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堰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十堰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市拥有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23家,资产总额769. 9亿元。

十堰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对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十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和保证。

按照市委的工作安排,我们从市政府办、国资委、经委、研究室等单位抽调力量组成专班,深入到张湾、茅箭、高新区及东风公司、东风实业公司等中央、省属企业,对新型工业化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堰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十堰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堰已具备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实基础。

(一)工业主体地位突出

2004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513. 2亿元,增长27.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 5亿元,同比增长26. 2%。全市拥有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23家,资产总额769. 9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9. 6亿元,同比增长9. 8%,利润17亿元,税金15. 8亿元,其中东风公司十堰基地销售收入434. 5亿元,利润14. 9亿元,税金9. 3亿元;东风实业公司销售收入19. 8亿,利润4766万元,税金1. 3亿元;湖北三环专用汽车公司销售收入11亿元,利润1511万元,税金902万元。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55. 4%,工业化率由2000年的47. 6%提高到2004年的50. 7%。

(二)以汽车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十堰工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三线”建设,东风汽车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的“嵌入” ,奠定了十堰工业的基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工业为主导,包括水电、医药、绿色食品在内的多元工业体系。

( 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目前,全市地方现有汽车及配件企业200多家,分布于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等行业。其中,规模以上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113家(改装车、特种车生产厂4家、汽车配件厂109家) ,拥有资产62. 8亿元,占地方工业的43. 34%。2004年完成产值75. 5亿元,增长26. 1%,占地方工业的52. 1%,实现利润1. 78亿元,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已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今年元至六月, 113家企业实现产值40. 69亿元,占地方工业的60. 14%,实现利润7450万元。

( 2)水电产业。2004年底,市域内水电总装机147. 8万千瓦(含国家开发的丹江口电厂、黄龙滩电厂) ,占可开发量的43. 5%。其中地方水电装机25. 8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7. 6%,占已开发量的17. 5%,地方水电年发电量约6亿千瓦时,占全市社会用电量的12%左右,其余近90%靠大电网和市域内水电补充。

( 3)医药产业。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4. 78亿元;十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甾体激素原料中间体供应基地,黄姜无污染加工新工艺正在中试之中。以中草药加工为主的医药工业发展迅速,黄姜、肚倍、杜仲、绞股蓝板蓝根等基地已初具规模,现有规模以上的企业36家,总资产5. 56亿元,年可生产皂素2250吨、双烯730吨、沃氏260吨、去氢表雄酮30吨、雄烯二酮20吨、黄体酮5吨、西药饮片5000万片、中药饮片20万片、中成药1000吨、针剂9000万支、一次性输液管250万支。

( 4)食品加工业。到2004年底,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100家,其中,规模以上的有50家,初步形成果茶加工、粮食加工、油脂加工、畜禽加工、饮料加工等类食品加工业。竹溪县具有加工魔芋精粉3000吨,面条3000吨,仿生魔芋食品2000吨的生产能力。郧县白泉酒业、竹溪龙王垭有机茶、房县聚达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武当山珍” 、 “龙峰茶”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 5)采矿业。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持证矿山企业276家,从业人员7317人,年开采矿产资源437. 16万吨,工业总产值1. 47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 15亿元,利润1582. 16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2004年完成产值5466万元,同比增长2. 81%,从业人员624人,利润40万元,税金144万元。主要开发利用的矿种有金、银、铁、铜、煤炭、石材及非金属建筑材料类矿产。从经济类型看,私营矿产企业占据主要地位,国有矿山企业仅占4%。从矿产开发类型看,以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为主,金属类矿山企业不足10家。从企业规模上看,我市矿山企业除湖北银矿为中型矿山外,绝大多数为小型矿山。

( 6)信息产业。全市信息产业企业共43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25家,软件企业8家,系统集成企业4家,通信企业4家,广视信网络企业1家,物流网络企业1家, 2004年全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8亿元。

