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西绿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江西绿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江西绿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王怡婉 万柏青[摘 要]本文从分析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实践与绿色农业发展的关系入手,认为发展绿色农业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和战略选择;通过对江西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模式特点深入进行探讨,针对性地提出了江西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江西绿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王怡婉 万柏青

(江西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樟树331200)

(南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江西,南昌330038)

[摘 要]本文从分析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实践与绿色农业发展的关系入手,认为发展绿色农业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和战略选择;通过对江西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模式特点深入进行探讨,针对性地提出了江西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食品;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1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和战略选择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进入20世纪末期,发展绿色食品在中国农业史册又书写了崭新的一笔。历经十几年的生产发展,绿色食品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已经成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重要标志,中国绿色食品不仅建立了完整的标准体系和开发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影响,绿色食品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实践充分证明,绿色食品的思想理念、标准体系和管理方式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农业发展新形势的。绿色食品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绿色农业,源于中国绿色食品,是在绿色食品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和系统思考的成果。绿色农业与中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理念不谋而合,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理念与思路的具体化。可以认为,绿色农业为破解食品安全、生态安全、贸易壁垒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是人口持续增长对食物安全(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压力加大;二是现代常规农业的发展出现瓶颈,面临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三是经济社会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面对压力,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和我国十五年绿色食品发展的实践基础上,2003年10月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促进农产品安全(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汲取人类农业历史文明成果,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把标准化贯穿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实现生态、生产、经济三者协调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类型农业的否定,而是抛弃各类模式种种弊端,取长补短,内涵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无论是绿色农业、常规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首先我们不否认常规农业落后的一面,但是也决不倡导多施化肥,滥用农药。其次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现阶段绿色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要实现有机结合,最终以绿色农业逐步替代常规农业和现代农业。这种绿色农业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绿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已经得到农业科技专家、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并大范围示范,我国已建立了53个绿色农业示范区。绿色农业理论、发展模式、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市场准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正在广泛开展。丰富绿色农业理论基础,推动绿色农业的研究和示范工作,是探索以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经营理念来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前,绿色农业科研与大范围示范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2江西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新世纪以来,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踏步前行中,江西省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优势,经深入思考和广泛实践,思路已日渐清晰——发展绿色农业。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重要保证。随着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战略构想推出,一项历时五年的《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结果显示,环鄱阳湖地区7个设区市的29个县,面积达3.898万平方公里区内表层土壤95%以上满足发展无公害食品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水稻和蔬菜)、93%以上满足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产地环境限定要求。江西省最具潜力的生态优势为发展绿色农业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江西在农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狠下工夫,大力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工程,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镇,着力提高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理能力,强化污染治理。加强了农用土地资源保护,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控制化学品投入,开展生物防治病虫害,在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上有新的突破。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建设迅速起步,江西境内五大河流的上游水质保护、水土保持等工程开始实施,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是我们江西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农业生产上的有力实践,一方面着力打造一批优质高效绿色农产品基地,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加工增值,提高农业效率,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绿色产业、绿色家园、绿色品牌“五个绿色”彰显“绿色江西”的魅力,凸显“生态江西”的竞争优势。

2.1创建全国绿色农业基地是江西农业的新亮点。

基地创建全国第一。绿色耕地面积进入了加速增长期。目前,江西绿色农业生产基地面积达513万亩,江西省耕地面积的“绿化率”超过10%,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今年农业部、中国绿协公布的创建全国绿色农业名单,江西省有7个设区市35个县市(区、场)达500万人1000万亩面积,列入创建计划,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个数全国第一,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基地个数全国第一。江西有23个县的25个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强。江西已成为全国主要的绿色大米生产基地。“绿色”成为农字号企业的流行色。“山顶戴帽,山腰种树,山脚养鱼,坡壁种草”构成一幅“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绿色粮仓,水面是特色养殖”的山水画卷。

2.2江西绿色农业发展具有“五化建设”显著特点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江西省现在有738个绿色食品产品和356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基础上,绿色农业的发展显现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品种特色化:参与创建的基地多,很有特色,如:赣南脐橙广昌白莲、进贤黑芝麻等。基地规模化: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初具规模。生产标准化:创建基地农产品都是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要求做的。经营产业化:创建基地是运用“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由公司连接市场带动农户按经营产业化进行的。目前江西省已启动重点扶持的“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实现江西省绿色农业的产品的发展从产品开发向产业发展转变。投入科技化:在基地应用的技术不再单项技术,而是将多种新技术、新品种经综合配套创造性地在基地上使用。

2.3绿色农产品创品牌已成为现代农业领航的发展之路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江西的农业龙头企业达273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115家;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26个农产品基地列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415个食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居全国之首;蟹虾、鳗鱼等特种水产品,连续多年居全国内陆省市创汇第一名。

