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内化价值观念、培养政治技能、习得政治行为并塑造政治人格的过程。而公民的政治能力是通过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培养起来的,政治社会化是公民获得参政能力的基础和根源。在政治体系中,统治者往往利用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措施来维持有利于其统治的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传递政治文化包括横向传递和纵向传递两个方面。

13.3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政治社会化既为社会体系输送合格的成员,同时也担负着传播社会政治文化的任务,并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维持着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成员个体、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这三个层面来考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政治社会化使社会成员获得政治知识与政治技能,塑造其政治人格

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内化价值观念、培养政治技能、习得政治行为并塑造政治人格的过程。

(1)政治社会化塑造政治人格

通过持续不断的交往和反复进行的认知活动,社会的政治文化逐渐内化为个体的政治文化,社会成员形成了对政治形式、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决策、政治象征以及自身的政治行为规范等的稳定的观念和意识。个体关于政治世界的这些看法的全部总和,就是一个人的政治人格。政治人格的形成是个体政治成熟的标志,它意味着进入社会的成员确立了一些稳定的心理结构,包括:其一,政治归属和政治忠诚,即对某个政府、政党、阶级、利益集团等政治体系关系的特殊意识;其二,关于政治体系的专门知识和感情;其三,对政治活动的明确的观念。

政治人格对个人政治行为的影响十分巨大,只有具备较为成熟的政治人格,社会成员才能理解、评价他周围的政治世界并与之和谐相处,这是个体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必要前提。一般而言,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曾用B=f(P·E)这个公式表示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知识、技能、个性等“个体变量”,E代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环境变量”)。同样,政治行为也是政治人这个行为主体对外在环境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受到主体政治人格的深刻影响。首先,政治人格影响主体对于外在环境刺激反应的程度。外在的环境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被主体接受并引起反应。它只有经过内在政治人格的筛选、过滤、编排,才能被个体接受并产生一定的政治行为。这就是在同样的环境刺激面前,有的人强烈反应,有的人却无动于衷的根本原因。其次,主体对环境刺激采取什么样的反应方式,也受到政治人格的制约。政治人格对个人的政治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主体总是按照政治人格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采取行动。

(2)政治社会化培养公民的政治能力

公民是政治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要维护政治系统的民主,就必须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公民的政治能力实际上就是公民行使公民权利,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它实际上包括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两部分内容。公民对政治体系、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关系、政治手段等认识得越充分、越深刻,所获得的政治参与技能、技巧越丰富、越熟练,政治参与的能力也就越强。而公民的政治能力是通过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培养起来的,政治社会化是公民获得参政能力的基础和根源。各种政治社会化媒介都对公民的政治能力的形成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其中,尤其是高等院校,往往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和丰富的学校生活,让学生了解政治理论和政治规范,训练学生政治思辨和政治参与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因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其政治参与能力也越强。另外,参与实际的政治过程也是相当重要的。公民通过参加实际的政治过程,例如参加选举和竞选、向政府机构反映问题和诉求等,能够很好地了解、学习和培养各种政治参与的知识和技能。

(3)政治社会化造就政治角色

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政治社会化过程就是政治角色学习的过程,社会成员按照强制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学习特定社会的政治价值观、政治权利和义务、政治行为方式等,从而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评价一个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否成功,关键就看他承担政治角色的情况。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政治角色,关系到社会政治生活能否正常运行。

政治体系是由一系列政治角色所构成的,其中既有像普通选民这样一般性的角色,也有像政党领袖、议员、总统这样高度专业化的角色。杰克·普拉诺等认为:“政治角色是与立法者、政党领袖、选民或革命者等地位有关的被期待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与某一社会制定和实施的权威性决定联系在一起的。”[6]对于各种政治角色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技能的训练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不同的社会环境或政治体系有不同的政治角色的产生或录用方式。而不同的政治角色,也有着不同的政治角色期待、规范和行为标准,因而相应地需要不同的政治角色社会化。“对公民来说,这可能包括对他自己作为选民、权威人物的接触者、示威者,或作为纳税人、守法者等的态度的形成。对精英人物来说,政治角色社会化意味着懂得各种期待的组合,懂得他人对自己这一政治角色所期望的经常和合适的行为模式,这种政治社会化可以采取成文法规的形式,用以说明行政义务、责任和机会。”[7]社会成员从儿童时期开始,就通过自身主动的模仿和专门机构的教育来了解和认识社会政治活动的规则,学习参与政治活动的技能,从而为其在进入政治社会后能够顺利担当起特定的政治角色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专门的关于特定角色的政治社会化则是成人再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实际担任政治角色前的专门训练,或者一定时期的实习,以及担任政治角色后的专门培训。政治角色越是专门化和复杂化,对政治角色社会化的要求也越高。一般情况下,只有每个政治角色都能满足或基本满足政治体系和社会对该政治角色的角色期待并成功扮演好自己的政治角色,政治体系才能维持稳定和有效运行,体系内每一部分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角色的社会化对于政治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政治社会化传播、维持和改造政治文化

