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_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情绪稳定教育、积极适应教育还包括人际和谐教育、耐挫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行之有效地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增强他们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使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理想信念教育

就目前社会现状来看,社会各个方面都寄予了大学生非常高的期望,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是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使得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往往也给予了自身过高的期望,他们期望自己在未来也能够有大的作为,但是他们接触社会还是非常少的,在身心方面发展得还是不太完善,他们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成长,使得有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还有邓小平理论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导致了他们虽然从小就接受各种政治教育,但是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自我修养上还是没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从而也就不能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应地,也就不能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大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胡锦涛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观”教育,既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彻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形势”主要指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我们对这些事件的总体的分析和判断;“政策”则指我们党和国家各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般指重大决策,包括国家有关的法令、法规。而高校通过开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指导学生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提高面对就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下岗、失业等社会现象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传达和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中央精神,防止错误思想影响,消除不良倾向的重要渠道及主要阵地。尤其是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我国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市场经济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腐败现象和社会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校更必须加强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做到结合时事要点,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三、情绪管理教育

情绪管理教育是对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研究大学生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对情绪智商的挖掘和培植,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当前,管理情绪与发展能力、实现自主、明确人生目的等一样已经成为青年心理发展的一大任务。尤其是随着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学会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仅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需要,而且也是自我发展和人格成熟的条件。在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教育一直将理论知识的教育看得太重,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的培养以及积极情感的养成。目前多种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主张个性的社会会使得孩子无法适应。在孩子们经常接触的流行音乐、社交软件、网络游戏中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泄以及调剂自己的情绪,但是这些媒介同时又会带给他们一些负面的影响因素。因此,大学生更渴求对情绪的引导、调节和控制。而高校通过开展情绪管理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应该做情绪的主人,根据不同的情绪,采取不同的调节方法,疏导、宣泄、克服不良的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至最小程度。

四、积极适应教育

积极适应教育是使大学生积极适应自我、环境、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一个主要方面,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总能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关心社会接触社会,主动适应环境,对社会现状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当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相矛盾时,能修正自己的计划,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尤其是随着社会高速度、快节奏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和新挑战层出不穷,这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适应上的困难,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为重要。因而,为了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高校更应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通过人际关系和谐教育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交往及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与他人交往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悦纳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和睦相处。从心理素质培养的角度讲,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当的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人的心理素质的展示。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调动各方面的智慧。现在现在,与他人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为走向社会做职前阶段的专业基础准备,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努力培养自己具有与人交往的热情和能力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和成功的基石。

六、耐挫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会碰到挫折,因此在面对挫折时要有正确的心态,个体在面对挫折时的个人反应,往往能够反映其心理素质的高低。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但是在这一时期他们往往社会经验少,以前也很少遇到大的挫折,使得耐挫能力不强,当他们在大学阶段出现学业、就业以及社会交往等问题时,许多大学生这时候可能会感觉不知所措,还可能在他们内心产生痛苦的感受,这时候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就能起到很大作用。而高校通过挫折教育使学生了解挫折与人生的辩证关系,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正确认识挫折,引导学生在遇到来自学习、生活、交际、情感等方面不适应或冲突而带来心理压力时,能够正确对待,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迎难而上,不因挫折而自暴自弃,不因压力而畏惧退缩,在逆境中铸造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始终把握住人生的坐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