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度企业国际化经验

印度企业国际化经验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企业国际化经验_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一、印度企业国际化的历程经历了长期的西方殖民统治,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为此,印度政府积极鼓励印度企业到相关国家建厂,从而把建立海外企业与国家开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结合起来。

一、印度企业国际化的历程

经历了长期的西方殖民统治,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1947年印度独立,独立后印度虽然没有割断对外经济联系,但是主要局限于从事国际商品交换、引进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等。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起,印度企业开始进行对外投资,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使印度的对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多样化。印度企业海外投资活动大体上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末期)

印度企业第一次在国外开办合营企业是在1957年。1960年印度政府批准比拉财团到埃塞俄比亚投资建立纺织合营企业。但是在整个60年代,印度企业海外投资建厂仍处于摸索阶段,发展比较缓慢。到60年代末期,印度企业在海外开办的合资企业仍不多,并且投资对象国主要集中在尼泊尔、马来西亚、肯尼亚等亚非发展中国家

(二)逐渐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

经过50年代和60年代的努力,印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70年代,到海外进行投资的印度企业逐渐增多,使印度在海外的企业不断发展。据统计,到1981年1月底,印度企业同外国签订合资企业的协议共399项,其中竣工投产117项,印方投资3.57亿卢比;在建项目87项,印方投资5.694亿卢比;投产企业的平均股本为1000万卢比,而在建合资企业的平均股本则为2300万卢比,不过其中一半以上合资企业的股本只有300万卢比。同时,印度在海外合资企业的地区分布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除了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加坡、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外,印度企业还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建立合资企业。其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大,从旅馆饭店、商业贸易、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探矿采矿、造纸榨油等发展到玻璃、水泥、合成纤维、机械制造、运输设备、化学制药、咨询服务等行业。

(三)进一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80年代初期,印度对经济政策实行重要调整。90年代初期起又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印度经济逐步走向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从而使印度企业在海外开办的合资企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印度企业在海外开办的合资企业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技术水平也有提高,涉及领域既包括纺织等传统领域,也有软件等高新技术领域。80年代,一大批拥有先进技术的印度软件企业在美国硅谷建立了合资企业。90年代以来,很多技术先进的印度制药企业、软件企业和工业企业等还在中国等国家建立了合资企业,从而使印度的海外企业更加引人注目。

二、印度企业国际化的经验

印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宏观层面,另一个是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更主要是偏向于政府政策导向和企业宏观层面的策略,而微观层面则是政府对微观层面的政策引导和企业国际化所考虑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策略。

(一)从宏观层面上考虑的经验

1.点面结合

印度海外企业的发展与其面向世界和集中选点相结合的策略是分不开的。在建立海外合资企业的过程中,印度企业在面向世界的同时,注意适当集中。印度企业特别注意在与印度在历史上、文化上和经济上有密切联系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立海外企业。一般来说,历史上和文化上与印度有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在地理上与印度比较接近的国家和地区。这是印度海外企业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之一。如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是东南亚国家,但是马来西亚与印度不仅地理上更加接近,而且印度侨民也比较多,印度人和马来西亚人在思想感情、语言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相通或比较相似;同时由于两国过去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双方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都比较深,在法律制度、商业习惯、金融机构、政府管理等方面都是相同的,甚至双方的工程规格都采用英国标准,因此印度企业海外投资首选马来西亚而不是菲律宾。印度企业比较容易进入马来西亚,因此,印度在马来西亚创办的合资企业最多,而且也最成功。到1980年6月底,在马来西亚建立的海外企业占印度海外企业总数的17.4%,居第一位。近年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还在该国建立了一个地区多媒体软件发展中心,为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研究开发多媒体软件。而菲律宾由于长期受美国影响,工程规格采用美国标准,因此印度的机器设备和企业难以进入菲律宾市场,印度企业在该国的合资企业较少。

2.建立海外企业与对外经援相结合

1947年印度获得政治独立后,尽管资金短缺,但是为了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印度政府推行了“援助外交”政策。除了向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提供了“远比英国人慷慨得多”的经济援助外,印度政府还通过“科伦坡计划”和“英联邦特别援助计划”等国际援助机制,对亚洲和非洲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帮助这些国家修建学校、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此外,印度还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咨询,帮助这些国家培养技术人员。6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政府吸取了对外援助中的经验教训,适当调整了对外经济援助政策,把“援助外交”改为“经济外交”,即改变过去单纯提供经济援助的做法,采用鼓励国内企业到相关国家投资办厂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做法,对有关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为此,印度政府积极鼓励印度企业到相关国家建厂,从而把建立海外企业与国家开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结合起来。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印度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也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印度海外企业的健康发展。

