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治社会化理论

政治社会化理论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58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首次发表了有关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将政治社会化视为社会组织、群体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戴维·伊斯顿和杰克·邓尼斯指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习得其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研究者们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7.1.1 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发展及含义

7.1.1.1 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发展

在关于长期的社会政治实践和对政治化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态度等一系列因素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进而又对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者们也逐渐意识到无论是一个社会个体还是社会群体,他们的政治心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经过自身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的。由此,以这种社会个体自我学习和社会教化形成政治意识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开始兴起。

和政治文化的研究一样,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其对社会政治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早就引起历史上的思想家们的注意。柏拉图、孔子、亚里士多德、卢梭等中西方思想家都程度不同地涉及这一问题。而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则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此后,一些西方政治学者开始对政治社会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陆续出版了一些专著,逐渐使这一概念成为当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并在一些国家进入了领导者政治决策的视野。一般认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政治心理的传习有关,它对维持或变革政治体系有重要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源于社会学中人的社会化理论,表明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而在社会化的变化中,从自然人到政治人的转变也成为社会化的一部分,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应运而生。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很多。1958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首次发表了有关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959年,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的研究》一书,首次系统论述了政治社会化理论。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政治社会化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1967年,罗伯特·D.赫斯发表了《儿童政治发展的态度》,弗雷德·I.格林斯坦和戴维·伊斯顿各自发表了他们关于学龄儿童政治发展的研究报告,理查德·E.道森和肯尼思·普鲁伊特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戴维·伊斯顿和杰克·丹尼斯出版了《政治系统中的儿童》等著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治社会化研究逐渐成熟。

国内外政治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理论的研究,归纳起来,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四种: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种从社会教化的角度阐释政治社会化,表明社会教习形成个人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观点是对社会化的社会学观点的直接继承,在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早期有很大的影响。

持这种观点的人,将政治社会化视为社会组织、群体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通过间接的学习过程产生的,对后来的政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化经历在很早的时候就产生了。研究者们强调早期的家庭经历在形成一般人格特征中的重要性,并认为政治倾向和政治意识以及其他具体的社会见解和价值观念正是这种人格特征的反映和扩展,强调童年早期的学习以及最初形成一般人格和社会评价标准影响着政治倾向。在这种研究理论中,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整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赫斯和托尼指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团体或机构教导幼年成员或新成员学习、掌握有关的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兰顿也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把政治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这种观点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并强调社会组织和群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认为社会教化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这一理论面对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那就是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作为社会个体是否具有自主能动性。戴维·伊斯顿和杰克·邓尼斯指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习得其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罗伯特·E.道斯等人也认为,人们关于政治传统或政治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的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政治社会化就是获取这些知识的一种或多种过程。社会个体通过自主习得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心理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种理论强调了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充分认识到了个体的重要性。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承和延续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了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政治文化的传承是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之一。

研究者们指出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意识一代代传递的方式,他们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经过间接的政治社会化,获得了一些非政治的气质,但将来会特定地指向一些形成政治定向的政治对象。间接政治社会化的另一种直接结果是某些技能、价值的获得,道森等人将其称为“学徒”训练。这种“学徒”训练发生于非政治的环境条件下,提供给孩童以某种技术或价值观,对他们日后从事社会政治活动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认为,许多非政治的生活经验使儿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态度、价值和技能,当他们长大后进入政治生活时,他们已经从不同的非政治的经验中获得了使自己在政治世界中立足和发展的技巧和洞察力。

(4)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系统论被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引进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来,一种可以称之为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环境论”的观点崭露头角。研究者们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理论为我们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及其在社会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线索。

7.1.1.2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自阶级社会和国家出现以来,每一个社会个体都不可避免地置身于社会和国家之中。作为社会的个体,人不仅具有社会属性,而且还具有政治属性,而这种认识政治生活,学习政治思想文化,形成必要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以适应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社会化。

关于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很多定义。综观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把政治社会化表述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关系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能动过程,也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从微观层面看,政治社会化的承担者是个人,即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从宏观层面看,政治社会化的施行者是包含家庭、学校、团体、媒体等在内的政治共同体,即整体的政治社会化。

