竭导致死亡,如果摄盐过量,对水肿、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等病患可造成危险。此外,盐还有许多药用和保健价值。

(1)咽喉炎:可用淡盐水(含盐0.9%,即生理盐水)含漱咽部,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2)沙眼和眼结膜炎:每天清晨用淡盐水洗眼,有消炎明目的作用。

(3)口腔异味:每天用淡盐水漱口,可消除口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