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成药去火妙招

中成药去火妙招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去火药大都为苦寒药物,脾胃虚寒者和孕妇均应慎用。尽管中成药都具有服用方便、不易变质等特点。1.去火中成药 分为清实火类和清虚火类中成药,常见去火中成药如下。用于虚火上炎引起的口腔溃疡,扁平苔藓,复发性口疮等各类急慢性口腔疾病。

中成药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丸剂在胃肠道中缓慢崩解,逐渐释放药物,作用持久,减少毒性和不良反应。去火中成药不能随便吃,要先了解药性和自己的体质。例如牛黄类的去火药属于寒凉药性,虚寒体质者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应该少吃或不吃此类药。由于去火药大都为苦寒药物,脾胃虚寒者和孕妇均应慎用。此外,不少去火药的成分有毒副作用,如大黄能引起继发性便秘,芦荟有肝毒性,不宜长期使用。

尽管中成药都具有服用方便、不易变质等特点。但与传统的片剂、丸剂、散剂相比,软胶囊剂、颗粒剂、浓缩丸是目前较受消费者喜欢的剂型。这是因为软胶囊剂,其崩解后弥散快,易直接被肠道吸收,生物利用度较高;颗粒剂能保持煎剂特色,有“固定汤剂”之称,也易于肠道吸收;浓缩丸有减少服用量、增强疗效等优点。

1.去火中成药 分为清实火类和清虚火类中成药,常见去火中成药如下(注:以下药物用量都是成年人用量,小儿当酌情减量)。

(1)清实火类中成药

①维C银翘片

【主要成分】 由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荆芥、桔梗、甘草、芦根、维生素C、乙酰氨基酚等组成。

【功效主治】 疏风解表,清火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 口服,1次2片,1日3次。

【注意事项】 饮食宜清淡,个别患者服用维C银翘片导致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死亡

②麻仁丸

【主要成分】 由火麻仁、制大黄、炒杏仁、郁李仁、当归、生白芍、厚朴、枳实组成。

【功效主治】 润肠通便、消食导滞。用于胃肠炽热所致的大便秘结、胸腹胀满、口苦尿黄。

【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1次6克,小蜜丸1次9克,大蜜丸1次1丸,1日1~2次。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性便秘慎用。

③三黄片

【主要成分】 由黄芩浸膏、大黄、盐酸小檗碱组成。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亦用于急性胃肠炎疾病。

【用法用量】 口服,1次4片,1日2次。

【注意事项】 本药不可长期使用,易引起易激综合征:恶心、呕吐、头晕、腹绞痛。

④上清丸

【主要成分】 由菊花、黄芩、薄荷、连翘、黄柏、栀子、大黄、荆芥、防风、白芷、川芎、桔梗组成。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风热火盛所致的头晕耳鸣、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 温开水送服,1次6克,1日1~2次。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忌烟酒和辛辣、油腻食物;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⑤黄连上清丸

【主要成分】 在上清丸的基础上增加黄连、石膏、蔓荆子、旋覆花等成分。

【功效主治】 散风清热、泻火止痛。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牙齿疼痛、 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用法用量】 温开水送服,每10丸重0.3克,1次3克;每10丸重0.6g,1次8克,1日2次。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者慎用。

⑥牛黄上清丸

【主要成分】 在黄连上清丸基础上增加牛黄和冰片。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 温开水送服,1次1丸,1日2次。

【注意事项】 年老体弱、大便溏薄者、孕妇忌用。

⑦芎菊上清丸

【主要成分】 由川芎、菊花、黄芩、薄荷、连翘、栀子、荆芥、防风、白芷、蔓荆子、黄连、羌活、藁本、甘草、桔梗组成。

【功效主治】 清火解毒、散风止痛。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怕风发热,偏正头痛,鼻塞牙痛

【用法用量】 温开水送服,1次6克,1日2次。

【注意事项】 体虚者慎用;有肝疾病、肾疾病的患者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⑧龙胆泻肝丸

【主要成分】 由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组成。

【功效主治】 清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用法用量】 口服,1次3~6克,1日2次。

【注意事项】 孕妇,年老体弱,大便溏软者慎用;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板蓝根颗粒

【主要成分】 板蓝根。

【功效主治】 清火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腮部肿胀;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