首先,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与个体互动的政治化过程。社会个体是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客体,但社会个体在这一过程中又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通过政治文化的内化,个体形成政治人格特征和政治自我特质,而政治人格和政治自我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促进力量,又反过来推动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个体通过能动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提高政治素质。从社会个体角度对社会政治化进行阐释,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政治社会化在微观层面的发生、发展过程;另外,从个体角度对政治社会化的阐释,强调了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差异性。由于每一个社会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是有区别的。同时,个体人格具有独特性,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是不同的复合体。不同的环境因素和独特的人格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千差万别。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过程,政治信息传播与个体的政治学习和内化,只能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才能完成。个体的学习和内化以社会组织和群体提供的政治信息为基础,社会教育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内化得以实现,并在个体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中体现出来,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政治社会化的完整统一过程。社会与个人的政治互动是连续不断的,它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政治发展历史,也伴随个体的一生。因此,政治社会化是一种连续的过程。

其次,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其成员的政治文化教化。社会组织和群体是政治社会化的实施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属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社会组织和群体把现存政治体系认可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灌输、传授给社会个体,把社会人培养为政治人,以便传承政治文化、维系政治社会的运行和延续。从社会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政治的教育训练过程,是把本政治系统内所认同的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传授给所有社会成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维护政治秩序、巩固政治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政治文化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取向和行为规范代际相传的过程,即政治文化本身的传承更迭过程。

7.1.1.3 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通过对政治社会化含义的分析,不难发现其具有丰富的内涵。政治社会化不仅反映了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也是对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这也决定了其具有许多有别于其他社会政治现象的重要特征,也决定了其每一特征具有两重性。

1.政治社会化是主观能动与客观被动的统一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社会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任何个体在社会中生活都必须首先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个体为了自己被社会所接纳,必须接受社会组织和群体的政治教化,以便适应社会环境。因此,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里具有客观的受动性。然而,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有着其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个体可以根据自我的价值取向、性格特质和主观目标需要,主动的选择政治教化的内容和方式,实现自己社会化的目的。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又以自己实际的政治行为,去影响着现实的政治过程。

另外,个体又是以实际的政治作为去影响现实的政治过程。通过参与政治活动,社会个体充分展示其在政治社会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其他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和再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受动性表明个体不能选择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历史条件,主动性表示个体的本质其实是主动进取的。受动性使社会对个体的塑造得以实现,社会因此稳定和安宁;主动性则使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有了动力和源泉。

2.政治社会化是普遍化与特殊性的统一

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在传播政治文化规范和同化社会价值观念上起着统一导向的作用,然而每个社会个体在生理和心理存在着个体化的差异,这导致着每一个体在进行社会政治文化的内化过程中具有社会的普遍性,同时,又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必然是社会化和个体化的统一,是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和群体组织要求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个体接受和遵循社会共有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而个体政治文化的内化把这种共同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其中,自然包含着普遍性和个体化的统一。作为政治社会化主体的个人,由于个体在自我意识发展所处的阶段、成熟程度、完善程度各不相同,又使个体在接受和吸收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千差万别,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因而又表现出特殊性。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保证为社会所接收成为社会成员,而政治社会化中个性特殊则使个体在社会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不断完善人格,激发人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

3.政治社会化是稳定性与反复性的统一

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中,同一政治文化体系会出现兴衰进退,新旧政治文化之间也有可能斗争反复,这就要求政治共同体在政治文化的变迁中要不断充实发展自身的政治文化体系,并采用各种形式把自身的政治价值观灌输给社会成员,以此来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和正常运转。与此同时,身处社会的社会成员也要不断学习政治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观念,把社会政治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就个体而言,由于个体的实践地位、社会处境、社会角色的不断变化,政治社会化必然呈现一种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在这种持续发展过程中,即使个体的政治人格已经初步形成,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自身政治经验的丰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曲折和反复。因此,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各种要素的复杂组合发展,使得社会和个体的互动过程呈现一种稳定性,又呈现出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这样看来政治社会化的存在和发展呈现出一种稳定性与反复性的统一。

