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甘肃省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从甘肃传统的工业化开始,到2002年提出工业强省战略至今,我省的工业出现了飞跃性发展。关于新型工业化及其发展战略,在《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兼论甘肃省大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方案》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因为这两本书互为姊妹篇,所以,关于新型工业化及其发展战略,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介绍了。

  从甘肃传统的工业化开始,到2002年提出工业强省战略至今,我省的工业出现了飞跃性发展。工业强省战略与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是统一的,甘肃工业强省战略,是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大框架体系下进行的。关于新型工业化及其发展战略,在《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兼论甘肃省大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方案》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因为这两本书互为姊妹篇,所以,关于新型工业化及其发展战略,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介绍了。

  (一)甘肃省的重大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特点综述

  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的研究结果与其他一些智囊机构以及胡鞍钢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

  改革开放的30年中,甘肃经历了与全国近乎一样的发展历程。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接力发展的原则,始终把中央的发展战略、政策主张、精神原则与甘肃的实际紧密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并且不断完善发展思路,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与战略重点,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大力发展。

  甘肃省政府研究室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甘肃省发展经验,并将其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我国与我省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重点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遍布陇原大地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放。于此同时,在城市进行了改革试点,如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和第一步利改税等。这两项起步改革,主要成效表现为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城市经济活力有了一定增强。为贯彻落实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确保全国大局,甘肃经济付出了很大代价。工业投资减少,国防军工大部分停产,部分地方中小企业关、停、并、转,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电力、有色、冶金、石化等一批利税大户,上划归中央。因此而导致甘肃经济大幅度下滑。从1983年开始,甘肃经济开始恢复性回升,并连续几年出现了稳定增长,经济实力、活力和发展后劲都大为增强。但同全国一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各类公司过多、物价上涨过快、流通秩序混乱等。因此,1988年开始了新一轮治理整顿。主要是按照“有保有压、有上有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清理整顿公司、整顿流通秩序、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的同时,着重理顺体制,着重调整结构,给农业升温,给基础工业保温,对非生产性建设降温,较好地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这一推行市场取向的阶段性改革,从调整开始、以调整结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过程,计划经济的体制并没有触动,改革的重点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甘肃经济发展的曲折性。我们省尽管在经济领域有一些战略性举措,但是,由于视野不够开阔,阶段性目标不高,实施成效不够理想。同许多欠发达省份一样,仍然在大困难中爬行。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开始到上世纪末。

  以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上新的历史性突破。农村改革在坚持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了“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国有企业脱困三年攻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措施,推进了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其他领域的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同步推进,实现了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甘肃同全国一样,随着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体制模式和发展模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阶段,甘肃在自身无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被推到了发展市场经济与全国同一条起跑线上。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发展,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在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同时,适时提出了一些重大战略举措。如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品牌战略、组建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等。

  第三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在前两个阶段改革发展的基础上,甘肃同全国一样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改革的重点放在继续把握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这个中心环节的同时,逐步推向、垄断行业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一直实施以沿海地区、东部地区优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地区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强化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的不平衔性,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地区的开发积累了实力,创造了条件。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和宏观区域经济布局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对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实施重大调整,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为甘肃立足省情实际制定实施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提供了前提条件。

  甘肃省政府研究室与其他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

  甘肃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发展战略,大体上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在国家提出的实施重大战略基础上,省上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制定的战略部署。如开放带动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技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这一层次的战略部署可以看作是国家战略在甘肃的具体化,既体现了国家意图,又与甘肃省情实际紧密结合,都有与全国基本一致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路径选择和政策措施。

  第二个层次。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所作出的战略安排。如“两西”(定西、河西)建设战略、“双带整推”战略(以大带小,以城带乡,整体推动经济发展)、品牌战略、城镇化战略、工业强省战略和“四抓三支撑”(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等。这一层次的战略部署重点是突出了甘肃的特色,体现了省内既有全局性、局部性和阶段性的发展要求。

  第三个层次。针对解决特定时期的主要矛盾所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部署。如三年停止植被破坏、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再造河西、建设河西地区风电走廊等战略措施。在这一层次上虽然设有明确提出具体的战略,但在工作思路、工作重点、政策措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战略性。

