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_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为了使我国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更好,要让唯物论指导这个教育的全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为依据,不断吸收各个国家不同学科的有用经验和优秀观点,使它们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的知识库。

一、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首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也就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原理,正确理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协调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关系,既要肯定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性,也不能夸大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思想政治教育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不适合和不恰当的。

其次,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和评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具体条件,离开大学的学习、生活,离开同其他学生、老师、班级体的关系,离开校园文化、大学教育改革发展来抽象地孤立地谈论学生心理问题,一定要从社会的、历史的、校园环境的联系中来分析心理问题,估量和评价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样才能对学生心理状况做出客观、全面、正确的评价。

第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就是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原则,防止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受到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干扰,也不会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向唯心主义邪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二、坚持生理、心理科学理论

心理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因此,个体发展的生理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是重要的理论来源。

第一,个体发展的生理学原理主要是指个体的生理发展,包括个体外形的发展和变化,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健全,性心理的发育和成熟等。个体的生理发展涉及身体素质的速度、灵敏、体力、耐力、生命力等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而且生理机能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达直接影响到心理的功能,必然会给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第二,个体发展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是指认知发展理论,其中包括:

(1)皮亚杰( Jesnpiaget )的儿童和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把认知发展分为感觉运算阶段、简单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经过这四个阶段的认知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2)艾瑞克森提出的个体社会发展理论(见下表),这一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心理发展任务,这些任务是由有机体生物学的成熟和社会文化化境、社会期望之间不断产生冲突或矛盾所构成。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斯洛罗杰斯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沦提出人格动力观、人格结构观和人格发展观三方面的理念,而且在人格结构观上,又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处在潜意识之中,自我、超我已达到能意识的境界,三者之间协调、平衡、和谐运行,个体人格得到正常发展,而三者之间一旦失去平衡或长期冲突,就会造成个体适应社会的困难,甚至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马斯洛(Abrabam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其中马斯洛认为人格理论的基础是健康的人、自我实现的人、超越自我的人,罗杰斯同样主张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强调个性的发展。

所以,这些学者很重视对人自身的认识,使人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使他们不断寻找人生新的意义。这些心理科学原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坚持个体发展的社会学原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只有适应社会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如果大学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就必然导致人的心理异常。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向成年转化的阶段,由社会客体转变成社会主体,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在适应社会制度变革、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的发展中继续自己社会化过程。

社会发展规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发展的理论,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理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前提和社会学理论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则是社会学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各自学科的发展。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个人通过他们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为其必然形成的实践活动,使大自然的进化和社会历史的进程所赋予人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开发,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人际能力和个人关系的普遍性和全面性。联合起来的个人在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中,共同控制和支配他们的社会关系,最终使他们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人,也就是成为个体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成为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首先是依赖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包括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关系的自然完善、教育的高度发展三个方面,还依赖于个人自觉学习和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当然,这些学习和提高都无法离开社会实践这一改造主观世界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大学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规格必然成为心理健康的目标、内容、方法的确立的唯一依据。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化。党和政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协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教育效应,推动大学全面发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