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文化产业核心层项目发展与分析

甘肃文化产业核心层项目发展与分析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文化产业核心层项目发展与分析 买小英《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地划分了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本研究报告主要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方面对甘肃文化产业核心层项目发展情况展开分析研究。文化保护取得实质进展,文化研究和服务不断延伸,在2008年有29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多部古籍被列入国家古籍名录。
甘肃文化产业核心层项目发展与分析_2009年甘肃省文化发展分析报告

甘肃文化产业核心层项目发展与分析

img9 买小英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地划分了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本研究报告主要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方面对甘肃文化产业核心层项目发展情况展开分析研究。

第一节 核心层基本情况

2008年,我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通过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使核心层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链条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已成为提高全省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成为甘肃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通道之一,成为构建和谐甘肃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闻服务——2008年我省的新闻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甘肃日报、省广电总台、中国甘肃网等主要媒体和各类都市类报纸拿出主要版面和时段,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对党的路线、方针及工业强省、促农增收、抗震救灾、奥运会、改革开放30年、突发事件、精神文明创建和典型模范等方面进行及时主动的地宣传报道,有力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保障。年内全省共组织召开各类新闻发布会198场,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有效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省内各级出版发行经营单位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营思路,扩大期刊阵容,以重点出版项目和一般性出版物的联动,使我省出版业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其整体效益和盈利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全年共出版各类图书1715种;报纸总印数达3.84亿份;杂志总印数1.27亿份。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实现税前利润近8千万元,特别是省新华书店实现年销售收入16亿元。与此同时,重点单位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法人资产管理制度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框架基本建立,读者集团股改上市工作有序开展。出版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建设。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服务奥运会等方面,全省广播影视工作围绕主线、精心组织、通力协作,经受严峻的考验,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共制作广播节目9.97万小时、电视节目5.93万小时,为推进我省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各项广电基础建设有序推进,其中广播电视发射机功率分别比2007年增长23%和63%,人口覆盖率达到92%,传输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影视剧制作、发行和服务工作不断发展。

文化艺术服务——2008年度我省主题思想鲜明、地方特色浓郁、各具神韵的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各种文艺演出蓬勃发展,全省各级专业艺术院团积极开展各类演出和送戏下乡活动,全年共演出1万5千多场。各类文化场馆建设有序推进,其中新开博物馆8个,艺术表演场所新增4个。通过4千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以及7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送书下乡和“百乡千村”文化对口帮扶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使市县乡三级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保护取得实质进展,文化研究和服务不断延伸,在2008年有29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多部古籍被列入国家古籍名录。

第二节 核心层发展现状分析

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无论从涉及的范围、内容,还是从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数量的占比来看,都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省内核心层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政治导向明确、宣传引导有力

2008年度,我省的各类新闻单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及互联网等媒体,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核心,在面对难以预料的巨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时,新闻服务做到“反映迅速、组织得力、深入细致、有条不紊、立场坚定、掷地有声”。

抗震救灾——“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新闻单位周密部署,统一协调,迅速组织记者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采访报道,省直主流媒体共出动采访报道人员870多人次,主干新闻实行全天对抗震救灾进行不间断、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抗震救灾期间,省级广播电视共播发新闻28708条次、专题470期,上推中央台新闻稿件采用率达到45%以上。由于抗震救灾宣传新闻报道反应迅速、导向正确、步调一致、成效显著,得到了中宣部、广电总局通报表扬。

奥运宣传——各级广电部门利用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深入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和“人人都当东道主,争为北京奥运会做贡献”的系列宣传报道,顺利完成了奥运火炬在敦煌、嘉峪关、兰州三个城市传递的现场直播。《陇原传圣火,爱心建家园》大型直播节目创下了直播时间最长、收听率最好、传播效果最好的记录。奥运会开幕前后开设了《迎奥运做贡献》、《奥运连你我》、《残奥连你我》等栏目,全省各地各级广播电视部门统一行动,集中报道,在陇原大地掀起了奥运热潮。

涉藏维稳——在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宣传中,新闻单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及时调整节目形态,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充分、及时、准确地揭露了不法分子打砸抢烧和分裂祖国不法行径的事实真相和事件性质。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甘南州恢复生产、生活的措施,重点宣传藏族聚居区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丰硕成果以及全省支持藏族聚居区建设、藏族聚居区群众得实惠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为做好维护藏族聚居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社会影响逐步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008年我省在书刊出版、广电节目建设、影视剧创作、文艺表演、群众文化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图书、期刊出版呈现新局面,对外推介力度加大