  综上所述,具体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

  “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战略。198212月,国务院决定将甘肃河西地区和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及宁夏西海固等贫困地区,简称“三西”。农业建设作为专项,列入国家计划。暂定在20年内,每年由国家拨出专项资金2亿元作为“三西”建设专款。在甘肃,主要是在“两西”建设中,河西要提高水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商品粮,支援中部干旱地区;定西要翻地保墒,搞好植树种草,增加植被,并放宽政策,吸引农民自动向耕地面积大的水川地区移民。

  “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198312月,围绕种草种树、发展牧业,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近期奋斗目标:从1984年到1988年,每年种多年生草不少于250万亩,当年生草200万亩,5年内力争保存多年生草1000万亩左右;1984年到1985年,每年种树200万亩以上,1986年到1988年,每年种树300万亩,争取5年内保存造林面积900万亩。“双带整推"的发展思路。为了改变因体制因素造成的城乡分割,大中型企业同地县企业、乡镇企业分离的状况,按照经济发展内在规律,逐步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和企业关系,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协调发展,确保“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顺利实施。1991年,省委在深化省情认识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城带乡、以小带大、整体推动经济发展”即“双带整推”的发展思路。

  “三大块”分类指导方针。20世纪80年代中期,省委、省政府在农业发展方向上提出的方针主要是,根据不同类区的差异性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河西等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逐步实现小康;中部、陇东和陇南一部分地区要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迈进: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地区要力争解决温饱。

  “再造河西”战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再造一个山川美的西北地区”的战略,省委、省政府于19977月提出了“再造河西”战略。总体目标是:第一步,经过5年努力,使河西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综合能力和经济实力增长一倍,农业增加值和农民纯收入翻一番,分别达到166亿元和4500元,把河西建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新技术农业区和农业产业经营示范区。第二步,再经过5年努力,使河西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生产力水平、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再翻一番,率先实现宽裕型小康。“工业强省”战略。20024月,中共甘肃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工业强省”战略。进入新世纪后,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准确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适时提出并实施了“工业强省”战略,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总体工作思路。为了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200311月,省委十届四次全委会提出“高举发展的旗帜,高举改革的旗帜.加强党的建设这一根本保证”和“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下放省属国有企业管理权,下放干部管理权”的总体工作思路。

  “四抓三支撑”的发展思路。20074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在深入分析认识省情的基础上,认为我省总体上仍然处在一个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保障、加快发展的阶段。从这一阶段性特征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了“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全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的总体发展思路。

  (二)甘肃省的五大发展战略回顾与综述

  1.第一大发展战略:1995年提出并实施的科教兴省战略

  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是对应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来的。在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作了专门论述。同年11月,甘肃省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战略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快全省的发展。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省上作出了具体部署,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市(州)、及各县(市)也制定了科教兴市(州)、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针,各行业也相应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科教兴省战略又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并延伸提出了人才强省战略。通过实施这两个战略,使甘肃的科技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初步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有力的促进了各方面的工作。

  2.第二大发展战略:80年代从对外开放战略到1999年提出并实施的开放带动战略

  我们甘肃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最早是80年代借用沿海发达地区的做法提出来的,在提法上起初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核心内容是“敞开大门、开发致富”,建立开放型商品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到90年代,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发展到实行全方位、宽领域的全方位对外开放。这一重大战略,不同时期所提出的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有所不同,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也都经过多次重大调整,取得的成效也是显著的。主要表现是从单一的扩大进出口贸易和友好交往,转到了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广泛吸引外资、外智、先进技术、新的经营管理、战略合作伙伴进入,涉及的领域扩大到了工业、农业、服务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基础建设、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在1999年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了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继续突出了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实践表明,内陆省份要加快发展,必须更加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应该是甘肃的一个基本政策。

  3.第三大发展战略:2000年提出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战略构想

  在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后,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要顾全两个大局”的地区发展战略构想。1999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了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20001月,国务院组成了以朱镕基总理任组长、温家宝副总理任副组长的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对加快甘肃发展是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从省情实际出发,适时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基本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壮大城市经济为龙头,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综合性高新石化基地、中药材加工基地、林牧业基地和旅游大省,充分发挥甘肃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桥梁、纽带和依托作用。并有重点分步骤提出了战略目标:经过10年的努力,使甘肃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全面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良性开发机制初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框架基本形成,几大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甘肃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八年多来,甘肃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改革开放事业等五个方面的工作都大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第四大发展战略:1996年至今提出并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战略构想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一个共识。我国最早在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被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着重进一步作了阐述: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甘肃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甘肃省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是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进入新世纪后被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基本思路确定了下来。

