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价值取向

试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价值取向[1]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是人们期盼已久的事,大家都很兴奋。那么,在适时和必然之后,我们似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应该保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呢?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这大概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唯一途径。

试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价值取向[1]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是人们期盼已久的事,大家都很兴奋。

2003年第4期《电视研究》发表了几篇文章,指出新闻频道的创建,时机已成熟,是改革的必然。那么,在适时和必然之后,我们似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应该保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呢?

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所谓舆论导向,可以包括政治政策导向、思想道德导向、文化教育导向、审美情理导向等。总之,大众传媒——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还有网络传播),负有引导和提升社会大众的历史责任。在当前,要更加强调维护国家利益、体现民族形象、捍卫文化安全的时代重任,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诿和逃逸。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级的电视台,应该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传播行为,不可有须臾的疏忽和大意,任何节目或栏目、任何语言文字和图像画面都要毫无例外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此,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在全球历史文化语境下,各强势媒体的竞争,那核心就是国家利益及其价值取向丝毫不容侵犯并力求声名远播。而主要手段,就是新闻信息的高质量、高效率传播。争取全覆盖,获得高收视率,拿到高额经济回报,不断扩大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便是有力的保证。我们要进入强势媒体的行列,创建新闻频道,提升新闻传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是一个符合规律的做法。

信息化的技术和速率,如此“迅雷不及掩耳”地发展,形成了“不进则退”的态势,我们怎样开拓挖潜、后来居上,确实得花心血、费脑筋,“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走老路更是没前途。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这大概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唯一途径。

由于新闻频道刚刚创建,经验不足,借鉴也难,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现在看来,主要是整体建构、节目形态、资源利用、民族特色几方面还显得缺乏新意。例如:《新闻联播》、《午间30分》、《晚间新闻报道》是原来第一套开办的重头节目,现在,等于新闻频道同第一套联机并轨播出,并不是新闻频道所特有,其他整点新闻、《焦点访谈》、《世界报道》、《面对面》、《国际时讯》等,也是原有的,属于新闻频道自己创建的不多,这样做本无可厚非,都可以理解。关键是作为一个频道,和原来的新闻综合频道比较,在内容和形式上变化不明显。人们比较关注的《央视论坛》、《媒体广场》、《今天》等,节目形态保存着不少过去的影子,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不是很突出。

新闻频道的创建,的确提供了新闻传播的广阔空间,但是如何使它填充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如何呈现多彩而新颖的样态,的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个大国的国家级电视台,首先,必须在世界上立住脚跟、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面前,敢于出席,勇于发言。信息多、传播快,不能有丝毫迟疑和松懈。我们从来不主张“唯时效论”,我们历来主张时效、时机并重。我们也不主张新闻工作者是什么“无冕之王”,任意报道、随意表态,但我们不能缺席、失语,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当国际国内的某一件重大、突发事件初露端倪时,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锐敏的新闻敏感就会激发起我们的报道欲望,我们便会调动长期的积累和储存的资料,凭着我们的新闻素质、理论功底、传播水准,做好预案,以便随时出席和发言。报道中,胸怀祖国,关注事态,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要区别“过程报道”和“政策表态”,即“说事儿”和“说理儿”。一定要体现“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新闻观、传播观,了解情况、把握分寸、保持一致、展现风采。根据具体情况,新闻频道可以“摘发”,可以“跟踪”,可以超时段现场直播,可以利用整点延长时间插播。一切都是为了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已经到场”,“这就是中国的声音”。

其次,应该有广阔的新闻视野。重大、突发新闻不会天天都有,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珍闻、趣闻等,数不胜数,但要坚决摒弃“娱乐化”,拒绝“集怪猎奇”、“鸡毛蒜皮”的小家子气。此外,是否增加史实新说、人事新证、新闻人物、新闻背景、报刊警语、新书快读、艺海新潮等?我们现在的新闻传播,新闻视野较窄、叙述套话较多,并不完全是形式问题,更不是技术问题,似乎表达了某种无奈,应该调整心态,积极创新

最后,应该提倡“独家报道”,只此一家当然好,更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各个媒体都报道,只有我的报道最有特点,而不是转借他人的报道来充实自己的时段。各个媒体应该有资源共享的权利,但突出自己的特色,从选材、采访、拍摄、编辑、播音都保持独特视角并有的放矢,才是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长久之计。

新闻频道的管理和创新,应该确立鲜明的新闻传播理念,谋求较高层次的新闻传播规格,既能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与效率,又能激励改革创新的志向与勇气。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事实”便成为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是“已有的事实”,它拒绝道听途说和捕风捉影,它既不是“有闻必录”,又不是“会有的事实”。报道必须准确,一是一,二是二,任何夸张和损抑都会失去报道的事实分寸、政策分寸和表达分寸,造成“公信度”的下降,甚至“失信于民”,影响今后所有的报道信誉。

新闻传播,应该保证有效信息的畅达,并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提高报道速度和传播速度。要“迅捷”,由信源到信宿“千里江陵一日还”,不能迟疑延误。迅捷不应仓促和忙乱,正确处理直播和录播的关系,特别是直播,更要充分准备、有序运作,保证不出、少出差错。新闻传播还要讲究信息的“密集”,最大限度地利用单位时间,增加有效信息的传播数量,减少有效信息的积压。但是,所谓“密集”,绝非越多越好,因为“过犹不及”,数量过多,就会削弱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使有效信息人为地变成无效信息。现在的口播新闻,有声语言的速度越来越快,极大地降低了有效信息的传播质量,给人以语焉不详、内涵贫乏的感觉,是缺乏辩证观点的一种表现。

