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价值取向和建设策略

价值取向和建设策略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教育是传承和创造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社会组织。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核心,是校长对办学目标与特色取向所做出的明智选择,并为全体教师所接受的共同观念,是学校一切工作最高准则。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意义、价值的认知与提升,是学校文化应有命题。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3亿,其中1/3是学生。据调查显示,中国未成年人有“网瘾”者比例达14.8%。

学校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建设策略

文化是教育之“根”,是教育之“魂”。教育不传承文化,不是好教育。学校缺少文化,不是好学校。厚重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形象的凸显和办学实力的象征,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学校之间竞争,直接表现为人才竞争、制度竞争和质量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与精神的竞争。衡量一所学校是否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其核心标志看它是否拥有自己优秀的学校文化。学校如果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就很难具有长久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没有文化的学校,即使硬件再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薄弱学校。

一、基本内涵

在人精神世界的建构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课程与教学来实现的。学校教育是传承和创造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社会组织。能够保存下来的人类精神财富需要借助于特定符号系统,以符号化、结构化、系统化的方式转化为课程内容,通过教学在师生共同活动和交互影响下实现传承和创造,建构起学生心灵和精神世界。然而,不同文化对建构学生精神世界,培养人才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文化本身也有意义和价值选择的问题。学校文化其实就代表了对教育不同意义的理解,体现着对教育的理想、价值和精神的不同追求。因此,学校文化所体现的价值、意义和精神,成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一般说来,学校办学的理念、思想、目标、“校风”“校训”都体现了学校文化核心价值。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核心,是校长对办学目标与特色取向所做出的明智选择,并为全体教师所接受的共同观念,是学校一切工作最高准则

二、价值取向

学校文化是基础教育规则和秩序的总和,其核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它构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内核,也规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在学校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以下五个方面价值取向至关重要。

1.学生发展为中心

上海北郊学校的校长郑杰提出“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的教育哲学,把学校理解为一个同心圆,圆心是学生,外圈是教师,外围是学校领导,要求全校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学校领导为教师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校文化,具有四层意蕴:

(1)学校为了学生而存在,而不是学生为了学校而存在。教师为了学生而存在,而不是学生为了教师而存在。教育为了学生发展而存在,课程与教学为了学生学习而存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更好的学而存在。

(2)不用同一种尺度和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承认发展差异基础上,允许学生发展在共性中保持个性、在统一性中保持多样性。学生发展在速度、程度、水平和方向上不同,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效资源。在达成公民基本素养前提下,学生应有不同的潜能、特长和才华充分发展,这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理想和追求。

(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将目的性与规律性统一起来,把学生今天的生活与明天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既要着眼于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又要考虑学生现实生活的愉快和幸福。在当前背景下,尤其需要满足学生休息、游戏、隐私和尊重的需要。休息和游戏是学生的权利,是学生发展的正常需要。现在,学生既缺少休息和游戏的时间,也缺少休息和游戏的自由和创意。与此相应,现在多数学生不缺少爱,不缺少呵护,不缺少钱财。他们缺少的是尊重、独立,还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

(4)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足,是任何知识都无法补偿的。”育人性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学校必须要在实现教化功能上自觉克服“重智轻德”和“重术轻人”的现象。杜威指出,道德目的应该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主导地位。不论什么样教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一切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就成了伪善的托词。

2.关注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意义、价值的认知与提升,是学校文化应有命题。学校文化理应关注、研究,并立志解决生命发展过程中一些突出问题。例如,电脑与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影响问题。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3亿,其中1/3是学生。据调查显示,中国未成年人有“网瘾”者比例达14.8%。按此推算,仅北京市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者就高达13.65万人,并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增加。客观地说,网络有积极一面,但也有消极一面。网络信息垃圾容易使学生受到毒害;网络交往虚拟性容易造成人际情感疏远;网络行为隐蔽性容易引发学生人格分裂;网络游戏容易导致学生醉迷于其中而荒废学业。如何帮助学生戒掉“网瘾”,治愈“网络成瘾症”,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因此,文化与课程要向学生表明,电脑是工具,而不是玩具;电脑不能支配和指挥人脑。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体验“生命的深度与理想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在一般意义上的说教疏导。

3.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校发展要形成学习行为,必须建设学习型文化。在这里,“学习”由于强调“学校”规定性,而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学校组织和行为的特质。一是基于学校现实问题解决、实现学校发展共同愿景的校本学习和业务研修。二是在个体学习基础上强调群体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经历,提倡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分享、相互支持和共同成长。三是前喻学习、同喻学习、后喻学习并行和共存,强调学习者之间平等、民主和互塑的关系。四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不断指向实践的改善和行为的提升,是不断推进学校发展和特色形成的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建立一种学习型文化,形成教师群体的学习、研究、创造的意愿和行为,建立面向实践、面向问题、面向经验的校本化学习、培训、研修的制度,是新课程所体现的新型教学文化的内涵与规定。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强调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要求课程与教学本身成为一种开放、民主、平等、合作的过程和体验,形成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素养,成为有思想、有追求、有个性的人。这对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能否适应这样的要求,关键在于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成为全面、充分、有个性的人,让教学充满智慧、个性和创造。全面提高教师文化内涵和综合素养,需要形成教师个体和群体自主、积极、终身的学习,把学习内化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只有建立一种学习型学校文化,才有可能为教师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创造环境、条件和氛围。