  5.第五大发展战略:2002年提出至今并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

  “十五”期间,甘肃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提出了关系全局发展的工业强省战略。在实施这一重大战略过程中,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转化的意见》及《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考核奖励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路径是以西部大开发统揽全局,以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作为支撑,以改造、盘活、提升现有存量为主要目标,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实施“1161”工程,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十五”期间,重点抓了金川公司镍精炼改造、兰铝电解铝预焙槽改造、酒钢200万吨薄板胚连铸连轧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加大了靖远、华亭、窑街煤矿的改扩建力度。累计投入技改资金750亿元,年均增长18%。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能源等优势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450万吨,10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105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37%。实现利润63亿元,年均增长434%。使得甘肃工业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的30年来,甘肃省为了加快发展,所提出的战略思路及其对策,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这些战略涉及到各个领域,大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阶段性特征,都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完善的工作思路、强有力的综合配套措施、坚强的组织领导和可操作的战术支撑。有些重大战略相互关联,在实施过程中又不断调整完善,可以看作是全省上下对省情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加快发展逐渐走向理性化和科学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甘肃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30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可以说与实施这些战略是直接相关的。1978年到2007年:全省GDP6473亿元增长到26992亿元,增长了近41倍。人均GDP348元增长到10335元,年均增长818%。固定资产投资从930亿元到增加到131038亿元,增长了1409倍。财政收入从78年的2053亿元增加到07年的39156亿,增长近20倍。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1234元,增长了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093元增长到232892元。完成了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民营经济、外商独资、合资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对外贸易与合作的规模和领域持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科技教育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的这30年,是陇原大地山河面貌巨变的30年,也是勤劳朴实的甘肃人民改写历史、谱写新篇的30年。甘肃全方位的发展,已经上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三)甘肃工业强省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甘肃省的工业全省战略,虽然在前文已经陈述了,但是,在这里必须要做比较详细和进一步的概述:

  甘肃省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工业强省的战略。2002年,在我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把工业强省提升到战略层面,提升到核心战略的地位,这充分表明决策层的决心与战略远见。在这次党代会上具体提出了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实现我省工业化由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过渡”的战略目标。同年8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通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全省工业生产规模逐年跃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运行质量大幅改善,工业经济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甘肃省第十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又一次提出工业强省战略。2008429日省委和省政府召开了工业强省大会。会议印发了《中央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等3个文件讨论稿。在会议上省委书记陆浩对如何正确根据发展大势进一步加深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拓宽符合省情实际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切实加强领导,着力提高领导工业和城市经济的能力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对于如何准确把握阶段性特征,增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对于如何总结好经验,突出重点,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目标和任务,对如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对于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工业强省战略的措施,做了详细阐述。副省长石军对于如何落实陆浩和徐守盛的重要讲话,讲了具体意见。一些企业介绍了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进程中的自身经验和发展思路。

  甘肃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策符合甘肃的实际,顺应了世界和全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国际的发展经验证明,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因为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动力源泉。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总体上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接近89%,农业增加值比重为11%多一点;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已接近60%;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高加工度重化工业比重不断提高。而对甘肃这样的欠发达省份来说,必须从省情出发,要利用好难得的时机,要做好应对各种挑战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目前在全省决策层和中下层中对于对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形成了共识。并且全省工业的发展已验证了这一战略的正确性。至目前全省工业已成为支援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2001年到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由355亿元增加到了1066亿元,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315%增加到了395%,提高了8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941%。并且工业企业已成为财政快速增长的支柱。近年来,我省财政收入能够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利税的成倍增长。2007年与2001年相比,规模以上实现利润增长了30倍,到了2008年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已达到了70%以上。与此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定条件。