( 7)纺织及服装皮革制品工业。拥有企业7家,资产3. 93亿元,2004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 57亿元、利税669万元。

( 8)建材工业。拥有企业规模以上15家,总资产3. 23亿元, 2004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 24亿元、利税1372万元。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我市是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家,高新技术研发人员近2万人。通过实施“火炬计划” 、 “863”计划,我市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研究开发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植了一批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产业产值达33. 5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1. 8%。坚持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十堰市被国家列为首批全国CAD应用工程示范城市,湖北汽车电器厂等企业加强CAD技术、企业资源计划( ERP) 、客户关系管理( CRM) ,供应链关系管理( SCM)等技术的集成,提升了企业设计、管理能力,逐步实现了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生产工艺和在网络环境基础下的企业数字化,先锋模具等10家企业被确定为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四)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

全市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0. 74吨标煤,比“九五”末下降0. 35吨标煤, “十五”期间投入3500万元对60多个污染项目进行了治理。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基本达标,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76. 6%。

(五)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民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稳步推进,使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实现了突破。国有经济战线逐步缩短,国有企业逐步减少;股份经济,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加快。到2004年底,全市纳入改制的全成集体企业1023家(含部分县市乡镇企业) ,有973家企业完成了改制,完成率95%,在已改制的企业中,整体出售577家,占59%,关停破产136家,占14%;招商改制102家,占10%;其他形式(租赁、股份合作等) 158家,占17%。

二、十堰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还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业经济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

主导产业汽车工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80%,且80%以上的产品与东风公司中吨位卡车配套。随着东风公司战略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市属工业总体配套能力明显减弱。2002年东风载重车公司零部件采购资金为40亿元,市属配套为23890万元,占5. 98%, 2004在载重车公司配套资金增长25%的情况下,市属却下降1. 24个百分点。在配套份额上,有关数据表明,在东风载重车公司120亿元左右的年配套产品采购额中,我市企业协配件仅占10%左右,这种趋势仍在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少,竞争力差,效益低下,具有地方比较优势的资源型产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发挥支撑作用。产业结构单一,十堰工业经济抗市场风险能力脆弱,对国家投资消费政策反应十分敏感。“十五”前四年,工业生产增长幅度最高年份达29. 8%,最低年份下降8. 7%,波动幅度相差38. 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和协调性。

(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支柱骨干企业

多数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大而全” 、“小而全”的问题突出。在200多家汽配企业中,规模以下的100多家处于“散、乱、差”的状态。企业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主要靠委托加工低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的产品维持生产。由于相当一部分企业产品重复,形成各自为战、恶性竞争,致使1/3以上能力放空。目前在全市113家地方汽车工业企业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12家,占10. 6%;过5000万元13家,占11. 5%; 1000万~5000万元的有37家,占29. 6%,规模以下企业产值仅100万元左右。

(三)生产工艺落后、装备陈旧、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

多数企业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甚大。从汽车工业来看,目前,除了通达、华阳两家企业有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供货能力外,大部分企业尚不具备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能力,只靠来料、来图加工,不适应零部件技术向模块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多数企业仍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设备,远远落后于东风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东风日产合资后,产品配套显得更为滞后,难度更大。随着东风日产合资重组,产品由中型向重型转移,实行全球化、模块化采购,靠地缘优势,情缘优势配套的份额逐步减少,仅靠现有的技术、设备、规模、产品不仅协配额会降低,而且一些企业还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四)产业产品结构趋同,比较优势不明显

由于计划经济和长期的行政分割体制,造成区域内各县、市、区均把发展汽车工业作为重点,产品雷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特色经济、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不明显,潜在资源优势尚未发挥。“十五”以来,为改变和扭转产业和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状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调整、发展“四大”新型支柱产业的目标,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目前由于规模等问题尚未对地方经济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虽说增幅很快,但由于规模很小,对地方经济影响不明显。