7.1.2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涉及面广泛、内容复杂多样的现实政治过程,关于其分类的研究是随着政治社会化研究不断深入而逐渐显露出来的,国内外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取向对政治社会化的类型作了一般的概括,这为多角度、系统地研究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可能。同时,受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政治社会化的类型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社会化表现出不同的内容特点,本书根据这些特点把政治社会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7.1.2.1 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

按照迄今为止人类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可以把政治社会化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原始政治,人们获得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的过程也得以开展。不过原始社会中政治社会化是十分简单的,它的作用是维持血亲基础上氏族、部落等群体的共同生活,其媒介主要是家庭和氏族、部落组织,其途径是与全部成员在一起直接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其方式主要是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

奴隶社会既是人类历史阶级社会的第一阶梯,又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开始,因此,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具有不同于原始社会的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在阶级性政治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它带有明确的奴隶主阶级统治性质和内容。第二,政治社会化是统治阶级第一次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它旨在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社会统治基础,塑造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政治人才。第三,奴隶主阶级视奴隶为劳动工具,因此,他们只对奴隶主阶级成员和自由民施行政治训练,而奴隶阶级对于社会政治的认识主要是在与奴隶主阶级公开的、直接的斗争和对抗中获得的。第四,奴隶社会政治社会化开始带有神学色彩,统治阶级通过宗教说教和宗教活动贯彻自己的政治价值和规范。第五,专门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如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学校,中国孔子的学堂也已产生并发挥作用。

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的主要手段,它以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和价值取向,以塑造适合封建等级制的奴才政治人格为目的,以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教化为主要形式,以封建宗法关系为自己的主要血缘媒介,以神权统治作为自己的基本哲学依据,以封建政治伦理和道德为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是把全体公民纳入资本主义政治秩序轨道的过程,比起以往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它以多种政治价值掩盖着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这一最根本的政治价值。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社会允许多种政治价值存在,可是这些价值都被限制在资本主义统治这个最大政治价值限度内,超出这个范围,任何价值都不能被允许成为政治社会化的内容。第二,它以表面上的自由的政治社会化掩盖着资本集团的垄断统治。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政治社会化允许人们自由选择不同政治社会化的社会媒介,可是实际上社会上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大多是垄断资本控制的。第三,它具有复杂多样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和途径。第四,它具有发达和先进的政治社会化的技术手段。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公民形成自觉的政治意识,提高其政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其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和权利,与此同时,培养社会主义政治人才。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权利地位为最大政治价值取向和基本内容。它以全体人民的政治实践作为其主要途径,并且强调政治实践和认识的一致性。同时,它还为全体公民进行政治学习提供切实可靠的物质保障、政治场所、政治机会和法律保障。

7.1.2.2 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

对于个人来说,政治社会化是其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形成政治价值和政治态度的过程,也是其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其一生始终,由于人在一生中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认识能力和知识积累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各个年龄段上,政治社会化有着不同的特征。按照这些特征,可以把政治社会化划分为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1.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儿童时期,是指个人在取得公民资格之前的经历。儿童所处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因而其政治社会化主要是从父母或其他接触亲密的成年人那里接受一些零星的、不系统的政治教化,获得一些肤浅的、不稳定的政治观念和情感。但儿童的政治社会化不能被忽视,社会因素潜伏在儿童的心理深层而有意无意地支配和影响着将来的政治行为。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儿童政治学习大多属于政治心理层次,在这其中,又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心理为主要内容。因此,儿童对于政治的认识大多是感性的。

第二,儿童政治社会化大多以直观的、形象的政治事务和政治行为作为学习对象,以服从和直接模仿为学习方式。不过,研究表明,当人们进入少年时期时,对于某些抽象的政治符号也会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第三,儿童政治社会化主要是以家庭和学校为媒介进行的,因此,家庭成员和教师往往是个人政治社会化的首批老师。

