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目前国情下,我国目前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放在一起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方面内容虽有联系,但也有很多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困惑,调节情绪、平衡心态,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_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上述各方面研究进行总结后能够发现,对于大学生中间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各,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成果。但是,高校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很多大学在思想转变上还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所以在这方面开展进行的实质性工作并不多。笔者通过长时间调查研究后,并不断吸收我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类型做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总结。

(一)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应付工作,管理不够规范

虽然我国政府部门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且就此出台了许多文件,各方面学者也对此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同时很多高校也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下建立起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从表面上来看各方面工作都在井井有条地开展,而且热度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实际情况是有相当比例的高校只是为了应付政策的要求,各种教育设施和机构并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职责,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沦为摆设。还有就是,有的学校虽然也进行了许多工作,但是没有得到决策层的重视,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也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策意图以及部分高校好的做法的理解不够深刻,一直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处理,这使得虽然开展了很多工作但是大都流用形式,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的同时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就现状来看,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没有太多经验,教育理念也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错误地认为只要进行了心理咨询活动就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没有认真地通过研究论证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做出合理的教育安排,只是依靠经验随意处置,将表面文章做得很足,实际上只是走过场。还有一些高校为了表现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而大搞测试活动,但是只是为了博得眼球,只是将测试结果作为存档资料之用而已,并没有让测试结果给予实践工作任何指导作用,或者说当时的初衷也只是为测试而测试,为档案完善而测试,为应付检查评比而测试。这种流于形式的局面使各方面产生了很大的错觉,不仅在帮助大学生应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上没有起到良好作用,还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更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起到了误导作用。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反而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信任的心理,进而抵触与反感情绪大增。

(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内容不系统

在我国目前国情下,我国目前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放在一起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方面内容虽有联系,但也有很多不同。很多高校都出现了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做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视为相同的工作来开展教育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很不到位,这方面的教师主要以德育教师或者政治工作人员以兼职方式进行,专业教师很少。第二,在思想上还没有实现正确认识,还是以德育教育的思想管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将问题德育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第三,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在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采用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往往将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强加到他们的品德上进行教育,很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教育。在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受长期以来的观念影响,家长作风严重,一味地说教使老师无法与学生开展深入的心灵交流,看不到真正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在很多学生碰到问题需要心理咨询教学帮助时,老师打着要帮助学生的旗号,以家长式作风要求学生,对他们造成各种限制,这就产生了用旧有的理念面对新问题的“新瓶装老酒”的问题。以德育的思想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思想健康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虽然这两方面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双方的不同点,在开展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特别重视这一点。

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间存在很多的内在联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目标基本相同。两者都是为了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又有侧重点上的区别,德育主要关注思想品德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但二者在育人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又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职能上是互相衔接的。教育是为了使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与道德问题、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协同作用来加以解决。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缺乏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才造成心理问题。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进行工作,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并不是否定二者间的区别,其主要表现为:

1.二者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不同。德育工作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导向,以德育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它主要采用灌输、说服教育、典型示范、环境熏陶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它更强调个体的兴趣、需要、自我实现、价值观、潜能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塑造等,主要采用疏导、咨询、激励、心理测量、个别访谈、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等工作方法。

2.从内容上看,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它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正确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思想意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则是个体的成长问题,它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适应性问题,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使之全面地发展,其核心是推动个人不断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困惑,调节情绪、平衡心态,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全面发展。

3.从工作角色上看,德育中双方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德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教育的对象。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需要教师和学生有相互平等的地位,即通过询问、商议、帮助、指导、服务等方式形成的参谋、顾问、朋友式的关系;其中虽有教育的因素,但主要不是以教育者的角色出现,常采取被动态势,如倾听学生的“宣泄”,注意观察其表情、手势、姿态等,力求进入并疏导学生的内心世界。

4.二者的社会制约程度不同。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制度性,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拥护统治阶级及其统治制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形式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则很少受到阶级性和社会制度的制约,相反,它更容易受到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以及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更新的影响。

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还是具有本质区别的,两者在看待问题的重点上有所区别,但是开展教育的方法又可以相互借鉴,在教育内容和重点上可以相互弥补,互相渗透。所以绝对不能只是利用已有的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反之亦然。只有有机地结合两者的方法,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两者的教育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以“矫治”为主,“发展”不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面向全体、发展优先、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第一点要做的就是要在大学生之间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普遍提高心理健康素养,达到预防的目的。但是就现在的现状来看,很多高校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思想观念老旧,大多只是在出现问题后将治疗看得比较重要,而不是在没有问题时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出现了医学化问题。这一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问题上:

第一,教师配置上存在问题,人员大多以后期治疗的医生为主,开展咨询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第二,工作形式上表现为几个教师定期接待有需要的学生来访,坐堂接诊,你病我医的消极治疗。

第三,教育者以医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错误地把学生心理问题一律视为“障碍性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解决学生心理危机,或者是对少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人为地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第四,教育者在操作过程中,过早地把学生介入临床,使得咨询和治疗形式带有较浓的临床医学色彩。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实用性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开展的其他课程有所区别,它的实践性更强,而且体现出了更为强烈的针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点的问题,解决不同学生问题时需要根据他们的问题特点以及他们的自身性格等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解决方式。有一项在四川省高校学生中开展的调查表明,大学生非常期望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同样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对课程的满意度上表现出最不满意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多数学生感受到的是乏味无聊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还不符合实际情况。在教育行政部门不断要求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和学生迫切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却出现了上述尴尬的境地,这里的原因是什么?仔细思考并结合目前的现状,这一原因根本上还在于,很多高校一直以来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课在上。很多高校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于是都在教育计划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设置学分,将其与其他课程一样视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也很重视,有课堂教育,有学时限制,还有考试。最后评价学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方面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考试通过就认为一切都是好的,认为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样一来就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全部压给了书本,殊不知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门课程来开展教育,这种方法与模式首先就存在很大问题,这种模式不仅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反而会增加大学生课程负担,在心理健康上可能会造成更多负面效应。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充分关注,时刻关注学生需求,不断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教育机构设置不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孤立的课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综合教育环境,要求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学科相互协调以及课堂教学的全面渗透。但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孤立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心理咨询中心是独立的机构,基本不与学生组织、学院办公室开展业务上的往来。

第二,许多高校没有形成很强的责任感,认识还不够深刻,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任务丢给成立的专门机构,无法实现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进这方面的教育中来,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更大作用,更得不到全体教师的支持与配合。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合力。目前大多数高校是政工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医生的事,两者互不相干,互不关联。

第四,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经验交流活动组织得还不够,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大部分高校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就需要更多的国内甚至是国际的交流活动。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实施对老师有比较高的要求。很多高校在这一方面做得很不到位,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得过于简单,认为鼓励地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就能达到预期目标。这种简单逻辑对于合理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来具有负面效应,使得这方面的教育无法收到预期效果。

(六)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形式和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但是很多高校的现实做法是以德育教育的思维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师配置上,主要依靠政治老师在短期培训后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的专业教师很少。

第二,教师的思维模式不够专业化,将德育教育思维套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上,把大学生普通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品德联系到一起,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套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往往以道德法则代替科学分析。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作风严重,以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现象严重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逆反、畏惧和逃避心理,严重者将延误学生的调试、治疗时机,致使学生从亚健康走向不健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也不可能奏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