【注意事项】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风寒感冒不适用。

⑩消炎利胆片

【主要成分】 由穿心莲、溪黄草、苦木组成。

【功效主治】 清火、祛湿、利胆。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右胁胀痛、口苦、厌食油腻、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1次6片,1日3次。

【注意事项】 本品药性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过量久服。

防风通圣丸

【主要成分】 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栀子、大黄、芒硝、 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组成。辅料为糊精、蜂蜜。

【功效主治】 疏风解表、泻火通便。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晕目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黏、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

【用法用量】 口服。1次6克(1袋),1日2次。

【注意事项】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海鲜类食物;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安宫牛黄丸

【主要成分】 由牛黄、水牛角、麝香、黄连、黄芩、栀子、雄黄、冰片、郁金、朱砂、珍珠等药组成。

【功效主治】 清火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中毒性痢疾、中毒性肝炎、脑出血、败血症等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 大丸口服,1次1丸,小丸1次2丸,1日1次。昏迷不能口服者,可用温开水化开,鼻饲给药。

【注意事项】 方中麝香芳香走窜,有损胎气,孕妇慎用;本方中含朱砂、雄黄,不宜过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牛黄解毒片(丸、胶囊)

【主要成分】 由牛黄、雄黄、石膏、大黄 黄芩、桔梗、冰片、甘草组成。片剂,每片0.4克;丸剂,每丸3克;胶囊,每粒0.5克。

【功效主治】 清火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疼痛等。

【用法用量】 口服:片剂,1次2~3片,1日2~3次;丸剂1次1丸,1日2~3次;胶囊1次2粒,1日2~3次。

【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

牛黄清胃丸

【主要成分】 由牛黄、大黄、菊花、麦冬、石膏、番泻叶等17味组成。

【功效主治】 清胃泻火,润燥通便。用于心胃火盛,头晕目眩,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乳蛾咽痛,便秘尿赤。

【用法用量】 口服。1次2丸,1日2次。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脾胃虚弱者慎用。

导赤丸

【主要成分】 由黄连、栀子、木通、滑石等11味组成。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利尿通便。用于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心胸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 口服。1次1丸,1日2次。

【注意事项】 原方曾使用的关木通可引起肾衰竭,现已用三叶木通代替。

四季三黄软胶囊

【主要成分】 由大黄、黄芩、黄柏、栀子组成。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排毒养颜。用于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齿疼痛,口舌干燥,头晕目眩、大便秘结、小便赤黄。对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痤疮均有效。

【用法用量】 口服。1次3粒,1日2次。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金花消痤丸

【主要成分】 由栀子、金银花、黄芩、桔梗等10味药组成。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痤疮(粉刺),口舌生疮,胃火牙痛,咽喉肿痛,目赤,便秘尿黄等。

【用法用量】 口服。1次4克,1日3次。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清胃黄连丸

【主要成分】 由黄连、石膏、桔梗、甘草、知母、玄参、地黄、牡丹皮、天花粉、连翘、栀子、黄柏、黄芩、赤芍组成。

【功效主治】 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用于胃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疮、牙龈及咽喉肿痛等。

【用法用量】 口服。1次9克,1日2次。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2)清虚火类中成药

①大神口炎清颗粒

【主要成分】 由天冬、麦冬、玄参、金银花、甘草组成。

【功效主治】 滋阴清热,解毒消肿。用于虚火上炎引起的口腔溃疡,扁平苔藓,复发性口疮等各类急慢性口腔疾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1次1~2包,1日1~2次。

②知柏地黄丸

【主要成分】 由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

【功效主治】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 口服:浓缩丸,1次8丸,1日3次;蜜丸1次1丸,1日2次。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虚寒性病证患者不适用;忌不易消化食物,不宜与感冒药同时服用。

③玄麦甘桔颗粒

【主要成分】 由玄参、麦冬、甘草、桔梗组成。

【功效主治】 清热滋阴,润肺祛痰。用于虚火上炎,咽痛,干咳少痰。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

【注意事项】 痰湿内生者忌用。

2.根据上火类型选择中成药 “上火”只是大家对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等一类症状的统称。大家应该对自己的症状进行判断后再用药,才能起到祛火的效果。

①心火:心是君主之官,是人体的主宰,而心火则是温暖全身的主要热量来源。如果心火太旺,便会出现口舌生疮、口角糜烂,心中烦闷、失眠、面赤口渴、小便发黄、大便干结,舌尖发红等症状。