第四,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心理会对后来的社会化阶段政治心理和价值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2.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青年时期是人们取得公民资格到成年阶段的经历。青年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是进行政治社会化、培养合格政治角色的关键时期,是个人一生中政治观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从总体来看,其特点主要是:

第一,青年时期的政治学习过程以政治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因此,政治社会化过程集中于个人政治思想的形成。

第二,青年时期的政治学习过程强度和速度大大提高。青年对于政治生活的兴趣,其接受政治知识的能力等都为青年时期政治社会化过程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第三,青年时期政治社会化过程主要是由学校和社会来进行的,这其中,系统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政治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青年时期人们更多地参与了社会生活,所以参与社会政治时间也成为政治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第四,青年时期形成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带有很大的理想色彩,其中,政治价值取向的成分明显大于其他成分。

第五,青年具有强烈的参政和个性表达欲望,因而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主动性非常强的过程。

3.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成年时期政治社会化既是前两个政治社会化阶段的继续,又是它们的完成或完善。

一般来说,成年时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主要是:

第一,政治社会化过程与人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说,人们主要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而不是从政治情感或政治概念来认识政治现象、接受或拒斥政治价值、政治信念和行为模式。

第二,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社会政治现象、大众传媒、社会政治过程和人们的政治实践来实行。对于个人来讲,政治实践和政治环境是其进一步认识政治的主要途径。

第三,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为个人进一步提供政治知识和技能,完善其政治人格。人们进入成年时期时,已形成了独立的和确定的政治人格,了解和掌握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则规范和必要技能,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只是其政治知识、技能和政治人格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和发展。

第四,个人在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成年时期,个人已形成独立的政治心理和思想,因此,他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的社会化对象,而是以其自身的政治心理、思想和行为模式等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政治。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之间具有交叉性。同时,由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经历不同,由于人们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之间的差距,因而对于不同的个人来说,其社会化年龄阶段及其特点的确定也会有所不同。

7.1.2.3 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按照政治社会化的进行方式,可以把政治社会化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直接的、公开的、明确的方式接受政治知识和政治训练,形成政治人格。它的主要形式有:

1.政治模仿

政治模仿是指社会成员接受他人的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模仿他人的政治行为方式和政治态度。政治模仿大量见之于儿童与成人、学生与教师之间,不过,在社会生活中也常发生于群众与领导(尤其是政治领袖)、非专业政治人员与专业政治人员、资浅政治人员与资深政治人员、受过初级教育者和受过高等教育者之间。

2.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人们直接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它具有广泛的作用范围,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政治知识和价值规范一般都是通过政治教育获得的,它可以通过反复作用而有效地灌输特定政治价值和信念。此外,它具有可控制性,政治体系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它来调整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向。

3.政治专业训练

人们为了承担有特殊政治要求的政治职位或政治任务,必须掌握该职位所要求的价值标准规范、规则和技能,为此,人们必须经过特定政治专业训练。

政治专业训练实际上是专门化、系统化和深入化的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目标在于塑造特殊政治人格,其中心任务是培养特定的政治素质和能力,其作用范围只是政治性专业人员。

4.政治实践

人们直接参加政治生活,从事政治实践,是直接政治社会化的最有效方式。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在实践中反复检验自己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深化自己认识。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非政治性的经历和学习,而把获得的特定社会心理、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移用于政治生活的过程。

间接政治社会化的形式主要有:

1.人际转移

人际转移是指人们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些人的看法、情感、态度转移到政治人物身上,比如,儿童会把其对于父母及其权威的态度转移到政治人物身上,从而影响到其政治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人际转移尤其在人们政治社会化过程的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际转移式的政治社会化不仅使个人形成对政治人物的看法,而且也会促使其形成对于与政治人物相联系的政治制度、政治信念和政策等的看法。

2.价值转移

价值转移是人们把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社会价值、期望等转用于政治生活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都是特定社会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进入政治生活时,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社会价值带入政治领域,使之转变为政治价值,比如,人们的社会道德价值就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政治道德。因此,价值转移成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3.规则转移