在同业竞争加剧、盈利空间缩小的挑战面前,省内书刊出版单位着眼长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围绕纪念改革开放、迎接奥运会和原创出版工程等主题,着力做强主业,策划了《辉煌的历程——甘肃改革开放30年巡礼》等重点出版选题,其中《回族典藏全书》填补了我国历史上无系统整理研究回族汉文古籍的空白。围绕服务“三农”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等主题,启动了“农家书屋文库出版工程”。全年新出版图书1075种,重印图书640种;音像及电子出版46种;杂志总印数为12741万份;报纸总印数为38379万份,连续三年保持增长。

通过《读者(大字版)》、《读者(海外版)》和《寒旱区科学》3种期刊的创办,使我省的杂志出版达到131种。其中《走进敦煌》丛书、《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分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和提名奖;《文殊菩萨图像学研究》、《三国殇》等七种图书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回族典藏全书》获首届中国回族学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读者》在“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榜”中被评为“中国纸媒文化九大品牌”之一。

在做好出版工作的同时,图书出版发行单位积极向外推介甘版图书。先后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北京图书订货会、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及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等大型会展,展出图书2200余种。

(二)广电栏目不断创新,广电服务有效拓展,节目屡获殊荣

广播电视服务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点工作,加大栏目建设工作,如新设《经典中国·辉煌30年》等专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的风雨历程,同时通过精心拍摄制作《雄关漫道》、《跨越——甘肃改革开放三十年》、《改革之声教育掠影》、《改革开放三十年生活系列》、《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文化圈》等纪录片,向人们充分展示了甘肃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变迁。通过开办《工业强省系列谈》、《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新起点新气象》、《科学发展观专家访谈录》等专栏,报道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各项工作的新进展、新措施。通过开办《12316“三农”热线》广播直播节目,加大了对“三农”的报道力度和“促农增收六大行动”的宣传。

通过有效拓展广电服务,不断提高媒体公信力,我省的广电节目屡获殊荣,2008年全省各级新闻单位共获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奖的作品约332件,其中,一等奖61件,二等奖120件,三等奖151件。包括中国新闻奖4件,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2件,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1件,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奖8件。

(三)影视剧创作生产形势看好,拍摄基地建设有特色

通过加强对影视剧创作的组织和研究,并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国60周年大庆为重要契机,策划创作了一批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其中:26集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数字电影《山那边的歌》在央视播出,反映良好;26集电视连续剧《多梦的青春》、20集电视连续剧《黄土女女》已完成拍摄;大型电视专题系列片《长河星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拍摄工作进展顺利,全省重点文艺资助项目电视剧《百合情缘》、电影《女子放影队》已完成剧本创作。影视基地建设有特色,诸如敦煌古城、嘉峪雄关、黄河石林、青城古镇等成了国内电影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人类文明之光·敦煌》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2008年全国重点“外向型”音像制品,已完成了出版、上报。《中国花儿之花儿正宗》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

(四)文艺表演特色鲜明,以品牌引领市场

近年中,省内剧本、剧目创作以敦煌和丝绸文化为背景,以多民族为色彩,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如被列入文化部20台农村现代题材扶持项目的大型现代陇剧《苦乐村官》以其主题思想鲜明、剧情风趣幽默、人物形象活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获得成功;精心打造出《西出阳关》、《敦煌古乐》、《敦煌组舞》、《敦煌韵》等系列敦煌舞;大型民族历史陇剧《官鹅情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京剧《丝路花雨》获全国戏剧节和京剧节两个金奖;秦剧《大河情》和《百合花开》在第四届秦腔艺术节获金奖。

以精品剧目为基础,以参加大型文化活动为依托,各类文艺演出蓬勃发展。如创新修排的大型民族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北京天桥剧场连续演出5场,观众场场爆满,成为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活动的亮点。舞剧《大梦敦煌》在国外演出创下过百场的新记录。《敦煌神女》在2008年演出200多场,大型现代陇剧《女儿如花》在兰州首演。由省内多家艺术剧团演员组成的中国甘肃艺术团在非洲中东地区多个国家的文艺演出活动、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赴欧洲的演出均受到了热烈欢迎。