(五)技术水平较低、科技人才匮乏

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的问题十分突出。多数企业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甚大。开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快,科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突出,尊重人才的氛围不浓,育人、引人、留人的环境不优。近几年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直接影响了工业竞争力的提高。

(六)投入不足,融资能力弱,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近年来,我市的投资总规模虽然也保持了较高增长,但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工业领域缺乏大的技改项目,从企业技改投入来看, “九五”期间,我市工业技术改造总计投入不足50亿元,仅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4. 5%, 2004年仅25亿元,这种技改的低投入,使我市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加工手段难以提高。加之金融机构加大了风险评估和控制力度,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资金匮乏,生产能力不能有效发挥, “融资难”问题仍是困扰我市工业企业发展的瓶颈。

(七)企业发展的环境不优

在茅箭、张湾、白浪高新技术开发区调研时,企业普遍反映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地难,国家银根、地根紧缩后困难会更大;政府各部门为企业协作服务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缺乏信息、技术交流、研讨的平台,信息化建设滞后;办事环节多,软环境不优,硬环境硬。市政府设立的行政服务中心,有些部门没有进驻,有些进驻了,但办理业务还得在原单位内部转圈,企业遇到问题还是要来回跑。在有些部门“三乱”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八)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不够

我市民营企业发展不够,不仅存在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均衡,还普遍存在着科技含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管理水平低、企业发展后劲匮乏等问题。外资企业更是先天不足,因多种原因,近年来外资企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制约了十堰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经济全球步伐加快,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东风公司的战略调整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对我市工业乃至全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变革,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和手段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创新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

我市的优势产业,一是汽车产业,二是资源开发型产业。简言之,就是“一主四大”加矿产。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振兴汽车支柱产业,加速培植新兴支柱产业,着力构建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汽车及零部件、水电能源、信息、矿产、医药化工、绿色食品六大产业。使其尽快发展壮大,提高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做大做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抢抓东风日产合资合作机遇,大力推进政企共建,全力支持东风公司实施中期事业计划,帮助其做大主业,剥离辅体,加快发展。要全力服务东风商用车发动机生产基地改造、轿车内饰件、重型车车身及车桥等一批在建项目,力争其早日投产;同时,服务东风借“东风” ,加强环境整治,积极争取东风公司3升发动机等更多重大项目布点十堰。支持东风实业、双星东风轮胎、三环专汽等企业的改革发展。在加快发展整车工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汽配工业。通过重组整合,优化配置零部件企业资源,实现由单一的中卡配套向重、轻、微、轿全面配套转变,由生产普通零部件为主向生产关键零部件总成为主转变,促进汽配工业向专业化、系列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以万向节、湘火炬、渝安、韩国三立、万向通达等为重点,引导企业走强强联合之路,整合全市汽配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增大汽配企业块头,增强企业经济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坚持扶大扶强,把双星东风轮胎集团、东风实业公司、三环集团、通达集团以及双联、太平、华阳、湖北电器、先锋模具、郧阳汽车齿轮厂等60家企业建设成为十堰市汽车及零部件重点企业,力争将其建成大型集团公司和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突破性发展园区经济,重点支持高新区、东城和西城开发区的发展,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使工业园区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科学开发水电产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水能资源,按照“流域、滚动、梯级”开发的原则,加快大中型电站建设步伐,电源建设以汉江、堵河流域综合开发为重点,重点抓好孤山、潘口、龙背湾、夹河关等水电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加快松树岭、三里坪、鄂坪等在建项目进度,力争早日建成发电。在抓好电源建设的同时,加快电网建设,重点抓好骨干电源的输变电网络建设,加快竹山、丹江口、城区柏林220千伏输变电站建设速度,形成以500千伏为支架、 220千伏为骨干的区域性电网,提高电力输送能力,努力使水电成为全市第二大工业支柱产业。