  近年来,我省在工业化进程中,根据老工业特点和全省实际,充分认识和把握阶段性特征,增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加大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从增强经济实力的需要、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需要、诸多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方面,充分和正确认识大力发展工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断完善和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目标和任务。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的第一部分概述了工业强省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指导思想。认为实施工业化强省战略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正确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强省富民,追赶发达地区与发达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坚持自主创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产业集群的发展力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龙头企业、特色产品和品牌为重点,大力加强项目建设,加大科技进步力度,以改革开放和解放发展生产力为动力,全面改变发展环境,全面转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我省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坚持创新—突破—超越,再创新—再突破—再超越,循环往复的发展方式与策略,从而不断推进甘肃省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是未来实施甘肃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总体部署。甘肃省今后5年发展的目标是:发展方式明显转变,运行质量明显改变,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2年末,工业增加值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15%左右。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左右;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个;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30%左右。

  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抓好“四调整、四优化”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企业工业布局。

  工业强省战略的基本任务是:要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业布局,并确定将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有色冶金产业、煤电化工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生物医药及中藏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依托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发展工业,继续加快资源开发,通过利用高新技术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科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发展工业,继续加快资源开发,科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在我省工业强省的进程中,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工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战略重点和难点。

  (四)甘肃工业强省的八大战略选择

  甘肃工业强省的八大战略选择中,提出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首先是做强,在做强的前提和基础上,才能做大。强,不一定大;大,同样不一定强。只有强了,才能逐渐做大,而做不强了,也肯定做不大。如果首先一开始就是大的话,那肯定几乎是一盘散沙式的拼凑形式的组合。所以,笔者主张提法应该是“做强做大”,而不应该是“做大做强”。

  1.集中全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我省在装备制造业方面,重点是加快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石油钻采、炼化设备、数控机床、风电设备、中高压输配电设备、电器制造、真空低温装置等行业与技术的发展。主要措施是支持装备制造业对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和成套装备的研发,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重组和资源整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抓好品牌建设,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力争到2012年,我省的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10%。总之,通过引进国内、甚至国外知名企业和企业重组,调整产品结构,培育出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已有装备制造基础上,加强石油钻采制造基地和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主要设备生产基地建设和风机设备制造的本地化,力争在数控技术、快速成形技术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形成兰州以石化通用设备、电机制造为主,天水以电工电器、机床制造、电子信息为主,酒泉等地风力发电机总装和零部件制造为主三大装备产业集群。

  2.集中全力做强做大石油化工产业

  全力做好工作,积极主动争取加大玉门、长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能力与力度。充分利用好兰州石化和庆化、玉门炼油能力。利用兰州石化公司乙烯装置主副产品资源,加快发展乙烯后续延伸产业,着力抓好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特种合成材料、润滑脂、加工材料等系列产品的发展,积极开发农用化肥、新型涂料、精细化工、化工助剂、橡塑类制品、橡胶加工、橡胶轮胎、新材料合成等后续深加工产品。

  我省的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到2015年全省原油加工量达到3000万吨;到2020年全省原油加工量达到4000万吨,建成1000万立方米的原油储备能力,兰州石化原油加工量达到2000万吨,乙烯产量达到200万吨。全面提升兰州、庆阳和玉门三个炼化基地原油加工能力。建设乙烯深加工、异氰酸酯、合成橡胶及其深加工、硫酸深加工和氯碱化工、煤化工以及氟化工等七大循环经济产业链,石化深加工产品链条完整配套。积极支持涂料、催化剂、助剂、油田化学品及炭纤维、工业硅、有机硅、有机氟、工程塑料的发展,形成中部兰州、白银地区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利用新疆、陇东煤炭资源,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争取到2020年,建成河西张掖等地、中部的白银及陇东南几个在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大型煤化工基地,形成甲醇、甲醛、醋酸、煤制烯烃等产品总产量过1000万吨的产能,实现河西、陇东南煤电化一体化生产。