人们把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规则、规范、技能等移用于政治生活,就形成了间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规则转移。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规则往往对政治生活规则产生极其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它也是人们实现规则转移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和来源。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划分莫衷一是,可以预见,政治社会化的类型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在一些方面将形成新的研究热点,如网络虚拟政治社会化与现实政治社会化,不完全政治社会化,政治再社会化等。

7.1.3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政治系统的正常运作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政治社会化通过社会政治权威机构、社会组织和群体与社会成员之间多方式、多渠道、多手段的政治互动,在政治社会化组织、群体与社会个体之间传播政治文化信息、延传政治文化、完善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维护政治统治,推动政治发展。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7.1.3.1 传播和传递政治文化

美国政治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创立者阿尔蒙德说:“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政治文化对社会政治系统和政治生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赋予政治制度以规则,给予个人行为以社会意义,维护和保证政治体系的运转。政治文化属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它对政治体系的维持、变革和指导作用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这一功能机制才能得到实现。社会内部的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和代际传播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才能得以维持、传播、继承、发展和改造。

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政治文化的完整结构形态,是政治文化的存在形式,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传播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个体无时不在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刺激。社会个体从生到死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接受政治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从广义上讲,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包含着信息交流,而政治社会化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政治传播的传者和受众的关系。通过政治信息的运动,政治社会化主客体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互动体系。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政治信息由社会政治权威机构、社会组织和群体传播给社会个体,然后,在社会个体中进行广泛传播形成影响,并经过社会个体的吸收、加工整理,通过社会个体的具体政治行为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影响,反作用于政治信息的传播者,反过来对政治文化产生影响。政治社会化包含政治传播的全部过程,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具有结构形态和运行过程的同一性。

政治社会化通过政治文化在水平方向上的扩散,改变政治文化的共时结构,使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并实现其功能。政治社会化还通过政治文化在垂直方向的传承,实现政治文化历时结构的改变,导致政治文化的历史积淀,即上一代人通过特定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和媒介,把既有政治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使得这种既有政治文化成为特定的文化传统而持久地作用于社会成员。在某些情况下,同代人之间的人际传递也是维持既有政治文化的方式,这种人际传递往往是通过政治家或政治学家的作用来实现的。

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政治社会化的传播媒介和形式愈加丰富多样,便利性和效率也愈加增强,比如,网络的发展就提高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效率,为更为广泛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条件,极大地延展了公共空间,提高了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效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监督手段。随着这些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文化本身都在同步地发展。

7.1.3.2 改变和重构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能产生新的政治文化观念,这些新观念又会通过政治社会化为社会所接受,从而达到变革政治文化的目的,被社会接受的政治文化观念,在政治社会化的外化过程中影响政治体系的结构和过程,从而推动政治发展。

社会个体在接受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因为个人经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从而形成新的政治观念。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先进的国外文化观念和其他政治文化观念会被吸收和引进,从而作用于现有政治文化,如本世纪初的科学、民主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对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个体通过政治活动所表达出的政治心理、政治需求和政治呼声,也会反作用于政治文化自身,从而对政治文化产生影响和改变。政治文化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

改变和发展了的政治文化,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被人们学习、掌握和理解,并转化为指导其政治行为的政治态度,外化为现实的政治行为作用于政治世界才能影响现实的政治过程,并引起相应的变化。这样,原来作为主观性的东西,通过具体的政治行为,成为现实的政治力量,实现其对客观政治世界的改造,从而导致政治发展。政治社会化的变革功能,也因此充分地体现出来。