高起点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医药产业。在培育医药产业上,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发展水平。关键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团为依托,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原料药和中药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以湖北清大药业公司为基础, “产学研”联合,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现代化的医药产业园,发展现代中医药和生物药。深度开发黄姜、肚倍、绞股蓝、杜仲、板蓝根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激素类、增效类原料药,中药针剂、胶囊、生物药和保健类产品等。重点支持十堰康迪药厂、丹江安泰激素公司、市益生药业、市元康药业公司、房县麦克药业、武当山动物药业等企业的发展。同时,要整合市内医药开发、生产和流通资源,鼓励向市内外大企业靠拢,发展特色医药集团。

深度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上,要顺应消费潮流,发挥资源优势,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最根本的是要培植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大力开发魔芋、豆杂系列深加工产品,加快野葡萄干红酒、矿泉水黄酒等特色产品产业化。规模开发房县食用菌、高山干鲜野菜等天然、无污染的土特产资源,发展保鲜、保健绿色食品。重点支持竹溪粮源工贸公司、郧西金山城公司、房县庐陵王酒业公司等企业的发展,鼓励以资源、品牌换技术、换资金,发展绿色食品大企业、大集团。

集约化开发矿产业。在培育矿产产业上,要坚持科学规划、环保先行、规模开发。我市矿产资源富集,具有发展矿产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加快矿产资源开发,使其成为十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开发矿产资源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开采,防止污染环境。抓住国家鼓励外商参与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加工的机遇,加大资源勘探、开发的力度。重点开发金、银资源,高科技发展银盐和精炼白银等项目。按照“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并举,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并重”的方针,招商引资,开发竹山庙垭的铌、稀土矿、郧县胜利煤矿等特色资源,建成具有较大规模、较高水平的铌、稀土生产基地。综合开发利用丹江杨家堡钒矿资源,发展钒铁项目。大力发展铝及深加工、低碳硅和空冷贝氏体钢等产品。

(二)深化企业改革,培育市场主体

我市企业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一方面要加大工作力度,把尚未改制企业的改制工作尽快推进到位。另一方面,要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新的运行机制,防止“改制不转制” 。积极支持中央、省属企业改革,尤其要积极配合东风公司与日产重组,加大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的力度,确保其社会职能分离等方案尽快实施。同时重点支持双星东风轮胎集团公司、东风实业公司和三环集团公司等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其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对于一些劣势企业,要通过关、停、并、破、卖等方式,促其尽快退出市场。进一步加快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加快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与东风公司的协作配套份额,加大与国内其他主机厂的配套生产力度,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通过企业资产的优化重组,促进存量资产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聚集。除东风公司外,全市争取形成1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 2~3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 5~10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同时,针对我市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问题,实施中小企业振兴计划,尽快形成一大批有较强专业性的中小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合理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

(三)鼓励自主创新,培育精品名牌

品牌是特色经济的重要载体。十堰工业化发展,必须把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名牌,引进名牌,壮大品牌,发展品牌,创造品牌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市域内科技、人才、资源等优势,在培育精品名牌上狠下功夫.加快培育十堰的精品名牌。一是创名牌。培植十堰的精品名牌,要从专利产品抓起。加速发展一批。从近几年来开发的重点产品中,选择十几个高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关联度、高利税、高科技含量的拳头产品,如康迪制药、双竹魔芋食品、安泰激素、金山城野葡萄干红酒等,通过集中投入,集中开发,集中支持,使之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形成品牌优势。形成名牌效应。二是引名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际名牌、中国名牌和省级名牌。可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十堰设立分支机构、开办分厂、建立研发中心,也可鼓励我市企业与外地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嫁接名牌,借牌争市。三是保名牌。创名牌不易,保名牌更难。对东风汽车、通达零部件、十通专用车、金鼎棉纱等,已经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品牌,通过市级认证、创湖北精品名牌等多种途径,扩大品牌优势,增强竞争能力。对有希望进入国家级精品名牌的产品,要实行政策倾斜,促使其尽快进入国家精品名牌行列。要依法打击生产、经营假冒名牌产品的行为,保护好“东风”驰名品牌。不断提升柑桔、有机茶、魔芋等农产品的品质,保护好我市已获得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品牌。