  3.集中全力做强做大有色冶金产业

  以兰州、白银、金昌、嘉峪关、陇南等有色、冶金基地为中心,依托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公司、中铝集团兰州铝业、西北铝加工分公司、连城铝业公司、成州矿冶集团等优势企业,按照采、选、冶、精深加工一体化的思路,加大对下游延伸产品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力度,提高有色金属成材、成型产品和特殊钢材比重,形成镍、钴、铜、铝、锌、锑、钨、钢、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产品、粉体材料、精细化工四大产品系列和特殊钢材系列产品,具体加大力度,发展碳钢冷轧板卷,热度锌板卷,彩涂板卷以及不锈钢冷轧板卷,不锈钢管等特种钢材系列产品。全面提升有色、冶金工业整体竞争力。今年文县阳山金矿建设要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总之,要充分利用两大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提升我省有色冶金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做大做强有色冶金产业方面,要全方位抓好冶金、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到2015年,力争铁、钢、材产量达到1000万吨,铜铝铅锌镍5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330万吨,有色冶金加工能力稳步提升,加工能力达到冶炼能力的50%。黄金产量达到40吨。到2020年有色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深加工比例进一步提高。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陇南、定西及甘南黄金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河西、武山等地钨钼矿山改扩建、新建速度;大力开发稀土材料、电池新材料、有色金属粉体材料、钨基钼基合金材料等,形成河西金昌、张掖镍铜钴钨钼生产基地、中部兰州、白银铜铝铅锌生产基地和南部西秦岭地区黄金铅锌生产基地,建设兰州白银和金昌国家重要的有色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4.集中全力做强做大煤电化工一体化产业

  加快煤炭资源开发,重点抓好三大煤电化工基地建设,延长加工产业链。陇东地区,加快庆阳煤田勘探开发和平凉煤电化运综合基地建设,力争到2012年形成5000万吨原煤生产能力,完善陇东地区配套铁路运输专线建设。加快发展甲醇、二甲醚、合成氨、尿素、烯烃等煤化工系列产品;酒嘉地区,在建设酒泉柳沟到新疆哈密、柳沟到马鬃山铁路基础上,利用新疆和蒙古的煤炭资源加快酒嘉地区电源项目建设;中部地区,加大靖远、窑街煤田扩能改造力度,抓好以兰州、白银、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煤—电、煤—化工、煤—建材产业化项目。与此同时,力争到2012年,全省煤电装机容量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煤制甲醇能力达到200万吨。

  5.集中全力做强做大清洁能源产业

  充分发挥清洁能源,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重大选择。因此,充分发挥甘肃风能、太阳能、核能和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自然是工业强省的重要内涵。积极推进酒泉1000万千瓦风电基地及配套电网规划与建设,实现“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目标,力争到2012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依托中国核工业集团四○四厂、五○四厂,大力推进大型核乏燃料后处理及核燃料生产,积极协助中核集团公司启动核电厂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6)集中全力做强做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我省马铃薯、酿造葡萄、中药材、制种、果蔬、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明显。啤酒大麦和麦芽占国内麦芽市场35%左右的份额,是国内最大的调出省。马铃薯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已建成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年总加工鲜薯能力250万吨。要立足这些特色优势,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动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增值和综合利用中的广泛应用,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下功夫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建设中部及河西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依托河西啤酒大麦主产区优势,打造国内知名啤酒麦芽品牌,建设国内最大的酒花和浸膏生产基地;形成陇东南果蔬加工基地。

  7集中全力做强做大生物制药与龙头企业与产业

  我省的制药企业规模都偏小,在工业强省进程中,必须要乘势而上,做大做强我省的制药企业。并且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组织整合现有科研和企业力量,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对外合作,加快生物疫苗、生物中药、生物诊断试剂和以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等传统特色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藏药、中成药、保健品、化妆品的研制与生产,尽快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将我省定西、陇南等中南部地区建成全国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饮片加工基地,形成特色名优药材种植一加工一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中药保护品种和新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形成中成药、藏药品牌优势;依托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甘肃药物碱厂等企业,加快生物制药和化学合成药生产,建设兰州国家级生物制药基地。

  总之,在制药产业方面,甘肃省一定要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和生物制药技术优势,大力扶持和发展特色中成药、生物制品、藏药及中草药饮片和提纯制剂等,形成了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甘肃奇正实业、甘肃独一味和兰州佛慈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开发生产了浓缩当归丸、贞芪扶正颗粒和胶囊、独一味胶囊、奇正消痛贴等一系列产品,并逐步形成品牌优势,甘肃制药工业初具规模。

  8.集中全力做强做大做农产品加工产业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甘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涌现出了以莫高实业、敦煌种业、荣华生化、黄河啤酒、皇台酒业、亚盛集团等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苹果汁、干酪素、番茄酱、肠衣、籽仁、种子、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源源不断地出口北美、欧盟、非洲、中东及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甘肃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全面发展特色农业。2008年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5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50%。玉米制种、啤酒原料、马铃薯等已成为全国特色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