3.发展海外企业与促进出口相结合

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印度政府实行“促进出口”政策,具体措施之一就是规定印度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签订合资企业协议时要写明合资企业所需机器设备、零部件、技术甚至原材料均要从印度进口。此举的目的是通过海外合资企业的发展,推动印度商品出口的增加。据统计,在印度出口的工程技术产品中,40%都是专门供应给印度海外合资企业或工程项目的。海外合资企业的发展使机械产品逐渐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海外合资企业也成为促进印度机械产品出口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印度还把发展海外合资企业与扩大咨询服务出口结合起来。60年代初期,随着国内咨询服务业和海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印度在发展海外合资企业的同时,积极向海外介绍本国的技术咨询服务能力,不断在海外发展咨询服务事业。其咨询服务领域广泛,涉及工业、商业、管理、农村发展、资源调查、资源开发、市场调查、工程设计及软件开发等。到80年代初期,印度对外提供咨询服务的高级咨询专家达20000多人,咨询机构达150多个,其中一些咨询机构还被委任为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联合国有关发展机构的代理公司。到1978年底,印度咨询服务企业已向67个国家提供了咨询服务工作。80年代以来印度咨询服务公司还在英国、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建立了咨询服务中心,提供许多崭新的咨询服务。同时,印度国内咨询服务企业还受理海外咨询服务业务。如为万里之外的美国医生提供病人的病历,为美国公司收回贷款等。这些措施既扩大了咨询服务领域,增加了劳动力就业门路,也促进了咨询服务出口,增加了外汇收入。仅2001~2002年度印度服务部门的净收入就达到42亿美元。

4.海外企业与东道国发展需要相结合

在海外建立合资企业必须符合东道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后迫切希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政治独立,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尽管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也只能望洋兴叹,因此特别需要适合当地发展水平的技术,逐渐发展民族经济。长期以来,印度企业根据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向这些国家提供根据印度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造的“中间技术”。这些技术一般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自动化程度不高、易于掌握、吸收劳动力多、可以就地解决原材料、产品适合当地市场需要的特点,因此比较容易为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并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印度企业正是利用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在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获得了重要的发展。

5.发展海外企业与劳务输出相结合

在海外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类型的劳动力,因此建立海外合资企业不仅可以带动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出口,而且还可以促进劳动力输出。印度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为此,印度政府鼓励海外企业更多地使用本国劳动力,做到在发展海外合资企业的同时,促进印度劳动力出口,扩大劳动力就业,增加外汇收入。70年代以来,印度海外合资企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劳动力输出。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以后,印度抓住机遇,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大力开展海外工程承包活动,使印度企业在海外承包的工程额不断增多,从1975~1976年度的87.3亿卢比(约合10亿美元)增加到1979~1980年度的712.7亿卢比(约合90亿美元)。70年代以来,印度在国外工作的劳动力长期保持在200万人以上,每年汇回的外汇在20亿美元以上。这不仅为缓解印度劳动力失业压力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对平衡印度的国际收支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从微观层面上考虑的经验

1.从国际化的角度培养人才

印度的人才国际化的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方面是政府为人才国际化采取的措施,另一个方面是企业为人才国际化采取的措施,鉴于印度在软件业方面的突出表现,结合这两个方面,下面具体详细分析一下印度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供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1)逐步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系。

自独立以来,印度就非常重视本国的教育,逐步提高教育投入。特别是被称为“计算机总理”的拉吉夫·甘地上台后,把电子工业视为“国家的神经”,决心用电子和教育把印度带入21世纪。从1985年起,印度政府制度了新的国家教育政策,明确提出要使教育成为把国家引向21世纪的工具。以后历届政府都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计算机教育。一方面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从高中扩大到初中和小学,逐步拓宽计算机教育的覆盖面,使其最终成为基础学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印度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从20世纪50年代的1.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9%~4%,预计2010年前后将突破6%的目标。

(2)充实科研经费,完善科研体系。

从“一五”计划到“八五”计划,印度各级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从2亿卢比增加到2000亿卢比,平均每个五年计划增加2~3倍。印度科技管理部首先鼓励研究机构和企业创新开发,加速研究成果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印度已经形成了包括中央政府、联邦政府、高校、企业、私立非盈利机构等子系统组成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共有各类研究机构3000多个,其中中央科研机构130多个,国家实验室400多个,高校科研机构200多个,企业所属的科研机构200多个。