(四)实施“园区”推动战略,构建新的发展板块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载体,迅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辐射效应和放大效应,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园区建设上通过“财政扶持启动、土地运作流动、内资外资联动”的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按照“高标准、高起点、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要求,结合城镇建设规划,着眼于经济的跨区域整合和定位,按照园区发展体制、开发机制和管理与服务制度的创新,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沿铁路、公路对生产力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推动各类园区的合理组合,构筑不同的特色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新型工业化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重要平台。鼓励和支持符合规划要求的中心城区企业向园区迁移集聚。要加快十堰高新技术开发区、东城、西城和武当山、六里坪、柳陂等六县市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认真研究解决园区土地征用和产业配套中的具体问题,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引进和实施、为进园企业成长壮大创造良好条件。今后新建工业项目原则均要进入园区,停止零星工业用地审批。对用地地优惠的引资的项目,要提出明确的指标要求,每亩投入在200万元以上,年产出在600万元以上,税收在10万元以上,每两亩地安置8人以上就业的工业项目,地价控制在每亩10万元左右, 3年达不到上述目标,恢复原地价。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服务功能,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主动入驻园区的积极性。尽快组织政企双方及有关部门对东风汽车工业园进行规划论证和建设,为东风公司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与引进,充分运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武装企业,提高企业科技水平与研发能力。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跟上新东风整车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新东风零部件采购品种目录,集中科技人员、集中科研资金、集中先进技术、大力攻关,研制与开发与其配套产品。加强汽车零部件生产模具等基础性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可以十堰高新区先锋模具公司为基础,组建我市汽车零部件模具开发中心,为汽配产业提供全系列汽车零部件模具,开展合作与服务。要提高科研经费比例,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企业科研经费由目前占产品销售收入的0. 5%提高到1%,其中85%用于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要充分利用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东风汽车公司球墨铸铁研究所、湖北通达博士后基地,积极联系东风客车底盘有限公司科技中心、东风汽车公司天运科研中心、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研制与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科技水平。要切实加强企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科技人员生活,改善科技人员工作与生活条件,提高科技人员政治、经济待遇,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推动十堰汽配产业科技进步。充分发挥我市紧临东风公司的优势,用好东风公司的人才资源,特别要注重发挥东风公司退休人员的作用。

(六)优先发展信息电子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以现有企业为基础,以白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发展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是因地制宜,积极引进,大力推广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和关键零部件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将电子信息化产业作为我市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突出“三业一化” (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通讯业和社会信息化) ,逐步形成以新型材料、新型元器件及网络系统为主的信息产品系列。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大力加快产业发展,加速把电子信息产业建成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力争实现全市信息产业平均增速20%,重点创建三个园区、发展两个产业链、建设一个光电子材料生产基地。创建三个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汽车电子示范园区” 、 “企业信息化示范园区”和“软件产业园区” 。发展两个产业链。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和软件两个产业链,具体抓好“十个过亿元重点企业、十个名优特新中小企业、十个重大项目”建设。建设一个光电子材料生产基地。以湖北丹晶铌酸锂和碳酸锂晶体、益民铜材电子带、郧西多晶体等项目为基础,建设我市光电子材料生产基地。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辟融资渠道

近几年来,我市水电资源的开发、国有企业的改制及城市建设的推进,都是得益于市场主体的引进。纵横集团、万向集团、宏林集团、农夫山泉等知名企业落户十堰,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继续坚持“自主联络、部门搭桥、政策吸引、环境保护、立足资源、市场运作、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方针,吸引各种形式的资本,参与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选择优势项目与外商合资合作,促进一批骨干企业、优势项目在国内外市场融资。采取引进、嫁接、参股、合股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产品和技术,与我市的优势资源和资产存量结合,发展特色产业。将投资与创新成果转化结合起来,针对创新与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实行财政扶持和引导政策,扎扎实实地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形成新型的投资与创新相结合的机制。通过建立新型投资机制,完善招商投资项目库,认真做好项目的筛选、编制、包装和推介工作。与此同时,扎扎实实地抓好招商引资的重大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类洽谈会、展销会,推进招商引资,提高经济外向度。