  马铃薯产业。以定西、白银、兰州、天水、陇南等市(州)的马铃薯主产县(区)为布局优势区域,发展产业化经营。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鲜薯总产量近12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以上。鲜薯加工能力250万吨。年产脱毒原种3500万粒,居全国首位。全省每年向省外销售鲜薯350多万吨。

  制种产业。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和酒泉等地已发展为颇具规模的制种基地。2008年,全省杂交玉米种子生产面积110万亩,产种量5亿公斤,占全国玉米种子用量一半左右。瓜菜花卉繁育制种面积12万亩,产种量400万公斤以上,种子销往河南、山东等国内20多个省区和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种子223万公斤以上。

  酿造原料产业。2008年,全省啤酒大麦种植面积200万亩,总产7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国产大麦的三分之一。甘肃已成为国内啤酒大麦和麦芽最大的调出省,占有国内麦芽市场35%左右的份额。全省啤酒花面积6万亩,产量1万多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左右。

  蔬菜产业。以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为主的蔬菜主产区,大力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瓜果蔬菜。2008年,全省蔬菜总面积552万亩,总产量1082万吨。年蔬菜调出量在200万吨以上,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中心。

  (五)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我们甘肃省作为国有老企业经营困难的“东北现象”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现象”叠加的西北老工业基地,虽然通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工业中的结构性等矛盾依然没有得到缓解。

  1.工业结构矛盾突出

  从轻重工业比例看,轻重工业发展失衡。甘肃工业“轻轻重重”的现象由来已久,近年来且有不断加剧之势。我省轻重工业比例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37,扩大到90年代的28,到2007年末已经达到1684。重工业化特征十分明显,我省工业内部结构的转换步伐非常缓慢。从改革开放至今,我省工业内部结构仍然处于重工业化阶段的第一时期,即以基础原材料工业为重心时期;从工业产业层次看,依托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体系,其能源、原材料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精深加工增值的产业优势,精深加工工业也还没有全面发展起来,资源性产品的价值增值板块大部分甩在了省外;从企业层次看,大型企业数量少,中小企业比例大。到2007年末,全省中小企业数占到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2%,这些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发展较慢;第四,从产品层次看,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普通大路产品多,高端名牌精品少,初级加工产品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终端产品少。轻工产品的大量流入和能源原材料产品大量流出,形成了我省“大进大出”、“轻进重出”的结构特征。

  我省的工业长期呈现出重型特质。因为甘肃工业发展是依托资源开发起步的,具体主要涉及石化、有色、冶金等原材料工业,目前,发展仍以传统工业为主,呈现明显的重工业型特点。有色、冶金、石化、电力、机械、食品比重分别为1305%、2361%、971%、2833,%、683%、787%。2007年,我省三次产业比例为143475382,上述6大优势支柱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5527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39%,材料工业的能源消耗已占到了全省能耗的60%。产品结构主要仍为初级产品、低档产品,基础原材料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少。

  2.产业结构优化进展速度慢

  近年来,虽然我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优化,但产业结构优化进展缓慢,高技术产业比重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偏低,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高技术产业比重仍然很低。2007年,我省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473%,比2000年下降725个百分点;其次,高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虽然近年来我省高技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第三,粗放增长方式导致能源、原材料供求矛盾突出。“十五”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原材料需求猛增。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100多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了近70%。

  3.工业经济增长仍然主要靠粗放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来实现

  近年来,科技进步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年提高,但投资仍是拉动甘肃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全社会工业投资效率逐年降低,工业再生产外延扩张明显,工业经济增长有粗放型增长之势。

  4.工业消费快速增长,对能源依赖性增强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全省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能源消费也呈现出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要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代价,工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依赖性。甘肃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2007年全省工业消费占全部消费量的75%,而全国工业消费能源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70%以上下降到不足60%。工业部门消耗75%的能源只创造出39%的增加值,说明甘肃能源消费高度集中,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创造的经济价值极为有限。

  5.全省工艺装备整体上普遍落后

  工艺装备落后,设备役龄长,整体装备水平落后虽然我省个别企业的部分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较高,但从整体上看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相对老化、精度低,难以保证加工的质量和增产需要。

  (六)我省工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

  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工业速度效益大幅提升,工业结构显著优化,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取得显著成就。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大格局中,我省工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的任务非常紧迫。