(3)发行教育债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为教育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印度政府在《国家信息技术行动计划第三部分——国家信息技术长期政策》中规定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发行教育债券,以便用于投资软件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债券与基础设施债券具有同等的地位。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教育债券基金,优先向软件培训教育公司和机构提供低息贷款。企业家(包括印度海外的印度企业家)可以得到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的特殊金融优惠条件(包括风险资本),以建立软件教育机构。公共投资的软件机构将拥有足够的自主权,以吸引和利用公共基金,费用将与人均国民收入挂钩,以便每年能自动递增。此外政府还大力吸收跨国风险投资,在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为软件企业提供信贷扶持。

2.企业为人才国际化采取的措施

(1)制定激励机制。

印度软件企业把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长期目标。为此,印度软件企业为软件人才提供一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薪水最少是国民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在世界知名公司里就业收入更可高出国民平均收入的30~40倍。世界500强公司之一的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把它所提供的一切优惠条件公布在互联网上,包括在园区内的别墅住房、幼儿园、商店、旅行社、体育设施、食堂、职工享受的无息贷款、购物补贴、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职工享有优先认股权,参与企业发展计划的讨论,公司根据职工不同的工作年限给予不同的奖励,提供出国机会等。在印度企业看来,科技人才去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作,不是人才外流,而是去积累知识和财富,是“智囊银行”,可以随时提取,等条件成熟时,这些人才就会回国投资和创业。

(2)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

多数印度软件企业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人力资源开发部和培训部两个并行独立的部门,并将培训部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新员工进入公司都会有公司流程和普通章程的培训,以保证员工对流程的理解和执行。对于其具体项目,项目经理在制定项目计划时就会在项目计划中提出所有的培训需求,包括技术培训和其他所需的培训。经过20年的努力,印度软件企业成功留住了大量的人才,并吸引了国外人才归国,在美国硅谷等地的技术人员开始带着他们的资本回国创业,仅2000年从美国归国的人员总收入就达6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投资于以软件为主的高技术产业。

(3)实行订单式教育。

订单式教育是印度软件人才培养的创举。印度亚洲信息技术学院(AIIT)教育总监拉吉夫说:“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我们特别重视以软件订单项目为基础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开发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参加软件订单和软件项目的研制开发,一旦进入企业很快就成为专业技术人才。”AIIT成立于1982年,曾多次获得印度IT出口优秀奖,是国际著名的IT教育和培训机构。在拉吉夫看来,培养软件人才首先适应市场需求。因此,AIIT在课程设置上60%是实践,40%是理论。每个学生每个学期有5门理论课程和2门实践课程,最后一学期集中于整体项目操作。

(4)重视教材和教育方法的国际化。

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冲击着陈旧的教育体系,引入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教材、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印度软件培训机构培养学员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员拿到认证证书,而且很注重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和教材选用方面都很有特色。作为IT培训机构通过CMM5的培训机构,NIIT的教材与微软等一流公司的最新技术保持高度一致,都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每18个月更新一次。在教学上,采用的是“教室”—“智能室”—“机房”的教学模式,2/3的课程在电脑上完成。这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于将最新工具软件使用方法教给学生,教学以应用性、标准性和针对性为主。学生经过这样的教育和培训后成为合格软件工程师,他们可以负责大型软件的某个具体环节的工作,标准而且熟练。这样软件就可以交给几千个人同时工作,一个大型的软件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来。而经过培训的编程人员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既实用又能为企业节省成本,特别是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物美价廉的人才将有助它们向集团化发展。

(5)对创新的重视。

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与欧美“强手”同台“竞技”,并且满足国际市场上客户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如果不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下工夫,而是抱守原有的成本优势,企业是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将被淘汰。印度企业正是通过不断的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印度企业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断满足客户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才能获得稳定的订单或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印度企业的创新,不仅包含技术创新,还含有市场、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而且不同的企业都具备自己所独有的创新经验,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创新策略和手段。

第一,印度企业紧紧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扩大市场进行创新。印度企业的创新不囿于技术创新本身,对创新有更为宽泛的理解,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管理与服务创新以及市场创新等手段,但这些新的创新手段,始终围绕着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展开。蓝巴斯公司能够成功运用资本运作带动机制创新。蓝巴斯公司通过收购目标市场的企业或某种产品,获得目标市场的特许经营权,使公司比较容易地进入新的非专利药市场。为了实现制剂产品向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收购目标市场的中小企业,利用这些企业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整合了自身的产业链条。2000年,蓝巴斯公司收购了德国拜耳公司的非专利药子公司,从而进入了德国市场,并增加了自身的药品品种,拓展了公司的经营范畴。蓝巴斯公司还致力于对美国、法国等国企业的兼并或收购。兼并和收购推动了公司的国际化。再比如服务创新是Infosys的特色。Infosys提供的主要是软件的外包和服务,包括:软件开发外包、数据维护、客户服务、系统集成和管理等。公司90%以上的收入来自软件出口和外包服务。从Infosys的发展经历看,它的成功并非因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而是得益于企业运作模式上的创新,以及公司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模式和企业质量控制模式。特别是它独特的“全球交付模式”,以及他们适应市场需要,服务手段不断创新,服务范围不断扩展(从软件外包扩展到所有IT相关行业的外包服务)的企业管理模式,引领了现代服务业的新潮流。

