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政治共同体、政治国家产生之时起,政治社会化便成为了一个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所以,不论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都是为了促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社会政治意识的社会公民,以确保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政治体制和政治体系的稳定、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

政治社会化”是20世纪才出现的概念,但政治社会化的问题却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话题。从政治共同体、政治国家产生之时起,政治社会化便成为了一个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在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们虽未明确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个命题,但是其思想却已经包含了丰富的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如中国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夫子就曾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为政者应当以己之身正,引导、教化民众为正。这个“正”的过程在中国古代称为“教化”,即孔子所说的在庶民的物质生活充裕之后就应该“教之”所含之义,“教化”就是国家的“政治教化”。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便是引导人的政治社会化。而在西方,虽然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国家的时间较晚,但是他们却形成同样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的政治共同体—城邦。所以,西方也非常早的形成了关于政治社会化的思想观念,亚里士多德就在《政治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教育是城邦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城邦实行政治教育就是要促进城邦公民的政治社会化。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人类政治社会及其体系的不断完善,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定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精细和全面,并逐渐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模式和体系。

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展开关于对公民政治教育问题研究以来,西方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学者们就公民的思想、道德、行为的政治化训练,公民的个性和政治的关系、国民性问题、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问题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在1958年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标志着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正式进入“政治系统理论”研究时代。

中国关于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系统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大致始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还使得西方的一些理论和知识大量传入中国,政治社会化的理论也是在此时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经济的发展,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化,政治文化的不断变化与更新,不仅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对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分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也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方法和途径,使得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成为了国家与社会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离不开高校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工作,推动大学生自觉继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培养大学生创造新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能力,既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提高政府政治治理能力,促进政治文明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促进国家主导的政治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播,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的有效手段,还是促进大学生个体政治人格形成和政治素质与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成为了引导和推动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在个体对象、教化内容、手段目的等方面都是统一的。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着统一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向大学生灌输统治阶层的政治价值理念、政治理想、政治行为规范等,促使大学生形成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政治意识,树立一定的政治信念,做出合乎规范的政治行为。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而促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政治人”,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也离不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政治教育就是一个培养和塑造“政治人”的过程,是国家机构主导的对社会成员的一种教育活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将这种教育活动常规化、体系化、明确化了。所以,不论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都是为了促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社会政治意识的社会公民,以确保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政治体制和政治体系的稳定、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二者都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任何的实践都必须在一定的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本章节便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一番梳理,以期为后文的论述提供更加坚实的论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