新闻传播,应该体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大众审美趋向,不能忽视新闻传播中的美学追求。人们在接受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得到美感享受。只讲新闻内容清楚,不讲语言审美要求的传播,非常不利于强化“吸引力”、“感召力”,如此降格以求,就会沦为弱势媒体,甚而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景况。

电视传播中,有声语言的作用千万不要低估。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使用有声语言,是在行使党、政府和人民给予的话语权力,不应等闲视之。综艺、娱乐节目中出现的港台腔调、嗲声嗲气,本应得到有效遏制,至今却仍不绝如缕;新闻频道可不要被污染,如在新闻播音中,追求什么“自然地说”、“亲切地笑”,追求什么“人际交流”、“日常状态”,都会导致有声语言质量的下滑。诸如:吐字含混不清,发声沙哑干涩,经常出现差错,表达过于随意,忘记了新闻传播的可信性、权威性,失去了对观众的尊重与负责,离国家级的要求相差太远。就是日常生活里,这样的朗读或说话都相当蹩脚,进入电视新闻传播,就更显得不伦不类、南辕北辙了。如果在字幕上主持人的名字后面,再出现“博士”、“硕士”等代表学问高深的头衔,也会令人忍俊不禁。有声语言表达优劣同思想文化修养深浅确实密切相关,可是二者绝不能等量齐观,更不能认为思想文化修养深厚就等同于有声语言表达清楚明白。电视新闻传播中,有声语言如果黯然失色,就传达不出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反会导致视觉和听觉的疲劳,接受心理的烦躁游离。有声语言的传播规格,不但要“悦耳动听”、“赏心悦目”,而且要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作风和气派。在理论上、实践中,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应该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否则,域外的华语播音正在迅速崛起,他们的汉语普通话有声语言质量和表达水平一旦超越了我们,我们就会非常被动,想再奋起直追,就不得不假以时日了。强势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同时是有声语言魅力的竞争,这样看,绝不为过。因为过硬的语言功力,正负载着并涵化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离不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用心推敲和刻苦锤炼。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明确指出:“人人都使用语言,但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却大有高下之分。即使在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人中间,也是有人能说会道,有人笨嘴拙舌。”那么,在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们中间,是不是也存在有人能说会道,有人笨嘴拙舌呢?这也就是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中间,并不是人人都能说会道。这个道理讲得如此透彻,就像针对“泛文化论”说的。吕先生接着又说:“演讲术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作文法和修辞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戏剧、广播等等‘艺术语言’需要特殊训练。”(以上均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语言和语言研究》一文)所谓“特殊训练”,肯定不是一般训练,更不是“不学而能”,怎么能认为学问大、思维快,有声语言表达就必然准确、鲜明、生动呢?徐光春同志提出的“德才兼备、声形俱佳”的要求,理应力争达到。

新闻频道的管理和创新,已经从“传播什么”的传统认识,逐渐转变为“怎样传播”的当代认识。新媒体的出现,把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延伸到了广阔的空间,不但能闻见雷鸣电闪,又能明察秋毫之末,人类的社会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掩盖、遮蔽的了。一个新闻事件,你不报道,有很多人报道;一个重大新闻事件,会迅速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任何一个媒体,如果缺席,如果失语,人们便会忽视它的存在,久而久之,这个媒体便会被人们冷落,直至被人们遗忘。既然任何新闻事实都可以报道,那么,怎样报道、如何传播,就成为一个媒体,特别是国家级媒体管理和创新的关键,就成为各个媒体相互区别、独具特色的标识。面对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各个媒体之间,总是有真假之辩、是非之争、优劣之论、臧否之说,还会各言其是、各持己见,直到事件结束无果而终,或真相大白胜负分明。长此以往,人们就逐渐在比较、鉴别中认识到各个媒体的价值取向和管理创新水平,同时专注某些媒体,而放弃另一些媒体。人们的选择是无情的,当然也会随着各个媒体不断调整不断革新的程度,而改变自己对于各个媒体的态度。这也为各个媒体的生存提供了可能性空间,就看竞争的实力和应变的机制如何了。

新闻频道的管理和创新,从世界各媒体的发展看,已经从微观策划,转向宏观创意,从一个栏目的设计,走向整个台、整个频道的传播运作和资源配置。管理也是生产力,它将同人才、资本一起,促进频道的整体提升。 “拿来主义”已经远远不够,需要拿出勇气,自己去开拓进取。其中,队伍的建设和优化组合日益显得重要。新闻频道需要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坚韧不拔的主力军,如星罗棋布的记者站和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敏于报道新闻事件的记者,迅速抓拍新闻场面、深谙镜头效果的摄像师,擅长报告新闻、能同新闻现场沟通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等等。现在,有些记者声音和形象都不理想,急需培养或调整;大多数新闻播音员是合格的,只是有些人还无力承担重大新闻的播音或报道,因此令人常有后继乏人之虞;有些节目主持人说话啰唆,冗余度失控,语言表述太差,毫无精彩可言,甚至不及市县级的水平。这都造成新闻频道管理和创新的困难,所以不能不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严格管理,努力创新。

以上管窥蠡测,很不成熟。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愿为引玉之砖。

【注释】

[1]原载《电视研究》2003年第11期,发表时略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