第二,除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以外,印度企业在创新中同时注重与西方企业形成产业分工,强调合作关系。印度在软件、制药等技术产业领域,一直鼓励企业早期参与国际合作。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融入西方特别是美国企业外包服务的历史。从早期的分散小包,到现在的整体切块式大分包,使得印度软件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整体化,附加值也越来越高。1985年,为进一步开拓美国的市场,Infosys与美国KSA公司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KSA控股60%,Infosys控股40%,KSA负责承包项目,而Infosysfo则提供软件技术人员和知识支撑。通过合资经营,Infosys公司业务不断扩大,资金不断积累。同时,公司信誉不断扩大,业务也从到现场服务转向以交钥匙服务方式为主的软件开发与维护外包服务。由于存在一定的合作与分工的关系,印度的企业与西方的企业容易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求得“一荣俱荣”。早期参与国际合作是印度企业用较少的研发投入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利益的一条捷径。它获得的是国际参与程度提高,自身承担风险减少。主要输出的是高级智力资源,而对本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很小。这种外包的发展模式已经软件产业领域成功推广到法律、医疗等更广泛和更具备知识含量的领域。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广阔的领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印度的企业很少获得核心技术开发和核心业务的外包,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没有自己的市场份额。

第三,印度企业的创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策略。比如蓝巴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大的战略调整:第一次是实现了由生产附加值低的原料药转而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专利过期药物;第二次是由以仿制和生产普通药物为主转向以自主开发为主。两次战略调整都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成功地从普通的制药企业向研发导向型企业转型奠定了基础。蓝巴斯公司的创新策略的转变中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通过漫无边际的多元化经营获得一时的“胜利”。

第四,在创新的知识来源方面,印度企业很少从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获得。在印度,私人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除了人才以外,难以从本国内直接获得足够的知识来源。因为印度大学以教学为主,较少从事科学研究,除了为企业提供人才以外,很少与企业合作研究或向企业转让科研成果;科研政府研究机构多为国家目标服务,私人机构参与的很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新,尽管这种创新的总体规模还较小,而且集中在软件、制药以及汽车行业。目前,印度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国家研发总费用的20%,其中80%的国家研发投入的绝大多数流向国家的研究机构,约占92.5%,只有7.5%的研发费用流到企业中去。在没有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发支持情况下,印度的软件企业和制药企业等一些私人企业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研发,有些大的软件和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已经达到销售额的7%~10%,高出一般科技型企业5%的比例。

第五,印度大型企业多设有独立的研发机构,这些机构完全独立于政府,实行企业自主管理,研究方向按照发展战略和市场的需求确定。印度政府为了促进企业开展研发,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给予资格认证,一旦通过认证,可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通过认证的企业研发机构除了可以免除基本建设费用外,为研发目的所采购的国产货物免征货物税;在化学、医药、生物技术、电子设备、计算机、电信设备等领域,经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部批准,可以享受相当于研究开发费用150%的税收抵扣。此外,印度政府为了支持企业的研发工作,对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如印度政府对公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征收“研究开发税”,如果企业将其用于营业收入的2%用于研发,就可以不再缴纳该项税收。不过,这种政策也存在着监管不力的情形,比如,印度政府的这种鼓励政策,也存在着一些企业将非研发费用通过做假账等形式计入研发费用中,从中避税。

注 释

〔1〕 资料来源:http://www.unctad.org。

〔2〕 资料来源:http://www.zikoo.com。

〔3〕 资料来源:http://stpaul.mofcom.gov.cn/index.shtml。

〔4〕 资料来源:http://www.chinafair.org.cn/china/Forum。

〔5〕 资料来源:http://www.globrand.com。

〔6〕 资料来源:http://www.ciedr.com。

〔7〕 资料来源:http://www.vale.com.br。

〔8〕 资料来源:http://www.vale.com.br。

〔9〕 资料来源:http://cn.reuters.com。

〔10〕 资料来源:http://www.cm114.com。

〔11〕 资料来源:http://www.chinavalue.ne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