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科学,是因为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要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从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就是帮助人们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趋势与多样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方向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科学,是因为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党性很强的科学,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要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主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有所论述。

(一)社会形态理论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形态的基本内容,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直接推动的,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又是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由于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所以社会形态的更替有着内在的必然性。一方面某种社会形态的存在与消亡具有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一种社会形态被什么样的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或者说,新产生的社会形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同样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是某种客观必然性的产物。

社会形态理论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内容。从目的来看,由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无产阶级政党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培育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就是帮助人们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信仰、信念教育,正如党中央提出的“四信”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社会形态理论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效果的检验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与否,都要以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为根本标准;效果的好坏与大小,要看它对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人们的历史使命感、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所起的作用如何。

(二)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地发展,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秩序依次更替。就具体的特定的民族而言,各个地区、各个国家走向共产主义的具体道路、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非都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秩序依次更替,有的民族、国家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上会出现某种“跳跃”。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趋势与多样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方向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方向性主要是指教育内容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不可动摇的;灵活性主要是指教育策略上的灵活性,包括:一是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在方向性一致前提下教育的具体形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民族性,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体现中国气派与中国传统。

(三)“两个必然”的理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没落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一矛盾使各类生产比例失调,使劳动人民日益贫穷,最终必然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要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是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也就是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政治上由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由于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克服了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代表了历史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两个必然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即教育受教育者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并存竞争的问题。引导受教育者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现在的强盛,社会主义暂时遇到的挫折;引导受教育者接受必然胜利不等于马上胜利的思想;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阐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许多重要著作中又进一步对全面发展学说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内涵。从主体来看,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指“每个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从内涵来看,首先是指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既能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又能从事各种脑力劳动,并能自觉按照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其次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个性品质的充分发展,能够在众多领域独立进行创造;再次是指人的才能和个性的自由发展,能够驾驭各种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自主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心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进行分析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由生产方式的全面发展以及所受教育的条件所决定。

首先,社会生产方式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从根本上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面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尤其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之而起的应该是一种崭新的生产组织。这种生产组织一方面使每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应该参加的那部分生产劳动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使生产劳动为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能力的机会,即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全面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其次,所受教育的条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全面发展的教育主要是德育、智育、体育,同时还应该包括美育、群众观点教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摆脱社会分工给人们所造成的片面性。

再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这一学说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任务的理论依据。

(1)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个人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个人的任意选择和自由设计。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对个人发展的总要求,并遵循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把人们培养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人们掌握人类创造的丰富文化知识,并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吸收,用创造的态度加以运用;要培养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要培养人们的自觉纪律观念。

三、关于灌输的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向人们灌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灌输”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俄布尔什维克考茨基在谈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新纲领草案时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主义意识不是从无产阶级斗争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从外面灌输进去的。第一,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产生工联主义意识,即组织工会,为了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同个别资本家进行斗争,向资产阶级政府颁布某些有利于工人利益的法律的意识,而要使工人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为实现这一使命必须坚持的革命道路,则必须依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灌输;第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门反映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科学,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正确理论,它是在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思想成果,进行艰苦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有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才能做到;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为了免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保证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也必须对工人运动进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

列宁在《怎么办?》中对考茨基的提法加以确认和补充,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理论。所谓灌输,一是向工人灌输他们原来并不了解的先进意识;二是引导工人从政治角度去认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性质,明确本阶级的历史使命。列宁当时提出要“从外面”对工人群众灌输阶级政治意识,这个“从外面”的含义,不仅仅是指从工人群众头脑的外面,更主要的是指“只能从经济斗争范围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去认识问题,“只有从一切阶级、阶层同国家、政府的关系方面,只有从一切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去认识问题,工人群众才能吸取阶级政治意识。

“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并不仅仅是指向工人提供解答某些问题的现成结论,最重要的是引导工人群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上可以得知,灌输原理是指无产阶级先锋队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输送到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灌输的实质是革命理论和群众实践相结合。

灌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坚持正面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事业不是自发进行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思想仍然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因为它同任何科学的思想理论一样,不是日常生活实践的产物,而是在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因此,“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本性则决定了坚持“灌输”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工人阶级队伍结构和成员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全面地理解“灌输”的形式。在坚持“灌输”原则,继承“灌输”传统的同时,要注意“灌输”方式的时代性与多样性。方法是内容的载体和手段,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如果方法不合时宜,内容的坚持将成为泛泛空谈。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应研究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灌输”方式,如论证说理式、潜移默化式、实践参与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