(1)政治社会化传播政治文化

仅仅是某个人对政治现象的认识、情感和评价还不足以成为一种政治文化,只有在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普遍认可和秉持的对政治现象的认识、情感和评价才能成为政治文化,而已经形成的政治文化只有通过不断传播才能维持其存在。在政治体系中,统治者往往利用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措施来维持有利于其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国古代封建政治文化之所以传递了两千多年而仍然保持大体不变,成为封建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中牢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土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封建社会有一套传递这种儒家正统观念的机制。政治社会化传递政治文化包括横向传递和纵向传递两个方面。从横向传播来看,一定的政治文化总要通过一定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向一定范围的人们乃至整个社会传播,如果说同龄群体主要是在群体的范围内传播一定的政治亚文化的话,那么,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媒、政治组织等,就主要是向全社会传播主导的政治文化;从纵向传播来看,社会总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机制不断地向下一代传播、灌输政治文化,从而实现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保持政治文化的连续性。新的一代也正是通过接受政治文化而进入政治系统,成为系统的一员。政治社会化总是在尽可能地传播政治文化,体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但是,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文化本身、政治社会化过程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政治文化的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是否协调、社会环境是否有利于政治文化的生存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政治文化的传播,所以,通过政治社会化实现的政治文化传播往往是有限的。结果和目标之间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政治社会化维持政治文化

从表面上看是政治体系形成了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依存于政治体系。但事实上,政治体系总是和政治文化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中,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需要一套相应的政治文化的支持。君主专制的政治体系是受到君权至上、效忠君主等一系列政治文化观念支持的,而民主的政治体系则是受到平等、自由、主权在民、积极参与等一整套的政治文化观念支持的。正是因为如此,每一个政治体系为了自身的稳定和延续,总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来维持相应的政治文化。

虽然政治文化的维持总是要求保持现有文化的原貌,但政治社会化在维持政治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政治文化的某些改变。所以,政治文化的维持不是绝对维持,而只能是相对维持,只能是保持政治文化的基本观念和基本价值观的不变,而不可能保持政治文化的绝对不变。

(3)政治社会化改造政治文化

当政治体系发生了某种重大变革时,特别是当一个新的政治体系取代了一个旧的政治体系以后,总是要对原有的政治文化进行革故鼎新,通过各种机制灌输给社会成员,批判旧的政治文化,传播新的政治文化,培养支持新政治体系的政治人格,实现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即使是在同一个政治体系实现自我调整的情况下,政治体系也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改造原有的政治文化,实现政治文化一定程度的创新。

政治社会化改造政治文化的方式有两种:第一,政治社会化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中,把外部政治现实的变化反映到已有的政治体系中,通过渐进的、平缓的过程,逐步地、由小及大地改变政治文化的某些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完成政治文化的改变。第二,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快速的、大量的信息传输,迫使社会成员接受他们并不十分理解的政治价值和行为规范,从而部分地或者全部地改变他们已有的政治文化框架,引起原有政治文化在短时间内的急剧变化。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就十分重视通过教育群众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的工作。他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帮助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习气以及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要取得必需的一切,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排除的障碍,就应该重视教育群众。但是,也应该看到,要改造一种政治文化,特别是彻底变革一种政治文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主要是因为政治文化偏重于心理、精神和情感,是长期积淀的产物,其基本成分是很难轻易改变的。在政治体系推广新的政治文化的同时,旧有的政治文化还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播和维持,特别是某些旧有的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念,还可能长期存在并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学者们认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彻底成功地改造政治文化的实例。在我国,经过60多年的长期社会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至今还依然存在着某些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相适应的封建政治文化,这一状况提醒我们,彻底改变落后的旧的政治文化任重而道远。