  1.发展速度方面的差距

  前5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慢了072个百分点,去年增速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9位,仅高于新疆、贵州、宁夏。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竞相发展工业,都在奋力抢占竞争制高点,我们如果不加大推进力度,我省工业就会失去良好机遇,发展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2.发展质量方面的差距

  我省工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特征非常明显。“两高一资”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3%左右。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比全高平均水平低458%,单位电耗创造工业增加值低54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331个百分点。

  我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速度与质量问题突出:

  从发展速度看,前5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慢了072个百分点,2007年增速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9位,仅高于新疆、贵州、宁夏。2008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排位对比中,我们甘肃省名列倒数第4位,仍然只是排在青海、宁夏、新疆之前。而贵州上升到了倒数第8位,为顺数第24位。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平均水平为129%,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慢了34%。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为95%,贵州为101%,比贵州慢了06%。2008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排位对比中,整体排在我们甘肃省之后的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了215%、151%、155%。并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其增速的位次,分别为第71716位。

  从发展质量看,我省工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特征非常明显。工业成本费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85%,单位电耗创造工业增加值低54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331个百分点。从工业总量看,2007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5%,我省只有3952%,低4个百分点。我省人口占全国2%左右,而工业增加值仅占099%。从工业结构看,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比重较小;小型支柱企业较少,中小企业较弱,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制约我省工业发展的矛盾:

  资源与环境的矛盾。资源和环境双约束,严重影响工业持续发展,我省的工业发展模式还属于依赖资源外延开发模式,直接制约工业发展。工业产业链条短的矛盾。工业产业链条短,极大限制工业发展空间,当前产业链上端(研发)和下端(服务)变为创造价值的高端,中端(生产)被挤到创造价值低端,严重削弱了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

  工业结构单一的矛盾。特殊的工业结构,使我省工业发展难题更加突出。我省属典型的资源性省份,“两高一资”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3%左右,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就显得更为迫切。

  3.工业总量方面的差距

  2007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5%,我省只有3952%,低4个百分点。我省人口占全国2%左右,而工业增加值仅占099%。

  4.工业竞争力方面的差距

  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比重较小;大型支柱企业较少,中小企业较弱,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我省的经济竞争力劣势较明显。2007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表明,2007年甘肃省经济结构竞争力综合排位处于第30位,在全国劣势和滑势明显,甘肃省经济结构竞争力总体状况欠佳。在8个二级指标中,只有知识经济竞争力指标排在全国第八位,其他指标均处于全国最后几位,其中劣势指标为产业经济、财政金融、可持续发展。从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大多数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名升降与产业经济竞争力的排名升降基本同步,要大力提升我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经济这一关键指标。因此以新型工业化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合理布局是改善经济竞争力的核心。

  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近些年,我省加快了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环保、民用核技术、航天育种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步伐不断在加快,但从战略高度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效益低,其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的273%,处于全国第23位;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优势不明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共109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仅3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处于全国第30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不均衡,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的科技成果相对较多,占高新技术领域项目数的40%左右,其次是农业,约占30%,而贴近工业产业调整的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分别仅占5%左右,核应用技术所占比例不到05%。正因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致使我省的工业竞争力弱化。

  5.我省的中小企业凸现融资瓶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目前我省中小企业已发展到895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产值占到全省GDP13,有164家企业通过了IS09000认证,30家企业的多个产品获得国家、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中小企业对经济活跃、社会稳定和强县富民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是制约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融资渠道狭窄,融资结构失衡,主要依赖间接融资。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拒绝率是大企业的23倍,其所占信贷份额与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不相称。银行目前的授信评级制度客观上将大量的新建投产企业拒之门外,银行尚没有形成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机制,缺乏为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6.全省农业转型的步伐缓慢,为工业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

  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弱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特征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现代农业生产环境的建立有赖于农业科技创新。目前,我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仍未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左右;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全省农林牧渔业科技机构政府投入的科技经费支出仅占全省财政支出的06%,占农业总产值均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人才缺乏,全省每万人口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量不足7人、农业研究人员仅16人,而且布局不合理,农村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非常匮乏。此外,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程度低,社会发育程度和农民素质低也是建立现代农业制度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难点。

  正因为我省的农业发展缓慢,拖了工业的后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工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