(五)文物和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2008年度省内的文物资源调查、文物保护维修、考古调查发掘和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如正式公布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榆林窟的保护管理办法。我省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完成了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阶段性验收;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花儿”被国家正式列入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备选项目;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宣传纪念活动顺利开展;正式出版的《中国曲艺志·甘肃卷》对甘肃本土的73个曲种以及33个外来曲种作了科学和系统的界定。

(六)群众文化活动常规化、特色化,文化服务不断延伸

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市县乡三级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建设,坚持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各级文化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省市县文艺表演团体通过“千台大戏送农村”等活动演出经典传统和新创节目,以歌颂农村改革、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全年共赴农村乡镇村社和部分街道演出5449场次,观众达530多万人次。

各市州县区立足本地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举行的新春音乐会、省第三届器乐大赛;第四届秦腔艺术节、“七月放歌”合唱比赛、“快乐读书征文比赛、中国(兰州)国际民间艺术节;特色文化宣传周、优秀剧目展演、周末名家讲坛和各类书画展等活动。

三、建章立规工作有效推进,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

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基本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以制度建设为引导,对相关工作进行完善促进。如制定的《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省上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给予财政支持。如针对省内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省政府及文物主管部门先后颁布和制定了《甘肃省文物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甘肃省文物风险单位保卫工作规范》、《甘肃省文物安全报告制度》等文件,以严肃文物重大安全事故的相关责任,加强文物保护力度。省广电系统先后出台了《重大宣传活动节目管理办法》和《关于严格执行“三级审稿”制度的通知》等规章制度,制定了电视栏目收视率目标值和全省优秀广播电视栏目评选活动实施方案,启动了“节目质量整改通知书”制度。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节目质量评估、考核、奖励制度,促进了节目质量和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如通过对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建设以及对骨干发射(转播)台(站)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已完成我省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第二阶段的各项建设工作,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进一步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工作,使全省50%的有线电视用户完成了数字化转换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我省核心层文化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仍存在如下薄弱环节:

(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我省核心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文化体制改革是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省内包括出版社、新华书店、演出团体、网络公司和印刷业在内的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工作正有序推进,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逐步得到推行。但受外部环境、历史负担、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的制约,经营单位走向市场的能力和自觉性有待提高,体制改革中涉及资产、税收、人事、用工、分配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进度不一,除读者集团以外的其他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建设工作进展缓慢,核心层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缺乏优秀的优势项目

近年来,我省的各级文化单位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政策引导,致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培育市场,不断营造发展环境和增强发展活力,使优秀文化项目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求新求变的文化消费心理,社会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日趋迫切和强烈。在全国范围内,我省的核心层产业项目从影响力、效益性和持续性来看,除《读者》一枝独秀外,仍缺乏广电节目、图书和演艺方面的优秀品牌,如甘肃卫视落地的全国省会城市在2009年初已增至24个,全国覆盖人口规模达4亿,但缺乏像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湖南经视《越策越开心》这样的品牌栏目。出版方面“刊强书弱”的局面仍未改变,甘版的双效书、畅销书数量较少,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外部竞争加剧;另一方面是省内出版社对优秀图书的信息掌握不足,资金扶持力度有限。

(三)核心层文化产业规模偏小

甘肃省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但潜在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规模偏小、项目建设水平不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大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

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约为0.98%(全国平均水平为2.45%),其中核心层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0.5%。在全省产值2008年度突破3000亿元的状况下,核心层文化产业年增加值未达到20亿元。以上数据表明我省文化产业的现状与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的总体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同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省市相比,我省的文化产业占比更显弱势。如北京市2005年文化产业产值已占当年GDP的14%以上,江苏省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60亿元,四川省2008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5亿元。

从核心层文化企业和实体来看,存在产值利润小、经营分散;单个项目缺乏创意、形式雷同等状况。如将省内新华书店建设成为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连锁书店的工作仍处前期。省内出版、广电、传媒、网络和演艺实体的销售收入和资产规模同国内标杆文化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2008年已成为中国出版业第一个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在出版的56种报纸中,还没有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发行量较大的报纸。