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已变革的政治文化为大多数群体所接受,外化为政治活动并引起剧烈的社会政治变革,造成政治体系发生某种重大变革时,政治体系的主导者为维护其主导地位、保持政治体系的稳定,会通过政治社会化来重构与新的政治体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利益关系群体会赋予社会政治文化以新的内涵,并通过各种机制灌输给社会成员,以此来改变社会成员的政治取向,形成与政治体系的发展相适应的个人及社会的政治文化。只有当这种政治文化被广为接受和认可时,新的政治体系才能够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例如,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于是提出了要加强公民思想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意识和取向就有明显差异,不再单纯靠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手段向各社会群体教育、灌输。当然,通过政治社会化来重构政治文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政治文化偏重于心理性、精神性和情感性,是长期积累的产物,其基本成分不易改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形成,也将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7.1.3.3 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的重要机制,它通过培养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来帮助政治体系实现其功能。就现代民主国家而言,任何政权的巩固,任何政治系统的运行,都必须要有符合统治阶级或执政当局要求的合格政治人;否则,政治统治者就成了“孤家寡人”,也就失去了统治的基础。因此,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塑造出符合现行政治系统要求的合格政治人。

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达尔在《比较政治分析》一书中指出:“处于一个政治体系之内的个人,对政治生活的关心并不完全相等。有些人漠不关心;其他人则深深地卷入了政治。甚至在那些深深卷入政治的人中,只有一些人积极地谋求权力,在谋求权力的人中,有的人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权力”。也就是说,政治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政治人的。而合格的政治人更不是天生的,合格的政治人需要有与政治体系相符的政治观念、政治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政治人,于是政治系统就要通过政治社会化来造就、塑造能维护主流政治文化的政治人。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政治角色,关系到社会政治生活能否正常运行。因此,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公民的政治影响和公民在社会中进行政治学习的辩证统一过程,它的本质要求就是塑造与一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人。

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剧烈的社会变革,文化、经济、政治、交往方式、传媒等社会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价值观的震荡以及传承政治文化的艰巨,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政治社会化的运行。在这样一个变动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取向和行为方式深受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多元化的积极趋势的同时,部分人的公民责任意识、社会荣誉感和伦理道德有所弱化,部分人中也出现了诸如政治兴趣不高、政治参与盲目、政治理想动摇、政治信仰缺失、功利色彩较浓等消极现象。由于大众传媒的开放性,尤其是网络的不可控制性,使得其传递的政治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易对人们的政治社会化造成影响。人们矛盾的角色期待、相对封闭的群体不良感染、社会参照认知失衡造成的认同危机,阻碍了人们顺利实现从“自然人”到“政治人”的转变,从而出现政治行为无序化。

中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及时代特点对政治社会化提出了严肃而又迫切的任务。“政治社会化给每个人灌输政治系统流行的价值,它把个人与系统连接起来——个人期望从政府那里得到既定的东西,也知道什么是可以期望的。”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为在政治上合格的社会公民之所需。人们除具备牢固的政治认同和火热的政治热情外,还必须掌握丰富的政治科学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在成为合格的政治人的道路上有正确的方向和动力。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树立政治社会化思维,只有借助于政治社会化思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体成长本身的需求。在加强和改革社会教化的内容和方式的同时,要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社会教化和个体学习有机结合,提高政治社会化工作的实效性,促成合格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自我的形成。

7.1.3.4 维护社会稳定和变革社会政治体系

特定社会中往往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群体,既有占主导地位的,也有处于非主导地位的,他们对政治问题的情感和态度不可能完全一致,社会成员形成和具备被现有政治体系所接受和认可的态度及信念,是社会政治体系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这是保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如果社会成员和现有政治体系所接受和认可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不一致,甚至离心离德,就会对社会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任何政治体系要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就必须对其成员进行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化,使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承担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必须有鲜明的主导政治意识作为支撑,同时,与各种亚政治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其有益于自身的因素,遏制其敌对因素的发展,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化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反之,当政治社会化过程使社会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离心离德,乃至要求推翻现有政治体系而代之以新的政治体系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而当政治社会化过程使社会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认同减弱或不能使这种认同得到强化时,它客观上是在消极地削弱着现有政治体系的稳固和政治功能。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成立90年、新中国执政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重要保证与有机组成部分;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改革与发展都会成为一句空话,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这是一条基本经验。”维护和保持政治体系的稳定与发展,既是我国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现阶段以至未来所追求的政治发展目标。政治稳定与发展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而且还取决于我国政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我国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