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策略的价值取向

基本策略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策略的建立是教学现实的需要。策略价值取向的体现,要把核心科学思想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加深对科学探究及核心科学知识的整体理解为目标,在策略应用上,站在现在看未来,立足知识看思维,运用思维谋知识,要理解学生潜在的焦虑及学生已有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不能因策略而策略,还要有符合学习情境的生成性、替代性与指导性,以便使经典的知识富有现代感,也使现实的学习适合未来的生活要求。

第六节 基本策略的价值取向

无论是宏观层次的策略(战略),还是中观层闪的设计策略,或是微观层次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都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的对目标的追求

科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研究是沿着“理念—目标—规划—策略—操作—评价”这样的主线进行的。相异的教学策略反映出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策略向前呼应着理念、目标、规划,向后引导着操作与课堂实践,左右顾盼着评价,它的选择与运用,目的是为了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互动与关联,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所以,策略的建立是教学现实的需要。

教学策略是为人服务的。一是要为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二是要有助于学生成为社会劳动力、寻求就业机会和谋求个人发展生涯;三是还要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教学策略强调科学是认知方式与知识体系的统一体,主张将立足现实与面向未来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源于社会基本生活质量保障与发展的思考,以知识为根本是因为知识能创造财富,能让人立足现实;以思维为中心是因为思维影响未来,能让人面对未来;而以变式为手段、以活动为基础、以过程为主线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需要(见图6‐26)。

img107

图6‐26 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基本策略的价值取向

教学策略也为社会群体的学习力服务。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49)从而体现为社会群体的学习力。

策略价值取向的体现,要把核心科学思想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加深对科学探究及核心科学知识的整体理解为目标,在策略应用上,站在现在看未来,立足知识看思维,运用思维谋知识,要理解学生潜在的焦虑及学生已有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不能因策略而策略,还要有符合学习情境的生成性、替代性与指导性,以便使经典的知识富有现代感,也使现实的学习适合未来的生活要求。成功的科学教学要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也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价值。

【注释】

(1)[英]爱德华·德·波诺:《比知识还多》,汪凯、李迪译,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3)[英]爱德华·德·波诺:《比知识还多》,汪凯、李迪译,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4)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6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8)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9)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10)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页。

(11)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12)[美]斯腾伯格、[美]渥林:《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赵海燕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13)何美、裴新宁:《科学教学中的建模活动:若干概念与研究主题》,《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2期,第82—86页。

(14)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第2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3—54页。

(15)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第3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16)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17)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9页。

(18)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19)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128页。

(20)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第3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21)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第3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22)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第3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23)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25页。

(24)[英]哈伦编著:《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韦钰译,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25)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26)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27)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上》(第2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8页。

(28)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25页。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

(30)[英]哈伦编著:《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韦钰译,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年版,第48—49页。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32)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第2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7页。

(33)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第3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34)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第3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35)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44页。

(36)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37)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3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38)[英]爱德华·德·波诺:《比知识还多》,汪凯、李迪译,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9)方展画:《从“建筑学”走向“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型升级”》,《人民教育》2011年第11期,第5页。

(40)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第3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41)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页。

(42)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第3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43)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44)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83—86页。

(45)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46)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页。

(47)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162页。

(48)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页。

(4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