(四)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我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程度较低。省内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还处于试探阶段,贷款投放主要针对基建和网络设施,对出版发行、影视剧创作、文艺演出的信贷支持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省内文化企(事)业单位忽视文化产业经济属性的惯性思维仍然存在;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遇到资金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寻求政府支持,缺乏融资意识和资本运作知识。

二是大多数银行对新兴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指引、政策底线和金融产品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通用可行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审批放贷流程。

三是文化产业自身特点对信贷担保的制约条件无法满足。文化企业自身固定资产较少,主要资产是知识产权、品牌价值和影视剧制作权等无形资产,对银行来说难以准确测定担保价值。

四是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无论是用于固定资产的基建投资,还是用于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投资,其创意、创作、建设、培育和经营周期都比较长,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和不稳定性,因此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前期,金融机构缺乏主动介入的意识和动力。

(五)缺少优秀文化人才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需要高素质人才进行创作、管理和运营的领域。目前省内文化领域从事文化产业创作、制造和经营的人才仍显短缺。

从艺术生产上看,优秀的编导、设计和演艺人才不多,在国内有影响的拔尖人才更是奇缺,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存在。专业文化人员素质与全国发达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从经营管理上看,在新闻、出版、广电等文化系统,高素质、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特别是既熟悉经验管理又具有较高文化造诣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难以满足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第三节 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预测与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应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要积极推进核心层的体制和科技创新,促进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的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文化企业,不断提高核心层文化产业对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转变思想观念、推进改革创新

同第一和第二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消耗物质低,污染环境小的特点。文化产业项目在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基本不需要稀缺性资源,同时在消费过程中基本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文化产业的这种特性对于缓解我省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项目是调整省内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选择和明智之举。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经营单位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突破。

一要明确文化产业发展责任主体,组建文化产业和资产管理机构。借鉴外省成功经验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以协调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组建文化资产管理机构,由省委、省政府授权作为省直文化企事业集团的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同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

二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合格市场主体。要鼓励和支持改革到位的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不断做优做大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文化领域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三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和科技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创新。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促进核心层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和旅游等产业的联动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文化产品和精品力作。

二、拓展服务领域、引领核心项目

在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和发展文化产业时,应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市场选择和竞争来提升文化产业实力。在对外进行文化项目产品展示交易和服务交流时,应根据保持特色、树立品牌和开拓创新并重的原则,不断开展具有权威性、稳定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流,通过市场的不断磨练,总结经验,大胆创新,从而使我省文化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吸引更多视野,不断巩固和扩展在文化新秩序中的地位和范围。同时,也要大胆请进国内外先进文化产业和组织到甘肃发展,以增强自身活力,营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氛围。在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不断交流和碰撞之中,我省文化产业才能积极消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发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开拓核心项目新市场,壮大自身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文化产业竞争的雄厚实力。

三、扩大资本投入、合理分配资源

资本是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血液。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大投入带来高回报。

目前我省文化经营部门基本上靠财政拨款和自身滚动收益发展,资金不足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瓶颈之一。因此我们要规范各种投资行为,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政府主管部门要发挥导向作用,促进产业政策和资本政策的衔接配合,通过定期组织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建立投融资联系会议和奖励制度,安排文化产业财政引导资金;推动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引导和鼓励资金进入文化产业,促进资金与项目的有效对接。二是文化部门需要不断提高金融深化程度,为金融有效介入创造条件。不断扩大间接和直接融资比例,通过信贷投放、长期债券、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融通资金。三是金融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进一步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和提高资本运营能力出发,研究文化企业信贷需求特征,建立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担保方式、评估体系、金融产品和审批流程,加大对现代传媒、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娱演艺等重点文化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四是放宽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除党报党刊等一些重要文化机构,省、市级电视台、电台的一些核心环节和部门之外,原则上文化产业的其他领域都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应鼓励合格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使各种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市场的竞争。

四、培养引进并重、完善人才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文化产业这个新兴产业和特殊行业在选人和用人方面,一是要依托省内外教育培训资源,为我省培养一批文化文艺创作、项目经营管理、市场技术创新方面的优秀产业人才。二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引进文化产业尖端人才纳入省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步伐,通过切实可行的文化创意和创业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入我省文化产业。三是要健全人才流动和培养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投身改革、推动改革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尊重文化人才成长规律,造就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尽所能又各得其所的良好环境,从而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