【建议用药】

导赤丸: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便之功效。尤适于口舌生疮,小便黄赤的患者。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

黄连上清丸:具有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的功效。水丸,每次9克,每日2~3次;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片剂,每次6片,每日2次。

大神口炎清颗粒:有滋阴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对虚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疮具有较好的作用。开水冲服,每次1包,每日1~2次。

【特别提醒】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便灼热、黄赤也属心火范畴,可使用上述药物治疗。但是,小便如有疼痛感、次数增多或伴有腰酸腰痛时,可能存在尿路感染,就不能简单以“上火”来对待了。

②肺火:因气候骤然变化,身体不能适应或由于劳倦过度,消耗了体内的阴液,从而引起肺阴不足,肺火上炎,表现为鼻腔烘热、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声音嘶哑及潮热盗汗等。

【建议用药】

羚羊清肺丸:具有清肺利咽、除温止咳的功效。既可清热宣肺,还可养阴润肺。每次1丸,每日2次。饭后温开水送下,小儿减量。

玄麦甘桔颗粒:具有清热滋阴、润肺化痰的作用。尤适于虚火上炎所致的干咳、咽喉肿痛。每次1袋,每日3次。

麦味地黄丸:具有滋阴润肺之功效,较适用于干咳无痰、手中心热、潮热盗汗的患者。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开水送服。

【特别提醒】 “肺火”多为虚火,在清火的同时,尤须注意滋养肺阴,但“肺为娇脏”,补太过,反而阻碍肺的气机运行,所以一定要掌握一个度,不能盲目攻补。

③胃火: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积”,生热化火,以至胃火炽盛。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灼热嘈杂,进食多但容易饥饿,口干口苦或有口气臭秽,牙龈肿痛,大便干结,烦躁不安,失眠等。

【建议用药】 三黄片: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作用。对大便秘结,口气臭秽的人尤其适用。口服,每日3次,每次4片。

也可选择牛黄解毒丸、牛黄上清丸、清胃黄连丸等。

【特别提醒】 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有多饮、多食等表现,出现上述症状时,须警惕患有糖尿病的可能,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老年人,最好先去医院检查空腹及餐后血糖,千万不要盲目服用降火药物。

④肝火:古人云“暴怒伤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平时脾气暴烈,遇事容易心烦动怒,从而导致肝火上炎。主要可表现为头痛剧烈,以太阳穴处痛为明显,面红目赤、口干咽痛、胁肋疼痛、尿黄便秘、甚至吐血等。

【建议用药】

丹栀逍遥丸:具有疏肝解郁、清泻肝火的作用。适用于女性肝火旺盛,出现乳房胀痛、口苦等症状或肝火上炎轻症者。蜜丸,每次1丸,每日1~2次;散剂,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龙胆泻肝丸:具有清肝胆实火、利下焦湿热的功效。口服,水丸每次3~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4~6片,每日2~3次;颗粒冲剂,每次6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购买此药时应注意其内的关木通是否被川木通或通草等无肾毒性的药物所替代。

当归龙荟丸:具有泻火通便的功效。尤其适用干肝胆火旺、大便秘结的患者。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特别提醒】 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来控制平稳时,也可以出现“肝火”旺盛的表现,此时,可以在按时服用降压药的基础上,加服上述药物症状以改善症状,但切切不可本末倒置。

⑤肾火:多由禀赋不足、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的食物或药品引起而致肾脏阴液不足,虚火上炎。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两颧潮红、耳鸣耳聋、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建议用药】

知柏地黄丸:具有滋阴降火之功效。口服,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浓缩丸每次8丸,每日3次。

大补阴丸:同样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尤其适用于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咳嗽、咳血、耳鸣遗精。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空腹时姜盐汤或淡盐水送服效果更好。

杞菊地黄丸:具有滋肾养肝、清脑明目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头晕目眩、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等证。水蜜丸,每次6克,温开水送服;水丸,每次9克,每日2次。

耳聋左慈丸:可起到滋肾平肝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浓缩丸,每次8丸,每日3次。

【特别提醒】 “肾为命门”,许多人都知道要滋补肾,但一味使用滋腻之品易上火。此时,使用一些苦寒的药物清降肾火也是必要的。

3.常见药物去火的误区及对策 俗话说,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犯错,并且很多错误当事人是意识不到的。清火药是常用药,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常见的用药误区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用药不对证