江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已连续8年保持两成以上的增速。截至2007年底,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916个,比上年增加205个,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江西省有机食品数量415个,比上年增加94个,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目前,江西省绿色食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比上年增加了4家,省级龙头产业化企业达到91家,比上年增长38%。在江西省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名单中,绿色食品企业占“双十”企业总数的70%,占“双百”总数的39%。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江西从事绿色农业的农户超过百万户,与传统农业相比,每年户均增收1260元。

近年来,江西省利用生态条件和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活山地、水面两篇“文章”,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水果、茶叶、油茶、毛竹、中药材、商品蔬菜等10个主导产业。

3发展绿色农业基本思路及对策探讨

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如何在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对我们的新挑战。随着农业形势的变化,农业的规模养殖、化肥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农业很多的副产品,也出现了面源污染等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努力破解的难题,切实加以解决。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相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相结合。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将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数量型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发展与环境良好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江西的最佳选择。目前,就江西省而言,绿色农业生产许多沿用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多分布于比较边远地区,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所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还很低,且品种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绿色农业或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少数产品的小规模的生产阶段。就大宗作物而言,目前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障碍,如少用化肥后,有机肥的代替以及相应的来源问题,农药在不用或少用后,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运用传统的方法,如传统的农家积肥方式、传统的物理治虫、生物治虫方式之外,还需要在技术上有大的突破,如使农药变得低毒长效,培育具有更高抗逆性能的作物等,通过江西省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思路及对策研讨。

3.1构建绿色农业的政策动力机制

各级政府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资支持和政策支持。绿色农业代表农业发展的方向,又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级政府的引导、支持。

大力宣传绿色农业,引导农民、企业发展绿色农业。

将农业投资的重点转向绿色农业,提高政府对绿色农业相关领域的投资力度,重点加大对绿色农业科学研究、绿色农业基础设施、绿色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等的投资或补贴。通过政府支撑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项目投资或补贴,降低绿色农业生产者成本,提高绿色农产品价格竞争力和利润水平等措施,激励绿色农业的发展。

研究制定绿色农业的优惠政策,从政策上引导企业、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对以绿色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业龙头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帮助从事绿色农业的龙头企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对农民从事绿色农业产生强劲的拉动。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绿色农业;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3.2加大绿色农业研究和科技支撑力度

绿色农业是精品农业,需要系统性的高新农业技术予以支撑。科技支撑能力问题依然是制约绿色农业模式发展的瓶颈。有关资料显示,有机农业的产量水平比常规现代农业的产量水平一般低30%;绿色食品产量水平比常规现代农业的产量水平一般低8%。绿色农业模式要实现提高产品数量、质量、生态、经济效益4个主要目标,要加大评价体系(产量、质量、生态、经济效益指标的构建)、优良品种培育、生物肥料、生物质能、生物防治、产后加工、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除此之外,同时加强对基地农民的科技培训,做好对基地农民的统一技术指导和产前、产中、产后的跟踪技术服务,使基地农民能够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种植、养殖、收获、贮藏、加工。

3.3抓紧做好江西省绿色农业区划

江西省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养业绿色基地,许多县市的规划已经通过了国家论证,各地要在原有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基础上,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做好绿色农业区划工作,建立绿色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库,确定绿色农业的适宜发展区域,不适宜发展区域及范围,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要在综合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地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产业、技术措施,并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3.4扶持做强一批有规模的龙头企业

江西省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养业绿色基地,提升江西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无公害食品的质量,扶持做强一批有规模的龙头企业至关重要。龙头企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和壮大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引进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深度开发高档产品、名牌产品;另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3.5建设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和做精品牌

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示范带头作用。示范区建设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在大气、土壤、水综合检测的基础上,按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农业发展目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进行建设。三是制定相应的行政规范、组织原则、技术标准并保障实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示范带头作用

一个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背后往往意味着一个产业群,意味着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目前江西省的中国驰名商标仅有14个,只占全国的1.9%,江西的中国名牌产品有10个,在江西这些驰名商标中,来自绿色产业的仅有极少数。必须大力培育绿色优质品牌,靠优质品牌打开市场,带动产业,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要围绕江西的农业优势产业如水稻、赣南脐橙、茶叶、水产、茶油等,确定重点项目集中攻关。形成强有力的品牌,展示江西绿色农业的影响力。

绿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如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财政支持、资源保护、市场信息、绿色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体系、食品安全管理、重大科技项目推广、农民教育与培训、合作社服务与培训、市场体系建设如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准入体系,价格体系,监管体系等法律法规服务、资源保护等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提出适合当地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连馥.2005.绿色农业初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126pp,2005.

[2]卢良恕.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增刊.

[3]唐安来,占志祥,王德章等.绿色农业是江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甘肃农业》2007年0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