3.政治社会化能够使政治体系得以维持,实现其正常运转

(1)政治社会化强化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认同

“对于一个政治制度来说,没有人们对它的信任和支持,政府就没有权威,法律就无人服从,税收就无人交纳,政治就不能稳定。而对于一个政治团体来说,没有人们对它的信任和支持,纲领就无法实现,领袖就无人追随和拥护,它组织的政治活动就无人参加。”[8]社会成员形成和具备为现有政治体系所认可和宣传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政治体系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政治体系正常运作、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政治体系通过政治社会化塑造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来维持体系的运转和延续。在一个社会中,只有全体成员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规范地扮演各自的角色,社会成员形成对现有体系的心理认同,公民自觉地通过法律规范下的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要求与愿望,政治家忠实地代表民意、执行民意,社会真正做到上传下达,整个政治系统才能良性运转。反之,如果社会成员和现有政治体系所接受和认可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不一致,甚至离心离德,现有政治体系就面临着合法性危机,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转就很难保证。因此,任何政治体系要想获得稳定的运转,就必须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价值观、政治观念、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化,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强化社会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合法性的认同,使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积极地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义务,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

(2)政治社会化抵制亚政治文化对主导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此外,由于受到历史经济以及社会的多重因素的影响,政治社会化在形成和传播社会主导政治文化、规范和引导亚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的不同作用也直接关系到政治体系的稳定。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主导政治意识以及与之相和谐的亚政治文化。主导政治文化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即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政治体系认可的文化。它的传播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政治体系的稳定程度。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种族、语言、宗教均处在异质状态,从而阻碍了现有政治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其难以成为整个政治体系共同的政治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体系内的各种亚政治文化之间就会常常处于相互竞争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状态之中,这就导致了政治体系的成员无法形成对体系的认同心理,进而影响到政治体系的稳定。

由于社会、地域、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在同一政治体系中,形成了不同种类的政治文化,即形形色色的亚政治文化。无论是多么发达还是多么落后的社会,都不可能仅仅只有一种统一的政治文化,亚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与主导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不同,因而经常发生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的冲突,但它也对社会政治生活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政治体系为了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必须不断化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通过提高全体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程度来对亚政治文化进行规范和引导,吸收有益于自身的因素,遏制不利因素的发展,在扬弃中维持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政治体系对亚政治文化的规范和引导通常是通过传播主导政治文化、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教育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来实现的。

本章小结

1.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通过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习得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互动的过程,它通过个体的主动学习和社会的积极教化得以实现,实际上是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

2.政治社会化的特征有: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政治文化的传递都需要一定的渠道和媒介,这些媒介概括起来主要有: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政治组织、政治符号等,不同的媒介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4.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涉及面极其广泛的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对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做出概括。按照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把政治社会化划分为认知的政治社会化、情感的政治社会化和评价的政治社会化;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可以把政治社会化划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按照政治社会化所处的政治形态,可以把政治社会化划分为简单政治体系的政治社会化、专制政治体系的政治社会化和民主政治体系的政治社会化;按照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可以把政治社会化划分为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5.政治社会化对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社会成员个体、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这三个层面来考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首先,政治社会化使社会成员获得政治知识与政治技能,塑造其政治人格。其次,政治社会化传播、维持和改造政治文化。最后,政治社会化能够使政治体系得以维持,实现其正常运转。

关键术语

政治社会化 政治知识 政治技能 政治人格

人际转移 公民政治能力 政治角色

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学者们关于政治社会化有哪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何认识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

2.政治社会化的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

3.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有哪些,它们各自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4.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可以把政治社会化分为哪些类型?

5.请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注释】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3.

[2]李元书.政治社会化:含义、特征、功能[J].政治学研究,1998(2):17-18.

[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3.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马殿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60.

[5][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0.

[6][美]杰克·普拉诺等.政治学分析辞典[M].胡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48.

[7][美]加布里埃尔·A.宾厄姆·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6.

[8]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