4.将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统一起来

没有教师发展和教师为学生发展所付出的劳动和智慧,学生发展就成为空话。没有学校发展和学校为师生发展所提供的环境、条件和平台,师生发展也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和状态。在学校这个特定时空,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各自独立发展,既没有可能,也没有意义和价值。从局部和眼前利益看,可以牺牲师生根本利益来换取学校整体发展,但这是一种失落方向和价值的发展,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发展。强调学校科学发展,就应该强调学生、教师、学校发展辩证统一,重新校准学校发展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和平台。而师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重要内容和服务对象,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基本动力和重要资源,更是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表征。

5.将学校的传统、特色与文化建设融为一体

将学校的传统、特色与文化建设融为一体,要求学校在相当程度上关注自己历史传统、敬重自己文化积累,回到自己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自己思想和文化资源,使之符合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教育,既是民族文化传承者,也是民族文化表现者和创造者。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该理直气壮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关注精神文化培育和成长。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表现、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实践智慧和精神贡献。学校精神形成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传承,需要延续,需要不断地表现。这种传承和表现需要物质、组织、活动、实践的依托,需要学校文化活水不断滋润和涵养,否则它就会成为脱离学校、师生和现实生活的孤独幽灵。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关注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传统中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点,是最能够表现学校个性和独特性的方面。抛弃学校传统和历史资源,不断变换、人为打造、突击创新所谓学校特色,最终将导致学校平庸。

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而不是外加的;是与学校文化整体协调,与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相一致,而不是相抵触的;是全体师生共同认可,并能够表现为师生基本行为,而不是与师生无关的;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并形成明显学校标志,而不是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的。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

三、建设策略

从基本策略和操作措施的角度梳理,不同学校根据不同情境和实践需要,学校文化建设会选择不同的策略。

1.基于学校课程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国家课程层面,要努力体现课程与教学文化的转变,实现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转变,重构学校教育教学生存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与分享,逐步实现课程与教学的创新。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校本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自主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从课程与教学层面上,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使课程与教学文化的改造与提升,成为具有新质的学校文化亮点。

2.基于教师专业发展

面对课程与教学实施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和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过去经验不管用,现成经验没出现,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应运而生。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学校新型制度,形成了具有新质的教学反思文化、教师合作文化、阅读文化和学习文化,全面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形成教师新的日常行为和生存方式。把建设学习型学校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认识、自觉意识和普遍趋势。

3.基于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是以学校发展为中心,把学校责任和权利相统一、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自主管理行为。它是教育民主和权力分享理念下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鲜明地体现着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要求学校建立自我规划、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治建设的自主发展机制,遵循规律,实事求是,科学决策,提高效益,照章办事,规范程序,追求公平,维护正义,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体现出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相结合的管理文化。

校本管理实践,需要并呼唤着现代学校制度建立。而现代学校制度在改进和调整学校与行政、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关系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新型学校文化,即学校服务文化。建设学校服务文化,要从以让教育行政部门满意为中心,转变为以让学生和学生家长满意为中心。要面向学生、家庭和社区,建构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宗旨、以服务项目承诺为运行模式、以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为基本方式的学校服务体系

4.借鉴企业文化模式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并有效促进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文化。相对于学校文化,它反映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当代经营理念、组织与行为设计理念、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借鉴企业文化模式,一是学习企业文化中服务理念,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社会,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教育。二是借鉴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进行学校形象设计。学校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靠效益和特色,而效益提高和特色形成又离不开设计。因此,学校形象设计就是以独特教育理念整合学校资源优势,提高学校办学绩效,塑造学校公众形象。

5.运用特色发展推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形成办学特色,作为学校发展重要战略。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环境等,经过文化选择、设计、整合,上升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特色、组织行为特色、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也可以通过选择、设计和创造,转化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项目、学校活动、学校环境和课程设计。因此,学校特色发展战略可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应突出学校特色形成,这是一种双向建构、双向促进、双向提升的过程。

6.与社区、家庭文化建设互动

学校是社会中的学校。学校所在地区文化必然会影响学校文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校文化。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互动和结合,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与家庭的教育资源,使社区和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同时,学校要全方位向社区和家庭开放,实现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建设有效互动和共同生长。

目前,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三大误区:一是认为校长无关紧要。校长是重要的,但仅靠校长是不行的。二是认为制度是束缚。其实没有束缚就没有行为宽松,没有群体和谐。三是认为文化虚无飘渺。但是,学校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文化如果已经融入学校血液之中,就具有无坚不催的力量。因此,作为一种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具有战略制高点的性质,统领整体性,形成内源性,将学校发展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