但凡有上火症状或疑似上火,就不管什么证型,也不管所用清热药是否合适,就胡乱地服用一通。

危害:不对证用药,轻则影响疗效,重则伤害身体。很有可能造成原有的病不但没有治好,反而会吃出一大堆问题,引发新的疾病。

专家支招:分清上火证型,做到对证用药。当前,不对证用药的现象很普遍,这除了人们对用药漫不经心外,还与人们缺少上火证型的相关知识有关。因为,上火证型不一,所用的清热药也不一样。可供治疗“上火”的清火药数以百计,“上火”的病证多种多样,其治法应随病因病机的差异而有别。对于普通的非专业人员来说,做到辨证准确有难度,但简单的辨证还是可以做到的。

(1)分清“实火”与“虚火”:“实火”与“虚火”的患者在使用清火药时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一般直接使用苦寒清火之药;而后者在清火的同时必须配合应用补虚药物和食物;如果是假热真寒的“虚火”就更要注意,一般不能单纯应用清热药,反而应以温热药为主。

①实火:为阳热亢盛所致,多见于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治当清热泻火,或选用苦寒的黄连、黄芩、山栀子、大黄等组方,或用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栀子金花丸等中成药,以达清泄火热之目的。

②虚火:则为阴虚所致,多见于久病不愈或大病之后,病势较缓,治当滋阴降火,选用知母、生地黄、熟地黄、鳖甲、地骨皮,以及苦寒而能退虚热的黄柏等组方,或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中成药,以达滋阴降火之目的。

(2)分清“心、肝、肺、胃”火:从脏腑辨证来说,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皆可引起“上火”,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病证。常有以下五种。

心火:心火旺,常出现心烦、心悸、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黄等症状。常用黄连、莲子心等药物清心泻火。

肝火:肝火旺,常表现为头痛、头晕、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胸闷胁痛。常用龙胆草、夏枯草等药调治,可获良效。

胃火: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积”,生热化“火”,以致胃火炽盛。症状为胃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臭、腹痛便秘、牙龈肿痛等。多以山楂、生石膏、铁树叶等药物泻胃清火。

肺火: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其表现主要是呼吸气粗、高热烦渴、咳吐黄稠痰,甚至痰中带血。多用黄芩、桑白皮、甘草等清肺火。

(3)分清“表火”与“里火”:上火有表里的不同,其原因与病变部位不同,使用去火药应注意区别。

①表火:外感发热以疏散热邪为主,同时根据风寒发热、风热发热、风湿发热、风燥发热等不同原因而区别用药,一般多用金银花、菊花、桑叶、连翘、薄荷、蝉蜕等清热。

②里火:多为实火,以清内火的药物为主,多用黄连、黄芩、黄柏、石膏、麦冬等。需要注意的是,外感风寒、阳气闭郁引起的外感发热,应用宣散风寒的方法解热,不能单纯使用或过用清热药;而体内气虚阳虚导致的内热,也不能单纯清热,而应以温补收敛阳气为主。

误区二:认为去火药无毒,可长期、过量服用

有人片面地认为,去火药与其他中药一样,为无毒之品,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于是便随意服用,或认为自己的身体强壮或火气严重,随意超量服用去火药;或认为自己的火气顽固难除,长期服用某种去火药,即便是服用后效果不佳,也要坚持;或求效心切,置医嘱于不顾,将本应分数天服完的去火药,一日内就将其吃完等。

危害:去火药大多苦寒或甘寒,去火药的不合理应用主要见于苦寒类去火药和甘寒类去火药两类。不合理服用苦寒类去火药,轻则伤脾胃,引发脘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稀溏或泄泻等;重则伤阳气、生内寒,引发畏寒肢冷、下利清谷等。若是不合理服用甘寒类去火药,轻则伤脾胃,引发脘腹胀满或疼痛、食欲减退、便溏不爽等;重则伤脾阳、生寒湿,引发脘腹痞满、苔腻纳呆、身重倦怠、大便黏腻不爽等。

专家支招:

(1)谨记禁忌证:按医嘱或说明书用药。临床中药学有专门规定:凡属脾胃虚寒、大便稀溏,或寒湿内停、舌苔白腻者,无论是苦寒或甘寒类去火药,均当慎服或忌服;湿热内停者,忌服甘寒类去火药。此外,还有“苦燥伤阴”一说,意思是说味苦、特别是黄连等味大苦的药有伤损人体阴津的一面。故津液亏虚,尤其是阴津大伤而口干舌燥者,当慎用或忌用。

(2)把握用量:正确的用量用法和使用宜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服用各种去火类药时,均应按照医嘱或说明书所列要求服用,绝不能自行其是,乱服滥用。倘若自认为体强火重,超量服用去火药,或为求速效,将本应分数天服完的去火药,一日内就吃得精光,往往会伤及脾胃,引发脘腹胀痛或大便溏泄等新的病证。若长期服用某种能清热泻火的单味中药和中成药,也会因用寒凉太过而伤害脾胃,引发腹胀便溏或泄泻等新的病证。至于长期服用某种去火药特别是苦寒之品而效果不佳,那极有可能是苦燥伤阴,由实火炎上转为阴虚火炎所致。

误区三:将炎症等同热证乱用去火药

有人习惯把西医的炎症与中医的热证划等号,仅凭西医炎症的诊断,就投用寒凉性的去火药。

危害:西医所说的很多炎症并非都是中医的热证,也可能是寒证或寒热错杂证。如疮疡痈疽,虽属西医的炎症范畴,但却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就等于中医的火热证。中医将疮疡痈疽分为阳热证与阴寒证两大类,前者常见红、肿、热、痛等症状,治当选用苦寒的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之品;后者常见疽疡白陷或漫肿不溃等症状,治当选用甘温辛散的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品,若误投苦寒清泄之品,不但不能取效,反会使病情加重或缠绵难愈。

专家支招:辨清证型后再用药。临床实践表明,在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疾病或作保健用时,必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选用,去火药也不例外。

误区四:老年人与儿童用药不慎重

儿童因其生理功能不健全,在服用去火药时若不注意正确应用,很容易伤及身体。因此,在使用去火药时应特别注意。中老年人由于身体较为虚弱,且多发各种慢性病,即使出现了上述几种症状,用药也不可与年轻人一概而论。因为老人上火一般表现为虚热。如果用去火药,只会“越去越旺”,还有可能导致其他合并症的加重,甚至出现一些新的病情。因此,老人上火千万不要擅自用药,最好及时去医院就诊,根据医师的处方进治疗和调理。

误区五:长期服用去火药

上述所提及的去火中成药用药周期都不可过长,一般要求“中病即止”,即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用量服用2~3天,症状有所缓解即可停药,或将用量减半。即便症状较重,连续用药也不要超过5天,如果5天后症状无法缓解的话,最好及时就医。

误区六:自我药疗不就医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火”都可以自我药疗,有些“火”是马虎不得的,有些症状,如口腔溃疡,便秘等。因太过于常见往往被人们简单地等同为“上火”而耽误了诊治。

(1)口底癌:口腔溃疡、糜烂固定在口底部位,即发生在舌头下方与下颔骨体部牙龈之间的半月形区域,且基底较硬,有时疼痛,服药不能治愈时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是“上火”。因为真正的“元凶“很可能是口底癌。

(2)牙痛:很多时候牙痛不是单纯的上火,可能就是牙病。如龋齿是老年人最多见的牙病之一,往往被当作“上火”,不予重视,或者自作主张地吃一些清热降火的中药,结果耽误了正常治疗。

(3)成年人痤疮:可能因内分泌紊乱引起的激素水平异常引起。有些女性病人可以同时患有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紊乱、闭经、子宫肌瘤、不育症、卵巢囊肿等,简单的“去火”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当从调理内分泌系统角度综合治疗。

(4)结核:干咳有较长时间,体重明显下降或伴有低热,有可能患了结核,年龄大者或有吸烟史者尤需警惕肺癌,千万不能被简单的“上火”所掩盖。

(5)肠道恶性肿瘤:习惯性便秘最易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若伴有腹泻与便秘交替,或便中带血,或有腹胀腹痛,或伴有低热、体重下降,须谨防结肠癌、直肠癌等肠道恶性肿瘤的可能。

出现上述情况时患者应及早去医院相应科室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