坚持采取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投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投资体制,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市场主体投资决策自主权,对于非政府投资和非产业政策限制类项目,无论项目规模大小,均为核准制和备案制;鼓励社会投资,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外,所有投资领域社会资本均可进入;对重大资源性项目,按规划向社会招标选定业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性投资,加强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加速中小企业上市和产权市场交易步伐,引导国外和民间投资。特别是要把引进国外资本与引进机制、引进技术与引进市场结合起来,嫁接提升我市传统产业,通过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出口创汇项目,从根本上改变我市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外贸出口滞后的局面,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十堰经济外向度。

积极支持驻市企业向境外和国内、省内进行产品转移、资产重组,大力改善口岸基础设施,推行免、抵、退出口退税政策,积极争取省出口优惠政策倾斜,实行财政对出口退税抵押贷款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承担部分出口信贷担保费。配合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开放,推进新的吸收外资的方式,建立外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改进招商引资方式,以商招商、网络招商,推行中介、专业机构等多样化的组织招商活动,提高招商活动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八)坚持生态立市战略,确保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引导企业由“末端治理”转向清洁生产发展,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使生产过程中废物、废水、废气、耗能和成本节约达到最小化,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工业污染排放全面达标。万元工业产值能源消费0. 55吨标准煤,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 9%,废气排放达标率99. 9%,固体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8%。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城区和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一是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限制、淘汰“两低两高” (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优势企业发展净化行业环境。二是坚持环保“三同时” ,促使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三是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要健全招商引资预审机制,把好入口关,确保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四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鼓励企业走低消耗、低排放、污染小、清洁生产的路子,同时在全社会倡导资源节约,构建节约型社会。

(九)营造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推进工业化发展,需要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有力的协调服务。加强产业导向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结合十堰实际,定期发布十堰产业政策调整目录,明确发展、淘汰、禁止的产业、产品、技术,引导结构调整。统一市域内开发区政策。同时,凡省内其他市州能优惠的政策,十堰都应优惠并更放宽。用好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建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支持需要发展的产业和需要尽快退出的产业,使其加快发展和退出。

改善投资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以“治乱减负”为重点,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境内外及民间资本投资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以“打假保名优”为重点,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净化市场环境,支持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以转换职能为重点,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企业的改革调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优化政务环境,完善服务体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化解体制瓶颈。理顺行业管理秩序,尽快消除多头管理。简化项目审批程序,落实项目备案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凡行政审批事项一律进入中心,集中管理,承诺服务,优质高效,方便企业。加强公务员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经济环境投诉中心建设,保障企业维权。建立政府部门领导与辖区内的工业园区、工业企业、重点项目负责人的热线联系制度,随时掌握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解决重点问题。

(十)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突出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地方、企业、个人投入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行企业经营负责人年薪制和突出贡献人才产权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或产业基地;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竞争担任重点科研项目、重点攻关技术和关键技术岗位的负责人;对于外来人才,建立“户口不转,关系不变,双向选择,进出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实行“项目+人才” 、 “项目+智力”的引才、引智方式;对携带专利技术或科技成果来十堰的企业,在获利年度前,财政在其上交的主体税收地方留成50%幅度内予以补助;对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发明专利,政府资助其2-3年的知识产权保护经费等。通过人才规划的实施,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内现代技术先进水平和市级各领域的技术带头人以及市级高技能人才,营造一个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十堰建成新的人才高地。

调查组组长:王启泉

副 组 长:张维国

成   员:柯玉华、康双成、刘克环、陈世敏、朱新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